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实验室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发布日期:2010-03-01 浏览次数:18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1.1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1.2 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图1)。

图1 涂布平板法

1.3 平板划线法

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即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连续划线(图2),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图2 平板划线法

1.4 稀释摇管法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严格厌氧菌有特殊性,如果该微生物暴露于空气中不立即死亡,可以采用通常的方法制备平板,然后置放在封闭的容器中培养,容器中的氧气可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清除。对于那些对氧气更为敏感的厌氧性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则可采用稀释摇管培养法进行,它是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动均匀,冷凝后,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和空气隔开。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只灭菌针将液体石蜡--石蜡盖取出,再用一只毛细管插入琼脂和管壁之间,吹入无菌无氧气体,将琼脂柱吸出,置放在培养皿中,用无菌刀将琼脂柱切成薄片进行观察和菌落的移植。

2、用液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用平板法分离通常是满意的,因为它们的大多数种类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得很好。然而迄今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这些微生物仍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稀释法是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如果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如果经稀释后的试管中有微生物生长的比例提高了,得到纯培养物的机率就会急剧下降。因此,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3、单细胞(孢子)分离

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是稀释法的一个重要缺点。在自然界,很多微生物在混杂群体中都是少数。这时,可以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单细胞分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并在大量的灭菌培养基中转移清洗几次,除去较小微生物的污染。这项操作可在低倍显微镜,如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对于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在没有显微操作仪时,也可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单细胞分离,例如将经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备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体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4、选择培养分离

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一切微生物生长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如果某种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是已知的,也可以设计特定环境使之适合这种微生物的生长,因而能够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把这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出来,尽管在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这种微生物可能只占少数。这种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特别适用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寻找有用的微生物。自然界中,在大多数场合微生物群落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从中分离出所需的特定微生物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当某一种微生物所存在的数量与其它微生物相比非常少时,单采用一般的平板稀释法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分离这种微生物,必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使该菌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再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对它进行纯培养分离。

4.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例如要分离高温菌,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培养;要分离某种抗菌素抗性菌株,可在加有抗菌素的平板上进行分离;有些微生物如螺旋体、粘细菌、蓝细菌等能在琼脂平板表面或里面滑行,可以利用它们的滑动特点进行分离纯化,因为滑行能使它们自己和其它不能移动的微生物分开。可将微生物群落点种到平板上,让微生物滑行,从滑行前沿挑取接种物接种,反复进行,得到纯培养物。

4.2 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法原理和方法非常简单,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很容易地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等许多方面。在相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经过多次重复移种,最后富集的菌株很容易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出单菌落。如果要分离一些专性寄生菌,就必须把样品接种到相应敏感宿主细胞群体中,使其大量生长。通过多次重复移种便可以得到纯的寄生菌。

5、二元培养物

分离的目的通常是要得到纯培养。然而,在有些情况下这是很难做到的。但可用二元培养物作为纯化培养的替代物。含有二种以上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混合培养物,而如果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是有意识的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称为二元培养物。例如二元培养物是保存病毒的最有效途径,因为病毒是细胞生物的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有一些具有细胞的微生物也是严格的其它生物的细胞内寄生物,或特殊的共生关系。对于这些生物,二元培养物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接近于纯培养的培养方法。另外,猎食细小微生物的原生动物也很容易用二元培养法在实验室培养,培养物由原生动物和它猎食的微生物二者组成。例如,纤毛虫、变形虫和粘菌。

在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中,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实验室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通常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值得指出的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

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 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 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方法汇总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纯化方法汇总 含有一种以上的微生物培养物称为混和培养物(mixed culture)。如果在一个菌落中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亲代细胞,那么这个菌落称为纯培养(pureculture)。在进行菌种鉴定时,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为纯的培养物。得到纯培养的过程称为分离纯化,方法有许多种。 1、倾注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一系列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与熔化好的保持在40-50°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充分混合,然后把这混合液倾注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待凝固之后,把这平板倒置在恒箱中培养。单一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后形成一个菌落,取单个菌落制成悬液,重复上述步骤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物。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通过适当的稀释,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放在无菌的已经凝固的营养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的玻璃刮刀把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上,经恒温培养便可以得到单个菌落。 3、平板划线法 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用无菌的接种环取培养物少许在平板上进行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当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上往后移动时,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稀释,最后在所划的线上分散着单个细胞,经培养,每一个细胞长成一个菌落。

