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韦庄《菩萨蛮》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注】韦庄,字端己,唐末诗人,唐朝花间派词人,有《浣花词》流传。
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后入蜀。
本词作于晚年侍蜀期间,此时韦庄为蜀掌书记,甚受蜀主王建器重,而中原正值晚唐与后梁政权交替之际,韦庄处于有家归不得的困境。
1.这首词上阕以主人口吻,下阕以客人口吻来写,都用了“须”和“莫”,这样叠用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内容分析。
(6分)2.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请简要阐述。
(5分)参考答案1.上阕的“须”和“莫”是主人的劝客之语,是说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前不要说明天的事情。
(2分)下阕的“须”和“莫”是客人的自劝之词,是说“我”忧愁的是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非常短暂,不再推辞说你将我的酒尊斟得太满。
(2分)面对不可期望的明天,只有及时行乐珍惜今天,看似重复的叠用体现了作者无可诉说的悲哀和痛苦。
(2分)(在情感上答亡国的悲痛也可以酌情给分)2. 这首词表面看是写“珍重主人心”,宽慰自己应在人生如梦的境遇中好好把握眼前。
(1分)但深层看作者正要表达的是强作欢笑的辛酸。
(1分)亡国之悲,词人隐而不宣,却故作达语“遇酒且呵呵”。
“呵呵”是空洞的笑声,无奈之余,词人只有故作旷达,暂时以酒麻醉自己。
(2分)作者巧妙地借主人劝酒,抒写了心中难言的隐痛。
(1分)(抓住“直”“纡”“ 达”“郁”分析即可)参考译文今天晚上劝您务必要喝个一醉方休,酒桌前千万不要谈论明天的事情。
就珍重现在热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为主人的酒杯是深的,主人的情谊也是深的。
我忧愁的是像今晚这般欢饮的春夜太短暂了,我不再推辞说您又将我的酒杯斟得太满。
既然有酒可喝再怎么样也得打起精神来,人生能有多长呢?赏析:《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是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词作。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孙光宪《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
①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②客帆风正急,茜袖侵樯立。
③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④
【注释】
①木棉:落叶乔木,亦称红棉、攀枝花。
②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
祈赛:指南方少数民族祈天赛神的风俗。
③茜(qian):红色。
樯(qiang):船的桅杆。
④极浦:水滨或水口的尽头。
【译文】
南国的春晨,黎明的帷幕在鸟鸣声中拉开。
一座座祭神的祠庙掩映在盛开的木棉花丛中。
铜鼓敲起来,蛮歌唱起来,南方人经常开展这种祈天赛神的活动。
踏上了归船,拉起了白帆,江风正吹得欢。
有美人红袖飘飘,独倚桅杆。
船已驶离水口,她犹在频频回首;我望着浩渺烟波,感到无限忧愁。
【集评】
近代·李冰若:“南国风光,跃然纸上。
”(《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
【赏析】
在唐五代“花间”词人中,以吟咏风物而著称者乃欧阳炯和李珣,二人皆写下了十数首《南乡子》以吟咏吴越风物人情,历来颇为脍炙人口。
孙光宪亦写下了不少吟咏荆楚和吴越风物之作,此词即属其一。
上片写南国风物,下片抒离别之情,把离别的背景由闺阁庭院、花前月下推置于木棉花下、越禽声里的南国蛮乡,乃别具一番风味。
而“铜鼓与蛮歌”二句,则反映了南方民族祈天赛神之风俗,这在“花间”词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王安石《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菩萨蛮宋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 [19] ,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 [20] ,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19]“花是去年红”二句:《临川集》作“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当是后来改定。
[20]偃:斜。
译文: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
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
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评析:一派光风霁月的清和气象。
此词作于安石退居金陵半山草堂之后。
短帽轻衫,从容自得,人品之高可见。
此词多集唐人成句为之,开集句填词之始。
如“数间茅屋闲临水”即出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花是去年红”则出自殷益《看牡丹》诗。
“梢梢新月偃”出于韩愈的《南溪始冷》。
第六句“午醉醒来晚”,则方棫《失题》中句。
凡此等等,多举唐诗成句,化裁万象,以写自家襟抱,其格之高,其才之妙,令人有观止之叹。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庆历二年进士。
神宗朝,除翰林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
晚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
卒谥文。
他为了改革朝政,创行新法,因反对之人甚多,没有成功。
他同时是诗人、古文家。
他的词刚劲豪放,别具一格。
有《临川先生歌曲》一卷,《补遗》一卷,见《彊村丛书》。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菩萨蛮①张先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
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
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
“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不幸。
李清照《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⑶乍著:刚刚穿上。
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⑷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
一说指梅花妆。
《太平御览》卷九七O 引《宋书》,谓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
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⑸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
《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
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
积久,外皮朽烂。
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参考答案】:(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
“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译文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
李清照南下江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
词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词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追高宗,直指临安(今杭州);一路追隆佑太后(在当时维系人心,抵御外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时人和后世所称颂),直至江西赣州造口,情势危急。
南奔民众及沿途百姓深受金兵之害。
47年后,任职江西驻赣州的辛弃疾有感于此,在造口墙上写了这首词。
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
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阅读练习2.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_________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_________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_________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_________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3.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2.B(3分)3.答案要点: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菩萨蛮王安石译文阅读答案

