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9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的表示
山东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山东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1.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
2.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质量和物质的变化质量是物质所具有的衡量的属性,物质的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组成1.元素元素是一种由同一类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在化学中用符号表示,如氧气的化学符号为O2。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物质,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
四、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已知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并按照一定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周期和族。
2.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总结出来的描述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定律。
五、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1.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2.分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合物,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六、酸、碱和盐1.酸酸是指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化合物,酸性溶液呈酸性。
2.碱碱是指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碱性溶液呈碱性。
3.盐盐是酸和碱反应后形成的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七、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中的电子的转移导致原子的氧化和还原。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元素的氧化态的变化、电子的转移和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存在来判定。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县关庙镇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5.2 化学反应的表示学案(二)(无答案)(新版)鲁教版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
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
(2)配:
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验(就是等号两边各种原 子的 数目必须相等)
(3)等:
将短横线改写成“=”
(4)标:
标明反应发生条件以及生成物状态“↑”或“↓”
(5)查:
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标注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
3、用氧化物X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5CO I2+5CO2
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测定CO的含量,则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4、在A+B=C+D的反应中,5g A物质跟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物质和____g D物质,这是根据_________定律进行上述计算的.
(2)在其他化学式前面分别配上一个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除单质元素以外。
(3)在单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 数(可以是分数)。
(4)把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去掉各系数的分母,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
四、课堂训练
1、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人们常用的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温度稍高即分解出氧气和乙酸C2H4O2,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XY2+Y2==2C,则C的化学式为-------------()
A、XY2B、X2Y4C、XY3D、无法确定
3、其反应的化学方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表示说课PPT

(四)达标与拓展训练
活动五、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重难点
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以及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 的质量关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题内容特点,以及学生 的年龄特征、实际认知水平,本课题将采用以下 几种教法与学法。
1. 分析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 出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以及化学 方程式所能表达的全部含义。
2. 指导示读法:指导学生正确读出化学方程式。 3.讲练结合法: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训练, 使学生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步骤以 及配平方法。 4.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试着对 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本节课应掌 握的要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活动一、怎样能用化学语言简明、科学地 把化学反应表示出来 ?化学方程式定义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四、教学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 学用语,学生能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和表示一 些简单的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要表达出的一 些基本信息。学习了本节课后,就充实和完善了 初中化学用语的学习,能加深对质量守定律以及 对化学方程式含义全面的理解,也为下节要学的 有关化学方程的计算打下理论基础。本节课内容 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 教学重点之一。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化学方程式书写、应用贯穿于 整个初中化学,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也是每年中考的必考内容。
九年级上册化学文字表达式及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上册化学文字表达式及化学方程式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学习中,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是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关键工具。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
一、文字表达式文字表达式是用文字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
它能够简单直观地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1、红磷燃烧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这个反应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2、硫燃烧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则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3、铁燃烧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4、木炭燃烧(1)木炭在氧气充足时燃烧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2)木炭在氧气不充足时燃烧木炭+氧气点燃一氧化碳木炭燃烧的情况取决于氧气的供应量。
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这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之一,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6、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7、氯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氯酸钾加热氯化钾+氧气加热氯酸钾可以制取氧气,但通常需要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率。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能表示出反应物、生成物,还能反映出反应的条件和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1、氢气燃烧2H₂+ O₂点燃 2H₂O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这是一个清洁能源的反应。
2、水通电分解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通过通电,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3、镁燃烧2Mg + O₂点燃 2MgO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
4、碳的完全燃烧C + O₂点燃 CO₂5、碳的不完全燃烧2C + O₂点燃 2CO6、一氧化碳燃烧2CO + O₂点燃 2CO₂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氢能(H2)
氢气燃烧
来源广、放热多、产物是水无污染
成果展示
文字表达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 氢气 + 氧气 点燃 水
图形表达式: 化学式表达式:
② HH HH + O O
点燃
O
HH
O
HH
点燃
③ 2H2 + O2
2 H2O
合作探究 反应物
反应条件
H2O
H2 + O2
配 配平过程: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
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配平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2H2O
2H2 + O2
等
将短线改为等号.
