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简介(二)

收稿 日期 : 0 年 6月 2 2 8 0 5日
维普资讯
∞ J ∞ E >l 《 芑 一 芑O OO 0 o 侧 ●,● u
耕 地 质 量 分 等 定 级 与 评 价 国 家 标 准 等 耕 地 保 育 相 关 的 技 术 体 系 和 国 家 标 准 ; 监 测 预 警 新 在 技 术 、 业 新 品 种 、 用 控 释 肥 料 、 水 新 技 术 、 农 药 、 设 备 等 若 干 单 项 技 术 上 取 得 一 定 农 专 节 新 新 突 破 ; 在 试 区 示 范 建 设 中 取 得 一 系 列 实 质 性 进 展 ,如 实 现 示 范 县 粮 食 单 产 总 产 每 年 增 长 2 , 术 辐 射 达 到 全 国 耕 地 面 积 的 2 %- 3 % , 成 年 增 5 % 技 5 0 形 0亿 斤 粮 食 的 潜 力 等 ; 时 向 国 同 家提 供若 干相关 动态 监测 与研究 报告 , 国家农业 发展 提供 政策建 议 。 为
亿 亩耕 地 “ 线 ” 域 指标 核定 ; 握耕 地质 量 现状 , 出耕 地 质量 评价 与分 级 的 国家标 准 . 红 区 掌 提 制 定 提 高 粮 食 生 产 能 力 的 措 施 区 划 ; 展 实 现 年 增 产 1 以 上 的 现 代 农 业 技 术 体 系 . 立 农 发 % 建
关键词
中 国科 学 院 。 识 创 新工 程 重 大项 目 , 介 农 业 试 点 工 程
耕 地 是 粮 食 生 产 的 基 石 、 业 生 产 的 重 要 基 础 。 中 国 粮 食 安 全 和 农 业 发 展 在 取 得 巨 大 农 成 就 的 同 时 , 正 开 始 面 临 一 系 列 新 挑 战 。 在 生 产 上 , 地 持 续 减 少 , 食 和 农 业 生 产 的 发 也 耕 粮 展 速 度 开 始 减 缓 。 在 农 产 品 需 求 和 市 场 方 面 , 食 和 农 业 发 展 也 面 临 着 消 费 结 构 和 食 品 质 粮
模拟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候选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参加单位:联系人:电话:E-mail:所属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主管专业处: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20 年月日填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报告摘要一、立项依据1、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2、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市场需求分析(高技术类项目须查清国内外专利情况)。
二、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1、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进展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2、预期成果与水平(高技术类项目须明确专利数与水平);3、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2、研究中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分析;2、课题设置与分工,所设课题的研究重点;3、应用发展类项目须阐述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1、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2、与国家各类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衔接情况;3、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的基础;4、研究队伍状况;5、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如:基础数据资料、实验条件等),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及落实方案。
六、项目管理1、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及需要成立新的研究单元的管理等);2、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我校向玉勇博士承担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

连续 且偏 导数在 U上 L b su 可积 。那么有 e eg e
J d— i, 1 J d , 出 5 2
D
数学分析 多重积分 以及 实变 函数 , 至偏 微 分方程 , 不 甚 就 会被这些积分 公 式 以及 公式 的条件 弄得 眼花缭 乱 , 使 会
数 学 的教 学 与 学 习变 得 简 单 而 有 效 。
社 ,0 . 2 01
E 3 周 民强. 5 实变函数- M]  ̄E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0 8 20.
E ] L wrneC E a s at l ieet l q ain [ ] rv 6 a e c . v n.P ri f rni u t sM .P o — ad f ae o
1Ⅵ c)C 常 数 。 下 面 可 以 给 出 这个 定 理 。 w , 为 U 定 理 24设 U 是 由 光 滑 曲 线 r 围成 的 区 域 , 在 上 .
