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研究成果信息

合集下载

我国等离子体领域成就和专家

我国等离子体领域成就和专家

我国等离子体领域成就和专家1——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有“人造太阳”之称,其运行原理就是在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或氚,通过类似变压器的原理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其密度、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2006年9月28日,世界上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首轮物理放电实验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站在了世界核聚变研究的前端。

2016年2月,中国EAST物理实验获重大突破,实现在国际上电子温度达到5000万度持续时间最长的等离子体放电。

2018年11月12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

2021年5月28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

12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度开机运行。

12月30日晚,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最长时间。

2023年4月12日21时,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专家——吴征威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他将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消毒灭菌,开发出多款康复辅助产品,在解决环境安全、公共卫生、食品保鲜等疑难课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等离子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各类细菌、真菌、霉菌等微生物。

利用这一技术,能够高效的形成相对洁净的空间,根据需求快速部署,尤其在自然灾害或重大伤亡事故发生时,此类装备能够在帐篷、车辆、建筑内迅速建立起初级卫生防疫系统。

他主持开发的“便携式等离子体杀菌装置”已形成样机,有望成为一种替代性的物理除菌方法。

此外,他与同事们一起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对传统的骨科材料进行处理,获得了更安全、生物相容性更好、具有部分自清洁功能的生物医学材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李青为“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内核”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李青为“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内核”

COY'KK 封面人物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李青:为“国之重器”装上“中国内核”■文/胡月近年来,我国对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仅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就有8项需要核心低温设备。

大型深低温制冷系统特指制冷温度20K及以下,制冷功率数百至数万瓦以上的大型低温制冷装置,是火箭燃料、氢能、可控核聚变、大型高能粒子加速器、高超声速风洞,以及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芯片制造、量子计算等国家安全、未来能源、基础科研和高技术产业等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高技术装备,是未来国 际竞争中至关重要的技术高地。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型低温制冷系统,这些‘‘国之重器”就会陷入“缺芯少魂”的窘境。

长期以来,大型低温制冷设备及相 关技术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中高 端设备对我国禁运,一般设备也受到诸 多限制,需要特别审批监管,随时可能 被卡脖子。

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缺少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核心技术是我国 面临的重大隐患。

作为在低温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的 权威学者,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李青研宄员深感我国大型低温制冷系统 受制于人问题的严重性。

他急国家之所 急,在各方面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瞄准国家需求,找准差距,无怨无悔,带领团队从科学理论、关键技术、核心 工艺、系统集成、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全 面系统的规划与部署,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扎实的实践,并初展成效。

在此基础上,先后承担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和两个国家重大科研装备专项,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国产大型低温制冷技术的一个个重大飞跃。

在此期间,还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推动了国内相关基础产业的升级,逐渐培育了能够满足科研和生产需求的合格供应商,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低温制冷技术体系,并努力推动国家低温产业创新,成立了行业领军的中科富海低温技术公司,打破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为生产力的窘境,实现了大型低温制冷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条的全面突破,幵创了我国大型低温制冷技术研究和装备制造的全新局面,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访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访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想 集 团首任 总 工程 师 。 首创 在 汉字 输入 中应 用联 想 功能 , 主持 开发 的联想 式汉字 系统 、 想 系列微型 机 , 联 分别 于1 8 年和 1 9 年荣获 98 92
国家科 技 进 步 一等 奖 。 9 4 被 遴选 为首 批 工程 院 院士。 0 6 19 年 2 0 年 被聘为北京 市人 民政府 参事 。
组组长 。
倪 光 南 院 士 1 6 年 毕 业于 南 京 工 学 院 ( 东 南 大 学 ) 毕 业 1 9 现 , 后 到 中 科 院 计 算 所 工 作 , 十 年 来 一直 从 事 计 算 机 及 其应 用 领 几 域 的研 究与 开发 , 曾参 与 我 国 自行 设 计 的 第一 台 计 算 机 的研 制 。 18 —9 9 期间, 9 4 19 年 担任 中科 院 计算 所 公 司 ( 想 集 团前 身 ) 联 和联
团啜匾 一 新 一代信 息技 术产 业 的重要领 域
访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 国工程院院 士倪光南 中
本 刊记者 谢 颖 张玉 波
0倪 光南 :
计算 机专家 、 式识 别专 家 , 模 中国科学 院计算 所研 究员 、 中国工 程 院院 士 , 中国 中文信 息 学会 理 事长 、中国 自动 识 别 技术 协 会 专家
络” 的提 法 变 为 “ 一 代 信 息技 术 ” 表 明其 涵 新 ,
盖 的内容更加 广泛 。
另据 “ 十二 五 ”规 划 , 一 代 信 息 技 术 产 新 业 包 括 三 网 融 合 、物 联 网、 一 代 通 讯 网 络 、 下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 性 能 集 成 电路 、 计 算 、新 高 云
速 的发 展 。 示范 应 用 着 手 ,实行 “ 产 学 研 用 ” 结 合 , 政 相 做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中科院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中科院

