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1)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文章标题】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开篇——《文心雕龙》浅谈【引言】在我国文学史上,文学批评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恐怕便是以王士禛为代表的《文心雕龙》了。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进行全面评估,探讨其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文献。
【正文】一、《文心雕龙》的意义《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文学专论,由南朝梁代王士禛所著。
这部著作以其深邃的文学理论和独到的文学见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王士禛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阐述了文学的创作技巧、修辞手法和价值追求,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指导性著作。
二、《文心雕龙》的内涵《文心雕龙》一书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主要包括文学的内在要素、创作方法和审美追求。
王士禛在书中将文学分为象征、言辞、意象、文体等几个部分,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内在品质和艺术表现形式。
他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三、《文心雕龙》对后世的影响王士禛的《文心雕龙》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对后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奠基之作。
《文心雕龙》也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文心雕龙》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的出现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全面评估,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我国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文心雕龙》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一部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的不可或缺之作。
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学智慧和艺术美学的瑰宝。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在我国文学史上,文学批评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批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我希望你能帮我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的文章。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读的文学活动。
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的开端,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撰写文章时,需要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开始探讨。
可以从古代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例如《文心雕龙》、《文赋》等文学批评著作的特点和影响。
可以梳理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的著作的文学价值、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文章的结构上,建议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展开论述。
首先简要介绍文学批评的定义和重要性,接着概述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探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重要性和影响,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
需要根据相关资料和文献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遵循知识文章格式,使用序号标注,多次提及指定的主题文字,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阐述。
希望你根据以上要求,撰写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让我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的起步和发展。
这篇专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启示。
其出现与古代文学的繁荣有着密切的通联,也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我国,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创作的欣欣向荣是紧密相连的。
古代文学家们凭借着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思辩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和鉴赏,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批评体系。
其中,文学批评家王士美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讲义稿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编号:26120260绪论一、学科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又名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部分高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学者、专家(略)王运熙、顾易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版(七卷本,规模宏大,力求全面地清理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以下:1、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版2、成复旺著《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3、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5、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6、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7、谢建忠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9、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最重要的教科书(本科)•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被认为是专论性质的文学批评文章是明代文学家、言志派代表性人物杨慎《述异记》。
《述异记》是杨慎在其代表作《太和正音谱》之后所创作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论,共有8辑,约15万字。
《述异记》以叙述方式表达对戏剧和文学作品的评价,杨慎在其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技巧、情感表达和形式结构等方面,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观点。
他在文章中分析了戏剧中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语言运用,同时也评价了当时流行的诗文作品。
《述异记》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也是对文学创作的指导,提供了有关文学批评方法和标准的思考。
杨慎的《述异记》在明代时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被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文学批评专论的先河。
杨慎以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评方法,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1章文学批评历史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20世纪前的西方文学批评●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文史哲不分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历史性与现实性●兴发感动,体认与涵泳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儒家:人格建构与社会理想建构●孔子论诗:个体修养、政治功用、礼乐文化●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庄子:“得意忘言”汉代文学批评●《毛诗》序:代表了汉代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的批评模式。