式概括这些定理 , 即微 分流形 中 的 So e 定理 , t s k ] 这还说
明 了 现 代 数 学 的 重 要 分 支 微 分 几 何 也 始 终 没 脱 离 微 积 分
Ab ta t sr c :Th u d m e t l h o e o ac l si infc n h o e ot ec u s f ah m a ia — ef n a n a e rm fc lu u Sa sg i a tt e rm t h o reo t e t l t i m c a
On Te c n f Fu d m e a e r m f Ca c u a hi g o n a nt lTh o e o lul s
W a g Xi n l n n o gi g a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项目信息动态项目办公室2002年11月6日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2002年度研究进展报告目 录1. 项目整体进展 (1)2. 各课题年度进展 (3)3. 项目组织和运行管理 (11)4. 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14)5. 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6. 项目学术活动大事记 (17)7. 已完成的论文目录 (18)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项目整体进展项目实施一年来各个课题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顺利地按计划开展和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一观测资料的获取整理和分析利用本项目和973项目G1999043400联合支持建立了吉林通榆观测站它是人类活动地气交换及生态系统过程长期定位观测站已被WCRP-CEOP计划列为基准站观测实验已于今年10月开始按计划收集了大量海温海冰地温高原积雪等资料或用于分析研究或支持数值模式运行其中如长时间序列19502001的海洋实测资料Kaplan等重建的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资料以及19551998逐月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西北干旱地区55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资料青藏高原冬春季逐日累积雪深以及LULC资料数据库中最新的地表信息资料等项目还专设了项目网站供研究人员方便下栽相关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二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本项目研制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包括新一代的陆面模式陆气耦合模式海洋环流模式包括海冰海气耦合模式以及新一代的大气环流模式并最终构建有我国特色的海陆气耦合模式它既是课题二和课题四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又是所有课题的支撑一年来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例如陆面过程模式方面实现了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 VIM与IAP/LASG L9R15大气环流模式的双向耦合国际上还没有类似报道而A VIM是我所自主研发的国际一流的模式实现了水文汇流模型和气候模式的单向耦合建立了以物理规律为基础的研究冻土内部复杂冻融物理过程的完备模型海洋模式方面发展了较高分辨率0.50.5的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稳定积分40余年对环流和温度场的模拟结果较原L30T63模式有明显改进设计和构建了精简网格框架方案可望改善球面模式普遍存在的经线向极点辐合问题以耦合器Flux Coupler为连接成功地构建了两个非通量调整型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0和CPMI多方面细致地分析了两个模式的成功和不足并由此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大气环流模式方面提高了模式框架的分辨率R15L9R42L26T63L16T63L26即水平分辨率约200公里垂直方向分26层并发展了模式物理过程例如引入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参数化改进辐射方案引入气候云等并初步对其模拟结果进行评估表明新版本明显增强了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上述研究成果为构造新一代的气候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完成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和论文围绕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主题已开展和完成一系列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完成或发表的论文已有45篇其中SCI含SCIE的论文12篇其中不乏有深度具基础性原创性和启发性的工作这里仅举出几项工作为例关于气候格局形成的研究发现夏季全球副热带加热分布呈LOSECOD四叶型并激发出对应的四叶大气环流型它决定了全球气候型的分布形成夏季东亚气候格局的大背景这个结果被审稿人誉为highly