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

合集下载

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Bowlby 对个体依恋的研究开始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 联结,对于婴儿来说,依恋是其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础,是体验挫 败时回避痛苦的港湾〔1,2〕。虽然 Bowlby 的早期实证研究都是 基于观察婴幼儿和儿童,但他始终强调,依恋行为及其所产生 的关系呈现并活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这无疑是依恋理论经久 不衰的主要因源。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研究者 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依恋在个体晚年生活中的重要性。本文将 从老年依恋的对象和模式、老年依恋在照料和疾病中的影响、 老年依恋与幸福感等方面探讨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刘 航等 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第 24 期
恋占到 30% ~ 40% ,而矛盾型和恐惧型的人数较少〔7,8〕。Shaver 等〔9〕认为,之所以冷漠型所占比例最高,并不是由于年龄增 加情感回应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随年龄增长,个体的焦虑水 平下降造成冷漠型和安全型的人逐渐增多。
3 老年人依恋与幸福感( well作者: 刘秀丽( 1973-)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 展与教育研究。
第一作者: 刘 航( 1984-) ,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童 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
存在不同影响。Antonucci〔4〕认为,配偶在老年依恋中占据重要 地位,长久 而 稳 定 的 婚 姻 生 活 使 老 年 人 获 得 更 高 的 安 全 感。 Cicirelli〔5〕调查了 83 名 61 ~ 91 岁美国老年人的兄弟姐妹关系 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姐妹间的亲密感与低水平抑郁 相关,女性被试感受到的与姐妹之间的冲突和冷漠与高水平的 抑郁相关,而与兄弟的亲密感与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推测 也许是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造成了男女在扮演依恋 对象的角色上的差异。Barnas 等〔6〕进行了老年女性与他们的 成年子女间依恋关系的研究,发现安全感较弱的老年女性幸福 感得分降低。此外,Cicirelli〔5〕还提出了象征性依 恋 ( symbolic attachment) 机制在成年和晚年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象征 性依恋中,个体建立起依恋对象的表征,并通过这种表征获得 心理上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象征性依恋对象包括故去的父母和 宗教人物( 如上帝、菩萨等) 。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陈宏;王苏妍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2(20)12
【摘要】视觉注意瞬脱是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近年来国外注意瞬脱实验研究渐成选择性注意研究领域的热点,其实验范式疏理为两大类——单刺激序列RSVP范式和多刺激序列RSVP范式。

综述对两类范式的诸多变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影响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四项实验因素和今后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五种趋势。

【总页数】14页(P1926-1939)
【关键词】注意瞬脱;单刺激序列RSVP实验范式;多刺激序列RSVP实验范式【作者】陈宏;王苏妍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无注意瞬脱者与注意瞬脱者加工机制差异研究 [J], 赵静
2.时间选择性注意的左半球优势效应:来自注意瞬脱研究范式的证据 [J], 章雷钢;蒋怀滨
3.RSVP范式下情绪刺激对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注意瞬脱影响的比较研究 [J], 王庭照; 王凤丽; 敖勇前; 王丽
4.运动员视觉注意瞬脱行为特征研究述评 [J], 冯尚金
5.运动员视觉注意瞬脱行为特征研究述评 [J], 冯尚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328
523
352
522
341
521
349
519
347
519
346
519
335
519
340
517
340
510
260
421 士兵计划
396
603
调剂
374
590
调剂
369
569
调剂
375
586
调剂
369
577
调剂
372
567
调剂
385
595
调剂
383
578
调剂
395
569
调剂
183
357
540
应用心理 102009211106497 王晶婉 67 79 38
184
354
538
应用心理 102009211106589 彭珍 71 79 34
184
350
534
应用心理 102009211106510 杨乔 71 76 42
189
344
533
备注
51
应用心理 102009211106553 梁萧 63 82 45
192
374
5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02009211106185 白秋雨 84 80 36
200
363
56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02009211106188 孙凡惠 69 88 44
201
360
56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02009211106149 王哲 77 84 47
208
346
55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02009211106176 吴思奇 84 83 39