2H2O 2H2 + O2
标 标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
[加热(△)、点燃、催化剂、气体↑、沉淀↓
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确有气体物质生成, 则在气体物质化学式的右边注“↑” 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中无固体,确有固 体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化学式的右边注“↓”
问题思考
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出微粒之间的关系,能不能 表示出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粒子数目
1
1
1
相对质量
12
相对质量之比 12
16×2
: 32
12+ 16×2
: 44
质量观: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 件下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点燃
尝试读方程式: 2H2 + O2
△
2KCl+ 3 O2
固体
固体 气体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5.2 化学反应的表示 同步测试(无答案)

化学方程式 专题复习1、(1)100g 水冷冻后得到100g 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2)8g 氢气在8g 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16g 水,对吗,为什么?2、请依据已经学过的化学反应,对相关规律进行归类: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 ,一定不变的是 ,可能改变的是 。
A 原子种类、B 元素种类、C 原子数目、D 原子质量、E 物质种类、F 物质总质量、G 元素质量、H 分子种类、I 分子数目、J 元素化合价。
3、 使用如图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下列反应中应选择( )A .6HCl+2Al(OH)3==2AlCl 3+6H 2OB .CO 2+H 2O==H 2CO 3C .NH 2Cl+NaOH==NaCl+NH 3↑+H 2OD .4P+5O 2 ==== 2P 2O 54、(1)由R+O 2CO 2+H 2O ,推测R 的组成为: (2)由2R+5O 2 ===== 4CO 2+2H 2O ,推测R 的化学式为: 。
(3)3.2gR 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CO 2和3.6g H 2O ,则R 中的原子个数比为: 。
5、判断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明原因。
(1) 4Fe+3O 2 ==== 2Fe 2O 3(2) Fe 2O 3 + CO =====2Fe + 3CO 2↑6、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1) NaOH + CuSO 4 —— Na 2SO 4 + Cu(OH)2(2) Al + CuSO 4 —— Al 2(SO 4)3 + Cu(3)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4)甲烷(CH 4)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7、某冶金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先要制取128kg 铜,需要多少千克的氧化铜?8、高温煅烧含杂质10%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 3)100t ,可得CaO 多少吨?点燃 点燃高温 点燃 点燃9、在一密闭容器内有A 、B 、C 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1)表中m= 。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

《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的化合物叫做酸。
如H 2SO 4,HNO 3,HCl 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如KOH ,NaOH ,Ca (OH )2等。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如KNO 3,K 2SO 4,NaCl 等。
思考:酸、碱、盐、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一定含有酸根的是 ;反应实质: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例如:NaOH HCl NaCl H O +=+2 22222HCl Ca OH CaCl H O +=+() 思考:(1)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是(2)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H OH H O +-+→2 NaOH HCl NaCl H O +=+2 22222HCl Ca OH CaCl H O +=+()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通常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滴定在试纸上,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为酸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为碱性溶液。
2. 酸碱度与pH 的关系: pH=7,溶液显中性pH<7,溶液显酸性,pH 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显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
pH 试纸使用方法: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滴在pH 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可以粗略地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酸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酸性,碱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应注意:显酸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酸,显碱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碱。
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
氨水显碱性,但3NH 不是碱而O H NH 23⋅(一水合氨)是碱。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指示剂,需要注意的是酸或碱的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千万不要说酸或碱溶液变色。
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 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 <7时呈酸性,pH >7时呈碱性。
5.2化学反应的表示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 382
::
396
2H2 + O2 =点燃
1
2
宏观读法
微观读法
2H2O
3
质量读法
氢气和氧气在点 燃的条件下反应 生成水。
每两个氢分子和 一个氧分子在点 燃的条件下反应 生成两个水分子。
每3点生氢的条3264成燃份气氧件份份3的质和气下质每质6 份条量3在反量4量2份质的件点应份的的质量氧下燃生质水氢量的的成量。气反气的水和在应。
课堂练习
(二)药理作用
2.对于化学方程式2C+O2点燃 2CO的读法正确的是( D )
A.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一氧化碳 B.两个碳加一个氧气点燃生成两个一氧化碳 C.氧气在碳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D.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课堂练习
3.书写化学方程式。
(1)工业上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同时生成一种能 支持燃烧的气体。
任务二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思考:你能写出氢气、碳和红磷分别 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吗?