original关于北极涛动AO的研究这是近年来引用颇多而又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本课题给出了AO清晰的物理图象并提炼出一个物理概念模型支持了AO是一个真实物理模态的观点关于青藏高原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这已是广泛应用于汛期降水预报的依据但对其认识并不一致我们提出积雪分布型和时间尺度的概念不能笼统地谈高原积雪而要区分高原的不同部位分布型积雪的影响要看积雪和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背景等这比以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ENSO事件是跨季度和年际预报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的初步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不仅在ENSO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较赤道东太平洋更为直接从而提出研究的新的着眼点我们还从海气界面上的通量交换揭示东亚季风准两年周期振荡和西太平洋副高西进东退的规律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热含量异常联系南海季风爆发的早晚从地温和气温资料揭示了西北干旱地区春季地气温差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这些结果给出了新的事实和预报依据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各课题年度进展第一课题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一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初步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不仅在ENSO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也较赤道东太平洋更为直接应该把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大气中的Walker环流起到了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桥梁♦基于Kaplan等重建的1856-2001年全球海表水温距平SSTA资料, 用小波变换分析了热带太平洋SSTA的气候变率发现, ENSO模态具有5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5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两种显著周期, 当二者位相相同时, ENSO 事件加强, ENSO事件强度变化是由年际年代际和气候态等三类模态变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19551998年逐月的上层海洋热含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异常的关系并对其影响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前期暖池热含量高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利用一个自行发展的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模式在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别可以模拟出类似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型式的年际气候变化发现模拟的ENSO与IOD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可以通过Walker环流的变化互相影响二在副热带环流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方面♦通过Micom模式分别用风场和浮力驱动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结果表明异常的浮力驱动在北太平洋和副热带是主要因子风场在热带海洋是主要因子subduction潜沉是造成中纬度和北副热带海洋内部变率年代际变化的内在物理学机制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并研究了该指数同副高及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还根据副高西端曲率涡度大的特点采用特定区域涡度值来描述副高的东西位置小波分析发现该指数有明显的两年至十年的周期尤以2-3年的周期活动为最强♦降水资料和OLR资料等的分析证实BOB 是亚洲夏季风最早爆发26候的地区同时可能是联接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纽带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BOB对流活动加强可以导致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且位置偏北♦按计划收集了长时间序列1950-2001的海洋实测资料包括实测的东海黑潮流量和热输送上层海洋海温资料西太平洋区关键断面如137o E,155o E 的实测温盐资料以及海洋同化资料初步分析了黑潮流量热输送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黑潮热输送与西北太平洋区海洋热状况的联系♦由热带太平洋海表与次表层海温分析了1997-2001年热带太平洋ENSO 循环的物理过程,探讨了1998-2001年La Niña事件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还分析了1997-2001年华北地区发生持续性干旱的可能成因三海冰气相互作用和北极涛动♦对海冰密集度SVD及合成分析表明巴伦支海是夏季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之一该区5月海冰异常可能在副极地区域激发出6月500hPa位势高度沿纬向分布的波列状异常这一异常又可能有利于该区海冰异常的维持使用GOALS AGCMR15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理想情况下巴伦支海多冰与少冰的差别表明巴伦支海海冰异常确实可能导致500hPa环流及东亚天气气候的异常♦针对目前对北极涛动AO是否存在的一些争论研究了北极涛动的物理本质根据新的诊断分析给出了一个新的AO指数它具有简明清晰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很好表示出AO的时空特征通过三维大气环流的分析指出Ferrel 