富集培养法的方法和原理非常简单。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条件只让所需的微生物生长,在这些条件下,所需要的微生物能有效地与其他微生物进行竞争,在生长能力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微生物。如果要分离一些专性寄生菌,就必须把样品接种到相应敏感宿主细胞群体中,使其大量生长。通过多次重复移种便可以得到纯的寄生菌。 5、厌氧法 在实验室中,为了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利用装有原培养基的试管作为培养容器,把这支试管放在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以便逐出培养基中的溶解氧。然后快速冷却,并进行接种。接种后,加入无菌的石蜡于培养基表面,使培养基与空气隔绝。另一种方法是,在接种后,利用N2或CO2取代培养基中的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把试管口密封。有时为了更有效地分离某些厌氧菌,可以把所分离的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然后再把培养皿放在完全密封的厌氧培养装置中。 6、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 是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

微生物纯种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纯种的分离方法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是杂居在一起,即使一粒土或一滴水中也生存着多种微生物。要研究其中的某一种微生物,首先必须将它分离出来。下面介绍几种纯种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平板划线分离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分离的材料,在培养基表面平行或分区划线(图5-5),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纯种的单个菌落。 液体稀释法将待分离的样品经过大量稀释后,取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表面,培养后就可能得到单个菌落。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试剂、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这些特点可配制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而限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就可以达到纯种分离的目的。 菌丝尖端切割这种方法适于丝状真菌。用无菌的解剖刀切取位于菌落边缘的菌丝的尖端,将它们移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后,就能得到新菌落 三、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一)背景知识介绍 1.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自然界的细菌总是以杂居的方式存在,如土壤、水、空气等都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我们如何知道这些杂居的细菌是哪种细菌呢?这就需要将这些带菌的材料中混杂的细菌,经过稀释,使其分散成单个存在的菌体,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长成肉眼可见并

具有一定特征的菌落。这些菌落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所谓纯培养即在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菌都是由一个细菌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的方法称为细菌的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稀释法和划线法。 (二)课题提出: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有大量的细菌,细菌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但是,自然存在的细菌都混杂在一起,我们要想研究和了解各种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就要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对一些致病菌的研究,食品卫生的研究,微生物工业的研究等。在研究过程中,有时需要调查和检测细菌密度,则需要统计细菌的数量。如对环境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的监测和检查,现在公布的空气污染度中,有一项即是细菌数量。所以,分离与计数是对细菌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果调查不同深度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对样品进行分离和计数,然后再进行比较。对使人生病的细菌,其检查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或工厂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3-3) 图3-3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接种环的火焰灭菌方法:通常接种环在火焰上充分烧红(接种柄,一边转动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三次),冷却,先接触一下培养基,待接种环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用它来挑取含菌材料或菌体,迅速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图3-4)然后,将接种环从柄部至环端逐渐通过火焰灭菌,复原。不要直接烧环,以免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体爆溅而污染空间。平板接种时,通常把平板的面倾斜,把培养皿的盖打开一小部分进行接种。在向培养皿内倒培养基或接种时,试管口或瓶壁外面不要接触底皿边,试管或瓶口应倾斜一下在火焰上通过。 图3-4斜面接种时的无菌操作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 微生物分离是指将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培养和研究的过程。微生物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的、微生物类型和样本来源,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 1. 纯培养法 纯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分离方法,常用于培养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微生物。首先,需要从样本中制备适量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分别均匀涂布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pH值等),通过单菌落的形成,筛选出单个微生物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鉴定。 2. 过筛法 过筛法是利用不同的筛孔大小来筛选微生物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通过粗糙的筛网和细孔的纱布进行筛选。首先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然后通过筛网或纱布过滤。微生物细胞会被截留在筛网或纱布上,而溶液则通过筛孔流出。将筛得的微生物脱落至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和鉴定。 3. 稀释落数法 稀释落数法是将样品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然后取适量的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出单个微生物菌落,还可以计算微生物的含量,如细菌菌落数量。通过在不同浓度上形成不同的菌落形态,可以用于鉴定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理功能。

