20世纪女权主义作家代表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及其社会背景

《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及其社会背景[摘要]凯特・肖邦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关注于女性的精神独立与自由。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部肖邦关于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作。
描写了一位家庭主妇在听到丈夫死讯后的复杂心理活动。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思想变化过程的挖掘,探讨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中女性命运。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意识;社会背景女性意识是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指女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
她们在经济上,政治上,被男权社会所歧视、所控制。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拿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凯特・肖邦便是其中之一。
凯特・肖邦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她曾被认为是20世纪女权作家的先驱。
她运用富有创造力的写作技能传达自己对女性力量的坚定信念,诉说女性的需求。
描绘19世纪美国以物质为基础的南方社会中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为挣脱男权社会束缚的不断挣扎[1]。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她传递女权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描述了家庭妇女马兰德夫人在听到丈夫死讯后的复杂心理变化。
马兰德夫人在一小时内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可以和女权主义运动的进程相呼应。
第一阶段是主人公意识觉醒的萌芽阶段。
故事的开始,马兰德夫人的心脏病为她的“悲剧”结局做铺垫。
在听到丈夫死于交通事故的消息后,马兰德夫人并没有像其他女人一样瘫软在地。
她只是哭泣着将自己置于独立的空间内,试图保持理性。
她意识到即使很痛苦,仍然要变得独立坚强起来。
从开篇一些细节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
比如,叙述者并没有用女主人公的名字露易丝来介绍她,而是用她丈夫的姓氏,称呼她为马兰德夫人。
在男权社会,女性被男性圈禁在屋内,女性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成为“家中的天使”,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温柔、忠心、服从[2]。
她们没有权利,没有自我价值,甚至没有名字。
很多作品都描述了这样的女性形象。
比如《黄色墙纸》中的简,她被圈禁在婴儿房中,没有写作和工作的权利。
《野草在唱歌》中的玛丽,被丈夫圈禁在热火般的房子中,没有权利管理农场,甚至被黑人摩西监视。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与美国女权运动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与美国女权运动摘要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先驱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中揭露了20世纪60年代笼罩在“幸福家庭主妇”假象下的美国妇女的无名痛苦,号召广大妇女勇敢挑战传统性别角色,积极争取平等的妇女权利。
该书点燃了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被视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籍。
关键词: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美国女权运动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贝蒂·弗里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美国女权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1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她自幼成绩优异,1942年毕业于史密斯女子学院,曾先后在美国的坎普尔大学、昆斯学院和耶鲁大学任客座教授。
1963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著作《女性的奥秘》(feminine mystique),提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妇女“无法命名的问题”,点燃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女权运动,被看作当代继西蒙·波娃的著作《第二性》之后的另一部最重要的女权主义著作,有力地推动了新女权运动,影响并改变了一代妇女的命运。
1981年,她又出版了另一著作《第二阶段》,总结了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得失,提出了这一阶段女权运动的历史任务,继续鼓舞人们为争取妇女权利斗争。
2006年2月4日,这位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先驱在美国华盛顿辞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她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贝蒂·弗里丹是美国最响亮的声音之一,她终身致力于社会活动和写作事业,她为美国人民打开了心灵的大门,打破了对女性限制的枷锁,为妇女征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所有人都是她设想世界的受益者。
”一《女性的奥秘》的创作背景《女性的奥秘》一经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与其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
它是继第一次妇女运动后女权主义影响逐渐衰落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评价妇女地位的产物。
1848年召开于纽约塞内卡福尔斯的大会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有极大影响力的、有组织的妇女集会,这次集会使妇女投票权问题第一次获得男性统治者的关注。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对精神分析理论所做的批判和改造,其要义 并不在于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而发展精 神分析学,而是要强调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建 设。
(二)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
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 性”概念以很大启示。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应该是 尖锐的对立关系,因而女性不应该作为男性 存在的证据,也不应该是男性对自己不喜爱 的属于自己的品质的憎恶的对象化。
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 60至70年代。
在这波浪潮中,妇女们除了继续争取自身的 社会权利之外,更充分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 等虽然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但文化才是 男性霸权的制度化的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的女性批评首先大量揭露了文学作 品尤其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 形象的歪曲,代表作有西蒙·波伏娃的《第 二性》(1949)、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 人》(1968)、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 (1969)和苏姗·考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女性主义透视种种》等。
(二)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合 女性主义批评和20世纪以来的其他批评方法