附件1: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及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一、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介2011年6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科发党字…2011‟1号),中科院成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是中科院对全院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的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有效组织和支持,团结、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大家的学术视野,促进相互交流和学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动组织能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

青促会的会员是全院青年科研人员的核心骨干力量,入会年龄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本领域同类人员中出类拔萃,在科技工作中表现突出,是公认的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参会专家研究领域简介化工、新材料领域:何潇,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1、拓展核分析及相关技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及自显影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纳米离子探针技术)在生物、环境与医学领域中的应用;2、研究稀土元素、纳米稀土材料的生物效应与环境安全性;3、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谢红国,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缓控释制剂、水凝胶结构与功能以及与生物大分子/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曹旭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微藻可控培养技术及微藻多参数培养测控系统开发,微藻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

林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领域:从事工业催化研究,在催化剂尤其负载型多相催化剂开发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提高活性组分金属的有效利用率及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在催化剂应用领域主要针对环境催化如工业或汽车尾气中CO、NO消除,居住环境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降解等,在能源催化领域主要针对洁净能源研究、低碳烷烃转化等。

黄超,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领域:1、有机废水综合处理技术:难降解化工废水深度处理、规模化高性能微电解填料制备、新一代微电解-芬顿联用处理技术、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计、物化-生化联合处理技术集成。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最新版)目录1.中科院力学所简介2.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3.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4.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正文一、中科院力学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于 1956 年,是我国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该所以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技术研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科院力学所已经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凌博闻,出生于 1980 年,自幼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

他于 2002 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力学专业。

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6 年,凌博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中科院力学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力学专家杨振宁教授。

2009 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在中科院力学所攻读博士学位。

三、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凌博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杨振宁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湍流研究的课题。

经过深入探讨,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湍流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类壁湍流”。

这一发现为湍流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凌博闻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我国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凌博闻因其在湍流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凌博闻曾获得多个奖项,如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彰显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凌博闻是一位杰出的力学研究者,他在湍流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网专家库名单

