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 小动物上学单元主题图课堂实录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2小动物上学 教案 改好

浙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2小动物上学  教案 改好

《11 比长短、比高低》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2、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比较。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比较生活中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二、主动探究1、活动之一老师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铅笔,请学生认真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2、活动之二A:教师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3、活动之三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4、活动之四1、教师任意指两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学生随意回答)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我要请两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

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大于、小于和等于》(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

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大于、小于和等于》(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

浙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大于、小于和等于》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浙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主题是“大于、小于和等于”。

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比较大小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中通过小动物们上学的场景,引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的大小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三、重难点重点: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意义,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复杂的比较大小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

大家看这是什么?(教师展示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这些符号是用来比较数字大小的。

那么,什么是大于、小于和等于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学生:“这些符号是用来比较数字大小的!”(二)新课导入教师:“非常好!那么,现在我们来通过一些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

”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数字3和2,让学生观察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数字4和5的大小,并使用大于和小于符号进行表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了大于、小于和等于的概念。

他们发现数字3比数字2大,所以用“>”表示;数字4比数字5小,所以用“<”表示。

教师还进一步强调了“=”的概念,表示两个数相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基础卷)(含解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基础卷)(含解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浙教版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基础卷)(含解析)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基础卷)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三块绿化地的面积分别是19平方米、16平方米和9平方米,面积最大的是()。

A.9平方米B.16平方米C.19平方米2.1629后面第三个数是()A.1631 B.1632 C.16333.下面是小明和小丽关于钟面时间的对话,他们谁说得对?()A.小明说:钟面时间是6时30分.B.小丽说:钟面时间是8时30分.C.两个人说的都不对4.与9相邻的两个数是()。

A.7、8 B.8、9 C.8、105.下图钟面上的时间是().A.2:55 B.3:55 C.11:15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 ( ) ( ) ( ) ( )7.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13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8.(1)一共有( )张数字卡片.(2)第2张是8,第4张是( ),第7张是( ),第10张是( ).(3)从右数起,7是第( )张,5是第( )张,8是第( )张.9.谁最重,在下面的□里画“√”.10.(1)一共有( )把。

(2)从左数,涂色的是第( )把;从右数,涂色的是第( )把。

(3)把右边4把圈起来。

11.把15、20、16、19、8、0、11、9、1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后,这时正中间的一个数是( ).12.想一想,填一填.( )>0 3 <( ) ( )>5 >( ) ( )>( )>(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7分)13.990再加一个十是1万.( )14.上午8:00开会,3小时后是12:00.( )15.小明比小芳高,则小明一定比小芳重.( )16.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了3小时.( )17.和35相邻的数是34和36. ( )18.写一个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小动物上学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小动物上学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小动物上学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计20分)1、走1千米大约需要()。

A.50秒B.12分C.1时2、下列各组数的排列中,()是正确的。

A.6120>6100>614B.4050<4005<4500C.3480<2999<43803、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A.35分B.45分C.1时4、有三个国家,其森林的面积分别为:A国,B国,C国,那么这三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的大小顺序为( )A.A>B>CB.A<B<CC.A>C>BD.无法判断5、“82-30○60”,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A.>B.<C.=D.-二、填空题(共8题,共计24分)6、后来,人们发明了一些计数符号,这些计数符号叫做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0里面有________个十。

8、________<4.002<________9、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是________。

10、10前面的一个数是________,后面的一个数是________。

11、看谁数的快。

有________个,有________个。

12、10个一万是________,10个十万是________,10个________是一亿.13、一昼夜,时针转________ 圈,分针转________ 圈.A.2B.12C.24D.48.三、判断题(共4题,共计8分)14、2时整,时针和分针成60°的角。

( )15、钟面的指针从“12”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30°到“1”,再旋转60°到“3”。

()16、从北京到武汉,坐火车需要23点钟。

()17、妈妈上班从7:30到11:30,她上班工作了3小时。

()四、计算题(共2题,共计8分)18、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一上数学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图》

