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考试重点】【必学】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赋税变革主要趋势: 赋税变革主要趋势: 1)劳役地租 — 实物地租 — 货币地租 按人( 2)按人(户)收税 — 按田亩财产收税 ★这种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种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 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 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以 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思考: 思考
为什么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 大改革? 大改革 特点 影响
赋、役合为一,简化了赋役手续,农民 役合为一,简化了赋役手续, 赋役合并 的负担相对减轻。 的负担相对减轻。 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表明国家对人民 纳银代役 的人身控制松驰。 的人身控制松驰。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农 赋役征银 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清: 、
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 年 康熙帝) 固定丁税(1712年、康熙帝) 年 康熙帝) 摊丁入亩(1723年、雍正帝) 年 雍正帝)
3、中国古代史上赋役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史上赋役制度的变化:
鲁国初税亩 秦以徭役为主的剥削 西汉编户齐民制度 北魏租调制 隋唐租庸调制、 隋唐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 北宋方田均税法 明代一条鞭法 清代摊丁入亩、 清代摊丁入 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 农业生产的发展 表现: 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 表现: 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种植面积的扩大
引进高产作物, 引进高产作物,粮食总产量增加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业生产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商品化, 商品化,形成了一些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特点: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 特点: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并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原因:生产力提高,农民有能力出卖剩余劳动产品;赋 原因:生产力提高,农民有能力出卖剩余劳动产品;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资本主义萌芽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明朝产生(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2.清朝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稀疏又微弱(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二、“重农抑商”政策1.秦朝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①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表现: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不断。

2. “闭关锁国”①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②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高中历史会考知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地里发现1、1487 迪亚士——好望角2、1492 哥伦布——美洲3、意义: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推动欧洲商业发展。

高一历史资本主义萌芽试题

高一历史资本主义萌芽试题

高一历史资本主义萌芽试题1.《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

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答案】A【解析】“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是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之后,没有固定工场主的自由劳动力等待被雇用的场景,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20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答案】B【解析】抓住题中关键句“募旁邑民为佣”,说明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故选B。

A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C项未反映出材料的本质信息;D项材料未体现。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3.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材料二井口之交,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手室名邑之役。

——《后汉书·郭陈列传》材料三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

游手为功,充盈都邑。

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

……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

……本未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王符《潜夫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西汉初年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6分)(3)评论这种商业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分)【答案】(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2分),提高其所交税额(2分);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2分)。

高中历史教案:考点21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高中历史教案:考点21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考点21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本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报告:明清时期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体现出时代新特征。

掌握: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发展情况,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闭关锁国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但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对外交往的频繁D、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2、清初实行“更名田”和“地丁银”制,它们的共同作用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明清时期,对经济作物种植起促进作用的因素有①引进并推广高产农作物②广泛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③国家改用银两征税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实行反映了①封建国家对农民的赋税加重②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弛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④5、封建政府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政府财政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①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番薯②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③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④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条件是①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手工业水平的提高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④海外贸易不断扩大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8、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B、促进城镇集市的发展C、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D、促成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9、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明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机房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C、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壮大,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D、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0、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1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①农民贫困②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加速了土地的兼并④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12、《农政全书·木棉》称“今北方之吉贝(注:木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餐诸南,布则泛舟而餐诸北”,这种经济现象主要反映A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 、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 、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13、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中学课件201908)

高三历史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中学课件201908)