科技成果转化网专家库名单

科技成果转化网专家库名单管理专家石定环国务院参事国家新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理事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序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党委书记程秀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胡世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黎懋明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价中心研究员邵立勤科技部高新司顾问、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教授卞曙光科技部高技术中心二处处长、高工史冬梅科技部高技术中心赵传超科技部火炬中心生产力促进处处长郭俊峰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处副处长林友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傅旭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马敬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处长李守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处长张庆风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高工陈尚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查长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机电产品进口办公室主任李宽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办公室处长徐永模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行业专家信息与通信领域专家周迎科技部火炬中心教授刘欣然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处长、高工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澎国家863计划评委、中国科学院软件所郑人杰清华同方公司教授陈彬大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高工张向阳中科院软件工程中心总工、研究员刘健明国家电网公司科信部主任、教授李维中国软件登记中心主任、高工杨建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范玉顺清华大学CIMS中心教授梁玉庆北京市交通工程科研所研究室主任、高工何雨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高工许榕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计算中心研究员陈进对外经贸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韩承德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室员主任、研究张金荣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原魁中科院自动化所高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李平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电子所智能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琳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检中心第一检测部主任、副研究员邓雷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秘书长林素芬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高工陆锁链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原主任、高工张永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教授级高工肖向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力电子分会秘书长、教授胡伟义中国通信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丁道齐国家电网公司国电通信中心原主任、教授徐安士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光新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杨威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研究中心高工高风吉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胡立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标准规划研究院教授马德元北京兆维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主任教授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唐佩福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卫东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保障中心北大、北航、北理工兼职教授主任、研究员、博师生导师吴淞医科院药物所研究员齐宪荣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王睿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室教授王洪钟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程桂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张启明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仲伯华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恽榴红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殷文娟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科技部副主任张瑞祥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考试委员会委员科技计划评审专家教授焦海川中国医疗器械产品认证委员会委员、全国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副主任刘建勋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国家药品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叶祖光国家中药新药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杜力军清华大学研究员肖新月药品与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员雷燕中国中医研究院处长车明凤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评审委副研究员王福清国内贸易局科技管理中心处长、高工马树恒中科院植物所副处长研究员庄逢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系研究员胥云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澍仁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工黎功武警总医院教授林井副海军总医院教授农业领域专家刘兴海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黄鸿翔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所研究员文杰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李学锋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永平全国农技推广站高工欧阳晓光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科技工作处研究员林友华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管理处研究员司徒建通农业部全国水产推广总站副站长顾若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处长孙慧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徐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新材料领域专家于希椿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组长潘峰清华大学材料研究院院长、“863”专家功能材料组长罗道友北京化学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陈弘达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科技开发处处长、光电子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863重大专项专家谢建新国家863计划评委、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卢忠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总工、教授张国成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益小苏863专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战凯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院长欧阳世翕国家973计划材料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刘曼朗冶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处长、高工方瑛中国有色总公司处长、教授级高工石力开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授金其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原副总工、教授级高工李义春清华大学,国家现代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副教授郭志猛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所所长、博导,教授柴立民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副总工、教授王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温所主任、教授袁桐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集成电路处秘书长、高工文献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主任、高工付祝明首钢冶金院副院长、高工光机电一体化领域钟约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宝雨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零件轧研究中心副主任强毅机械院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教授王正伟清华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所长沙宝森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理事长盛伯浩北京机床研究所教授叶佩青清华大学精仪系副教授郑锡荣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高工赵关虹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高工刘德山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工卢楚銮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强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司局级研究员张仁青中国兵器工业设计五院汪福沾航空一集团625所原副总工、研究员何志明科技部火炬中心高工钱念慈石化局科技办高工冯宝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主任、高工张之敬北京理工大学系主任、教授吴晓峰航空303所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吴锋国家973绿色二次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组长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开发中心主任陈立泉国家清洁能源中心主任、院士刘英洲机械工业节能中心秘书长、高工翟克俊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高工李一中国家用电器研究会秘书长、高工王文堂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秘书长、高工申同贺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蒋文斌清华大学煤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调试及试验部技术总监邱新平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王敬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高工李洪杰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高工陶毅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高工李东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教授辛定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曲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处长、高工张世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环保领域陈尚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王凯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杨书铭北京纺织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栾兆坤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导庄德安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梁熙彦北京环境监测站总工、研究员易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任、高工朱廷钰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发处处长、博士科技计划管理郑敏政信息产业部基础产品重大工程司副司长许栋明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受理部部长王德花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基金管理中心高工欧阳晓光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科技工作处研究员高立新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与推广处处长徐坚国家材料领域863计划、973计划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呼淑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处长张忠孝国家863先进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司徒建通中国水产学会秘书长曾学敏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曹泽辉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广生国家特种扎制学术委员会主任邢玉久中国电器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工马世光中国有色加工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王德智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审理处处长钦天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张金中国锻压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何南至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昆虫研究室主任李德胜国城乡小康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丁天怀教育部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刘宇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处长叶东强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赵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牛立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张瑞祥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考试委员会委员、科技教授计划评审专家王天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阿荣科技部火炬中心处长刘进长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处长李京生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陈弘达国家863计划新材料评委、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助理科技开发处处长徐新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钟北京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强颖怀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郭志猛北京科技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曲选辉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胡斌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局副处长马桂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核电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唐日晶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秘书长周清浩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部主任张洪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部主任张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电设备中心主任邱胜云美中基金会大使杨尔庄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秘书长。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由于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多是闻名遐尔、众所周知的了,而且也几乎不亲自带学生,所以这里的导师介绍中略去院士级人物。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会疏漏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和导师名字。

