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来讨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病害玉米主要病害有玉米穗部病害、玉米叶片病害、玉米幼苗病害等。
1. 玉米穗部病害玉米穗部病害主要是指玉米赤霉病、玉米锈病、玉米灰霉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玉米无法收获。
玉米赤霉病是最常见的玉米穗部病害之一。
它由一种名为赤霉菌的真菌引起。
赤霉病在温湿环境下更容易发生,植株感染后会在穗部产生丝状赤霉。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等措施。
玉米锈病是玉米叶片病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一种名为锈菌的真菌引起。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及时清理田间秸秆、合理施肥及药剂喷雾等措施。
3. 玉米幼苗病害玉米幼苗病害主要是指玉米倒伏病、玉米立枯病等。
这些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幼苗期,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影响玉米产量。
玉米螟是最为常见的玉米虫害之一,主要由玉米螟幼虫引起。
防治玉米螟可以采取选择抗虫品种、及时进行田间巡查和发现虫情时及时施用化学农药等措施。
玉米象是一种地下害虫,它以玉米根部和茎部为食。
防治玉米象可以采取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等措施。
玉米蚜是一种 sucking mouthparts 的茎蚜,在玉米茎部吸取汁液。
防治玉米蚜可以采取喷施高效、低毒的农药,增加天敌和天敌活动等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需要选用抗病虫品种、保持良好的农田环境、合理施肥、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几种玉米病虫害的田间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21年第7期
三、玉米粗缩病
(一)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
玉米苗期最易感病,在玉米长出5~6片叶即可显症,心叶不抽出且变小,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面沿叶脉上有蜡白色的隆起条纹,节间粗缩,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郑单958等。
2.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3.适当调整播期,不提倡过早麦垄点种玉米,大蒜茬应在4月套种,使玉米苗期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
4.药剂防治,玉米感染上粗缩病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只能以防为主,减少飞虱虫源。
防治方法:
0.2%
2用10%的吡虫60~80 mL,起病急,702等;667 m 250%多菌灵可湿7~10 d 喷施会飞善跳。
倍液或10%(一)危害症状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玉米田新发现的害虫,具有暴发性、幼虫聚集性、危害隐蔽性等特征。
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时期。
二点委夜蛾幼虫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表土下2~5 cm 处为害幼苗,在玉米3~4叶期,幼虫咬幼苗基部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致使幼苗枯死,5~10叶期咬断根部,造成玉米幼苗易倒、枯死。
(二)防治方法
由于二点委夜蛾潜伏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为害玉米根茎部,一般施药防治效果不好。
可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50 g 兑水50 kg,将喷雾器喷头拧下,顺茎喷浇,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部周围30 cm 害虫藏匿的地方。
ZHIWU BAOHU
植物保护。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也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玉米
主要的病虫害,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害
1. 玉米锈病:是玉米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锈菌引起。
病菌常在潮湿的环境
下繁殖,并通过风、水等途径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锈病品种、清除病害源、注意排水、定期喷洒杀菌剂等。
2. 玉米霜霉病:由霜霉菌引起,一般在潮湿和凉爽的环境下发生。
病原菌通过种子
传播,也可经由风、昆虫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霜霉病品种、严格选择病害-free种子、适时播种、调整密度以提高空气流通、及时清除病害残体、合理施肥等。
3. 玉米赤霉病:由赤霉菌引起,主要危害玉米的穗部。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抗赤霉病
品种、定期田间巡视、及时清除病害部分、喷洒杀菌剂、适时收割等。
二、虫害
1. 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主要的虫害之一,主要以幼虫阶段为害,且虫口繁殖力极强。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玉米田周围的杂草、适时种植抗虫品种、做好轮作、注意田间排水、适时喷洒杀虫剂等。
2. 玉米象甲:主要危害玉米幼苗,幼虫可啃食幼苗的根部,影响植株的生长。
防治
措施包括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清除田间杂草、及时喷洒杀虫剂等。
以上只是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介绍,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
的防治措施。
而且,定期检查田间状况、合理施肥、合理轮作、保持土壤肥沃度以及培养
健康的作物等都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它也受到许多病虫害的侵袭,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综合排查,玉米叶波斑病、蜗牛、玉米螟、玉米腥黑粉菌病、玉米穗腐病、玉米叶斑病等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虫害,本文介绍玉米主要病虫害和防治措施。
一、玉米叶波斑病玉米叶波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一般在玉米抽穗到幼穗形成之前发病。
症状为玉米叶片出现小黄点,逐渐扩大变成不规则的斑点,中心呈白色或灰白色,周围呈深褐色或棕色,大小不等,叶子会因此枯黄干枯。
防治方法:1. 在发生玉米叶波斑病时,及时采取药物防治。
2. 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及时除去早熟植株和枯叶。
3. 适当使用适量肥料,增强玉米植株抗病能力。
二、蜗牛蜗牛是玉米的常见害虫之一,它可以吃掉玉米的幼穗和成熟的玉米籽粒,导致产量大减。
1. 把蜗牛捕捉或手工涂药,采用“田间旋风莎垫”或“田间蜗牛网”,即在田间引入旋风扇或安装芦苇垫和蜗牛网,阻止蜗牛进入田间。
2. 在非耕作期间清除杂草、垃圾等,减少蜗牛栖息地。
3. 促进蜗牛的天敌如蛇、鸟类的增长,使用杀虫剂时注意不要影响它们的活动。