环流是整个AO物理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表明AO是由大气环流内部动力性质所决定的固有特征这些结果支持了AO是一个真实的物理模态而不是来自数学方法人为的模态第二课题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一A VIM和GOALS模式实现完全耦合♦实现了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 VIM)的与IAP/LASG L9R15的耦合双向耦合及反馈是国际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前沿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展开可以说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早真正实现植被大气双向耦合的全球模式双向耦合后初步模拟表明模拟的陆面各生物量与观测值相比,结果比较合理从各气候要素场分析新的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观测比原模拟有一定改进♦冻土和水文模式发展了一套较简化的研究冻土内部水热传导相变过程的方程组现已开始了程序的编制二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站的建立通榆观测站是在国家973项目G1999043400和院重要方向性项目ZKCX2-210项目联合支持下建立的人类活动地-气交换及生态系统过程长期定位观测站已被WCRP CEOP计划列为基准站吉林通榆站是唯一由我国主持投资和运行的长期观测试验站观测实验已于2002年10月正式开始主要的观测实验实验选择典型农田下垫面和退化草原下垫面为主要的观测场地包括1地-气交换过程长期监测2生态过程长期监测3遥感监测CEOP国际计划启动执行后可以通过数据共享获得以通榆站为中心的250kmX250km范围的约20种关于大气和陆面特征的卫星遥感数据三水文方面♦实现了气候模式和水文汇流模型的单向耦合并对黄河上游测站的河川径流进行了模拟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唐乃亥以上流域的径流给出了较好的模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黄河干旱半干旱地区产汇流影响以无定河的代表支流大理河为研究对象从无定河流域降水及暴雨特性分析着手对本流域的径流特性洪水特性输沙关系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研究四陆气相互作用特征分析方面♦分析了二十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冻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了高原积雪冻土变化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利用西北干旱地区55个气象站1961-2000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北干旱春季地气温差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疆地气温差的变化和我国长江流域降水有显著相关关系♦在对青藏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陆面模式中冻融过程的描述,并耦合进CCM3中检验了冻融过程对降水影响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冻融过程的描述可以改进气候模式(CCM3 )的降水模拟对干旱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在典型干旱区主要以感热为主而在夏季,干旱区的潜热需要慎重考虑.♦利用修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分析我国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我国北方持续性干旱发生时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基本特征华北地区典型干旱年份局地下垫面湿度蒸发与辐射等物理量特征还对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北方地区的干旱主要与70年代末的气候突变有关即跟长周期的气候变化有关而与厄尔尼诺则没有明显的关系♦利用LULC资料数据库对东亚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RIEMS的数据接口做了改进使之可以直读卫星资源数据库提供的土地利用和地表变化资料并根据最新的地表资料信息重点研究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造成的LULC变化对东亚季风区气候的影响以及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引发的区域性气候效应第三课题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一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气候分布型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东亚气候分布型的影响是本课题的重要方面♦发现夏季全球副热带每一大陆及其邻近海区的加热自西向东均呈长波辐射冷却LO感热加热SE凝结加热CO和双层冷却D的形式故定义其为LOSECOD QUADRUPLET PATTERN LOSECOD四叶型加热该四叶型加热激发出一个特定的环流型夏季全球副热带的大气环流呈现为LOSECOD四叶环流型的拼图它决定了全球气候型的分布是形成夏季东亚气候格局的大背景该文章9月份投稿至美国JGR杂志已被接受有一审稿人评价为This is a highly original, well-written paper. I can recommend almost an unconditional acceptance except the following minor points.