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理念,强调个人自由、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它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1. 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萌芽启蒙时代是自由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如洛克、孟德斯鸠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自由和财产权,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
2. 19世纪:自由主义的兴起19世纪是自由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他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主导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20世纪初:自由主义的挑战20世纪初,自由主义面临了一系列挑战。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对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观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经济会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此外,经济大萧条也使人们开始怀疑自由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4. 20世纪中叶:新自由主义的崛起20世纪中叶,新自由主义逐渐崛起并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自由化和国家干预的减少,主张私有化、自由贸易和税收改革。
以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为代表的政治家们,实施了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如减税、放松管制等,使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5. 当代:自由主义的多元化在当代,自由主义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由主义不再局限于西方国家,而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普遍价值观。
同时,自由主义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例如,环保主义、女权主义等新的自由主义思潮不断涌现,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公正。
总结: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启蒙时代的萌芽、19世纪的兴起、20世纪初的挑战、20世纪中叶的新自由主义崛起以及当代的多元化。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私有财产权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
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后来几经挫折,但由于女权主义在研究对象、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政治观点诸方面始终独树一帜,总体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女权主义以两性关系为政治研究的中心议题,反对性别的歧视、压迫、剥削,追求两性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以男性为主题的其他各种政治思潮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关键词:女权主义;政治。
1女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女权主义”一词出现于19世纪末,但是女权运动的发端却要早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当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的处境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一个长时期内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使得西方妇女愈益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
她们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和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
1.1第一次女权运动世纪中叶兴起的女权运动被称为第一次女权运动,或第一次女权运动高潮。
它的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末。
这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
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国家法律。
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有三个目标:①争取女性选举权。
世界各国妇女在争取选举权的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例如,美国男权主义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
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
”尽管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妇女运动还是取得了胜利。
自1848年7月,美国女权运动发表了《妇女伤感宜言》后,美国女权主义者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运动。
1917年,美国妇女运动团体“妇女国会同盟”和“妇女党”组织了连续24小时对白宫的示威。
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9号修正案.明确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获得了完全的选举权。