2017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7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报考导读:招生简章: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大纲,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每年变动都很小,力比多李华心建议招生简章关注报考条件、专业信息、时间流程、奖学金及联系方式,此文档东北师范大学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心理学考研人可以参考。

院校介绍:东北师范大学(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

建校于1946年,原名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教育部直属的六所综合性师范大学之一;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截至2014年5月,学校有本部和净月两个校区,23个教学单位,71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是全国重要的师资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6627人,其中,本科生14,55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488人,外国留学生588人。

文档来源:心理学各院校官网| 心理学之家网站()版主整理分享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欢迎您报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学术学位硕士生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的各项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 9 月 1 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参考书

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参考书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招收心理学研究生。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2015年设立独立的心理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于1981年第一批获批建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拥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硕士学位授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品牌专业。

心理学院立足于东北师范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卓越的中学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具有良好学术底蕴的科研后备军。

在2021年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中,参考书的确定,是备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的复习计划都是按照参考书目来制定。

那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的参考书有哪些呢?博仁考研老师已经帮大家汇总整理如下:一、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参考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652 心理学综合,属于自主命题,学校未指定参考书,博仁考研老师根据推荐参考书如下:心理学综合科目包含普通心理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70分)、实验心理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70分)【根据考试科目推荐】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3.《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4.《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6.《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二、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参考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考研,初试专业课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学校没有指定书籍,博仁考研老师推荐参考书如下:心理学专业综合科目包含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心理学考研已经起航,在确定了参考书后,就要开始制定复习计划了。

积极心理学 盖笑松(东师-奥鹏)

积极心理学 盖笑松(东师-奥鹏)

(二)智慧理论
1,智慧的定义: 智慧是关于生命意义及生活管理等基本问题 所具备的专家型知识系统,那些问题通常是复杂 的、线索不完整的、非唯一解的。
2,智慧的五个特点
(1)关于人类本性和生活历程,具备丰富的事实性知识 (2)关于生活问题的处理,具备丰富的程序性知识 (3)意识到事件背景的复杂性并理解人生变化的来龙去脉 (4)相对主义的、有包容度的价值取向 (5)关于不确定性和有限性的知识
调节
自我管理: 自控能力 可信赖 责任心 适应能力 成就动机 主动性
关系管理: 帮助他人 影响力 沟通能力 解决冲突的能力 领导能力 革新能力 建立关系 团队协作能力
(四)韧性理论
1,韧性的定义 韧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 对和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 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来自个人、 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 而组成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
8,影响幸福的10种认知方式
(1)容易高估目标实现对未来幸福的贡献作用 (2)容易过度聚焦泛化单一特征对整体生活的影响 (3)容易高估负性生活事件对未来幸福的消极影响 (4)“最优选择”不如“过得去选择”更令人幸福 (5)“关注外界”比“关注自己”更让人快乐 (6)以偏概全的直觉方式让人不自觉屏蔽非关注信息 (7)解释方式比事实更重要
4,真实的乐观与乐观偏差
(六)价值观
1,斯瓦茨10种价值观 2, 物质主义价值观 对幸福的威胁 3, 内源性价值观对 幸福的促进
四,积极的体验
(一)幸福与时间
1,平衡当下与未来 2,目标的功效 3,目标的品质 4,梦想的代价 5,梦想之间 6,梦想的阻碍
(二)沉浸体验
1,沉浸体验的8个特征

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

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

词汇识别中歧义词素语义加工:ERP 研究赵思敏吴岩李天虹郭庆童(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长春130024)心理学报2017, Vol. 49, No.3, 21引言词素这个概念来源于语言学, 在1975 年由Taft将其引入心理学。

词素指语法中最小的具有区别意义的单位, 通常被定义为形态和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在汉语中绝大多数汉字都是词素, 因为它们通常携带一定意义。