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不单纯属于文学或 文化领域,而是直接酝酿产生于女权运动, 并以改变女性在现实当代境遇中的地位为根 本诉求的。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中, 批评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政治参与作用。
(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
米利特指出,政治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政治 其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权力 组合,在这种权力组合中,性作为人的生物历 史以及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充分介入到政治 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去了,对于女性自身来说, 这个过程是隐蔽而至关重要的,因为“交媾从 来不在真空中进行;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生物和 肉体的行为,却根植于人类活动大环境的最深 处,从而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的 集中体现。”
爱丽丝·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 69 ·作家作品论【摘 要】爱丽丝·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她被称作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言人。
她的小说以描写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以及全世界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主要内容。
在小说中塑造了多种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别于传统文学中塑造的自卑、丑陋的固化形象。
在沃克的笔下,黑人女性从单纯、愚昧逐渐转变为追求独立价值与自我人格,不仅摆脱被压迫、被剥削,而且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解放。
【关键词】爱丽丝·沃克 女性主义 《紫颜色》爱丽丝·沃克《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苏虹蕾爱丽丝·沃克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她被称作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言人。
她的小说以描写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以及全世界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为主要内容。
这部分创作灵感很大一部分来自沃克的童年生活经历。
沃克出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她之前家里已经有七个孩子。
在一次意外中沃克的右眼被射瞎,自卑的沃克只能拼命读书来填补内心的寂寞与孤独,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大量的素材。
之后,沃克顺利地进入大学学习,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和争取种族平等的运动中去,将自己全部的精力致力于黑人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上。
沃克陆续创作了《紫色》《格兰治·柯普兰之三生》等多部小说。
《紫颜色》的发表使沃克声名鹊起,为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熟知。
这部小说在发表之后一举斩获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项,并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小说《紫颜色》中沃克塑造了多种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别于传统文学中塑造的自卑、丑陋的固化形象。
在沃克的笔下,黑人女性从单纯、愚昧逐渐转变为追求独立价值与自我人格,不仅摆脱被压迫、被剥削,而且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解放。
本文试图将《紫颜色》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分析这些形象,加深对沃克小说社会内涵和文化意蕴的理解。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在_一间自己的房间_中的体现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在 一间自己的房间 中的体现张新丽(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家,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给后代的女权主义者和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以很大的启示, 一间自己的房间 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杰作,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伍尔夫提出的一系列女性主义思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建构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倡导∀雌雄同体#理论等。
本文试通过解读 一间自己的房间 ,来对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精髓、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尚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作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伍尔夫;女性思想;体现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来源及作品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她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是第一个将女性主义思想引入文学批评的人,其女性主义思想在她的散文随笔和小说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这种思想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尤其是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杰作 一间自己的房间 成为女性文学研究者的理论源泉之一,被世人奉为女权主义的宣言和经典之作。
在其思想形成方面,首先,伍尔夫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新旧妇女运动的转型期,她既继承了第一次妇女运动(法国大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又开启了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新立场,她着重从思想文化层面反驳父权制的文化霸权。
可以说,伍尔夫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前期女权运动对男权统治的抗争精神,同时又为后期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主张。
其次,伍尔夫出生于一个上层的中产阶级书香世家,父亲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
她在童年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伍尔夫又深深被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被同父异母兄弟长达十六年的性侵犯所困扰,这些苦闷与不幸为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在其作品方面, 一间自己的房间 是她以 妇女与小说 为题,在剑桥大学作的两次学术演讲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是伍尔夫表述其女性意识和女性思想的重要论著。
多丽丝·莱辛 2007

(20世纪70年代后)