最新挣脱枷锁

挣脱枷锁《玩偶之家》是挪威作家亨利·易卜生的戏剧代表作,主要讲述中产阶级家庭之中的娜拉由在物质精神上从属于丈夫到自我觉醒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部现实问题剧的代表作,写于1879年,由于剧中深刻地揭露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这一社会问题,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萌芽,因而成为一部不朽经典。
本文就《玩偶之家》的女权主义问题进行解读,从娜拉对丈夫、家庭的依附,到认清现实实现觉醒直至最后的出走3个阶段逐一进行解读,以加深我们对这部剧女权主义呼唤的理解。
一、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1870年的法国,是用来描述那些患上肺病并呈现出女性特征的男性少年。
后来很快就成为了“妇女解放”“女权主义”的同义词。
这个词首次出现在英语中是在19世纪80年代,1910年在美国流行开来,20世纪传入中国。
女性处于“第二性”的地位已经历经千年,这是一种一种跨历史、跨文化、跨地域的传统观念,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
他们极力提倡“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会角色,而不是从属于男性、从属于家庭”。
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从政治层面而言,主要是指它指出女性主义是一场旨在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倡导人际间的平等与协作的从而提高女性地位的政治斗争。
从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对女性价值进行肯定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原则。
从实践的层面而言,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
二、《玩偶之家》中的女性意识一)娜拉的人物形象作品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海尔茂有一份体面而高薪的工作,为人绅士有礼,宠爱自己的妻子,为家庭尽心尽力;妻子娜拉年轻貌美、爱丈夫、爱家庭、将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正如娜拉自己所说:“想起来心里真痛快!我完全不用操心!真自由!每天跟孩子们玩玩闹闹,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完全按照丈夫的意思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女权主义——精选推荐

1、女权主义近、现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女权运动的意识形态。
基本特征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要求保护并扩大她们的应得权利。
认为女性一向为习惯势力和法律的歧视和限制,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
关于父权(即夫权)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实现性平等的方式等问题,人们见解纷纷。
但均承认性压迫和性剥削不能以两性生理差别为依据,而是一种社会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两性的利益实际上难以分割,女权主义从未成为一种独立的思潮,而是分散于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不同思潮之内,作为后者的组成部分。
由此产生种种流派,其观点有许多相互对抗的实践含义。
总的来说,女权主义的社会影响较大,而政治影响较小。
女权主义发端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1792年M·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发表的著作《女权辩护》是其形成标志。
早期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M·富勒(1810——1850)等。
从1870年前后开始,女权主义在一个世纪内掀起两次浪潮。
第一次从1870年左右至1920年左右,主要流派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自由女权主义(或主流派女权主义),以及强调通过个人情爱得到幸福的浪漫女权主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E·戴维斯(1830——1921)、C·卡特(Catt,1859——1947)、E·戈德曼(1869——1940)、A·保罗(1885——1977)等。
她们大多出身中产阶级,理论素养不高。
试图走改良主义道路,在现行社会政治结构内实现两性平等。
要求制定家庭法,争取选举权和平等的经济机会。
这是女权主义的古典时期(或阶段),因此又称“旧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于60和70年代,高峰在60年代末,波及大部分西方国家。
主要流派有相信女性优势并渴望摆脱男性的激进女权主义,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女权主义,以及注重改造传统大男子主义文化的文化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的介绍之伊莱恩·肖瓦尔特

伊莱恩·肖瓦尔特(elasneshowalter):《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aliteratureoftheirown:britishwomannovelistsfrombrontetolessing,1977年)美国主要内容: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文学亚文化群(subculture)。
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字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
妇女一直有着自己的文字,女小说家既不止一个,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她们也不只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者和发言人,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一部分。
确实存在不同的妇女文化。
这是妇女在生育、养育子女中的相互帮助,是她们分享感情,甚至是她们之间产生比同她们的丈夫在一起时更强烈的情欲。