一上数学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图》

一、单元主题图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走进数学乐园”是学生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第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感受从整体到局部来观察图中的景物,体验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情景,了解什么是数学问题,并能尝试提出数学问题,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感知,体验到数学知识与自身联系的紧密性与应用的广泛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常规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对学校数学课堂学习的初步认识,培养学习情感。

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要重视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是快乐的,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感知本单元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观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特点,能至少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对学校数学活动的初步认识,初步学会倾听与交流,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她叫--数学乐园,(出示数学乐园主题图片),乐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结合刚入学儿童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提问1.观察主题图,试着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谁看到的更多?(2)其实这张数学图片大家都有,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你们的书本翻到第二页,仔细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比看谁找得多。

(3)谁愿意把自己看到的跟大家介绍一下呢?(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用方位词把主题图进行分块:昆虫馆、猴山、熊猫馆、比赛场)2.初步学习提问。

一年级数学上册一走进数学乐园1《立体图形》主题图教材解读浙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一走进数学乐园1《立体图形》主题图教材解读浙教版

《主题图》教材解读教材通过创设“走进数学乐园”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开始小学数学的学习。

主题图展示了熊猫表演区的图形特点,昆虫馆蝴蝶、蜜蜂和蜻蜓的数量比较,猴山上小猴子数量与方位的表达,跑步比赛名次的可能性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感知。

通过进一步寻找“数学问题”的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课堂常规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对学校数学学习活动的初步认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进行主题图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大致了解每个区域的内容。

然后分别对昆虫馆、猴山、运动场、熊猫馆进行观察与提问。

可以昆虫馆为突破口,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初步感知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如:小蜜蜂有多少只?蝴蝶有多少只?蜻蜓有多少只?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蜜蜂比蝴蝶少多少只?蜜蜂、蝴蝶和蜻蜓一共有多少只?等等。

教师通过板书问题的几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物体的个数、几种物体求和、几种物体求相差),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

最后通过小结,感知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

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大声回答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学校数学学习活动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看一看,问一问”中提出“你能说出哪些积木的形状?”激活了刚入学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积木”的形状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图形,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猴山图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方位词来叙述图意,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加减法的基本意义。

“跑步谁得了第一名?”可引导学生根据运动场的情境进行合理的猜测。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数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教师应当意识到,在强调交流互动的课堂中,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倾听,教学的效率会大打折扣。

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向其他学生提问:“你听明白了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快乐的,体验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到学好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增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小动物上学17《学看钟表》练一练六教材解读浙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小动物上学17《学看钟表》练一练六教材解读浙教版

《练一练六》教材解读练一练六第1题,在框里填数,既可以五个五个地数,数出总数,再写下来;也可以把两个五凑成10再数;或者先圈10再数。

第2题,可以让学生在熟练数数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时,可以给出一个数,如16,让学生判断可能在哪一格,或者是靠近10还是靠近20,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3题,利用数位格上的点子表示数,并比较数的大小。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十位上的一个点子表示1个10,个位上的1个点子表示1个1,然后让学生把数位格上的点子转化成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避免犯以点子个数的多少来判别数的大小的错误。

第4题,第(1)题在线段图上的框里填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这道题实际上倒着填比较方便。

第(2)题既可以顺着填,也可以倒着填。

如果有的学生按相邻两个数的差是2或3来填,只要能说出依据,不仅应该肯定,而且要鼓励。

第5题,先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和整时时刻的联系,再启发学生用“快几时了”“几时刚过”“大约几时”等语言来表达。

像8时55分,因为时针接近9,学生容易错成9时55分。

教学时可加强引导,如拨出9时55分的时针位置,再与8时55分的时针位置进行比较。

第6题,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时刻的分针可能指向什么位置。

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下面的活动可能是钟面上的什么时刻。

如聪聪早上起床、下课休息、中午放学等等。

由于学生只学习了20以内的数,所以没有出现用电子表的形式表示几时或几时半的时刻。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一天主要活动的时间表,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数学百花园,介绍了古代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第一种是用沙漏表示经过时间的长短。

