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古构造 (NXPowerLite)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第四章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

体内具分节现象,两侧对称,体两侧具多对鳃及 肌肉;单壳,低锥状,壳内具多对肌痕
体椭圆,背腹扁平,口内具齿舌,足宽扁;体背 具8枚覆瓦排列骨板
化石浅海 现生深海
海 生
蠕虫状,分头,躯体及排泄区;无贝壳
头不发达,具头丝,口内具齿舌,足圆筒状,无 鳃;单壳微曲管状,两端开口 头发达,口内具齿舌足位腹侧,内畦多扭转;单 壳多旋卷 单壳呈双瓣状,背侧无结合线 无头,足多呈斧状,外套腔中具瓣状鳃;具双瓣 壳
二 、软体动物的分类
据软体及外壳特点分十个纲:
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掘足纲、喙壳 纲、 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软 舌螺纲 •重要的化石类别: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 纲
纲
主
要
特
征
生活环境
时 代 ∈—S,D后 中断,现生 残余 ∈— O4
单板纲 Monoplacophora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 无板纲 Aplacophora 掘足纲 Scaphopoda 腹足纲 (Gastropoda) 喙壳纲Rostroconchia 双壳纲 Bivalvia 头足纲 Cephalopoda 软舌螺纲HyoIitha 竹节石纲 Tentaculita
⑶异齿型-齿分异为主齿和侧齿,主齿1-3个, 侧齿远离壳顶(中生代占优势)
• ⑷厚齿型-具短而粗强的巨大主齿,一瓣两个, 另一瓣一个。 由异齿类向固着底栖方向演变而成的一种特 殊 齿型 • ⑸等齿型-弹体窝两侧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大 小、形状近似、前后对称排列的齿为等齿型
5.双壳纲壳的定向
(二)壳的基本构造
1. 外壳的成分:钙质 2. 形态特征:两壳相等,但每个壳 前后不等,左右对称。少数种类 两壳不等。
背
福州大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第十一章 早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 (NXPowerLite)

∈1sh/Z2d; Three Gorges
∈ Z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 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Cambrian paleogeographic changes of the Yangtze plate and its southeastern margin
∈: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
中国 地质 科学 院地 质年 代划 分表
(200 2)
显生宙各纪命名地点
芬兰 挪 丹 波 捷 德 瑞 奥地利 匈牙利 罗马尼亚 意 俄罗斯 瑞典
法 西
土耳其
摩洛哥
阿尔及尔
早古生代的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 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异、生物分区); 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mass extinction)事件 2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 (Gondwana)大陆发育冰川 3 属加里东(Caledonian)构造阶段,陆壳板块 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登陆)
中国莱德利基虫
东方湖北盘虫
Redlichia chinensis ∈1
Hupeidiscus orientalis ∈1
中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
1 山东盾壳虫
Shantungaspis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Sunaspis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大 量繁盛
三叶虫地层意义下降;次要生物门类:鹦鹉 螺、牙形石、腕足
早奥陶世刺笔石- Acanthograptus
晚古生代地史学

P2
P1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演化
吴家坪组
东吴运动
P1=P1+P2 P1=P1+P2
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 梁山期: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 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 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 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晚二叠世 东吴运动: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龙潭组:岩相分异加剧双向陆缘的局限陆棚海盆地。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 自西向东,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 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 →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 赣地区及粤北) →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西侧) 长兴组\ 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 Pz2分3纪,长达165Ma; •泥盆纪由Murchison和Sedwedge (1939)创建,是依据英国英格兰西南 半岛上的一个郡(Devonshire)的 “老红砂岩”建立。 •石炭纪由 Conybeare和 Phillips (1822) 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地层而命名;石 炭纪两分明显,分Mississippian和 Pennsylvanian两统; •二叠纪源自德文Dyas,Marcou(1859) 命名;下部Rotliegendes (赤底群)红 色碎屑岩;上部为Zechstein(镁灰岩群); P过去两分,现三分;分别以俄、美、 中三个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为标准, 命名为统。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16第五章第三节晚古年代_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泥盆纪(Devonian Period)
中国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受加里东运动影 响,柴达木地块与华北板块拼合所形成的祁连 加里东造山带使二者成为一体。 扬子和华夏板块的碰撞形成范围更大的华 南板块。以丹凤蛇绿岩为代表的北秦岭洋此时 已经闭合,而以勉略蛇绿岩为代表的南秦岭有 限小洋盆开始形成。 泥盆纪形成了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相 隔不远而又独立发展的局面。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三、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
中国石炭纪的古地理面貌是泥盆纪的继续 和发展。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的相互对峙 以及其间的秦岭海槽(小洋盆)继续存在。华 南板块东、南缘发生了新的分裂,西缘的古特 提斯多岛洋进一步扩张发展。
华北、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间的古亚洲 洋内部发生了重要造山运动,导致构造古地理 格局的变革。石炭纪是地史上出现冰期、间冰 期交替的时代,海平面升降相对频繁。随着海 陆变迁和陆地森林的首次大规模出现,石炭纪 也是中国地史上第一个重要成煤时期。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4、 晚古生代期间,全球板块构造格局发 生了历史性变化。 随着各古大陆板块的运动及其相互间的复 杂碰撞作用,造成了一系列古海域闭合消失和 大陆面积的明显增加。终于在二叠纪末形成了 全球规模的联合古陆基本轮廓,标志着地壳构 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石炭纪、二叠纪是地史时期重要的成煤 期。
(2)北缘——南秦岭海槽
早古生代末期以丹凤蛇绿岩为代表的北秦
