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11师说(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3单元 11 师 说含答案

11 师说本课话题——学无止境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
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
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
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
2.苏洵劝学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见了,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学无止境。
——荀子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韩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 经传.()或不.焉() 老聃.()近谀.() 贻.()苌.弘() 欤.()嘉.() 嗟.乎()师襄.( ) 郯.子( ) 李氏子蟠.( ) 【答案】 dòu zhuàn fǒu dān yú yí chán ɡ yú jiā jiē xiānɡtán pá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2)贤⎩⎨⎧其贤.不及孔子(名词,才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形容词,高明)(3)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指从师之道)(5)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之⎩⎪⎪⎨⎪⎪⎧择师而教之.(代词,这里译为“他”,指孩子)郯子之.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古之.学者(助词,“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表示宾语前置)(7)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他)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兼语,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定语,他们的)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惑.而不从师(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5)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7)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9)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新人教

高中语文专题11 师说(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新人教专11 师说〔第2课时〕1.写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必有师〔2〕师者,所以〔3〕吾从而..师之〔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小学..而大遗3.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2〕小.学而大.遗〔3〕吾从而师.之〔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吾未见其明.也4.重点虚词〔1〕于①而耻学于.师②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2〕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郯子之.徒5.判断以下句子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而耻学于师〔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问之,那么曰:“彼与彼年相假设也……〞〔7〕不拘于时1.〔1〕“受〞通“授〞,教授。
〔2〕“不〞通“否〞,不,不要。
2.〔1〕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结果,连词。
〔3〕从而,古义:是两个词。
从,跟随;而,并且。
今义:因果连词。
〔4〕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5〕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学校教育〞。
3.〔1〕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明,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第11课《师说》第二课时——高一语文同步【自学课件】人教版必修3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一词多义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相似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词,道理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风尚、风气
名词,才能、学问 形容词,高明 名词,有贤德的人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师道也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3、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当时的社会从师风气怎么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正反对比论证
对象
从师的态度
后果
今众人 1 古圣人
于其子 2 于其身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择师而教之
耻师
愚益愚 圣益圣 小学 大遗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赠给自己的学生李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 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1、老师是什么
2、从师的原因
1、背诵全文。
2、试谈谈作者的观点在今天仍有什么借 鉴作用。
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引证法
文章思路线索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强调从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正反对比) 矣、耻学于师
古人怎么从师? 圣人无常师
写作缘由
余嘉其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思维 拓展
除李蟠外,韩愈此文还适合送给哪些人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是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在思想方面力主儒学,排挤佛老;在文学方面反对六朝夸诞明丽之风,倡议文以载道,词必自出;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平即鸣,光明正大。
他不单传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使千年儒风得以弘扬光大。
学习本文,一要学习韩愈抨击流俗、敢为人师的精神,二要掌握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有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
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看法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民风写的。
门第看法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尊贵的门第能够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朝,九品中正制取销了,改以官爵的高低为划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医生阶层中,就广泛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类错误的看法,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拥有显然的进步意义。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喧笑之,认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管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能够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韩愈(768— 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曾任督查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谈论文的范围,能够先叙后议,也能够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说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1 师说(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1 师说(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11 师说(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11 师说(讲)【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结构和手法。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手法。
【探究活动】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
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结构的题目,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讨论明确】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探究活动】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教师释疑】注意找到对比的对象和要通过对比谁干的道理。
【讨论明确】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高中语文专题11师说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11 师说(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送(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老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桃(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传”应读为zhuàn;B项中“聃”应读dàn;C项中“授”应读“shòu”。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的“所”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用来)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说》(所以,表凭借……的原因)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用来……的、……的根据、……的方法)D.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答案】B【解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4.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1 师说(第2课时)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作七十列传. 名词,传记,一种文体 六 师艺 者经 ,传 所.皆 以通传.习道之受业 名解词惑,也古 代动解词释,经传书授的 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第三单元
11.师说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课前预习
一、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求__学__的__人______。 今义:_在__学__术__上__有__一__定__建__树__和__成__就__的__人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用__来__…__…__的__,__…__…__的__凭__借________。
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 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 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 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 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 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 行 驶 …… 这 一 条 条 高 铁 , 带 动 的 不 仅 是 各 国 经 济 的 飞 跃 , 更 是 各 国 文 化 的 交 流、政治的互信。一支支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 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 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11《师说》第二课时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 的 代词,知识、道理 助词,主谓之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其句读者 结构助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师说以贻之
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 • •
的;代词,指代童子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代词,这些 这一类 代词,他
虚词总结归纳
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连词。
古今异义词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 音韵的学问。 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 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 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 ”,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攻:研究。
如:动词,象。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 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分析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文章结构一览表
段落 一 二 论点及主要论据 总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用 全文总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11 师说(第2课时)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必有师(2)师者,所以(3)吾从而..,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之(4)今之众人(5)小学..而大遗3.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2)小.学而大.遗(3)吾从而师.之(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6)吾未见其明.也4.重点虚词(1)于①而耻学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2)乎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4)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郯子之.徒5.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而耻学于师(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6)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7)不拘于时1.(1)“受”通“授”,教授。
(2)“不”通“否”,不,不要。
2.(1)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结果,连词。
(3)从而,古义:是两个词。
从,跟随;而,并且。
今义:因果连词。
(4)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很多人。
(5)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学校教育”。
3.(1)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明,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4.(1)①向;②对于;③比;④被。
(2)①相当于介词“于”,在;②相当于介词“于”,比;③语气助词,不译;④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译为“呢”。
(3)①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②代词,他的;③代词,指书。
(4)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他。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助词,辅助宾语前置。
⑤代词,这些。
5.(1)判断句。
(2)介词结构后置句。
(3)“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
(4)判断句。
(5)宾语前置句。
(6)“问”前省略主语“人”,“则”前省略主语“其”(耻笑人的人)。
(7)被动句。
1.第4段能不能移至开头,再在段末加上“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借李蟠树立榜样。
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他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3.鉴赏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
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
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囊括连衡恐俱肥饶B.崤函踆巡藩篱阡陌C.漂橹膏腴解惑鞭笞D.黔首劲弩谪戊耕织2.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②圣人之所以圣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
“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6.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
要求语言简洁、鲜明。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韦中立①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②”。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③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④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⑤。
二年⑥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⑦者早暮咈⑧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
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⑨,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
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
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⑩,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
应之者咸怃然。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
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有删改)【注】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
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
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
③挈挈(qiè qiè):急切貌。
④屈子赋:指《九章·怀沙》。
⑤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
⑥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⑦呶呶(náo náo):哗闹貌。
⑧咈:乖戾。
⑨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
⑩荐笏:古代做官者,插笏于绅带。
荐,插。
1.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辱书云,欲相师相:xiāng,互相B.虽常好言论,为文章为:wéi,写作C.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hǎo,美好D.如是者数矣数:shù,多次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B.C.D.3.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⑤今之世,不闻有师⑥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4.翻译下面的语句。
(1)辱书云,欲相师。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平州学记(宋)张孝祥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坎.而置之屋壁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子之恭也.将以有为也.B.及冬,则.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颐指而.办吾常跂而.望矣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