Taft 等认为存在一个介于词形和功能表征(包括整词语义和语法信息)之间的中间层, 又称lemma 层, 表征词素语义信息。

一个多词素词的自由词素和附着词素都有各自的lemma 表征。

词素启动不仅由于词素词形共享, 还源于词素语义在lemma 层的共享。

承接Taft 和Nguyen-Hoan (2010)关于歧义词加工的研究, 在掩蔽启动范式下, Tsang 和Chen (2013a)利用汉语歧义词素(如―月‖既可指―月亮‖也可指―月份‖)的加工考察了汉语词素语义效应。

但实验中要求被试进行真假词判断而非语义报告。

实验成功地复制了Taft 等的研究结果, 说明词素语义的早期启动效应并不受到任务限制, 为Taft 的lemma模型提供了来自中文研究的证据。

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 歧义词掩蔽启动范式下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都发现了词素语义的启动效应。

说明当考虑到词素本身特征时, 结果和透明度效应相比是比较稳定的。

但这里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歧义词素存在不同含义, 那么不同含义的使用频率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Taft 等(2010)的研究中并未注意该问题。

在Tsang 和Chen (2013b)的研究中, 虽考虑到了使用频率的区别, 但实验设计时仅考察了次要含义作为启动词时的启动效应, 未考虑主要含义启动情况, 而当考察歧义词素加工时, 研究两含义之间是否能够互相启动是必要的, 这样才可以排除歧义词素含义不对等带来的作用。

二是来自歧义词的研究都是行为研究, 以反应时为指标, 反应时是反映所有加工都完成后总的反应, 它尚缺少来自时程方面的研究证据。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心里学》期末作业考核满分40分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二、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

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

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三、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顺利地解决。

四、认知策略: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策略。

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不仅知识结构不同,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也不同。

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大量“如果一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

.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

同时,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五、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心里学》期末作业考核满分40分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一般而言,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反之,如果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就会增大解决问题的困难。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二、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

问题表征反映着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可能运用的算子有哪些等。

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

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在一个错误的问题空间搜索,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三、知识经验: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必要的知识经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问题顺利地解决。

四、认知策略: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策略。

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不仅知识结构不同,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也不同。

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知识结构中包含了大量“如果--那么”的产生式系统,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

.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

同时,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五、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六、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也似乎与定势有关,一个人开始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成功,走到了一条不通的死胡同后,离开这种情境一会儿,人就能用另外的方式来进行探索,结果找到了有效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酝酿效应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以来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七、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

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某一事物能否充当原型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

八、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就情绪和动机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简述语言产生的阶段。

答:语言产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产生的阶段划分上。

1973年,弗洛伊姆肯(Fromkin)将语言产生的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确定表达意思、确定句子的句法结构、将内容词插入句法结构、确定词的词法形式、指定表达分句的音素、选择语言运动要求、将分句分出来。

1976 年,盖瑞特(Garrett)又将之划分为五个阶段:决定要表达的意思、确定句法结构、选择相应的内容词、选定词缀和功能词、实际就出话。

其实,这些划分都是大同小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1980 年,安德森(Anderson)提出了三阶段模型,把语言产生划分为构造、转换、执行三个阶段,大大简化了对语言产生过程的阶段划分。

(一)构造阶段这是确定所要表达思想的阶段。

语言的产生过程首先要确定表达哪些信息,然后才能确定信息如何表达。

在这个阶段,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

同时,这个阶段还受情绪、动机、当前任务和情景的影响。

(二)转换阶段这是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形式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确定句法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直接为随之而来的转换提供了语法框架。

在确定了句法后,就进行词汇的选择及词法形式的确定。

有实验证明确定句法结构阶段的存在。

它把谓语和宾语词调换了位置,却又保留了功能词素“ed”和“s”在正确的位置上。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思想转换成语言形式的过程中,首先是确定句法结构,然后再在这种结构中填充词汇,最后选择正确的词法。

(三)执行阶段这是将语言形式的信息写出或说出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语言中枢产生发音或书写程序,控制发音器官或手的肌肉活动,发出语音或写出字来。