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 两声。
【译文】依山傍水之处,有几家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茅
屋,在草堂前的垂柳下,一个窄衫短帽的老人悠闲地漫步。一
夜春风吹开了仍如去年的红花。 从中午喝酒,一直到月上树梢才醒。什么事物让我最动情
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表现了作者对
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
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 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①表现作者
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 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 的意境。
呢?就是那婉转动听的黄鹂的鸣叫声。
8、本词首句的“闲”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 析。 • 结草作舍临水而居,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
中,透露出生活的“闲适”;(1分)醉酒
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透露出生活的
“闲逸”;(2分)“最关情”的“黄鹂”
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
(2分)
9、三四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主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一夕春风来,吹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1、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来赞美江南好的?答案: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
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如何体会未老莫还乡五个字平易中的转折?答案: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
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此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
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意思是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所以五个字有三层意思的转折,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实际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所以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为什么说还乡须断肠?答案:家乡正弥漫着战乱烽火,回到那里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4、这首词的表现手法?答案:以乐景写哀情。
5.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答案:春水、画船、垆边美人。
表现出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对江南景色的依恋、赞美之情。
译文: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卖酒时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译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
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1、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来赞美江南好的?
答案: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
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江南的人美。
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如何体会未老莫还乡五个字平易中的转折?
答案:莫还乡实际正是由于想到了家乡。
他没有用不字,而是用的莫带有叮嘱的口吻,是想还乡,但是由于此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有故乡欲归而不能的苦衷。
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未老是第三层意思,意思是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所以五个字有三层意思的转折,表面上写的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实际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所以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为什么说还乡须断肠?
答案:家乡正弥漫着战乱烽火,回到那里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4、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
5.这一首词共写了江南哪几种景物?表现了江南怎样的景色特点?
答案:春水、画船、垆边美人。
表现出江南优美可人的景色特点。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对江南景色的依恋、赞美之情。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让游人只想在江南待到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彩绘船上听着外面的雨声入眠。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卖酒时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不要在老之前回到故乡,不然回到家乡后会悔断肚肠。
赏析: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
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
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韦庄菩萨蛮现存五首,风格都相近,此其二,时早期浪游江南时的作品。
词的主体部分极写江南好。
开头部分就已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对于江南的美景早已是人尽皆知,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就曾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赞美江南的旖旎风光。
作者作为客游江南的身份也就被人人奉劝终老江南。
对于一位游人而言,最感兴趣的不外乎江南的山水、风月。
以下四句就具体描述了江南的妙处。
上阕两句先从美景写起,既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凸显了江南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
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在碧蓝的水上、精雕细刻的画船中,听雨入眠的悠闲意境。
下阕转而写人,酒家女貌美似月,肤白如雪垆边人似月,皓腕
凝霜雪。
词人写到这里,把江南的美景美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所以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作结:未老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从浅层次来看,作者对江南极端迷恋,甚至遥想回乡之后,会因思恋江南而肝肠寸断。
可是仔细体会,又会发现不妥之处,作客异乡之人总会因思恋故土而愁肠百结,例东汉王粲在《登楼赋》中曾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而作者却为何一反常态呢?再次回过头来梳理全词,会发现所谓江南好,只不过是他人劝慰之语,并非作者亲言。
联系作者当时所处背景,家乡正值一片战乱,作者为避乱流落江南,如果当时即还乡,只能目击离乱,令人断肠,故暂不还乡。
由此我们得知,作者不还乡只是无奈之举。
未老二字我们也不可忽视,古人云落叶归根,中国人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故土情节是根深蒂固的,未老尚可忍受思乡之痛,可当年华日渐老去,乡土是最终的归宿。
纵观全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本次乃忧时伤乱抒发思乡情感之作。
虽借他人之口极言异乡美好,但也只不过是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词人哀伤之极、思乡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