三、玉米螟玉米螟属于昆虫类,是玉米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以玉米幼穗和叶片为食,给玉米产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1. 在田间可以放置黄板,诱捕成虫,控制成虫繁殖。
2. 对于幼穗受害的部位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治疗,让幼穗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
3. 设立陷阱或者使用黏性控制因子来控制幼虫的繁殖数量,让它们不能正常地成长和威胁玉米的产量。
四、玉米腥黑粉菌病玉米腥黑粉菌病是由过滤菌科真菌引起的一种危害性病害,病原菌主要在低温、高湿环境下繁殖,它会使玉米的叶片和穗部,钟果变成黑色,降低产量。
1. 合理进行玉米田间管理,控制田间湿度,适时处理落叶和残株,减少过冬菌丝的生长。
2. 种植抗病性优良的杂交玉米品种,使用数量适当的氮肥和有机肥物质来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五、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它会使玉米的花絮、纹路和谷粒变黑,腐烂坏掉,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不良影响。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Zixunta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孟庆娟
1.玉米主要病害 1.1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 发病始于下部叶片, 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 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 锤形的大斑。 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 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 ②农业 措施。 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 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 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 用 40%克瘟散 乳剂 500~1 000 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甲 基托布津 500~800 倍液喷雾。 必要时隔 7d 左右, 再次喷药防 治。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 区,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 期。 基本症状: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 穗,病斑受叶脉限制。 病斑为褐色椭圆形,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 之中具有同心轮纹,潮湿环境下形成黑色霉状物,甚至可以导致茎 秆折断、果穗腐烂。 传播途径:以分生孢子与休眠菌丝体的形式在 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凭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 发病条件:最佳温度 为 26~29 ℃。 形成孢子的最佳温度为 23~25 ℃、 相对湿度超过 90%。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 二是切实加强田间 栽培管理。 深耕降低带菌量;将下部病叶、老叶摘除,降低田间相对 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之初 喷施 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每隔 7~10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 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 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 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 基本症状: 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 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 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 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 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 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主要以 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 发病条 件:土壤含水量在 12%~29%,侵染适温为 20~30 ℃,25 ℃为最 佳。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 二是加强田间栽培 管理。 将病株及时拔除,降低土壤带菌量,进行轮作,并适当对播期 进行调整。 三是进行化学防治,将种子用种衣剂或悬浮剂包衣。 2 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旋心虫 又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大多发生在华北、东北、华 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对玉米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谷子和高粱 以及部分杂草等产生危害。 2.2.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 5~6 mm, 全身具有黄色细毛。 复眼、头、前胸、鞘翅、足分别为黑色、黑褐色、 黄色、翠绿色和黄色,体宽比体长大。 中间与两边存在凹陷,没有侧
玉米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一、引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病虫害不仅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
因此,科学合理地防治玉米病虫害是保障玉米产量和农民收益的重要措施。
二、玉米病害及防治方法1. 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通过孢子传播。
其症状为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转变为橙红色的锈斑。
防治方法包括:•种植抗锈病品种,选择具有抗锈病基因的玉米品种;•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喷洒合适的杀菌剂,如三唑酮等;•加强对玉米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及时清除病残体。
2. 玉米灰斑病玉米灰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症状为叶片上出现灰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形成灰色斑块。