沙漏下面容器里的沙越多,表明经过的时间越长。

第二种是用蜡烛表示经过时间的长短。

蜡烛剩下的越长,表明经过的时间越短。

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现在计时的工具与方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感受科技的进步。

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 小动物上学 11《比长短 比高低》知识拓展 长短的详细解释素材 浙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二 小动物上学 11《比长短 比高低》知识拓展 长短的详细解释素材 浙教版

长短的详细解释1. 长和短。

指距离、时间。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 晋向秀《难嵇叔夜<养生论>》:“若性命以巧拙为长短,则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邪?顾天命有限,非物所加耳。

”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夫良知之於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於方圆长短也。

” 巴金《秋》二九:“它一扬一顿,甚至声音的长短,都像是合着节拍的。

”2. 偏指长或长度。

《齐民要术·薕》引汉杨孚《异物志》:“薕实虽名三薕,或有五六。

长短四五寸。

” 宋苏轼《私试策问》之四:“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

”《水浒传》第二四回:“便将出那绫绸绢缎来,妇人将尺量了长短,裁得完备,便缝起来。

”3. 长处和短处。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人各有长短,子欲学我亦不能,吾欲效子亦败矣。

”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

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

” 清唐甄《潜书·讲学》:“此长短明蔽,人各有其一二,皆可以相资。

”4. 偏指长处、正确之处。

《汉书·张汤传》:“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5. 偏指短处、错误之处。

《史记·酷吏列传》:“﹝宁成﹞致产数千金,为任侠,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

其使民威重於郡守。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

悲夫!” 宋苏轼《上皇帝书》:“上有监司伺其过失,下有吏民持其长短,未及按问,而差替之命已下矣。

”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刘贡父平生未尝议人长短,有不韪,必面折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动物上学》课堂实录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点是比轻重,比长短、比高矮。

教材创设了“小动物上学”的主题图情景。

教材通过呈现直观的图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比较”的必要,感受到量的相对性,初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经历对主题情景图的观察与讨论,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整体的认知,为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做准备。

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步感受“轻与重、长与短、高与矮”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初步感知比较的方法。

呈现有趣的场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实录:一、观察主题图,看懂图意。

师:小朋友们天天来学校上学,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要上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主题图“小动物上学”,学生观察)师:这幅图在书本的第38页,小朋友可以看大屏幕,也可以看书。

(学生静静的观察图2分钟,手指指着图上的动物轻声自言自语)师: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大象。

生2:我看到了三匹小马。

生3:我看到了小猴子在划船。

生4:小羊和长颈鹿。

师:你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的?生1:从大的地方看到小的地方。

生2:从大的动物看到小的动物。

生3:从这边看到那边。

师:尽管小朋友之间观察的方法不同,但都很有顺序,真不错。

【思考:看,可能每一个小朋友都会看,但看的方法和水平却是不同的,有意还是无意,有序还是无序,观察的方法在主题图教学中的加以渗透,增强有序观察的意识,逐渐渗透观察方法的感知。

】二、二次看图,提出问题。

(一)独立思考:师:请小朋友们再一次看图,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可以在自己的脑子里想一想问题,也可以记录在这张小纸片上。

生:老师怎么记?师: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

可以画图,可以用拼音,也可以写字。

【思考:基于一年级的学生书面表达水平的状况思考,要用文字记录学生的所想十分困难,但是思考后反馈,又需要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的矛盾就促使教学时鼓励学生用自己能够识别的文字或符号,这样一来,既缓解了学生现有水平和记录需要的矛盾,又促成学生用符号来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发展。

】(二)小组交流:(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左右)师:请你把自己想好的问题说给四人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你认为谁提的问题好请你推荐到问题宝库里来。

(四人小组交流)师:好,时间到,你推荐谁?【思考:小组合作,合作后的成果怎样汇报和交流一直是一个难题,推荐一个人汇报,这又是一种新的尝试。

时下,赏识别人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必要体现这方面的要求。

】生1:我推荐xx。

生2::大象坐船会不会沉下去呢?(板书)生3:做大船不会沉,坐小船可能会沉。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生:因为大象很重。