岭洋已经闭合,并沿北秦岭形成一东西向的加 里东造山带。造山带南侧为前陆盆地形成的陆 棚和深水盆地及重力流的碎屑、泥质和碳酸盐 沉积。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华北地区的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约5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华北地区,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主要处于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中期总体上变为具有季节性热带稀树林气候,并出现气候分异现象,但是到了二叠纪末期,则出现逐渐变干的趋势,成为了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特征。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还原古代地球的面貌

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还原古代地球的面貌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都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学科,它们通过对化石与地理现象的研究,追溯并还原了古代地球的面貌。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相辅相成,为我们揭示了过去地球上生命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并展示其在还原古代地球面貌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及其演化历史的学科。
该学科通过对化石的收集、描述、分类和比较,探究古代生物的物种组成、分布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学家通常使用各种古生物标本,如骨骼化石、植物化石等,来推断过去地球上生物的形态、生长方式、行为特征等。
二、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古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古代地理环境变化的学科。
古地理学通过对地层、沉积物、地貌、构造等地质遗迹的研究,还原过去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古地理学家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揭示了过去地球上的海洋、大陆的分布情况,以及古代气候、海平面的变化等。
三、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被称为古生物地理学。
古生物地理学通过对古生物和古地理的研究,将生物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揭示地球历史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通过古生物标本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推断过去地理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揭示生物演化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
以古动物化石为例,古生物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发现的古动物化石的比较,揭示过去地球上的大陆分布情况。
比如,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恐龙的化石分布在全球各个大陆,这证明了当时地球上还没有明显的大陆间隔。
而在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恐龙化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地球的南半球大陆,这说明当时地球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大陆间隔。
此外,通过对古植物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地理学家还可以推测过去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比如,在距今约四千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北极地区曾有蕨类植物的分布,这说明当时北极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
福师大地质学基础三套卷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2019

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2.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是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理,由丹麦学者斯泰诺N提出,具体包括: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下老上新;b.原始连续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呈水平产状。
地层层序律的提出为建立地层和各种地质事件的时间标尺提供理论基础,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
3.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
在一定沉积环境中,比方是海、陆,是浅海还是较深的海,气候条件是干燥、湿润是炎热、寒冷,生物情况如何等必然要反映在沉积物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特征,例如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颜色,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人们把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一旦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沉积物的岩性和生物特征也随即发生变化。
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
4.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在前冰河时期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人种,常作为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属于早期智人阶段,距今约10万年到5万年前,属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早期。
文化阶段属于旧石器中期,已能使用兽皮蔽体,人工取火御寒,广泛采用修理石核技术来制造石器,后期可能已具备了组成原始社会的条件。
额头平扁。
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
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
5.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称为风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 北南部普遍出现聚煤环境 山西组: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石盒子组: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含 Lingula的夹层 石千峰组: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第三节 晚古生代的古构造
• • • • 一、全球构造背景 1、三大陆块群:北方、华夏、冈瓦纳 2、华夏陆块群介于两大陆块群之间 3、华夏陆块群包括华北、塔里木、华南、 羌塘、昌都-思茅 • 4、准噶尔陆块属西伯利亚、哈萨克陆块 • 5、西藏拉萨、冈底斯、保山属冈瓦纳大陆
中国早泥盆世古地理图
一、泥盆纪地层划分 及沉积古地理
深浅海 Deep neritic see
桂 中 泥 盆 系 剖 面
滨海 littoral
象州型泥盆系
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 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 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 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 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层孔虫、 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 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第二节 晚古生代沉积古地理
• 早古生代后期的加里东运动对中国大陆的古地理、 古构造格局发生巨大的影响。 • 早泥盆世由于北秦岭、祁连海槽褶皱升起华北板 块与塔里木板块连成一体;扬子板块则由于华南 裂谷、华南洋的消亡、褶皱升起对接形成华南大 板块。这时期陆地占据了约2/3的面积,北方的亚 洲洋残余海槽依然存在,南秦岭洋、昆仑洋西移 与古特提斯洋相接。 • 板块内部或边部发育裂陷槽,产生新的凹陷,在 扬子板块西南残留钦防海槽(黔桂滇),川西、 滇西原属古特提斯洋的分支
?