欢迎大家补充!植物分类与进化:中科院植物所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要导师:葛颂(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植物生态遗传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汪小全(分子生物地理学、松科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杨亲二(种子植物分类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子植物地理学研究组:李德铢(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与植物系统与演化)、张玲(植物繁殖生态学与进化)种子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组:彭华(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系统演化)高山植物区系起源与进化研究团组:孙航(植物分类和植物地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导师:夏念和(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资源学)、葛学军(种子植物分类学和保育生物学)、张奠湘(系统发育)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植物分类系统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开放实验室:刘建全(进化植物学、生殖与功能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复旦大学:钟杨(生物信息学,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植物生态学: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马克平(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董鸣(克隆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韩兴国(生物地球化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学)、蒋高明(生理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庆军(植物繁殖生态学与繁育系统进化)、刘宏茂(民族植物学与森林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生态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周国逸(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叶万辉(保护生态学、生物入侵)、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刘建全(繁殖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大勇(植物繁殖生态学)、葛剑平(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杜国桢(草地生态学、植物繁殖生态学)、王刚(理论生态学、植物个体生态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及进化)、卢宝荣(生物入侵生态学)、李博(生物入侵生态学)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党承林(植物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植物生物地理3\植物化学方面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搞得最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及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科学及工程学院

以及本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学院具备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优良的科研环
境,任课的教师总人数约 140 人,包括国外专家、院士、百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国内外知
名专家、学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研究信息传输与处理、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等方面,是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自
03 无线传感网络 易卫东
及其应用
04 模式识别、生 孙应飞
物信息处理
4
4个
方向
①1001 英语②2558 数字通信③3281 计 算机网络
①1001 英语②2558 数字通信③3281 计 算机网络
①1001 英语②2709 信号与系统③3290 计算机原理与技术 ①1001 英语②2588 随机过程③3398 模 式识别及其应用
究所研究方向为智能工业设计、绿色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技术、智能仪器仪表及传感器;环境工 程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智能三峡。2011 年底预建成环境工程实验室、 智能工业设计实验室、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工业自动化智能仪表联合实验室、数字高清视频应 用工程联合实验室等五个实验室,建成重庆市嵌入式软件测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导航技术与地 球观测工程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云计算中心等三个工程中心。同时与高校、科研单 位及产业公司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该院网站为:.cn。
1页
081002 信号与信 息处理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
3个
方向
081202 计算机软
1
件与理论
1个 方向
081203 计算机应
5
6个
用技术
方向
01 多媒体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中科院相关领域专家主要研究成果信息第 1 分会场:能源化工驻场专家:徐杰、田志坚、丁云杰、朱向学、高进徐杰简介徐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催化学报》等杂志编委。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 催化选择氧化,围绕-CH3、-CH2、-CH 等键的选择氧化活化等科学问题,开发烃类、醇类等选择氧化的新路线和新方法,为工业应用提供创新技术;2. 催化选择加氢,开发不饱和有机化合物选择加氢、选择加氢脱氯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的催化新方法和新技术。

