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简介
女性主义简介

六、文化女权主义
• 文化女权主义以激进女权主义为基础,要求把女性从“男 权价值”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并根据“女性价值”创造一 种替代“男性价值”的文化。 • 第一,强调性暴力是男权文化的本质和目的,关注和抨击 大众传媒和色情作品中的性暴力。第二,强调两性差异, 女性有许多特殊和优秀的品质,而男性特质则是攻击和情 绪表达上的困境。强调发展女性特质,进行社会结构的重 组。这一理论强调女性气质对男性气质的替代也就是替代 了性别平等,这一点遭到了质疑。
二、有偿家务劳动论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完全是私有 制,而是由于有薪水的劳动与无报酬的家务劳动的分离;他们 强调要使妇女摆脱压迫,必须打破公共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界线。 在有关家务劳动是否有偿的方面,有两种不同观点。 美国女权主义者认为,有偿家务劳动会使妇女与世隔绝;使夫 妻关系、母子关系商品化;使劳动力的性别分工固定化。 英国等欧洲国家认为,政府为主妇付费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主 妇对于家务劳动的重视,通过家务创造劳动力价值。 三、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 该理论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首先必须消灭剥削阶级的统治, 人类的平等包括男女平等才会成为可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所 争取的平等主要使权利和地位的平等,即男女在政治上、经济 上、文化教育上、社会上和家庭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这 种平等带有资产阶级法权特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男女 平等才会真正实现。
(二)父权制压迫理论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是建立在男权文化的基础上的, 主要支柱是“性政治” (三)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高度重视存在于个人领域的性别压迫 (四)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 提出建立一个双性一体(androgoynous)的平等社会, 试图消除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以此来消除性别歧 视。
女性主义

曾林玉 SX121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
主要内容:
1.男权制简介
2.女性主义概况及女性主义文学 3.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4.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发展三阶段 5.理论主张的几个阶段 6.英美女权主义批评 7.法国女权主义批评 8.总结
The inequality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2. 20世纪70年代,“妇女中心批评”, 又叫“女作家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关于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的研究, 挑战父权制传统下的经典文学书目标准 和文学史写作,父权文化权威对经典文 学书目和文学史价值尺度的垄断。重新 挖掘了大批被传统文学批评标准遗弃的 女作家及其作品。旨在创建“她们自己 的文学”,夺回重建经典文学书目和文 学史的权力并付诸实践。
2.她提出了一种对男权中心具有颠覆性的符号学。 她吸收、改造了拉康的精神分析的象征理论,认 为象征秩序与父权制的社会文化秩序相联系,而 符号学则产生与前俄狄浦斯阶段,与母亲、女性 密切相关;符号学不是取代象征秩序,而是隐匿 于象征语言内部,组成了语言的内质、分裂的层 面,颠覆并超越象征秩序,这也正如同女性既处 在男性社会内部又遭到其排斥,被逐至它的边缘, 从而模糊了父权制男女二元对立的界限而产生颠 覆父权制社会的作用。
她重视母性的意义,认为女人生育子女并不 意味着她不能从事专业工作,相反,生育始 终与文化活动相一致,以为在孕育生命过程 中女人能更深刻理解生命的内涵。她从解构 主义消解二元对立的立场出发,“将母性看 作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怀孕和生 育打破了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内部与 外部的对立”。
Julia Christeva
女权主义简介

简介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度)(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
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综述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简介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 的角度探求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男性既成为土地的主人,也成了 女性的拥有者,这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第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女子处于 从属地位。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由对偶婚过渡而来的个体婚 制即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女性而不是对男子而言。“现代的 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女性的家庭奴隶制之上”。 第三,女性体力弱小也是其受压迫的根源之一。随着私有 制的出现,女性被排除于社会生产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 庭的私人劳动。此时女性的家务劳作失去了往日公共的性 质,成为家庭的奴仆。
当代西方思潮
之
女 性 主 义简介
一、概况(地位、宗旨、背景、历程、主张、 流派、成就) 二、当下语境中关涉女性主义的两点思考
(一)地位
占人类二分之一的女人有了自 己的理论
(二)宗旨
男女平等
(三)背景:
实践: 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女性处于从
属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妇女所受的 压迫和歧视是女性主义思潮产生的直接现 实基础。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发表的报告,2005年, 美国有28.7%的单身母亲、约4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女囚犯比例不断上升。 美国妇女受性侵犯的比例居高不下。
2009年美国人权纪录显示:
美国妇女不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
美国女性人口占全美总人口的51%,但在第110届美国国会中,女 议员有88名,其中参议院16名,占16%;众议员72名,占16.6%。
“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 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 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 取得一种崇高感!”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 她不会飞翔。”