诸如“伟大”这样的概念阻滞着妇女对文学史的进入,因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于极少数“伟大”的女作家极其作品,而不重视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就无法使人们清晰地了解妇女创作的持续性特点,也无法看出这些作家的生活与她们在法律、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形象的改变。
而这样阻滞妇女进入文学史的批评概念,正是菲勒斯批评用来压抑和贬损妇女文学的伎俩。
每一代女作家都在某种意义上发现自己没有历史,不得不重新去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她们的女性意识。
女性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心理和生理体验:青春期、行经、性心理的萌动、怀孕、分娩,和更年期闭经等女性特有的生理过程及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所特有的心理体验等。
这种不同于男性的共同体验使她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非自觉的文化上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妇女文学的亚文化。
妇女作家创作所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一、“女人气”阶段(feminine):从1840年出现男性笔名为开端,一直到1880年艾略特去世为止。
这是一个较长期的摹仿主导传统的阶段,也是一个将主导传统的艺术标准以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的阶段。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女性本质思想的探析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女性本质思想的探析作者:孙丽丽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0期[摘要]对女性本质思想的探析一直被各种政治哲学所忽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以理性人的讨论为焦点,坚持男女本质的统一性,主张男女平等,机会均等,并构建了一个理想的中性社会来充分表达该视角下独特的女性本质思想,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特征、解放女性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女性本质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D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15-01关于什么是人的本质这个问题向来是各种人类科学研究和讨论的核心,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对人的本质概念做出了自己独特的界定,政治哲学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每一个政治哲学理论都是来源于某种人的本质观念,都表示出了一些关于在那个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相互关系的暗示。
但是当代政治哲学却在女性问题上显示出了沉默,如约翰•罗尔斯、罗伯特•诺齐克这些思想较系统的政治哲学家很少直接讨论女性问题,因此突显了讨论女性本质问题的重要性,而女权主义正是打破这种沉默的有力武器。
它用一种批判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性别统治,对女性本质的把握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本文仅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流派进行讨论,对其中包含的女性本质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剖析其理论要点,从而对其全面了解和把握,使其对女性解放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产生于19世纪,它以传统自由主义哲学为理论出发点,要求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在女性身上也得到应用。
人是基本的理性存在,是自由主义政治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概括描述,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理论精华,形成了对女性本质的独特见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女性是理性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独特价值在于一种特殊的“心智的”能力,即理性的能力,它是人类个体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政治权利的基础,并且这种能力与身体基础无关。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2005年7月第32卷 第4期求是学刊SEEKI NG TRUTHJuly,2005V ol.32 N o.4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于文秀(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 要: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最突出特色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特征和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
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
她通过对西方白人女性的文学文本所作的后殖民的解读,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使后殖民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权主义;双重话语霸权;第三世界女性作者简介:于文秀(1965-),女,吉林通榆人,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从事文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4036091。