4. 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 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是通过调整培养基的成分,选择特定条件下生长特定微生物的方法。例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矿物质、酸碱度等因素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使特定菌株优先生长。这种方法可以筛选特定的微生物群体,有助于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 5. 抗生素抑制法 抗生素抑制法是利用抗生素的选择性杀菌作用,从样品中分离出特定微生物的方法。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差异,可以选择适当抗生素制备培养基,将样品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抗生素会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而目标微生物则能够原样分离出来。 6. 过滤法 过滤法是将样品通过微孔滤膜过滤,将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根据滤膜的孔径大小,可以选择性地分离出不同大小的微生物。一般来说,大孔径的滤膜可以用于分离细菌,中孔径的滤膜可以用于分离酵母和真菌,而细孔径的滤膜可以用于过滤病毒。然后将滤膜放置在培养基上,待微生物菌落出现后进行纯化和鉴定。 总之,微生物分离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可以通过纯培养法、过筛法、稀释落数法、筛选富营养培养基法、抗生素抑制法和过滤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根

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是一种将混合菌群中的单一菌株分离出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领域。它可以用于筛选天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菌株的基因组信息、以及了解不同位置和环境下菌群变化规律等。本文将会介绍几种微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 1. 纯培养法 纯培养法是一种将混合物中的单一菌株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并且无菌操作的条件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得到维持。具体操作步骤是: 1)将待分离的混合菌液定量传到无菌琼脂平板上,用平板法进行涂布。 2)在温度控制、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3)待出现典型的克隆扩散现象后,单独挑选出一株细菌,进一步进行鉴定和纯化。 纯培养法在微生物分离培养中应用广泛,但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操作技术要求高,且部分微生物无法进行纯化。 2. 砖红色菌法 砖红色菌法是一种利用菌落色素差异对微生物进行按色分类和分离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 3)待菌落颜色出现明显的不同后,通过菌落色素差异挑选出特定细菌。 砖红色菌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但缺点是该方法只能将菌落色素差异大的细菌进行分离,色素差异小的细菌无法进行分离。 3. 抑制法 抑制法是一种将目标菌株从混合菌中分离出来并持续生长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 3)通过抑制剂对目标微生物的特异性选择,将目标微生物从混合菌中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培养 抑制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但缺点是适合性较低,只能选择特定的细菌进行分离。 4. 染色法

染色法是一种通过对目标菌落进行染色以及形态特征的观察来区分细菌种类的方法。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快速区分和分离肠道致病菌和常规致病菌。具体操作步骤是: 2)将涂布后的菌落进行瓶装液制备后加入到体液中。 3)通过菌落形态、细胞的颜色和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区分和分离。 染色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但缺点是仅适用于某些特定性的细菌株。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 5. 双层琼脂平板分层法 1)将待分离的混合液加入到浸入双层琼脂平板基层的上层琼脂中。 3)待菌落在基层琼脂上呈现出典型生长形态后,单独进行挑选和纯化培养 该方法不需要无菌条件,可以在一般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它的优点是操作技术不高,效率高,但缺点是该法在少数情况下会出现不良菌落情况,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后续操作。 细菌分离培养是微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技术,它不仅可以在快速区分和纯化微生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可以在解析微生物区分性以及研究微生物群落变化方面发挥重大意义。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分离培养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一)常用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菌种分离纯化的方法有:稀释混合倒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摇管法、液体培养基分离法、单细胞分离法、选择培养分离法等。其中前三种方法最为常用,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分离纯化效果好,现分别简述如下 1.稀释混合倒平板法 平板是指经熔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冷却凝固而成的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该法是先将待分离的含菌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常用十倍稀释法,稀释倍数要适当),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0.5-1.0ml)于无菌培养皿中,倾入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迅速旋摇,充分混匀。待琼脂凝固后,即成为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 于恒温箱中倒置培养一定时间后,在琼脂平板表面或培养基中即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每个菌落可能是由一个细胞繁殖形成的。挑