●《诗谱序》:提出了“循其上下”和“傍行而观”等理解《诗经》的基本方法。
●楚辞评论: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
六艺分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九种。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清议、清谈、人物品评:《世说新语》●萧统《文选》: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钟嵘的《诗品》:溯流别、人格与风格、以形象说诗、滋味●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先标六观、唯务折衷、弥伦群言唐宋文学批评●“论诗诗”。
唐代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杜甫《戏为六绝句》和《解闷》、韩愈的《调张籍》和《荐士》,以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代表,●“诗话”“词话”。
为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所开创的中国文学批评独特样式,后逐渐成为宋元明清诗歌批评的主要样式。
●“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明清文学批评●评点:评,是批评;点,是圈点。
评点即批评者阅读时随手在正文旁所作的圈点批注。
以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为代表。
●小说评点体制:包括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回前和回末总评,以及全书的序文、读法、凡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阐释体系。
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特点: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化的历史巨变,伴随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旧知识体系向现代新型知识体系转化的文化更新而发生,西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大量引进为其提供了新眼光和新方法。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2021/6/20
12
第三、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中心内容。 1、爱国思想, 2、崇高的报负“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3、反映现实政治生活,漂泊 4、杂以俚语写得通俗易懂 音乐性
2021/6/20
13
梁启超诗歌理论的缺陷
诗歌创造的理论上,他认为“诗界革命”,主要 是革新内容,使诗歌反映新思想、新意境,而对 于诗歌的形式,似乎并不需要革新,这是割裂了 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2021/6/20
7
第三、分析了小说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和影响 的原因。
其一,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也。 其二,‘夫之言之,于我心有戚威焉。’ 其三,“熏”、 “浸”、 “刺”、 “提”
第四、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命题。
2021/6/20
8
第五、提出了小说的分类和划分类别的标准。
2021/6/20
14
三、解放散文
“文界革命”:就是把散文从桐城派古文的禁锢 下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新体散文”即后来人们 所说的“新文体”或“新民体”。
1、 “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 法”。
2、 “纵笔者所至不检束”。
3、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2021/6/20
15
王国维(1877年— 1927年),字伯隅、 静安,号观堂、永 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 杰出的古文字、古 器物、古史地学家, 诗人,文艺理论学, 哲学家,国学大师
2021/6/20
16
极言文学,却阐扬其独立的作用。
“美术(文学)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此无怪历 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自解免,而 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人之迫害而无人为之 昭雪”,由西方康德、叔本华一路近代美学家的 启发和诱导,王国维建树起自己的文学本体论观 念。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摘要:一、引言1.文学批评史的背景和意义2.第一篇文学专论的重要性二、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概述1.古代文学批评1.先秦诸子2.汉魏六朝3.唐宋时期2.现代文学批评1.五四运动时期2.建国后三、第一篇文学专论的内容与影响1.《文心雕龙》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2.《诗品》1.作者及背景2.主要内容3.影响及意义四、当代文学批评的展望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讨3.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正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文学批评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诸子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述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逐渐独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唐宋时期,文学批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评作品问世。
进入现代,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批评的革新,建国后的文学批评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些文学批评作品中,第一篇文学专论为《文心雕龙》和《诗品》。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瑰宝,作者刘勰在书中全面论述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批评之批评,理论之理论”。
《诗品》则是南朝梁代钟嵘所著的一部诗评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文学批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力求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发掘古代文学批评的现代价值;另一方面,文学批评需要面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借鉴外国文学批评方法,同时关注本土文学的特点和传统。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总之,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史名词解析1、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于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最早体现于《诗经》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
“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意志,“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对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的高度评价。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
3、思无邪: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4、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原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5、虚静:“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虚静”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有它的两重性。
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比如他所提出的导致“虚静”的方法:心斋、坐忘。
可见“虚静”是排斥人的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人进入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杂念对自己的干扰,才能智照日月,洞鉴万物,深入领会创造对象的外在形态特点和内在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创造活动,使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融和为一,使主体和客体进入到“物化”的状态,这时就能创造出与自然同化的技艺产品来。