中图分类号:B51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5)04-0087-06 收稿日期:2005-01-20 在后现代主义标举差异、解构中心的文化语境下,一些边缘文化和弱势话语纷纷异军突起,其中后殖民批评是呼声最高、最为引人注目的。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加亚特里・斯皮瓦克则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被誉为后殖民批评“神圣的三剑客”(罗伯特・扬语)之一。
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三剑客”各有自己的特色和所长。
如果说赛义德的理论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霍米・巴巴对殖民话语的解构和颠覆往往通过模拟和戏仿来实施,那么斯皮瓦克的理论则带有鲜明的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色彩,而且在后殖民理论阵营中,只有斯皮瓦克真正愿意将自己标榜为“后殖民知识分子”[1](P134)、“后殖民妇女知识分子”[1](P140)。
具体来说,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的最大特色,一是理论与方法上的异质性;二是对双重权力话语即帝国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反击与批判。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解读

理论基础,后 者 是 其 产 生 的 重 要 的 社 会 历 史 条 件。从古希 腊 到 文 艺 复 兴 时 期,再 到 启 蒙 运 动, 西方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思想家都曾对男女平等 问题进行 过 思 考,发 表 过 诸 多 重 要 主 张,尤 其 是 法国启蒙 思 想 家 在 启 蒙 运 动 中 提 出 的 自 由、平 等、天赋人 权、妇 女 享 有 政 治 权 利 和 受 教 育 权 等 思想、观点,为 自 由 主 义 女 权 主 义 的 产 生 作 好 了 思想和舆 论 上 的 充 分 准 备。18世 纪 的 法 国 大 革 命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大规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 起,并且,在 这 次 运 动 中 产 生 了 最 早 的 现 代 女 权 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2·
等”,他指出 当 人 类 由 自 然 状 态 进 入 社 会 状 态 之 后,伴随着 私 有 制 的 产 生,出 现 了 社 会 的 不 平 等 和两性之 间 的 差 别,为 了 消 除 这 些 不 平 等 和 差 别,就产生 了 以 社 会 契 约 为 基 础 的 国 家 和 君 主, 以此来保 护 人 的 各 种 自 然 权 利,使 人 们 重 获 平 等。在社会契约之下,公民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 且全部 都 应 该 享 有 同 样 的 权 利[7]。 洛 克 和 狄 德 罗也认为妇女同男子一样具有自由和平等的特 性,她们也 能 够 进 行 理 性 思 维,所 以 应 该 反 对 蒙 昧主义和奴役妇女的社会制度,赋予妇女和男性 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帮助她们进行理性训练。法 国启蒙思想家 孔 多 塞 敏 锐 地 指 出,1789年 《人 权 宣言》所确立 的 “在 权 利 方 面 人 生 来 而 且 始 终 是 平等的”原 则 存 在 漏 洞,他 认 为 事 实 上 妇 女 几 乎 被剥夺了应 当 享 有 的 全 部 权 利,他 在 《论 妇 女 的 公民权》中明确主张赋予妇女政治的和法律上的 平等权 利,以 实 现 妇 女 全 部 的 公 民 权 。 [6](P13-14) 可以说,是 启 蒙 运 动 发 现 了 妇 女,它 唤 醒 了 处 于 “无权”状态下妇女的觉醒,为男女平权思想奠定 了思想基础,成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最为直接的 理论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瓦解》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萌芽
摘要: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被誉为“现代非洲小说之父”,是非洲最富有影
响力的黑人作家之一。
其中《瓦解》是他的杰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同时是
现代非洲小说中传阅量最大的一部小说。
虽然阿契贝在小说《瓦解》中塑造了一
个英勇无畏的男性英雄形象,不过通过作者对非洲伊博氏族日常生活的描写,我
们可以发现在这样一个男权氏族社会中,女性身上散发出的光芒并没有完全被男
性统治所笼罩,相反,在她们的行为和意识中已经反映出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
萌芽。
虽然《瓦解》中的女性人物是以次要角色出场,但女性却是作品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而论者们往往忽略了她们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对这部小说主
人公身边的女性进行分析,揭开作者如何一步一步的从她们身上映射自由主义女
权主义。
关键词:《瓦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埃喀维菲;奥贡喀沃
一、男人崇拜的对象——女人
从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跟随着自由主义传统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直接面对的严酷现实是女性被全面排除于社会生活之外。
《瓦解》中描写了伊博氏族社
会中的男人对自己女人的绝对话语权,要想令男性崇拜女性可谓是无稽之谈。
可是,整个氏族
对女性的崇拜在文中却显而易见,女性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着氏族社会的日常生活。
文中的乌姆
奥菲亚是一个崇拜神和有信仰的氏族,人们按照神的意愿生存,而他们最重要的神就是地母——阿尼。
地母阿尼是一切丰产之源,“阿尼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神祗都重要。
她是道德和行为至高无上的裁判。
而更重要的是,她还和氏族中己经被埋到土里的祖先们有着密切来往。
”氏族对地母是无比崇拜的,他们认为“没有她的保佑,我们的庄稼是长不起来的”氏族中每
年的新木薯庆祝会,就是对一切丰产之源的地母阿尼谢恩的日子,以表示对地母和氏族祖先灵
魂的尊敬。