大绝灭
O/S
据戎嘉余等,2004
全球五次生 物大灭绝
第二节 晚古生代沉积古地理
• 华北板块O1末发生长达1.53亿年的抬升运 动,缺失O2-C1的沉积,直至C1末开始下降 接受C2沉积,这时板块近于“准平原”状 态,早期形成与“风化壳”密切相关的 “山西式铁矿”和“G层铝土矿”,此后海 水时进时退,广泛发育海陆交互相的煤系 地层,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成煤期。
金 沙 江 洋
洋
QT
公
怒
江
洋
LS LS
IN
P1
劳亚陆块群
NE-DX NE DX
JU HK
NC
古 西 太 平
TA TA 拉 巴 颜 班 公 喀 QT 怒
洋 海 盆 SC 俯 冲 带 冲 LS 带
江 俯
中
特
提 斯 洋
冈瓦纳陆块群
IN
群 劳 亚 陆 块
盆 洋 HK
JU
30
HK
JU 盆
古
古
亚
洲
洋
残
留
TA
冈瓦纳陆块群
IN
第四节 晚古生代的沉积矿产
福建晚古生代地层表
晚古生代植物化石
石炭纪、二叠纪世界古植物地理分区
石炭纪、二叠纪世界古植物地理分区
• 欧亚植物区-热带、亚热带 欧美区—包括欧洲、北美东部 华夏区—包括中国大部、中亚、日本、印尼苏门 答腊 以高大的石松、节蕨和科达树繁盛为特征,树干显 年轮,华夏区具大羽羊齿植物群,欧美区则无 • 安加拉植物区—北半球温带(北亚包括我国新疆 准噶尔盆地、东北北部) 以草本真蕨、种子蕨为主,木本树干显有年轮, 典型代表为匙叶 • 冈瓦拉植物区—南半球寒带(冈瓦拉大陆包括西 藏南部)植物单调,以舌羊齿植物群为代表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P1 山西组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岩 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华南石炭系柱状对比图 Ⅰ-陆相;Ⅱ-海陆交互相;Ⅲ-海相 C-Cystophrentis;Ps-Psendouralinic; Tb-Thysanophyllum;Y-Yuanophyllum;F-Fusulina;Tr-Triticites;PsPseudoschwagerina
扬子-华南板块 早石炭世古地理图
古
亚
洲
洋
残
留
洋
古 特 提 斯
TA
CAI CAI
NC
NC AL
洋 秦 岭 海
西
昆 仑
太
0
秦 岭 海
C2
30
公
平
SC
金 沙 江 洋
洋
洋 QT
QT
D1
怒
江
洋
班
公
怒
江
洋
LS LS
LS IN
IN
劳亚陆块群
NE-DX NE DX
JU HK
NC
古 西 太 平
TA TA 拉 巴 颜 班 公 喀 QT 怒
洋 海 盆 SC 俯 冲 带 冲 LS 带
2002 中国地 质科学 院出版 的《中 国地质 图集》 的划分 方案 【上 (晚) 古生界 (代)】
第一节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
• 脊椎动物: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石炭纪、二叠纪—两栖动物的时代 • 植物: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的时代 • 海生无脊椎动物—蜓、珊瑚、腕足的时代
一、脊椎动物的发展和演化
晚古生代地球表面三大陆块群
早泥盆世世界古地理图
晚石炭世世界古地理图
晚二叠世世界古地理图
∈3
西 冈 瓦 纳 美北 俄罗斯
中国 东 西伯利亚 哈萨克斯坦 冈 瓦 纳 0。
S2
北美
西伯利亚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 0
冈
瓦
纳
O2
西 冈 瓦 北美 纳 俄罗斯
中国 西伯利亚 东 哈萨克斯坦 冈 瓦 纳 0。
D1
西伯利亚 劳俄大陆 中国 。 0
哈萨克斯坦 冈 瓦 纳
C3
西伯利亚
中 国 。 0
劳俄大陆 哈萨 克斯坦
P2
联 合 大 。 0
冈瓦纳大陆
陆
联合古大陆 的逐步形成 C2-P1北美板 块与非洲板 块碰撞,形 成阿帕拉契 亚褶皱带 P西伯利亚板 块与欧洲板 块碰撞,形 成乌拉尔褶 皱带 C1/C2天山运 动 中间地块逐 渐北移
D1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沉积记录; 华南板块北缘D/S,无火山活动, 为砂页岩和灰岩沉积,西缘为碳 酸盐,东南缘无露头,不清楚。
中国晚泥盆世古地理图
二、石炭纪地层划分 及沉积古地理