女性主义美国学派

第28卷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V ol.28,N o.1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07文学研究女性主义美国学派———女性主义叙事学简论Ξ郑大群(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以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和伊・安・卡普兰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把原本属于形式主义的叙事学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使女性主义研究从单纯的内容分析、定性研究走向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整体性研究,以避免女性主义研究中过于印象化和片面性的弱点,从而打破了西方文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与反形式主义的长期对立,不仅推进了女性主义学科的发展,也丰富了叙事学理论。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叙事学;美国学派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7)01-0050-05作者简介:郑大群,女,湖南永顺人,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中文系副教授。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西方女性主义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肖瓦尔特等人的女性文学研究和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影响甚大。
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克里斯蒂娃的女性主义符号学和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女性主义原本属于性别政治学,意识形态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但是以美国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叙事学,却为女性主义浓重的意识形态性添加了稀释因子,把属于形式主义研究范畴的叙事学嫁接到自己的理论中来,创建了女性主义研究中唯一具有“客观”因素的跨学科理论———女性主义叙事学。
这是因为美国女性主义学派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美国整体的学术研究的精神影响着美国女性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美国是一个以实证主义哲学为社会思想基础的国度,其学术研究有着浓重的实证色彩。
美国女性主义也受其影响,与英国、法国等女性主义学派相比,其实证意味更鲜明一些。
哈利波特 文学理论讲稿

feminism
1.女性主义
简介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简介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 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 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 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 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 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 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 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 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 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 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 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 文化的颠覆性
Thanks
• 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 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 ( Mary Wollstonecraft) 曾说: “女性们不被允许拥 • 有足够的思想力量以获得真正的美德。” • • • • • • • • 她认为女性无法接受到足够的教育,所以没有足够的 思想力量来影响别人。这也似乎成为实现女性与 男性平等的最大障碍,进一步妨碍了女性发挥人 与生俱来应有的精神美德。 但是罗琳在 《哈利· 波特》系列魔幻小说 中,在专门培养巫师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 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里,女性 与男性却拥有近似平等的地位。
平等自由的原则
• 霍格沃兹巫术与魔法学校在创立时即遵行这样的办学 • 宗旨,即平等接收一切有魔法能力的少年入学,即无论纯 血 • 统(即出生于父母双方都是巫师家庭)、混血(即父母双 方有 • 一方为巫师、一方为人类的家庭)还是麻瓜(即父母双方 都 • 为人类家庭)出身都一视同仁,不加区别。尽管作为创始 人 • 之一的斯莱特林就出身问题与其他创始人发生争执,他只 • 招收纯血统的巫师进入自己的学院,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 • 始终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平等对待不同出身的学生,并 不 • 歧视麻瓜出身的学生,并且允许持有不同观点的斯莱特林 • 学院的存在。这充分显示了魔法学校的博大胸襟和真正宽 • 容的精神,以及魔法世界公正平等、包容一切的魅力。哈 利 • 最终战胜伏地魔也充分体现了魔法世界的公正、平等、自
电影中的“女权”呐喊

2.女性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浪潮:大概是19世纪末左右,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 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当时也要求公民权、 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 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政治权利,往往被称作“女权运 动”。 第二波女权运动: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 60年代与法国学生运动、美国公民权运动和抗议越战活动相伴而生 的是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在这场运动中,女性主义者越来越发 现,男女的不平等不仅存在于选举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等社会政 治领域,而且在文化中也有深深的烙印。通常认为第二次浪潮到 1980结束 女性主义第三波:1980年代之后 女性主义者认识到完全与男性对立也不是女性的出路。因为女性主 义者们在和男性的完全对立中,并不感到快乐。 反思:男性与女性的和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叙事结构批评
《末路狂花》 第一把枪——杀死酒吧男子,打劫——保护自我,获得金钱 第二把枪——绑架警察、炸掉卡车——反抗权威,捍卫尊严
四、文化批评
80年代以后,接受英国的文化研究的成果,女性主义开 始摆脱性别差异研究,进入文化层面。