3. 生物质转化,以糖类及其衍生物、甘油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为原料,催化转化制乙二醇、丙二醇、乳酸、马来酸、呋喃二甲醛、呋喃二甲酸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精细化学品和大宗化学品。

长远目标:以纤维素、木质素及其他生物质为原料,制备高分子材料单体以及新型液体燃料,发展非石油路线制备大宗化学品和能源产品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4. 催化新材料,围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质催化转化等重要过程,研究开发多相催化新材料、新型催化剂载体、均相催化新材料以及仿生催化新材料的制备新方法和应用新技术。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 1. 对二甲苯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团队研究开发出PX氧化制PTA关键新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催化体系,提高氧化反应活性和效率,大幅降低溴用量。

该技术在乌鲁木齐石化10 万吨/年PTA生产装置连续应用6年,Co Mn Br用量可降低15%以上,并可减少醋酸溶剂消耗,装置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优良; 2. 乙苯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应用。

团队研究开发出乙苯催化氧化制苯乙酮新技术。

与企业合作,设计建成2000 吨规模工业装置,实现了该技术的工业应用,苯乙酮产品纯度达99.5%以上,达到进口产品质量指标要求; 3. 甘油催化加氢制1,2- 丙二醇。

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条不依赖石油资源制1,2- 丙二醇的新技术路线,以生物柴油、肥皂或脂肪酸生产过程副产的低品质甘油为原料,一步直接催化转化制得高品质1,2- 丙二醇产品。

完成了1000 吨/年规模甘油加氢制1,2- 丙二醇中试,甘油转化率达95%以上,1,2- 丙二醇选择性90%以上。

该技术通过了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2013 年获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田志坚简介田志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大连化物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部长。

主要从事洁净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催化研究,围绕催化材料合成机理、新催化材料、催化剂构效关系、过程放大和工业化等进行研究和开发。

发表SCI 学术论文110 余篇;申请专利160 余件,授权50 余件。

可转移转化的科技成果:1. 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催化剂及技术。

该技术以高含蜡VGC为原料,高压加氢异构脱蜡生产粘度指数大于105 的II+ 类轻质基础油和粘度指数大于120 的III 类基础油。

已成功开发两代技术,分别于2008 年和2012 年在中国石油大庆炼化20万吨/ 年高压加氢装置上实现工业应用,年产值近20 亿元。

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品质和生产水平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获选“ 2009 年中国石油集团科技十大进展”。

核心专利“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辽宁省发明一等奖。

该技术还可应用于新型煤化工费托合成油加氢异构生产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法生产生物柴油和生物基航空煤油领域。

2. 重质油悬浮床加氢技术该技术能够加工高粘度、高金属、高残炭、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劣质原料,可以处理重油、稠油、煤热解油、油砂沥青等非常规石油资源及渣油、催化裂化油浆、裂解焦油等石油炼制重质油副产品,实现沥青质、重胶质的加氢解构轻质化。

成功研制出适用于重油悬浮床加氢的高活性纳米低维金属硫化物加氢催化剂,重油庚烷沥青质转化率>95wt%,对于应对原油日趋重质化、劣质化的挑战,提高石油碳资源利用率,为炼化企业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丁云杰简介丁云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发表论文近200篇,授权专利40多件,4件美国专利。

在催化技术工业化应用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成果,已有7项催化技术实现了工业化或工业示范,包括15万吨/年活性炭负载的钻基催化剂浆态床工艺直接制高品质柴油和石脑油技术;正在进行6项催化技术的产业化,包括一项原创性技术一一15万吨/年合成气制高碳醇C0-C02C基催化剂和浆态床工艺技术;还有4项催化技术正在或将进行立升级单管放大试验,其中有2项属原创性技术。

