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拟人即摹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三、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句:如“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然夸大其辞,但更能显示其豪放的性格。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笛声最响亮,也不会响遍整个洛阳城,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逻辑,但通过地域上的夸大,写出夜深人静之际,高亢激越的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也令人置信,符合情理。

四、对比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通过写大户人家积聚米肉成山以致吃不了导致变臭,而老百姓这边却少吃缺穿以致被冻死的现象,将二者进行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社会的混乱动荡和封建地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压榨的社会现实,于无言中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批判和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红花还需绿叶衬。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还作为陪衬。

例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桃花与美女容颜皆是美好之物。作者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女子的容颜,更显女子容颜像花一样的美艳。

2、反衬:反衬就是用反面的事物来作陪衬。

例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蝉鸟鸣叫都是声音,山林寂静清幽是无声,二者是相反之事物。整个林子里只听见蝉叫鸟鸣而无其他声音,作者通过蝉叫鸟鸣(客体)来反衬山林(主体)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更见其静。

对比和衬托(反衬)的区别: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

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六、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桑树和梓树是古代人家常种在院子周围的树种,后来就用桑树和梓树代指家乡,简称桑梓。

2、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指古代用火烧过的竹子,常用来书写东西。这里的汗青就代指书写历史的史册。

3、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

例句: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巾帼是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常见的装饰物,以后就成为了代指妇女的专有名词。这里的巾帼就是妇女的意思。

七、排比

排比是一种利用三句或三句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方法。

例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里作者使用四个一样句式的排比句来描写浔阳的景色,用排比从各个角度描述让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的感受到这种美景。

八、对偶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例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

九、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能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例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这里的“一日不见”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没见面的时间短,根据后边的层层递进就更能看出对对方的思念。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顶针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的修辞手法。

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例句当中就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意十分连贯。

十一、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

例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的“东西南北”是互文现义,指整个集市。不能理解为在东市买了骏马,在西市买了鞍鞯,在南市买了辔头,在北市买了长鞭。而应理解为整个集市上买全了这些东西。

十二、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用典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庄重典雅、表情达意更加含蓄蕴藉。

例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里曹操引用了《郑风·子衿》的句子,原意是表达女子思念情郎,这里曹操引用此句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贤才的渴盼爱慕之情。

修辞手法是古代诗人常运用的表达技巧。它的运用让诗歌显得更加简练、生动、形象、传神,可以让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情感。希望通过以上讲解列举能对你有所帮助,在解读诗歌的路上走的更加轻松愉悦。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绝句》) 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夸张。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比拟。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张孝祥《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语言简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 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 叠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 11 反复 采桑子(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2 顶真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 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 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 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 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 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 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1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导读: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1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

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

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 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 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例: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7.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8.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 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安石《泊船瓜洲》) 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佚名《青青子衿》) 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XXX《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XXX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XXX《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XXX出汉塞,归雁入XXX。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XXX逢候骑,都护在XXX。”(XXX《使至塞上》)【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XXX战胜吐蕃,XXX 命XXX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XXX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XXX“,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XXX”。古诗中多用XXX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XXX《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