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句式复习讲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演示课件

1、判断句
见
2、省略句
句
3、被动句
式
4、倒装句
被 ①不拘于时
《师说》
动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句 规律一:
介词“于”表被动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被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动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句 规律二:
“为”、“为…所”表被动
被 ①求益,反见辱
《张仪列传》
•
9.联 系 文 章 的 主题 或作者 的情感 态度揣 摩词语 的含义 ,一般 分析具 有深层 含义或 特定意 义的词 语,点 明中心 或主旨 的词语 等依据 此法。
前置的标志,这里的“是”本身就 是前置的宾语。
宾 语 前 置
①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规律四: 介宾结构中,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 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宾 语 前 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B )
A.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定 语 后 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D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定 语 后 置
练习:
下列句子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C )
A.凌万顷之茫然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动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句 规律三:
“见”、“见…于”表被动
被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言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课件(52张PPT)

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 心服也。(《资治通鉴》)
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 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其人勇士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庭中始为篱
5.动词表被动 (意念被动句)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晖刚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朱晖做官刚正不阿,被上司忌 恨,所到之处他经常被人弹劾。
有一种句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
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
为“我”。
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 请不要讥笑我。
4.使用“被”表示被动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A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A
D.受制于人
2、省略谓语动词:
(1)承前省略。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而竭。”
(2)蒙后省略。如: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闽侯职专语文组程峰清一.判断句解说:判断句即“___是___”。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一般是做代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6种:⑴.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___者,___也”。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即“__者,__”。
例如: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⑶.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停顿,即“___,___也”。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⑷.“者”和“也”都不用,即“___,___”。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⑸.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___,为___”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⑹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将军项燕)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臣是市井中拿刀的屠夫)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 [(主语)被(宾语)怎么样]⑴.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谓语(动词)+于”例如: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容纳)②激于.义而死焉者。
(被义气激励死在这件事上的)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⑵.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即“见+谓语(动词)”例如: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众人都同流合污我独自保持高洁,因此被流放)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⑶.在动词前面用“受”表示被动,即“受+谓语(动词)”例如:①有罪受.贰。
(有罪行就被处罚)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把全吴国的土地,十万的军队,被别人控制)⑷.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表示被动,即“为+宾语..+动词”(其中宾语可以省略,也可以保留)例如: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文言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2021/4/8
7
3、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 惯上称之为“倒装”。
2021/4/8
8
3、倒装句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
2021/4/8
9
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4)“者”、“也”全不用。
20如21/:4/8 臣本布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
1、判断句 2、用副词“乃”、“则”、 “为”、“是”等表示判断。 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女郎。
2021/4/8
3
2、省略句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 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如: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由是先主遂诣亮,先主凡三往,先主 乃见诸葛亮。
2021/4/8
4
2、省略句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2021/4/8
1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 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
(1)主语后用“者形”式,。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 特殊句式 (34张ppt)

被动句二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关系。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吴广向来爱护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被他 所用。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卒见使于一鼠。
(人)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所役使。
被动句三
3.用“于”“被”“见”表示被动关系。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问句二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吾射不亦精乎? 我的射箭技术不也是很精湛的吗?
反问句三
得无......乎:相当于“恐怕......吧”。 览物之情,得无亦乎? 欣赏景物的情感,恐怕会不同吧?
练习
练习 此画斗牛也!《书戴嵩画牛》
“……担也中“肉尽表,判止有断剩骨。止”通“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
例1:臣本布衣(《出师表》)
(《马说》)
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马说》)
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观啊。
判断句三
三.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例1: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春秋》 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一、判断句
3.借助“……,……者也”表示判断。 例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一、判断句
4.借助“……,……也”表示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4: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判断句二
1.用“即”“乃”“则”“皆”“本”“亦” 等词表示肯定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课件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
3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②梁,吾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宾语前置练习
1.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
24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 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8
4、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 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 之 谋。
.
欲呼张良与 之 俱去。
沛公谓张良曰:“……公 度我至军中,公 乃入。”
蒙后省
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余 计日以
还…… 余录毕,余走送之。
自述省
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 曰:“不
若与人。”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
甚急。”
.
对话省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
常考文言句式的种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一)有标志的判断句
1.用助词“者”、“也”表示判断。
(1)“……者……也”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3)“……,……也”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3.用副词“乃、即、则、皆、必、本、悉”等表示肯定判断。
例: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
(《出师表》)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二)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意念判断句)
例:(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屈原》)
(3)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式。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
2.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见+谓语(+于)” 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
也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引进主动者。
)
3.用介词“为”表示被动
A.“为……”式
如: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为”可紧挨着动词,也可用“为”引进主动者。
)
B.“为……所……”式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巨)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
C.“……为所……”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的行为主动者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
)
4.用助词“受”表示被动〔“受+谓语(+于)” 式〕
如:有罪受罚。
(《左传·哀公六年》)
受制于人。
(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
也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引进主动者。
)
5.用介词“被”表示被动〔“被+动词”式〕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用“被”引出主动者。
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差不多。
)
(二)没有标志的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赤壁》)
(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
指出下列句子中表被动的动词:
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一般结构:主谓宾,定状补;谓前状,谓后补;定居主宾前。
如图所示:
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主要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一)主谓倒置句
画出下列句子的主语与谓语: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二)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
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当中,动词宾语前置是很有规律的。
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客何为者?(《鸿门宴》)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用助词“之”、“是”、“唯…是”“唯…之为”把宾语提前。
(陈述句或非代词宾语前置)
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劝学》)
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余马首是瞻。
唯利是图
2.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
如介词“以”的宾语。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介词“向”的宾语。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特别提醒】“相、见、自”作人称代词充当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宾语前置结构。
例: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④府吏见丁宁。
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⑥望见恕。
⑦举贤以自佐。
⑧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三)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也称介词短语后置句,其特点是,应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的介宾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状语后置又称介宾结构后置,主要有“于”、“以”、“乎”结构后置。
如:拜送书于廷。
(《廉蔺列传》)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廉蔺列传》)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庄暴见孟子》)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
(《鸿门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四)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修饰词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就是定语后置句。
文言句中,经常用助词“之”或“者”表示定语后置。
(1)用“之”表示。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2)用“者”表示。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
(《廉蔺列传》)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3)用“之……者”表示。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省略宾语。
(包括动词/介词宾语)
如: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⑵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4.省略兼语。
(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
)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5.省略介词。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业:
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