书写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点燃
H2 + O2 = H2O2
生成物错误
C + O2 = CO2
缺少反应条件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P + O2 点=燃 P2O5
? 反应前后磷原子和氧原子个 数均不一致。
配平
目的
点燃
4 P + 5O2 = 2 P2O5
A. C + O2 点燃 CO2↑
C. 3Fe + 2O2
Fe3O4
B. Mg + O2 点燃 MgO2 D. 2H2O 通电 H2↑+ O2↑
将其中有错误的化学方程式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各物质的 质量总和 ,这一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 。所以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必然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各物质质量之和。
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4P
+5
O2
点燃
===
2P2O5
(2)P2 +O5 =点=燃= P2O5
不符合客观事实,磷的化学式为P,氧气的化学式为O2。
(3)P + O2 =点=燃= PO2
不符合客观事实,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
2.书写步骤:(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氯酸钾(KClO3) 制氧气为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① “写”,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P + O2 —— P2O5 ② “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4 P5+ 2 O2 ———— P2O5 ③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
4P + 5 O2 点——燃—— 2 P2O5
下一页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当左边的原子个数与右边的原子个数不 相等,在左边的原子前面和右边的原子前 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左边的原子 个数与右边的原子个数相等,这样的方法 叫做配平。
12 16×2 12+16×2 12 ∶32 ∶ 44
化学方程式 的意义
质的方面 量的方面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 和反应条件,即表示 一个化学反应
微观上表明反应物 和生成物之间的微粒 数比
宏观上表明反应物和 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4P + 5O2
124
160
==== 点燃
2P2O5 284
1.表示磷和氧气参加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 氧化二磷。 2.表示反应物中磷原子、氧分子和生成物中五氧化 二磷分子的个数比为4∶5∶2。 3.表示每124份质量的磷与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 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即磷、氧气、五氧化 二磷的质量比为 124∶160∶284。
下列三种方式都表示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你认为哪种方式能简便地记忆和描述这一反应。
①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② 铁 + 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③ 3Fe +
2O2
点燃
=====
Fe 3O 4
像③式那样用化学式来表达化学反应的式
子叫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左(反应物)──右(生成物)
①“写化学式” : KClO3 ── KCl + O2
②“配平”:
在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 子左、右两边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然后 把“──”改成“====” 。
2
KClO3
MnO2
───△─ KC2l
+
O2 3
↑
③“注条件”: 有特定的反应条件需注明(加热──△,
“④标状态”: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一般在它 们的化学式的后面用“↑”或“↓”注明
a.若反应物中有气体,则生成物中的气体就 不需注明“↑”CH4 + 2O2 点燃 2H2O + CO2
通电
例:2H2O
2H2↑ + O2↑
2KClO3 ───M─△n2OK2 Cl + 3 O2
↑
溶液中的反应 ,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 即沉淀),且只有生成物中有难溶的固体物 质时(反应物无不溶性固体),在固体物质 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b.若反应物中有固体,则生成物中的固体就 不需注明“↓”2Mg + O2 点燃 2MgO
例:Fe + CuSO4 = Cu + FeSO4
⑤书写好化学方程式后还要进行检查: ①查化学式是否正确; ②查是否配平; ③查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 ④查反应条件是否标明。
C、在点燃条件下,磷跟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分 子
D、在点燃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书写正确的化学式
(2)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
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吗?指出其中 的错误并改正。
点燃
(1)P + O2 === P2O5
如: C + O2
CO2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宏观意义) (2)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微观意义)
(3)表示出各物质粒子数之比(宏观意义)
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 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之比
粒子数目
点燃
C + O2 = CO2 1 ∶1 ∶1
相对分子质量 (和)
物质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点燃
H2 + O2 ==== H2O
点燃、高温、催化剂、通电、光照……)
KClO3 ─M△─nO2KCl + O2
有关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反应 条件只有一个写在等号的上方,若2 个或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等号上下方 。
(2) 常见的反应条件
点燃、加热(△)、催化剂燃烧(不能写燃烧)
高温≠加热(△)
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 “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 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 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 成”,不能读成“等于”。
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
如: C + O2
CO2
点燃
+ C
OO
OC O
1
2
个
个
碳
氧
原
原
子
子
12 个个 碳氧 原原 子子
碳+氧气二氧化碳 看看下面的反应是点燃不是符合质量守恒
定律?
C + O2 =点燃 CO2
12 : 162 : (12+16 2)
1质2量守:恒的含义3:2 每12份:质量的44碳
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 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物质读法: 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质量读法: 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 条件下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微观读法: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 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1、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磷加氧气等于五氧化二磷
()
D
B、在点燃条件下,4个磷与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 五氧化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