特里萨·德·劳里蒂斯《走中间线路的游击队——八十 年代的女性主义电影》:女性主义电影不一定要走“对 抗电影”的道路,二十可以跻身于主流电影中,巧妙利 用常规与传统。
四、文化批评
《钢琴课》or《钢琴别恋》 导演、编剧:简·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安娜·帕奎因,山姆·尼尔,克 利夫·柯蒂斯,布鲁克·奥佩斯 简介:本片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浪漫爱情 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觉醒为出发点的佳作,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 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片中女主角霍利.享特的表演特别出 色,她以柔美的手语和坚定的目光成功地演出了一个内心丰富却被 禁锢的美丽哑女形象,使她成为第66届奥斯卡影后。男主角为哈 维.凯特尔。故事讲述美丽的哑女,她不能说话却弹得一手好琴, 也就是以钢琴为媒,她勇敢地找到了她的真爱。影片中有多首古典 乐章,钢琴曲会让人如痴如醉。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在欧洲,女性的翻译活动为她们从 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她们获得 了对自身全新的认识并产生了文学 创作的兴趣和信心,为自己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实践经验。 同时,她们在翻译事业中的成绩与 贡献为男性接受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做了铺垫,他们发现并承认了女性 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二)翻译成为当代女性争取 社会地位的工具
五、女性主义翻译本质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 的产物,其本质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言语行为 和政治抗争。 • 借以翻译为由,旨在颠覆男权社会至主无上的 统治地位,从而改变了翻译的本质属性,偏离 了翻译的正确方向。 •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传达、交际的沟通,也是 文化、政治、历史、意义等各种差异剧烈碰撞 和交锋的场所。女性主义翻译正是这一特定历 史时期政治文化交锋的产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主要内容: 5.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 5.2 代表人物路易斯· 梵· 弗洛图
5.3 代表人物雪莉· 西蒙
5.4 代表人物芭芭拉· 戈达德
5.5 女性主义翻译影响研究
一、女性主义思潮简评 • 女性主义 (feminism),亦称女权主义。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 义。我国也曾用‚女权主义‛一词,但 是现在都改为‚更合适宜‛的‚女性主 义‛,这是因为:综观当代西方妇女运 动已经从争取男女平等的阶段转向了强 调尊重和顺应女性的差异性、强调女性 主体意识的新阶段(蒋骁华,2004) 。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2、在她们看来,翻译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是跨文 化、跨语际的“违犯 ”( transgression)过程,是 译者传达、重写并操纵一个文本使它适用于第二 语言的公众的过程,其过程贯穿了种种意识形态 和权力关系的纷争,文化张力尽显其中。她们的 这种主张显然是源于一种文化研究对翻译现象的 关注,而不是在讨论文本内部的翻译问题。其最 终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评判译文的标准和规则。而 是通过译文,在传播和转移知识的过程中建构女 性主体的身份诗学。她们就这样试图通过提高翻 译地位来提高女性自身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自由、理性与平等的追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
其批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神圣性。
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
而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
台湾的妇女运动在七0和八0年代深受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族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
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近年来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
八0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十八世纪英国的玛莉‧乌丝东奎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最有名的著作发表于1972年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他认为女性存在的首要目标是做一个理性的人,而理性的实践则是透过妻子与母亲的身份来表达。
十九世纪美国的玛格丽特‧芙乐(Margaret Fuller)不仅主张女性在法律地位和世俗生活理的权利,并更进一步的从存在哲学的观点,强调女性有追求内在自由的权利。
即包括心灵的充实、智识的成长、理性与创造力的激发。
芙乐认为母职是女性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女性必须超越特定的家庭关系而去追求自我成长。
而且特别指出女性的自我成长不是为了作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而是为了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芙乐强调女性特质,不鼓励女性和男性直接竞争较劲。
虽然男女特质不一样,但女性所拥有的权利却是相同的。
芙乐一方面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同时其思想亦具有浓厚的宗教与存在哲学的意味。
十九世纪英国的约翰‧史都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将女性权益的观点表现于《女性的屈服》(The Subjection of Woman)一书。
Mill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Mill将政治哲学里公共领域的契约概念扩充到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契约必须经由当事人同意,在平等的条件下订定共同生活的方式。
契约精神就是自主与自我决定,婚姻契约使女性不会在违反自身自由意志的情况下结婚。
Mill主张女性应有一技之长与经济独立的能力,这样才不会为了长期饭票而无奈地走进婚姻。
Mill也从自由竞争的观点指出,女性的能力如果真的不如男性,那么不胜任的女性就会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不需要一开始就排除女性竞争的机会,开放机会给女性会给社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使社会的运作更有效率。
Mill、乌丝东奎芙特、芙乐均认为一般女性婚后应以家庭为主,女性的潜能主要是在家庭的领域里发展,不需要外出工作。
但是男女的权利是相同的,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
整体而言,Mill倾向伴侣式婚姻的理想,认为女性受良好教育才能成为丈夫知识上、精神上的伴侣。
女人充实自己仍是为了男人,伴侣式婚姻理想说穿了就是要求女人「有点聪明但又不要太聪明」。