(一)华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石炭纪沉积古地理特征
C2 C1 煤层
黔 南 石 炭 系 柱 状 图
岩关阶:滇黔桂地区:岩相分异;湘粤: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沉积 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 上部为浅水灰岩 湘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 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 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板块内部泥盆纪古地理变化
1 S/D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 2 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 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3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 湘粤:超覆区, 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 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 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 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 相层(小腕足化石)
江 俯
中
特
提 斯 洋
P1
艾比湖—居延海—西拉木伦河带之北属西伯利 亚板块南部大陆边缘 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在C2碰撞拼合, 以致P2时安加拉植物群分子侵入该区 华北板块于二叠纪后期逐渐与西伯利亚板块拼 合, D-C沿南秦岭勉县-略阳一线裂陷形成南 秦岭洋盆,二叠纪以后逐渐闭合 华南板块内,早古生代残留海槽—钦防海槽持 续到早二叠世末期 华南板块内部两次显著的裂陷(D-C1和P2-3 ), 表现为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的相间
陆生脊椎动物
泥盆纪沟鳞鱼
Placoderms(盾皮鱼类)
Devonian lungfish
肺鱼(lungfish) 总鳍鱼(crossopterygian)
蜥螈(P1)—原始爬行类
中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
二、陆生植物的繁盛及其地理分异
晚古生代植物化石
晚古生代植物化石
晚古生代植物化石
三、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变革
晚古生代腕足动物(泥盆纪)
晚古生代腕足动物(泥盆纪)
晚古生代腕足动物(石炭纪)
晚古生代腕足动物(二叠纪)
晚古生代珊瑚
晚古生代珊瑚(石炭纪)
晚古生代珊瑚(二叠纪)
晚古生代蜓(石炭纪)
晚古生代蜓(二叠纪)
泥盆纪生物界【复原图】
石炭纪生物界【复原图】
二叠纪生物界【复原图】
P2
P1
1.二叠纪早、中期 (1)普遍发育了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栖霞灰岩和茅口 灰岩。为广泛海侵时期,为华南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时期之一。 (2)梁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仅分布于滇东、贵阳、长沙、南昌一线 以北,这些地区在泥盆、石炭纪一般都是高出海面的陆地,到二叠 纪初地形已渐夷平,为滨海沼泽地带;
二叠纪中、晚期(1)华南地区逐步上升,发生海退和沉积间断, 相当茅口组灰岩和龙潭组煤系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被 称之为“东吴运动”。在康滇地轴周围发生大规模的玄武岩喷 发,即峨嵋山玄武岩,基本上是一套大陆火山喷发岩系。 成熟大陆壳裂谷喷发,分布在夷平面上。
(二)华北板块及其大陆边缘二叠纪沉积古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