取单一个菌落,一般再重复该法1-2次,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便可得到真正的纯培养物。若样品稀释时能充分混匀,取样量和稀释倍数准确,则该法还可用于活菌数测定。 图4混合倒平板操作法示意图图5涂布平板操作法示意图 2.稀释涂布平板法 采用上述稀释混合倒平板法有两个缺点,一是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溶氧而生长受影响,形成的菌落微小难于挑取;一是在倾入熔化琼脂培养基时,若温度控制过高,易烫死某些热敏感菌,过低则会引起琼脂太快凝固,不能充分混匀。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法是将已熔化并冷却至约50℃(减少冷凝水)的琼脂培养基,先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无菌平板。待充分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约0.1ml)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三角形无菌玻璃涂棒涂布,使菌液均匀分散在整个平板表面,倒置温箱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另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涂布平板法,可省去含菌样品悬液的稀释,直接吸取经振荡分散的样品悬浮液l滴加入1号琼脂平板上,用一支三角形无菌玻璃涂棒均匀涂布,用此涂棒再连续涂布2号、3号、4号平板(连续涂布起逐渐稀释作用,涂布平板数视样品浓度而定),翻转此涂棒再涂布5号、6号平板,经适温倒置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该法可称之为玻璃涂棒连续涂布分离法。 3.平板划线分离法 先倒制无菌琼脂培养基平板,待充分冷却凝固后,用接种环以无菌沾取少量待分离的含菌样品,在无菌琼脂平板表面进行有规则的划线。划线的方式有连续划线、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它形式的划线。通过这样在平板上进行划线稀释,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形成分散的单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是一类透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具有极高的繁殖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 大量的生物体。因此,微生物在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中具有 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大多数微生物都是一种混合体系,如何 有效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种群并进行纯化是微生物 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的分离通常是在富含微生物的样品中进行。微生物的样 品可以来源于土壤、水体、人体等各个领域。在实验室中,我们 通常采用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基是一种含有各种微量元 素和营养物质的生物体外环境,可以刺激微生物的繁殖。不同的 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培养基选择性,我们可以利用培养基的选择性 来分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例如,对于耐碱菌和普通菌的混合菌群,我们可以使用含有高碱性环境的培养基,这样愈合菌的生长 就会被抑制,普通菌则能够生长。 在分离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的微生物分离困难的情况。其 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微生物种群有着不同的生长特性和养分需求, 需要加强培养条件或利用其他的分离方法。例如,某些细菌需要 高咸度的环境生长,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含有高含盐量的培养基来

分离这些细菌。而某些厌氧菌则只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所以我 们需要使用无氧培养条件来分离这些菌。 当我们成功分离出目标微生物之后,需要进行纯化处理。纯化 可以使得单一微生物种群脱离混合物质环境,避免其他微生物种 群污染。在纯化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培养方法或现代的 生物技术方法。其中生物技术方法包括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和 基于DNA或RNA的杂交等。 总之,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适当 的条件,有效地从混合微生物中分离出单一种群。纯化的过程则 可以保证研究中单一微生物种群的纯度和可重复性,确保研究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接种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接种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1、目的要求 1.1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 1.2掌握常用的纯化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2、基本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pH值、温度和溶解氧等要求,或者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得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来完成。而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本实验将在混合有几种微生物菌液中分离纯化出两种微生物来。 3、实验材料 3.1培养基 肉汤培养基(固体)。

3.2溶液或试剂 盛4.5ml无菌水的试管,其中有一只盛有玻璃珠。 3.3仪器或其他用具 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涂布器等。 4流程 倒平板制备梯度稀释液涂布(或划线法)培养挑单菌落保存。 5、步骤 5.1平板划线分离法 5.1.1倒平板 倒平板的方法:右手持盛培养基的试管或三角瓶置火焰旁边,用左手将试管塞或瓶塞轻轻地拔出,试管或瓶口保持对着火焰;然后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置于桌面上,待凝固后即成平板(教材p367图13-14)。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菌液编号和试验日期。 5.1.2划线 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挑取菌悬液一环在平板上划线(教材p367图13-15)。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之形成单个菌落。