不过女人是否在追求自我成长之后,反过来觉得男人赶不上自己的脚步呢!当代美国的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承继了十八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但同时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
其名著《女性迷思》(TheFeminine Mystique)则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
Friedan认为为了发挥自我潜能,鼓励妇女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
在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下,竭尽的塑造一个快乐、满足、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妇女自幼就向往这个形象,并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
但这个理想的形象,只是迷思。
由于家庭结构本质上缺乏有形的结构及酬赏制度,而且日复一日的重复同样的琐碎的工作,受过教育的现代妇女并不能从家庭主妇的角色上得到成就感及自我实现。
Friedan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做为自我认同,但Friedan也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
女性应从整体角度从事生涯规划,将家庭与事业都事先纳入发展计划中,生育小孩尤应事先规画,并将帮忙的人选安排好,并极力的鼓吹托儿所的设置。
Friedan认为女性可以同时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以事业为主。
其他流派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批评:过份崇尚男性价值,重视心智胜于情感、身体。
强调个人先于社会,忽略了个人生活于社会网络之中,即使在出生前仍未能逃脱社会关系的左右(如妓女堕胎)。
抽象的、形式的平等未顾及个人因种族、年龄、性别阶级之异而产生不同的历史、社会关系以及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乌托邦社会女性主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女性主义者」(feminist)一词最早以法文出现,是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傅立业(Charles Fourier1772—1837)所创。
傅立业想象在一个以互助为原则的社会里,诞生新女性,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改造。
1808年傅立业即揭示:「每个时代社会有所进步与变迁,乃由于妇女获得自由所促成。
当妇女的自由减少,社会也跟着退化」。
英国乌托邦欧文社会主义理论家威廉‧汤姆士也提出类似的看法:「比较各国已婚妇女的地位,显示一个社会整体的快乐与夫妻彼此之间权利与责任之平等状况成正比」。
活跃于1850年之前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并不是一整合的运动,各家有关女性主义的论述不尽相同,称不上严谨,但基本上有几个共同的诉求:废除私有财产制、组织公社、革除婚姻家庭制度、提倡情爱自由、打破男女分工。
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家都是启蒙运动的信徒,斥责圣经扬称女人天生劣根之说,相信人性受到社会环境之扭曲。
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比柏、美国的纪尔曼、俄国的柯仑泰等,他们主张人类社会为一有机整体,互相依存,所以应以合作的集体主义取代自私的个人主义;妇女应从个别的家庭中解放出来,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工作,成为社会一份子,不在依赖男人;婚姻应以个人情欲为基础,而不再是经济的、社会的、消费的单位;并且以集体化生活取代私人家庭和家务。
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男女平等与家庭、婚姻、政治及资本主义等各种社会制度牵丝扳藤,深信两性的解放必须彻底翻转所有传统社会制度,包括制造人际间支配与附属关系的男性霸权,以及两性对立与扭曲人性的家庭婚姻制度。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两性新秩序的奋斗目标都在两性应该联合对付阶级敌人的战争中被牺牲掉了。
马克斯主义女性主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区别何在?依据布兰笙的划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泛指十九世纪初叶以来,凡主张妇女解放必须透过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等全面性社会改造方能达成女性主义的思潮。
在此广泛的定义下,马克思女性主义也算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支。
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论(historical materialism),突显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历史情境、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强调阶级社会对个人意识型态和日常生活结构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唯一根源。
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
女性一直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
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
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
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基进派女性主义」思潮(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
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理论对现代女性主义的影响现代女性主义借重马克思理论主要有:(一)历史唯物论、人性。
(二)阶级、阶级意识和假意识。
(三)异化。
(四)劳动价值论。
(五)实践。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起源》《家庭、私有财产与国家起源》在1884年出版,本书乃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与经济理论为基础,配合大量原始部落的人类学资料,由奇摩根所著的《古代社会》。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自古以来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与社会政治权利,总是被其经济地位所制约,而经济地位则受到历代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恩格斯的理论中,一夫一妻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男性拥有私有财产以及妇女妇女被排除于经济制度之外。
所以,妇女解放不是要废除一夫一妻家庭制度,而是要摧毁两性分工与私有财产制。
恩格斯提出几项具体的策略:(一)让妇女参与公共生产行业;(二)让育幼成为国家之事;(三)公有化生产资源,取消生产工具私有制。
恩格斯强调这些策略都是建立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制度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妇女唯有获得基本的经济保障,择偶时方能不顾虑经济,婚后也不必容忍丈夫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