防治方法包括:•使用病害抗性强的玉米品种;•病害初期及时喷洒合适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等;•增强玉米植株的抵抗力,合理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3. 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病害,对人畜健康有害。
其症状为玉米穗上出现红色霉斑,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如赤霉病抗性强的玉米品种;•定期检查玉米田,及早发现病害的迹象;•合理施肥,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
4. 玉米螟害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害虫,其幼虫会侵入玉米植株并破坏叶片和穗部。
防治方法包括:•采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螟害的繁殖;•定期监测玉米田,及时发现并处理螟害的危害;•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如氢氟酸和苯酚等。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注意事项1. 综合防治在防治玉米病虫害时,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2. 早期预防预防玉米病虫害的最佳策略是在种植前进行早期预防。
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保持适宜的田间管理等。
3. 定期巡视定期巡视玉米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巡视时要注意观察玉米植株的叶片、茎部和穗部等部位。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玉米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必须加以重视和掌握。
1. 玉米夜蛾玉米夜蛾是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它对幼苗和成株玉米的危害都非常大,喜欢趁着夜色来袭,干扰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防治玉米夜蛾的方法有:喷洒苯酚、氢氧化钾、杀虫剂等。
3. 玉米眼斑病玉米眼斑病是由玉米革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害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出现大面积的眼斑状病变,表现为叶片上有小圆斑或椭圆斑,严重会导致叶片萎缩和枯死。
防治玉米眼斑病的方法有: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合理的水肥管理、灌溉排水要合理等。
4. 玉米镰刀菌病玉米螟是玉米上最常见的虫害之一,玉米螟危害玉米田非常严重,但也有一些小农户半亩地种玉米的比较省事省力,完全不需要灭虫。
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方法是:喷洒大剂量的杀虫剂、换作物、清理病虫害源等。
玉米蝇是一种对于玉米幼苗危害很大的虫害,它的幼虫会钻入玉米幼根内,形成“玉米小王子”,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防治玉米蝇的方法有: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喷洒马拉松、多菌灵、熏蒸除虫剂等。
玉米蚜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幼虫将玉米叶片的营养物质吸食干净、堆积污染导致玉米枯萎。
防治玉米蚜的方法有:合理管理土壤、灌溉排水要合理、选用抗性较强的品种、加强病毒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以上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介绍,可以看出,防治玉米病虫害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除了使用农业药剂、加强规范化管理、选用高抗性品种外,还要注意一定要掌握土壤肥力、灌溉排水等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必须要采取综合措施,尽量避免病虫害的侵害。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

玉米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措施一、玉米霉菌病玉米霉菌病是玉米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原因为由真菌组成的玉米皮革质层上的霉斑状菌丝体,常以孢子形式对玉米造成危害。
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防治措施:将种子进行拆分处理,使种子表面的霉菌体都被除去。
如需进行农药喷雾,应将喷雾时间放在玉米抽穗期之前。
在选用农药时,应注意农药的类别和农药种类。
在农药喷洒之后,应避免接触植株,并进行安全间隔期。
二、病毒病病毒病可以通过昆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播给玉米。
该病会造成玉米的生长缓慢、株高矮、叶变黄、穗小等症状,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要进行定期巡视,发现病毒感染后,要及时采取措施,包括割除感染部位、进行病毒鉴定、使用病毒耐受株等。
此外,还应注意对昆虫进行针对性的控制、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三、叶斑病叶斑病是影响玉米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斑点菌、青枯菌等引起的。
其最常出现的症状为叶片上出现斑点,影响玉米的叶面积与绿度,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应采用早种、中生和晚熟的抗病品种,进行疏花疏穗,减少病毒传播。
应采用药量适当、用药次数减少的方法,选择品种合适的药剂进行喷洒。
四、赤霉病玉米赤霉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极易在田间环境中传播。
当玉米主茎受到感染时,就会产生类似黑点的症状,接下来叶片就会变成黄色、垂死,并极易导致玉米粒的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早期发现,采用早嫁接、用低温杀菌等多种途径,对玉米进行生物防治方式的病虫害治疗。
同时,可以进行种植抗赤霉病的玉米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玉米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防治措施合理、农药选择合适、喷洒浓度适当、科学施肥、避免使用成长激素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玉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维护生态平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田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与防治措施摘要阐述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玉米丝黑穗病、金针虫、蛴螬、玉米蚜、小地老虎、玉米螟的危害症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危害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32-01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玉米连作种植面积在平遥县的不断扩大,平遥县的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53万hm2,玉米病虫害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给玉米的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家庭收入。