菌种分离4种常用方法介绍

菌种分离4种常用方法介绍 1、纯种分离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纯种分离的目的是将目的菌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获得纯培养如果样品没有经增殖培养而直接进行分离,那么要得到具有某一特性的纯种,就更该细致、谨慎的操作。 2、纯种分离的常用方法有4种: 倾注平板分离法、涂布平板分离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1)倾注平板分离法:培养后,在培养基内部及表面形成单菌落。 倾注平板法:将无自生理盐水稀释后的样品加入无茵培养基混合均匀。待凝固后倒置培养,内部及表面形成单自落。 (2)涂布平板分离法:培养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 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 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 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一般多用于菌种的纯化; 优点: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缺点:不能计数; 控制每个平板中微生物的菌落数在一定的范围可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对于细菌和酵母,以每平板10~200菌落为佳,对于丝状菌,则应控制每平板菌落数30~50或更少。 如果分离菌丝呈蔓延性生长的丝状菌如根霉、毛霉等,则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0.1%左右的去氧胆酸钠(去氧胆酸钠在低PH下灭菌过程中易形成絮状沉淀,可以通过分别灭菌、倾注平板前混合的方法避免)或山梨糖(在察氏培养基中加山梨糖0.1%,蔗糖0.01%),这样可防止菌丝蔓延,便于挑取。 3、平板划线分离法:能达到纯种分离的目的。 经培养后会得到呈分散状态的单菌落纯培养。 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 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1.空气平板法 空气平板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并均匀涂布在含有经过固化的琼脂平板上,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培养。微生物在平板上呈现为单个菌落,每个菌落都代表一个来自单一细胞的微生物。通过挑取单个菌落,将其再次传代培养,最终可以得到纯净的菌种。 2.稀释平板法 稀释平板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方法,在空气平板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先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按一定比例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样品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由于稀释后的样品中菌落之间的距离更远,因此每个菌落代表的是来自更少数的微生物细胞,得到纯净的菌种的几率更高。 3.前体菌种法 前体菌种法是一种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将目标微生物分离出来的方法。选择性培养基可以通过添加特定的抗生素、酸碱度调节和特定营养物等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而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后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的选择性促使目标微生物生长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4.形态学分离法 形态学分离法是一种根据微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先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将待分离的微生物样品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观察并挑选出形态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异的微生物,然后将 其进行单菌维持培养,并通过形态特征进一步分离和纯化菌种。 5.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 生理生化特性分离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微生物菌株在代谢和物质转化方 面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根据微生物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如生长速度、氨基酸利用能力、产酸产气等,将微生物菌株进行初步分离,然后通过进 一步的生化鉴定和特性测试,最终得到纯净的菌种。 总结起来,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有很多种类,选择合适的方 法依赖于待分离的微生物特性和研究目的。这些方法在微生物学的研究中 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得到单一纯种菌液。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方法。 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微生物的研究和生产中,首先需要得到单一纯种菌液,因为纯种菌液才能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和可靠的测定。微生物分离的方法一般包括增殖法、培养法、过滤法、离心法等。而纯化的方法则一般有染色法、板块法、过筛法等多种方法。 本实验中的分离和纯化工作采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增殖法是指利用菌落增殖的现象来分离单一纯种菌,而染色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着色方法,将微生物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等。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革兰染色这一经典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 1、制备分离培养基

配制分离液,以波尔多液、胰蛋白胨、葡萄糖制成培养基,并加入20ug/ml氯霉素。 2、分离样品 取所需数量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比如切碎、摇匀等,制备样板。 3、制备菌液 将样品加入分离培养基中,然后在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24小时,形成单一菌种的细菌培养液。 4、革兰染色 将接种在玻璃片上的菌液进行革兰染色。 a、在玻璃片上制作菌液薄膜。 b、将薄膜上的细菌经过固定,用碘液水洗,以去色。 c、淋加革兰染色溶液,使之染色。 d、过水洗、双氧水漂洗,洗去多余革兰染色剂和已触及的碘素。 e、使用显微镜观察。 5、单一菌种分离 通过以上实验过程,我们可已得到单一纯种菌液,而且还可以将它们放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便于观察和下一步实验。 实验结果:

2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实验三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微生物的培 养特征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几种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了解不同微生物培养在斜面上和液体、固体培养基中的特征。 (三)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接种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为了获得单个菌体,首先必须把要分离的材料进行适当的释放,按其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使其在平板上,由一个菌体繁殖成单个菌落,这样,就能从中挑选出所需要的纯种。挑选出的菌种一般应分别接种到试管斜面上,然后,在平板上反复进行分离培养,最后可获得纯种。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是指微生物培养在培养基上所表现出的群体形态和生 长情况。一般可用斜面、液体和固体培养基来检验不同微生物的培养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它们的种类鉴定和识别纯培养是否污染的参考。 三、实验器材 (一)土壤样品 (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三)用具 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试管、无菌水、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火柴、恒温箱、灭菌锅等。 四、实验步骤 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有两种: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一)稀释平板涂布法 1.取样用无菌锥形瓶到现场取一定量的土壤(或活性污泥或湖水),迅速带回实验室。 2.稀释土样称1克土样,在火焰旁加到有99mL无菌水和少许玻璃珠的三角烧瓶内,将瓶子依左右方向振荡数十次(或在振荡器上振荡分散),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菌分散,土样中的菌被稀释了100倍,土壤悬液的稀释度为10-2。在火焰处打开无菌移液管的纸套(或用微量加样器装上无菌的塑料吸嘴),用无菌移液管吸取土壤悬液1mL,加到一个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内,稀释1000倍制成稀释度为10-3的土壤悬液,将此移液管在试管内反复吹洗3次,然后取出,通过火焰,再插入纸套内,以备再用。轻轻摇动试管,使菌液均匀。再用刚才用过的移液管,插入试管内,反复吹洗3次,然后取出 1mL菌液,加到另一支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成稀释度为10-4的土壤悬液,反复吸吹3 次,同法作一系列的稀释,得到10-5、10-6的土壤稀释液,稀释完后,由最小的稀释液(10-6)开始吸取0.2mL加到编号为10-6的平板培养基中,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再依次分别从10-5、10-4试管中各吸取0.2mL稀释液,加到相应编号的培养皿内,每次吸取时,移液管都要在稀释液中反复吹洗几次。两个平行。平板培养基静置5min,倒置于30℃培养24~48h后观察结果,检查菌苔是否单纯,也可用显微镜涂片染色检查是否是单一的微生物,若有其他杂菌混杂,就要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实验图-6 稀释后平板分离细菌单菌落 (二)平板划线分离法

菌种分离纯化的方法

菌种分离纯化的方法 以菌种分离纯化的方法为标题,本文将介绍菌种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步骤。菌种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分离和纯化菌株,可以获得单一的菌种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一、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 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将混合的微生物菌群分离成单一的菌株。菌种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单菌落分离法、稀释涂布法、稀释液滴法等。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微生物菌株的生长特性和培养条件的不同,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步骤和培养基,使目标菌株能够单独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二、菌种分离纯化的步骤 1. 样品采集:首先需要从环境中采集到含有目标菌株的样品。样品可以是土壤、水样、食品、动植物组织等,根据研究目的和样品特点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 2. 制备培养基:根据目标菌株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并进行消毒和制备。培养基的选择应考虑到菌株的营养需求、生长条件和特殊要求。 3. 稀释涂布法:取少量样品加入到培养基中,经过适当的稀释后,用移液管或铁环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使菌落能够单独生长。

4. 单菌落分离法: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选择单一的菌落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可以使用鉴别培养基或显微镜观察菌落的特征,以确保分离的菌株纯度。 5. 重复分离:为了确保分离得到的菌株的纯度,可以进行多次的分离操作。将单一菌落进行二次分离或多次传代培养,直到得到纯种的菌株。 6. 菌种保存:分离纯化后的菌种可以进行保存,常用的保存方法有冷冻保存和冷冻干燥保存。冷冻保存需要将菌种在液氮中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保存则是将菌种在低温下干燥保存。 三、菌种分离纯化的注意事项 1. 采集样品时要注意卫生和无菌操作,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2. 制备培养基时要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无菌性。 3. 分离过程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使用无菌操作和无菌工具。 4. 分离后的菌株要进行鉴定和鉴别,确保其为目标菌株。 5. 分离纯化后的菌株要进行保存,以备后续使用。 总结:菌种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步骤和培养基配方,可以从复杂的微生物菌群中获得纯种的菌株。分离纯化的菌株可以用于菌株鉴定、菌株培养和代谢产物的研究等。在进行菌种分离纯化时,要注意实验操作的无菌性和严谨性,确保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接种方法;学习常用的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1) 图1 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接种环的火焰灭菌方法:通常接种环在火焰上充分烧红(接种柄,一边转动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三次),冷却,先接触一下培养基,待接种环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用它来挑取含菌材料或菌体,迅速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图2)然后,将接种环从柄部至环端逐渐通过火焰灭菌,复原。不要直接烧环,以免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体爆溅而污染空间。平板接种时,通常把平板的面倾斜,把培养皿的盖打开一小部分进行接种。在向培养皿内倒培养基或接种时,试管口或瓶壁外面不要接触底皿边,试管或瓶口应倾斜一下在火焰上通过。

实验室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实验室常用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1.1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1.2 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图1)。 图1 涂布平板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