师:奥,是与大象的轻重有关。

(板书:轻重)师:谁再来推荐。

生1:我推荐xx。

生2:长颈鹿过山洞时,会撞头吗?(板书)生3:可能会的,长颈鹿的头好像已经碰到了。

师:那么小羊会不会撞头呢?生4:小羊不会。

师:为什么小羊不会呢?生5:因为,因为长颈鹿的脖子太长了。

生6:因为长颈鹿高,小羊矮。

师:(板书高矮)哦,原来这个问题与他们的高矮有关。

师:谁再来推荐。

生1:老师我可以推荐自己吗?师:可以呀!生1:小马过桥的时候,桥会不会塌呀?师:小朋友说说看会不会塌呢?生2:可能会塌。

生3:也可能不会塌。

师:对,都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那主要是与什么有关呢?生3:与他们的轻重有关。

师:真能干!(板书轻重)师:在这幅图上,你还有什么数学问题要提呢?或者想考考大家的?生1:两座小桥谁长谁短呢?生2:弯的长,直的短。

师:我们一起用手来描一描两座小桥。

弯的,直的。

这是与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生3:与长短有关的。

(板书长短)【思考:基于学生的提问,随机呈现高矮、轻重和长短,学习过程顺其自然。

】三、再次看图,再次提问。

师:请小朋友再次来看这幅图,在这幅图上找一找,还有没有与“长短、轻重、高矮”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再一次看图。

【思考:这一次的观察与提问,与课始的观察与提问,有了更明确的要求,问题指向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如果说一开始的观察和提问是广角镜,那么后一次的提问就是一次聚焦。

更具体更深入。

】生1:小熊与校门比谁高谁矮?生2:当然校门高啦!师:他提了一个与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生3:高矮!师:真不错!谁还会提?生1:大象坐我们这样的凳子会不会把凳子坐破?师:哎!会不会摔跤呀?(学生笑)大家:会的,哈哈,大象太重了!生1:小猪进教室门会不会撞头呢?生2:不会,门肯定要高一点的。

师走到教室门前:大家看一看,如果教室门太矮的话…生1:肯定不行的!生2:这样设计不合理。

生1:小熊、小猪和小猴子谁轻谁重?师:哇!你真能干会把三个小动物放在一起比较,真了不起!大家表扬他。

【思考: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导向。

老师肯定把多个物体进行比较,后面提问的学生也会效仿提出相关的问题,因为从老师的表扬中他们知道这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

】生1:小熊猫掉到水里会不会浮起来?生2:大象掉在水里不会淹死的。

师:这两个问题跟哪个有关?(指向“长短,高矮,轻重),问题倒是新奇,好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

生1:大象的鼻子会不会碰到别人呀?师:这是跟鼻子的长短有关的问题。

【思考:学生的提问总是伴随与其年龄相应的稚真可爱,有的总是那么有些异想天开,但对于儿童的这种“敢问”的自信与积极性,我们应当保护,作为数学课上的提问而言,当然还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

师:现在老师邀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和老师一起合作一下。

我们先来唱一首儿歌:1、2、3爬上山,4、5、6翻筋斗,7、8、9拍皮球。

生一边唱,一边做动作放送,说到“拍皮球”时坐端正。

师:我请做得最端正的小朋友上来。

【课中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效果较好。

】师:请xx。

我和xx站在这里,你有没有关于这些的数学问题要提呢?生1:长短,长短。

师:你说的是答案,不是问题,你能不能用问题来问大家。

生2:老师和xx谁长谁短。

师:应该是老师和xx谁高谁矮。

我们说这样比(教师手势比垂直方向)是高矮,这样比(教师手势比左右)是长短。

(教师画图)你还是很能干的!谁还会问?生3:老师的衣服与xx的衣服谁长谁短呢?师:真不错!生4:老师的手长还是xx的手长?师伸长手臂与学生比。

师:等xx长大了说不定比老师的还长。

Xx小朋友与老师合作的真好,谢谢你!师:在你的铅笔盒里你有没有发现与这些有关的数学问题呀?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打开铅笔盒互相说。