6、心斋: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7、风骨:“风骨”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审美标准。
“风骨”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
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所以“沉吟铺词,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8、神思:“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
它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情状。
作家的神思无远不到,无高不至,可以不受形骸之束缚,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无比广阔的范围和幅度,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9、滋味说:滋味说是钟嵘在《诗品》中明确提出的诗歌评论标准。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一个古代文论中的基本范畴。
钟嵘说:“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它之所以有“滋味”正是由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滋味”的来源在于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10、性灵说:“性灵说”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
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即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论述题(一)“发愤著书”说(任选一角度)①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发愤著书”说所关注的是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创作动力问题。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指出,人人都潜在的有某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在器质性缺陷或来自社会创伤的激化下,演变为“自卑情结”。
这样的个体意识到自己的劣势,反而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内驱力和强烈意志来改变处境争取优势加以补偿,这就是他所谓由自卑到超越的个体人格的心理之路。
因此《史记》中写得最好、流传最广的是《屈原列传》、《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诸篇,因为这些文章中灌注了创伤性体验所激发的强烈心理能量,是真正的诗性的作品。
②从美学角度看,对个人遭际的悲慨、对史官职责的高度自觉、对往圣先贤的仰慕、对不合理现实的极度愤懑,使他处于某种激情创作状态,当他将这种“生气”灌注到人心、社会、历史、宇宙组合而成的这样一个宏大微茫的时空里的时候,就发生了对“日常生活状态”的间离和超越,获得了一种艺术创作和情感体验的心境。
这种心境,其本质就是审美心境。
当然,这个审美心境所承载的是雄浑壮阔的内容,是激越高蹈的悲而美的世界。
这个时候的司马迁,就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诗人。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这样的“发愤著书”,司马迁才得以在学者之外另外确立了一个作家身份,笔下的《史记》也会成为具备诗之性质的“无韵之《离骚》”。
(二)文赋陆机在序文中提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也就是文、意、物三者的矛盾。
一篇作品要求“意”能够正确地反映“物”,“文”能够完善地表达“意”,这是创作中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陆机企图通过总结直接和间接的写作经验来探索其中的规律。
《文赋》全篇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论题展开的。
陆机总结了创作的四条要领:一是定去留,“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就是要精细地讲究裁剪;“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删改互相妨害的部分,务求辞义的相称。
二是立警策,“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在显著的部位用警策之语来突出主题。
三是戒雷同,“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不仅要杜绝有意的剽窃,也要避免无心的暗合。
四是济庸音,“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即以精妙的秀句为全篇增色。
(三)人间词话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
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其用叠字之工;兹特拈出,用以说明全词特色之所在。
不妨说这首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三层意蕴:一层,因花落泪;二层,因泪问花;三层,花却无语。
毛先舒评曰:“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
”•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
个中意境,仿佛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更臻于妙境:“一若关情,一若不关情,而情思举荡漾无边。
”(结合自己经历谈谈)•三重境界(结合自己经历谈谈诸词的理解):鹊踏枝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凤栖梧柳永伫立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确定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境界: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顿悟。
这就达到了最后的成功。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概之而言:一迷惘、二执着、三返璞归真(四)典论论文《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在严格意义上的文论著述。
《典论·论文》提出的见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关于文学的作用二、关于文气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所谓“气”是兼指作者气质、才性及其在文章中的表现而言的。
因此曹丕的“文气”说实际上说明了文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个性的关系问题。
三、关于文体《典论·论文》中关于文体的论述,是古代文学文体论的滥觞。
曹丕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这说明各种文体既有共同的原则,又有不同的要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他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当然是比较粗疏的,但与前人相比是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他剔除了一些非文学的体裁,大体上划定了后世通行的的广义的文学的范围,这样就使文学的概念更加明确起来。
四、关于文学批评曹丕在对文体的认识的基层上引出了他的批评论。
他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五)《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的主要理论贡献:首先,它提倡诗歌创作的个性和艺术的多样性。
它以诗的形式,形象化的比喻,表现了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意境。
司空图既欣赏“雄浑”与“豪放”;又赞美“绮丽”和“纤秾”;而对于“典雅”、“冲淡”、“飘逸”诸种风格,则更是推崇备至。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以形象反映生活的诗歌自然千变万化,艺术风格当然应该是“不拘一格”。
具有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多样,诗歌自然富于艺术魅力。
其次,它强调通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等艺术手段,来进行意境的创造。
作者是要求通过形象思维的“浅深聚散”,来获得“万取一收”的文学典型,通过以少总多的艺术概括,创造余味无穷的诗歌意境。
所谓“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和他《与王驾评诗书》的“思与境偕”是同一意思,都是要求情景交融。
诗不仅要有“物象”,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象”,要有真情实感作基础。
有“境”而无“思”,有“象”而无“意”,那只是生活的表象。
就如堆砌很多表面“形象”并不等于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要有想象,想象必须“超以象外,得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