对该阶段研究最多的是语言表达中的顿挫现象。

在语言表述中经常有停顿。

布漠(Boomer, 1965 年)的研究发现,这种停顿经常发生在语法连接处,而且停顿的时间比别处长。

3.动机的特征。

答:有机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自古以来,各门学科都在寻求解释产生行为和思想的原因,尽管对动机的定义众说纷坛,但对存在的动机现象和动机的作用是公认的。

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1.启动性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功能,它能使有机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例如,因饥饿引起摄食活动,为获得优良成绩而勤奋学习,为受到他人赞扬而尽力做好工作。

摄食活动、勤奋学习、尽力做好工作的行动分别由饥饿、获得优良成绩、受到他人赞扬的动机所驱动。

2.方向性动机不仅引起行动,也使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人们在饥饿时趋向食物而不是游戏机;具有追求成就和成功结果的人们总是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向困难挑战,决不知难而退。

人们在相同的活动中,由于动机不同会产生行为的差异,例如,两个学生都喜欢吃甜食,其中的一人由于要减肥,因而拒绝吃糖果和冰滨淋。

3.强度动机在发动行为和引导行为方向的同时,也能确定行为的强度。

人们在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动机强度,这是很明显的。

例如,两位学生都要参加考试,甲生急忙地走进教室,坐下之后立即打开笔记本,快速地翻阅,直到教师开始发考卷时才合上本子;乙生则不慌不忙地在教室的座位上坐下后,也像大家一样打开笔记本,但视线却来回扫视着周围同学和教师的动静,几乎没有看本子上的内容。

由此可见,甲生的考试行为反应明显地比乙生要强烈。

4.当代心理学的观点。

答:科学心理学诞生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形成了多元化的观点。

可以说任选一个心理学的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进行研究。

以下简介七个几乎涵盖一切研究角度的心理学的观点。

1、生物学的观点生物学的观点是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

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认为,脑是我们思维,理解,看见,听见,分辨美丑、善恶的原因,而现代神经生理学已经清楚地知道脑的活动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了。

人脑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结构,约有120亿个神经细胞,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着纷繁芜杂的联系。

目前所了解到的脑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对动物和脑疾患者的研究。

因此,单凭生物学观点来建构心理学理念,会有很大的片面性。

2、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的观点始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这是精神分析创立的标志。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心理深层的潜意识才是精神活动原主体,支配着人类的很多行为,而不是人们可以意识到的理性的理由。

对“性本能”的强调也是弗洛伊德的惊人观点。

他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源于追求性满足的无意识,而精神病则是性欲过分受到压抑的结果。

他对人性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人和动物总是受到基本本能-----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驱使,而人类不断地与控制与控制本能的社会力量相对抗。

3、行为主义的观点1913年,华生发表的题“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被看做“行为主义者的宣言”,表明了行为的观点:把人体所有行为的产生和改变看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关系。

华生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他主张只有从可观察到的、可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方面去研究,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客观科学。

严格来说,行为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不做考虑,但是由于心理与行为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考虑心理活动只研究行为显然不能提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纯粹研究行为的取向并不能全面地提示心理学的规律。

4、认知的观点认知的观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现代的认知观点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是把人脑看做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行为的内部机制,即探讨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将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历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现代心理学中,认知的观点在人类的认知过程、智力发展、情绪和心理治疗等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5、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的观点集中于主观经验,探求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私人观点,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有超过自己目前状况的基本需求;虽然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阻挠和障碍,但是人们的天性是趋地实现自己的潜能。

人本主义者强调个人的主观经验和发展个人的潜能,注重对个人主观经验的调查,认为他们的观点就像酵母,可以帮助人们超越人性中的非理性的成分和人性中和动物相似的成分的负性影响。

6、进化论的观点进化论观点是研究心理学与生命科学的中心思想----进化论的联系。

进化论的内涵简单来说,就是适应性强的有机体可以适应性的有机体更成功地遗传它们的基因。

心理学中的进化论观点认为,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上万年的进化可以更强地适应环境。

7、文化观点持有文化观点的心理学家研究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