进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她从浪漫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与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教派“苏菲派”的影响,并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包括《天狼星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年)等,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莱辛已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
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定于9月出版。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
诺贝尔文学奖把莱辛作为一个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
多丽丝·莱辛
一个莫大的讽刺。由于《金色笔记》,莱辛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性主义“代言人”;但自从此书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想摆脱那个恼人的头衔。
莱辛不希望被视为“女权主义者”。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她说:“女权主义者希望从我身上找到一种我其实并不具备的东西,那种东西其实来自于宗教。她们希望我能说这样的话:‘嗨,姐妹们,我与你们同在。我们共同战斗,为了迎来一个再也没有臭男人的金色黎明。’她们发表的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宣言无聊至极,但那正是她们想要的。我对她们无比失望。”有女权主义者询问她,是否认为战争都是男人发动的,她幽默地回答道:“我并未发现女性成为首相后,会特别爱好和平。”相反,她表示,一些最糟的罪行是女人干的。
多丽丝·莱辛,CH,OBE(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女权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初,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 德· 是此次运动的理论结晶。第二次高潮发生 在20世纪60年代。 女性主义作为一门学科一般认为是在20世 纪60年代诞生的,并且以美国凯特· 米勒 特《性政治》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马卓莉· 洛森把好莱坞电影中的女性形
象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天使型, 以女星玛丽· 璧克馥所塑造的形象为代 表;一种是妖女型,以默片女星塞 塔· 巴拉所塑造的形象为代表。这些形 象背后隐藏着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 的歪曲和压抑。
玛丽· 璧克馥
塞塔· 巴拉
【德】《蓝天使》(1930),导演:约瑟夫· 斯登堡,主演:玛琳· 冯· 黛德丽
电影中以男性主人公的观看为主导, 通过主观视点的引导,使观众对银幕 上的形象产生一种“心理认同”,并 变相地满足自己“占有”的欲望。 ——男性目光是观众投向女性的目 光的中介。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的首要任务就 是通过对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的视听 语言的解构式批判,来揭露其意识形 态深层的反女性本质。
——“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在一个由性别的不平衡所构成的世界
里,看的快感被分裂成积极的/男性和 被动的/女性的两个部分。……作为性 欲对象被展示出来的女人是色情奇观 的主导动机,……主流电影干净利落 地把奇观和叙事结合了起来。在常规 的叙事影片中,女人的出现是奇观中 不可缺少的本上是父权制的和以男性
为中心的,好莱坞经典电影使女性的 视觉形象成为色情的消费对象,来维 系主流社会的性别成规。
穆尔维:“好莱坞风格的魔力充其量
不过是来自它对视觉快感的那种技巧
娴熟和令人心满意足的控制,……在 丝毫没有受到挑战的情况下,主流电 影把色情编入了父系秩序的语言之 中。”
西方女权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西方女权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女权主义(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
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
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
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
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
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
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
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
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的小说《麾狄拉特干达毕业》而被誉为新小说代 表作家之一。曾获文学奖。
•
她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琴声如诉》(1958), 《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 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 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 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 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 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 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 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 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获诺贝尔文学奖
• 2007年10月22日,住在伦敦西郊的多丽丝· 莱辛迎来88岁 寿辰。这注定是个丌同寻常的生日——十几天前,她获得 了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 辛是"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who with scepticism,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 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进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 化”。颁奖词还提到莱辛的小说《金色笔记》,“在二十 世纪那些描述男性女性兰系的作品中,是开创性的”。虽 然这部一九六二年发表的小说被评论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 经典作品.多丽丝· 莱辛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 作家,第11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创作
•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 的女人,确切地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 活支离破碎的女人。 政治,也许是多丽丝· 莱辛不其他女作家拉开差 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 “女性文学”,但幵没有局限亍感性的情感题 材。她丌诗意、丌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 一针见血。
•
• •
个人观点 莱辛丌希望被视为“女权主义者”。在一次接 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她说:“女权主义 者希望从我身上找到一种我其实幵丌具备的东 西,那种东西其实来自亍宗教。她们希望我能 说这样的话:‘嗨,姐妹们,我不你们同在。 我们兯同戓斗,为了迎来一个再也没有臭男人 的金色黎明。’她们发表的兰亍男人不女人的 宣言无聊至极,但那正是她们想要的。我对她 们无比失望。”有女权主义者诟问她,是否认 为戓争都是男人发动的,她幽默地回答道: “我幵未发现女性成为首相后,会特别爱好和 平。”相反,她表示,一些最糟的罪行是女人 干的。
•
•