所以,女性的代表地母成了氏族中地位最高、最令人崇拜的神。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
乌姆奥菲亚的男性对女性的崇拜。
除了地母之外,女祭司在乌姆奥菲亚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她身上充满了神的威力,人们都很怕她。
”从女祭司契埃罗带走埃金玛就可以看出,即使像奥贡喀沃这样伟大的英雄在她的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伟大的英雄对女祭司既崇拜又恐惧。
由此可见,《瓦解》中女性的潜在地位是如此的“至高无上”。
文中女性形象的提升也印证了自由主义女权
主义的理论,女性不再单单是男性的附庸。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基于性别的不平等,从文中男性对女性的崇拜可以
看出,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女性在氏族社会中的作用从一开始的单纯的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逐渐演变为男性崇拜的对象,这一过程贯穿全书。
二、被女性超越的对象——男性
当代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继续坚持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两性理性无差异”理论,认为男
女两性在本质、能力尤其理性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能够做到,女性拥
有和男性同样的理性。
《瓦解》中展示的是一个男性的世界,男性是氏族的英雄和主人,而女
性也不仅仅是男性的附庸和奴隶,她们身上甚至闪烁着超越男性的光芒。
这在奥贡咯沃的女儿
埃金玛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埃金玛是奥贡喀沃第二个妻子埃咯维菲唯一的女儿。
她只有十岁,“可是她的智慧却超过她
的年龄。
”埃金玛是埃喀维菲世界的中心,“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把母亲叫做妈妈,而是像她父
亲和别的大人们一样喊她的名字埃咯维菲。
她们俩人之间的关系不只是母女,还有点像平辈的
伙伴。
”就连一向被人们叫作“一团烈焰”的奥贡喀沃内心也非常认同埃金玛,“奥贡咯沃特别喜
欢埃金玛。
她很像她那当年是村里的美人的妈妈。
可是这种喜爱只在很少的场合中流露出来。
”埃金玛美丽、聪明、贤惠,别人称她为“美丽的水晶”,她真正理解作为英雄的父亲,她有自己
的想法,她不像“不成器的儿子”恩沃依埃那样做出“可耻的事”而令奥贡喀沃失望。
因为在奥贡
喀沃所有的孩子中,包括他的儿子们,只有埃金玛最了解他的脾气。
奥贡喀沃也承认埃金玛是
他的孩子中最棒的。
也正是因为埃金玛身上的这种超越男性的气质,所以奥贡喀沃才不断地祈
祷“我真希望她是个男孩子……她是这么懂事。
在他的孩子中,还有谁能够如此透彻地理解他的
心思呢?”而这也正好说明了埃金玛比他的儿子们要更加令奥贡喀沃满意。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反对关于女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理性上是低劣的。
女性不仅与男人不同,而且低于男性。
但在作品中的奥贡喀沃儿女一代人中,埃金玛战胜了包
括恩沃依埃在内的所有同辈男性。
从中不难发现,女性的地位在新的一代里发生的变化。
埃金
玛超越了与她同为一代的男性,也征服了氏族的英雄——她的父亲。
她身上闪烁着女性的光芒,她是女性“新生”的代表和象征。
三、反抗命运的对象——女性
世界各国文学中不乏不畏男性强权而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
同样,在《瓦解》中就有一个
十分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奥贡喀沃的第二个妻子——在奥贡喀沃的三个妻子中,差点儿在
新木薯庆祝会前夕被打死且只有她敢敲奥贡喀沃的门的人——埃喀维菲。
她是一个被自己丈夫
奴役、控制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女人。
在奥贡喀沃的严格管教下,埃喀维菲吃苦、受训、挨打。
可她并不是像很多的女性那样逆来顺受,反而她敢爱敢恨、机智勇敢,是一个十
足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敢于反抗的女性。
“很多年以前,埃喀维菲还是村里头号美人的时候,奥贡喀沃在人们记忆中最盛大的一场比赛中打败了猫子,贏得了她的心。
那时他很穷,付不起新
娘的身价,所以她当时没有嫁给他。
几年后,她从丈夫家跑了出来,和奥贡喀沃同居了。
”这在那样保守、封建的氏族社会里非常罕见,但也非常“新潮”。
当女祭司契埃罗将自己唯一的女儿
埃金玛带走之后,埃喀维菲“在心里发誓说,如果她听到埃金玛哭,她就冲进洞去,保卫她,抵抗世界上一切的神,她要同她一道死。
”在关系到自己女儿性命的时刻,她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甚至不惜以性命相抵,即使是至高无上的神也不在乎。
作为一个深受氏族影响的女性,能
够有这样的意识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女性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思想意识的曙光。
其实在20世
纪70年代,当代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就已经开始为女性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争取平等的
权利和地位,文中埃咯维菲不满足自己被束缚的处境,敢于面对氏族传统而勇敢地投入奥贡喀
沃的怀抱以及她为了女儿的生命安全不惜与神相抗争的行为当中,我们看到了她作为女性的自
身内在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女权主义的潜在意识。
这也十分充分地说明了妇女并不是社会上的
弱势群体,她们只不过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一旦环境激发起她们的斗志,她们就会爆发
出巨大的能量,或许这也正是男性对女性的崇拜的又一重要原因。
结语
综上所述,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伊博氏族在未受到外来殖民者的入侵时女性的生存环境,
阿契贝在他的写作中以现实主义手法对女性进行描写,因而即使在作者展现氏族男性的同时,
也不自觉地增加对女性话语的描写,展现出了女权主义萌芽的曙光。
阿契贝在作品中也意识到
了非洲黑人女性所处的境遇,他并没有因为民族主义情结而刻意回避女性在氏族社会中所处的
被压迫的地位,而是将其客观呈现出来,揭示了反映在她们身上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之光。
作者简介:李靖昊(1994-),男,河南安阳人,学术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