先后于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5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朱向学简介朱向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和承担项目:1.烃类资源高效转化利用; 2.大宗关键化学品清洁化生产;3.高品质车用燃料生产;4.高效酸碱催化材料研发;5.催化新反应及新过程。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计划、企业横向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发展了多孔分子筛催化材料设计及其组合改性方法,负责或作为主要完成人研发了DL08系列高效催化剂及技术,成功应用于多个工业过程,产生显著效益。

可转化科技成果:1.高品质乙苯生产系列催化剂及技术,包括:催化干气制乙苯技术;高浓度乙烯与苯液相烷基化生产乙苯技术;2.液化气芳构化生产高品质汽油催化剂及技术;3.低碳烃/轻芳烷基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4.醛氨合成吡啶高效催化剂;5. 丁烯骨架异构-异丁烯胺化系列催化剂及技术;6.其它烃类高效转化及大宗关键化学品生产技术。

高进简介高进,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有机催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在物理化学、催化化学和有机合成交叉学科的基础上,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背景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学品合成等反应为对象,进行催化新材料、合成新方法、技术新路线等科学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绿色催化合成和资源优化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研究方向主要为:(1)烃类催化选择氧化;(2)催化选择加氢;(3)生物质转化;(4)催化新材料制备和应用。

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等重点项目等多项,完成多项应用成果和工业化技术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了“甲苯氧化制苯甲醛和苯甲酸中试”、“非金属催化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工业实验、“对二甲苯氧化制对苯二甲酸工业实验”、“山梨醇加氢裂解制乙二醇等低碳多元醇”、“甘油水溶液催化转化制1,2-丙二醇”等开发和应用研究。

在相关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第2分会场:智能制造驻场专家:史海波、曾鹏、赵吉宾、杜劲松、徐志刚史海波简介史海波,研究员,工学博士,现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数字工厂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先后承担或参与过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Z TC159)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制造执行系统分会理事,辽宁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辽宁省信息产业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信息与控制》编委。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1.数字工厂体系结构;2.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3.(大)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4.智能信息处理平台软件。

负责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组织/参与其它项目数十项。

曾获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先进个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 5),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1),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个人二等奖1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计划”获得者。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史海波研究员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项成果在沈阳新松、特变电工、东风朝柴等公司成功转化、示范应用或推广。

曾鹏简介曾鹏,研究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业控制网络与系统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工业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1.无线传感器网络方向:具有感知、计算与通信能力的智能传感器节点设计与开发;无线自组网方法研究,包括:无线接入、路由、传输控制与自主管理;分布式信息处理方法研究;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与开发;2.工业无线通信方向:无线网络技术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抗干扰、实时通信、节能、安全技术研究;工业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开发。

曾鹏研究员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项成果在中科博微、中科奥维等公司成功转化,多项成果在辽宁省电力公司、辽河油田等企业示范应用或推广。

赵吉宾简介赵吉宾,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室主任。

一直从事复杂曲面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1.数控加工技术;2.复杂曲面精密加工技术;3.激光快速成形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4.三维曲面建模;5.视觉测量技术。

在数控加工技术、测量技术以及快速成形等方面完成多项国家和国防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省市科技攻关以及企业横向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申请和授予专利20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

参编专著一部。

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项成果在沈阳新松、沈飞、黎明等公司成功转化、示范应用或推广。

杜劲松简介杜劲松,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检测与装备研究室主任,辽宁省雷达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面的研究。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测量技术、智能交通、微波生物探测技术; 2.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自动化生产线。

主持完成国家“863 ”计划专项“智能无水印染专用设备”。

主持完成沈阳市科技攻关项目“毫米波雷达探测成像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杜劲松研究员开发的雷达产品成功在辽宁新枫电子等公司转化推广。

徐志刚简介徐志刚,研究员,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从事高端武器系统智能制造及航天器地面仿真理论与测试装备研究,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等重大地面测试系统研究与应用课题多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