莱辛曾说,《天舟座老人星:历史档案》(戒译《南船星 系的老人星座》。原文CANOPUS IN ARGOS)系列是她 最重要的作品。1979至1983 年间推出了宇宙空间五部曲, 包括《希卡斯塔》及《天狼星试验》等。敀事内容集历史、 科学、政治、神话、寓言於一体。有意思的是,尽管莱辛 本人对科幻题材共致勃勃,但许多批评家认为这种文类反 而是她的弱项,而且她如果没有涉足科幻,应诠早就可以 摘下诺贝尔奖。 值得一提的是,跟很多人一样,莱辛是一名猫痴,她曾推 出过《特别的猫》和《猫语录》等以猫为中心的作品。 《特别的猫》的敀事从莱辛在非洲的童年开始,书中 莱辛 细数曾令她快乐和忧愁的猫,她以劳伦斯对生物观察的精 神,书写这些猫的生命景观,像童年时冲迚她家农田的猫, 周末和父亲两人不大约40只猫相处,充满个性的“灰猫” 不“黑猫”以及大难丌死的流浪猫等。
•
• •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 《被陆地围住的》(1965年)以及《四门之城》(1969 年)。铺陈女主角玛莎· 奎丝特的醒觉不解放,但又弥漫着 绝望不宿命的色彩,为女性成长小说立下新典范。在这五 部曲中,莱辛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辛巴威)长大的白 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笔触诚实细腻,风格有印象主义 色彩。莱辛的代表作诞生亍1962年,那一年她发表了《金 色笔记本》。书中女主人公伍尔芙有五本笔记本,这部作 品中,莱辛采用了复杂的叙述技巧,描述政治现实不情感 世界间的交织缠斗。虽然女权运动者把《金色笔记本》看 作是女权运动开路先锋的伟大作品,但莱辛本人却说过:" 我在六十年代丌是一位积极的女权主义者,从来丌是。我 从来丌喜欢女权运动,因为我认为这项运动的基础太意识 形态化。" 丌过莱辛似乎丌太乐意被定型为“女性主义作 家”,
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
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 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
1984年已70岁的她对于15岁半在印度支那湄公河的渡 船上与中国情人相识相爱的那段经历,仍写得饱含激 情。”因为时间的尘封、记忆的积压以及作家对历史 俯瞰式的洞察力,这激情被表现得丰富深邃、充满张 力。这种非线型的、把故事寓于情绪之中的如泣如诉 的写法颠覆了传统的文学阅读,这是典型的杜拉斯式 的写法。爱情故事之中交织着在殖民地家族创业失败 的背景、对母亲与兄弟的爱与恨,青春的希望与绝望。 这些形象这些感情都以极端而惨痛的语言来表现,悲 怆而低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使这诗显出一种隧道般 的幽深与霹雳般的亮度。
• •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 迚入1970年代之后,风格不题材屡次转变。她从浪漫 主义出发,探索超越理性不自我的领域,写下多部“内 在空间”小说。后来又深受伊斯兮教神秘主义教派“苏 菲派”的影响,幵将笔锋转向科幻小说,包括《天狼星 试验》(1981年)、《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 年)等,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不忧虑。
•
• •
•
1984年,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 《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 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 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 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 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种文字,至今 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 法语作家。 1985年发表《痛苦》。书中记录了她在‘二战’期间 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和她如何等待被关 在纳粹集中营的丈夫的归来。1991年发表《华北情 人》。 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 是全部》。
•
创作生涯
• • •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莱辛出版了成名作《青草在歌唱》。 这部小说以一名白人农场主的妻子被黑人男仆 杀死为题材,心理刻画细腻,反映了非洲殖民 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 此后,她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 即《玛莎· 奎斯特》(1952年)、《良缘》 (1954年)、《风暴的余波》(1958年)。
多丽丝· 莱辛
• 多丽丝· 莱辛,CH,OBE(英语:Doris Lessing, 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 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 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 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 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 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 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2013年11月 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 丝· 莱辛17日去世,享年94岁。
•
•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 徒》。1944年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 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
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反映了童年时代
的贫困生活。《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充满了 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当法国掀起新浪潮后,
法国文坛也随而产生了新小说运动。她也因在1958年 Nhomakorabea•
1959年名导演亚兰勒纳请她为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广之恋》(1959)撰写电影剧本。这部作品在法国 大受欢迎,创下很高的票房纪录,而她的名字也传遍 世界。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 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 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 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1965年,她 开始了导演生涯。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 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岸派”的成员。 1974年创作《印度之歌》,该作品于1975年在戛纳电 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
•
写作风格
杜拉斯的文笔与独特风格使许多当代女作家为之着迷。
她们拜倒在杜拉斯 的脚下 ,把她的作品 当作”圣经“, 她们因为有一些令人心碎的感情经历与生活痛苦而自以为在 杜拉斯的作品中找到了一种源于女性的姐妹般的共鸣,她们 写作时把杜拉斯的作品放在工作的桌子上,她们刻意模仿杜 拉斯式的优美、绝对而神秘的句子:“我已经老了,有一天, 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
玛格丽特 ·杜拉斯
•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
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
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 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 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 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 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 她写作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 作家模仿的对象。
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