近几年,笔者通过对玉米田的实际观察和调研,总结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措施。
1 玉米丝黑穗病
1.1 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
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
一般在出穗后显症,雌穗染病后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和一团黑褐色粉末,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
雄穗染病后,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沿裂口长出丝状物或裂开散出黑粉。
病株分蘖增多,多矮化。
1.2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杂交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提高播种质量,适当迟播,及时拔除病株[1]。
二是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10%烯唆醇乳油20 g湿拌玉米种子100 kg,堆闷24 h;或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2]。
2 金针虫和蛴螬
2.1 危害症状
金针虫幼虫俗称蚰蜒,成虫也叫叩头虫,常以幼虫蛀食播在地里的种子和根茎。
蛴螬的幼虫俗称核桃虫,是鞘翅目金龟甲科幼虫的总称,常直接咬断玉米幼苗的根茎部分,造成死苗和缺苗断垄。
2.2 防治措施
一是物理防治。
根据其成虫具有趋光性、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成虫盛发季节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高压汞灯诱杀成虫[3]。
二是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增施农家肥,精耕细作,耕翻土地时,随犁捡拾成虫和幼虫[4]。
三是化学防治。
采用配有杀虫剂的包衣种子。
播前选用3%毒死蜱22.5~30.0 kg/hm2,拌细土600~750 kg进行土壤处理。
3 玉米蚜
3.1 危害症状
玉米蚜是传播矮花叶病毒病的重要媒介。
以成蚜、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分泌的蜜露能够污染茎叶,形成霉污,玉米抽穗以后,使玉米花粉的成熟受到阻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及其授粉
质量。
3.2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毒品种,推广包衣种子。
二是物理防治。
利用银灰色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玉米[5]。
三是化学防治。
播后苗前进行化除,可选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 ml/hm2、40%乙·莠水悬浮剂2 25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施于地表;地膜覆盖田应在铺膜前施药,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3 000 ml/hm2 [6]。
玉米8~10叶时,可用20%克芜踪水剂1 800~2 250 ml/hm2,对水450~600 kg均匀喷于玉米行间杂草上,以减少蚜虫寄主。
4 小地老虎
4.1 危害症状
小地老虎又叫切根虫,是一种以幼虫危害作物根部的杂草性害虫。
近年来,小地老虎在平遥县汾河区发生偏重至大发生的态势,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2012年4月下旬至6月中旬,平遥县小地老虎发生面积达9 333.33公顷次,危害率1%~30%不等。
4.2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防治。
选用包衣种子,推广地膜覆盖。
作物收获后,田块要及时进行深翻。
二是物理防治。
利用小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趋化性,4—6月在田间集中连片设置黑光灯、诱蛾器诱杀成虫。
三是化学防治。
玉米播种集中,小地老虎可能会大发生,因此积极推广化学除草与化学灭虫相结合,在喷除草剂的同时加入毒死蜱4 500
ml/hm2,减轻小地老虎的发生与危害[7]。
在小地老虎发生严重的地方,指定专人做好预测预报以指导适期防治。
当5月中、下旬期玉米田有卵(或幼虫)1粒(头)/m2以上时,立即开展化学防治。
可用2.5%敌百虫粉7.5~15.0 kg/hm2拌细土225~300 kg田间撒施。
5 玉米螟
5.1 危害症状
玉米螟通称钻心虫,以幼虫危害植株心叶,钻入果穗咬断花丝影响授粉,蛀食籽粒,被害处留有明显的空洞和排泄物,钻入雄穗的小花和穗颈、茎秆,蛀成孔洞,遇风植株易折断。
5.2 防治措施
一是农业措施。
5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之前,把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秸秆、穗轴和根茬集中处理[8]。
二是物理防治。
成虫发生期,积极推广性诱剂诱杀成虫,利用其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32页)
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三是生物防治。
玉米螟发生初期,在行宽苗小(1.5 m以下)的地块统一大面积施用白僵菌灌心防止玉米螟的后期危害。
四是化学防治。
防治1代玉米螟,可在成虫羽化盛期用40%速灭杀丁2 000~3 000倍液750 kg/hm2左右田间喷雾;也可在玉米心叶末期用bt可湿性粉剂,以1∶20的比例与细砂或细煤渣充分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每株撒2~3 g[9]。
防治2代
玉米螟,可在8月中下旬玉米果穗花丝期,用1 kg bt加细砂制成颗粒剂撒在着生雌穗的叶腋处,或选用bt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拿棉球蘸药液涂抹雌穗顶部花丝[10]。
6 参考文献
[1] 张东民,赵淑芹.玉米各生育期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5):254-255.
[2] 秦英奎,冯利,岳伟.茌平县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98,105.
[3] 马应全.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农村,2012(7):155.
[4] 史明怀.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探索[j].企业导报,2012(5):268-269.
[5] 宋清光.玉米生长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2(4):262.
[6] 房磊.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5):37-38.
[7] 郭彦超,陈丽,尹凯红.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2):38-39.
[8] 王书子.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中国种业,2012(2):57-58.
[9] 袁雪松.玉米高产病虫害综合高效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
向导,2012(1):35.
[10] 李宗立.浅谈玉米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民营科技,2012(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