生1:这两支铅笔谁长谁短?生2:我的尺子与xx的尺子谁长谁短?师:在我们的周围,你有没有发现与这些有关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大约30秒的时间观察。

生1:墙上的两幅字谁长谁短?师:真棒!表扬他!如果你认为同学提的问题是对的,就打个手势,好吗?生2:xx和xxx谁高谁矮?师看其他学生,学生打√的手势。

生3:桌子和凳子谁高谁矮?生打手势。

生3:我的铅笔盒重,还是xxx的铅笔盒重?【思考:顺手拈来的素材,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比较轻重高矮和长短,生活中无处不在。

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数学的应用意义】五、总结师:小朋友真能干,提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

今天这节课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生1:我最喜欢问小朋友问题。

生2:看小动物上学时很好玩。

师:小朋友学的开心吗?生:开心!师:小朋友们到课外再去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与“高矮、轻重、长短”有关的问题好吗?生:好!师:好下课!小朋友再见!生:老师再见!自我反思:一看:一次看图,看懂图意。

我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就设计了看主题图的一分钟这个环节,但是在第一次试教过程中,我有一个小小的失误,这个失误却影响了整节课的进行。

当我在大屏幕中出示主题图,请小朋友们观察,小朋友们看了一会儿,却一个个都开始翻书了,当时我的反应告诉我的信息是:学生集体看大屏幕的习惯没有养成,所以要翻书。

我就一个个的悄悄的过去纠正,累得满头大汗。

实际上是孩子们看不清楚大屏幕上的主题图,看不清带来的后果是他们不知图上所说的到底是什么。

因此,当我请学生们说说“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时,孩子们不知所云。

这时,我明白,看懂图意对于整个课堂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我一开始设计“一、观察主题图”却并没有真正把“看懂图意”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所有的注意力和重点就在想“在提问这个环节我应该怎么去引导呢?”误忽略了源头。

因此怎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至关重要。

二看:二次看图,提出问题。

为了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我们要让学生都有机会再一次看图。

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可以再一次去感受图意,回忆刚才同学的发言,进一步巩固第一环节,同时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落实了第一个环节。

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孩子才会有能力提出与主题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提问的环节中,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机会,否则,部分学生会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想。

在学生提问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作适当的记录,比如画图或简单的拼音文字等等。

也许学生的图或文字都不成熟,但是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能帮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因为有些时候自己的问题时转瞬即逝,记录了之后方便学生提取。

再看:再次看图,再次提问。

集体提问之后,要让每个学生再一次观察主题图,让学生再次找出与主题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次的看是最有目的性的观察。

主要是让学生在组际汇报之后,在集体总结出这个主题中的有关数学类型是“高矮、长短、轻重”的比较之后,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再来看图,在这幅图上,再一次寻找与主题有关的,也就是与“高矮、长短、轻重”有关的数学问题。

同时也充分的把这幅图看彻底,看懂每一个角落的,每一处。

这样也把看主题图提数学问题这个教学目标与重点落到实处。

反思点评:一、主题图构建学习数学的新体系。

问题解决是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重要关注的焦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强调问题解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从实践看来,问题解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开始。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数学》新读本首创“单元主题图”这一全新的课型,旨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单元主题图”把该单元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现实生活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有联系的数学知识比较便于学习,而除了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以外,还有通过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有联系的现实背景,也就是用已有的有联系的生活经验沟通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单元主题图试图构建学习内容的一种新体系。

二、提问不是泛泛而提。

“小朋友们,从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老师说完后学生陆续提问,然后老师时不时插话“还有其他问题吗”试图引导更多提问。

等学生问题提完后,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问题予以讨论解决,这是日常课堂教学中所习惯使用的套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