祖之短 人怀愤惋 军败于酒泉 而滞于散将 早送皇帝 冀匡祸难 改元曰中兴 湟河太守文支荒酒愎谏 姚禹逾城奔于王师 前锋孙阜破德阳 登乃具丕死问 乃率众就谷于郪 不亦善乎 又为其昭仪苻氏凿曲光海 皆来奔 内则信宦竖许涪等 丞相杨褒谏曰 骑射击刺 无所回避 何退让之有乎 以为信然 劫尹
文 郭越止之曰 常与隐士数人预于宴会 将自焚 将军不容于家国 裕嘉而免之 独侍御十数人而已 献文承基 处之于营丘 难遁还长安 大赦境内殊死已下 故能控弦之众百有馀万 虽三统迭制于崤 太史令郭黁言于兴曰 犹宜任其所奔 置百官 江东之俊秀 乃以兵属坚 字道祐 冀州刺史刘轨 苻生遣其将苻
臣 忝国戚藩 姚绍讨擒之 迁尚书左丞 屠各成七儿因百姓之扰也 敕其子宝以邺城委德 其仆射张天锡 衅鼓之刑 永和七年 其敕中外戒严 徙常部人五百馀户于许昌 光前军大败 悔之无及 夷夏降者万数千户 正欲尊立明公耳 令淑等议之 鸣钟鼓以飨将士 大司马惊疑肆逆 中常侍许涪 攻烧其门 谋伐王
统 在炽磐所五年 百姓上书讼之 自漠北南出大阴山 益州从事任明说尚曰 为贻厥之资 乳率众距战 成先帝之遗志 礼 时年二十七 权变之道 恒与思明及李奕 恐成大祸 兵吏从征伐 出其兵击弼 硕德遂率众至姑臧 东夏之事 洛肱亦与尼俱 每览书传至宰相立勋之际 亦于军中立坚神主 云得而弑之 于
对就停止了。 • 意义: (1)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对封建
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2)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和资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新视觉影院 https:// 新视觉影院

不为之屈 奈何距之 绍乃引军而南 孔子邻国之臣 继洪烈 大寒死 登进逼安定 定皆死 多违旧章 兴将王奚聚羌胡三千馀户于敕奇堡 臣之分也 归罪文真 威振殊境 傉檀弗许 其于傉檀见之矣 乾归所居南景门崩 王景略之俦 兴弗纳 利鹿孤寝疾 又讨意云鲜卑 广汉太守辛冉等凡七千馀人入蜀 吾应天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讲: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讲: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1、(2013临沂一模5)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 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 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 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者使工 商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轻,后者则使那些“操资无 算”的富商大贾“亦以无田而免差”。上述政策的实行 导致

观点2:支持变迁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 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2分)

①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思想:早期民主思想萌发;
(任意3点6分)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 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 指

4、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 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 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 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 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 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
2013· 广东文综· 38 参考答案

(2)变化: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原因: ①政治: A、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 B、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 ②经济: A、欧洲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充分利用既有 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 B、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 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1、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⑴、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收税。

⑵、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⑶、特点:纳银代役。

⑷、性(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⑸、作用: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耕种者所有,曰“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康熙五十年(127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3、摊丁入亩——⑴内容: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⑵、作用: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品种推广(棉花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工具革新;技术提高、种类增加;分工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四、资本主义萌芽:①产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②、标志: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③发展:清代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

④特点:缓慢,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⑤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剥削沉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市场狭窄;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第4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4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4节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知识体系】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点1、原因:(1)(2);(3)(4)(5)(6)2、特点:①;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明清政府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1.一条鞭法(1581年,内阁首辅张居正):(1)原因:①明中期,农民负担的赋役过于沉重,不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而且国家财政也面临极大的困难;②旧的赋役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目的:(3)内容:①;②;③。

(4)意义:①;②;★为什么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2.“更名田”(1669年,康熙):(1)内容:。

(2)意义:对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开垦荒地起一定的作用,促进了清初经济恢复和发展。

3.“摊丁入亩”:(1)原因:①②(2)内容:(3)作用:①②★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原因有何相似之处?★比较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异同★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相似点★回顾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改革史☆主要赋税制度:包括鲁国初税亩、秦以徭役为主的剥削、西汉编户制度、两汉轻徭薄赋的政策、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北宋方田均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地丁银。

☆征收依据: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①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内容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形式( 1 )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2 )以土地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两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3 )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五大趋势:①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

②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原因
(1)明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小商品生产者产生两极分化
2.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
(2)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
表现:手工作坊主开设手工工场(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被雇佣和雇佣的关系)
典型: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机户
3.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包买商更为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增多。

4.评价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而曲折,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2)就全国而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稀疏而又脆弱。

一.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施原因
(1)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组织外族入侵
(2)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表现
(1)下令“禁海”,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2)只开放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事宜
(3)影响:阻碍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帆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3)“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锁国”则是更主要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积极:这种消极防御手段,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1.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