(这是一篇高度原创性的写得很好的文章…建议几乎无条件接受)♦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热力适应原理作了盛夏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热源强迫适应调整和高原气柱位涡通量收支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加热造成高原地区低层正位涡和高层负位涡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起平衡低层正位涡的作用遂使高原低层稳定维持气旋式环流使高原上空维持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这一结果也得到IAP/LASG GOALS气候模拟的验证♦利用19611995年逐月青藏高原大气显热源汇<Q1>资料分析了高原大气热源强度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指出67月高原热源强度与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正相关与川西及华北地区的降水量负相关♦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热力影响也是高原热力影响的重要方面,利用高原1960-1998年11月-次年3月的逐日累积雪深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进行了高原积雪异常的EOF分析结果表明冬春高原积雪异常可分为全区少雪及高原东南西南以及中北部多雪等四种分布型并分析了其与南亚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该文已被Journal of Climate杂志接受♦利用1957-1999年秋冬季高原60个站平均的月积雪深度和1949-1999年Nino C区月海温距平资料探讨了积雪和海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也探讨了它们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上高原积雪和海温变化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概念模型这就是说我们再不能笼统地谈整个高原多雪的影响了而要区分高原的哪个部分多雪的影响要看积雪和海温异常的年代际变化背景同时积雪和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还因月而异这比以前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强对流活动是高原热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利用TBB 亮温资料分析了它的分布年变化及年际变化分析指出夏季在高原东部99o E 30-31o N和西部84-93o E29-32o N分别有两个TBB标准差大值中心其年变化非常清楚5月迅速增大6-8月达最大9月以后又很快减弱表明该两中心既是高原上强对流活动的中心也是其变化最大的中心♦利用格子Boltzman模型设计了一个简易理论模型检验了青藏高原地形屏障效应对地形背风坡流场影响的数值实验当流体流速U增大Re增大Re=50时园柱高原后出现两个并列的椭圆形旋涡当Re进一步增大时Re=500园柱后的椭圆形涡旋就会逐渐变形破碎不断释放出一个个旋涡形成卡门涡列这可定性解释在不同季节在一定的西风风速条件下在高原东北侧会形成较稳定的兰州小高压在其东南侧会形成西南涡在一定条件下西南涡还会东移显示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西南涡发展和移动的作用二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热力对比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1998年夏季高原热力异常南亚高压西太副高中高纬度环流调整关系的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揭示出中高纬度的环流调整可使高原上空的热力状况发生变化使南亚高压东移离开高原进而引起中低层西太副高西伸的动力机制♦利用NCEP多年平均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感热潜热及大气环流的年变化对夏季南亚高压和北太平洋副高的影响♦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及西北区东部近35年来干旱化明显对这一变干背景下华北及西北地区干湿年的水汽场东亚夏季风以及地海表面的感热潜热加热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及西北区干湿年月的大气可降水量差异明显这与该两区湿年月有强水汽输送和强水汽通量的辐合有关华北及西北区干湿年月的平均水汽输送带位置及强度不同华北湿年有自北部湾指向华北的SW-NE向强水汽输送带西北区湿月有从两广经四川盆地指向兰州位置偏西的较强水汽输送带高原和太平洋间温差指数PPI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的变化及强度大体能解释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强度和我国北方的干湿状况前期冬春季的PPI指数低层偏南风强度以及地海面感热潜热对夏季华北西北干湿有一定指示意义♦为了分析中高纬度环流异常与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和东亚夏季降水的联系定义了夏季的两类典型持续环流型E型两脊一槽或双阻型和C型两槽一脊分析了它们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特征也分析了它和西太副高的联系E型及C型的合成分析也表明该两类异常环流型加热场间的差异其最大差值中心在高原北面和西太平洋黑潮地区三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揭示了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差异对亚洲季风爆发的作用它导致亚洲季风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东部爆发其激发的Rossby波诱发了南海季风在5月中旬末爆发据此提出了亚洲季风的可预报性方案♦利用NCEP的再分析SST资料和气候预测中心综合的雨量资料发现在印度洋洋盆区除赤道印度洋地区SST异常存在偶极子现象外在南印度洋地区也存在SST异常的偶极子结构它独立于赤道太平洋的海温异常结构但与东亚季风区降水与环流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相联系第四课题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一大气模式1模式框架方面(1) R15L9→R42L26♦水平分辨率从原来的R15增加到R42同时准备了R42模式运行所需的海陆分布地形海温海冰等资料♦其次是模式垂直分辨率的提高已对-坐标的R42L9(垂直9层)及混合坐标的R15L9R15L18R42L9进行测试均可稳定运行10年混合坐标的R42L26运算量大已试运行1年(2) T63L16→T63L26♦将原T63L16气候谱模式的垂直分层由原来的16层发展为26层分析和实验原模式第一层最上一层应取多高才能使模式计算稳定实验得出该模式的大气辐射计算方案与第一层的取法十分敏感2模拟试验♦在新的模式框架基础上发展和调整了物理过程例如把气候云量引入模式明显改进了模式的整体模拟性能通过与观测和其它GCM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目前的R42L9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当今的全球气候大尺度特征与原R15L9模式相比明显增强了对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尤其是改进了对东亚降水的模拟♦利用T63L26开展了AMIP试验模式基本模拟出了位势场风场温度场的气候平均态主要是云模拟的总体效果不好ITCZ 和SPCZ的降水模拟有偏差尤其是ITCZ的西太平洋地区和北印度洋地区正在开展对R42L9和T63L26模拟结果的评估二海洋模式模式改进♦将IAP/LASG的L30T63全球大洋环流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提高至准全球0.5º×0.5º的均匀网格以下称高分辨率版本稳定积分40余年模拟结果♦对气候平均态的评估表明高分辨率版本真实再现了海洋大尺度的热力结构和环流场的基本特征模拟的上层海温上层盐度海表高度正压流函数经圈流函数等的结构基本合理♦与原L30T63的结果相比西边界流赤道风生流南极绕极环流以及Agulhas海流在高分辨率的模拟中均有明显加强就经圈环流而言高分辨率的底水输送加强Deacon Cell加深上层低纬度风生环流加强高分辨率版本的模拟较之低分辨率版本有了明显的改善与环流型相对应温度场结构在这些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高分辨率版本也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赤道潜流只有60cm/s而观测通常要超过100cm/s♦球面模式由于经线向极点辐合如何既保证稳定性又减少计算量这是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为此设计构建了精简网格框架采用相同物理过程和相同时刻的初值同原IAP海洋环流模式T63L30进行了比较设计了四个试验按原有架构运行纬圈方向格距为1.875度采用精简网格架构但纬圈方向格距仍为1.875度采用精简网格架构但纬圈方向格距为3X1.875度采用精简网格架构前个纬圈纬圈方向格距为3X1.875度第个纬圈以后纬圈方向格距仍为1.875度采用四个试验各积分年对试验结果作了初步对比分析另外还在NCAR CSM海冰模式CSIM2.2.6基础上将地理极点旋转至赤道上也得到合理的结果三耦合框架♦初步实现了R42L9大气环流模式与T63L30海洋环流模式的通量距平耦合能够部分地模拟ENSO的部分观测事实和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随着气候系统模式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复杂模式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分工和合作变得必不可少因此模式的模块化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其中单独发展一个可以用于灵活地耦合不同分量模式的耦合器成为许多人的共识NCAR CSM的Flux Coupler与法国气候模拟和全球变化中心发展的OASIS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两个耦合器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比较并选取Flux Coupler成功地构造了两个非通量调整型的海气耦合模式简称直接耦合模式FGCM-0(CCM3+LASG30层海洋模式)及CPM1(T63+同一海洋模式)通过数值模拟检验细致地分析其成功和不足例如仍未能克服赤道太平洋的气候漂移问题由此提出四个需要讨论和深入研究的问题1. 赤道太平洋气候漂移的改善2. 对AGCM本身及其影响的评估3. 海洋温跃层脆弱性的影响4. Spin-up方案的改进四物理过程参数化♦调研了大气环流模式中东亚区域的物理过程参数化问题发现由于东亚区域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有关东亚区域的地形处理云量云状及其光学厚度云辐射强迫边界层降水等的参数化与全球其它区域有明显的差异由于高大青藏高原对西风的阻挡抬升和摩擦造就了高原下游大气环流特有的动力结构这样的动力结构使得在高原东部覆盖着全球中低纬度少有的中层云系通过其强的云辐射强迫影响该地区的能量平衡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气候模式能较好再现中国区域的云降水和云辐射强迫地表特征使得地表通量输送和边界层结构复杂♦针对数值模式中复杂地形的处理提出次网格地形热力效应的参数化方案改进数值模式中复杂地形区域地面热量平衡的计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引入对东亚地区冬夏季气候尤其是降水的模拟有明显的改进♦ GOALS/IAP模式中辐射模块的分离耦合试验可归为三点1研究了加热/冷却率对垂直分辨率的敏感性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垂直分辨率会使辐射通量及加热/冷却率廓线模拟效果在大气顶层对流层顶和近地面附近有明显的改善也与其它辐射模式的模拟结果更接近2分析了辐射模块的垂直分界方案研究了辐射模块垂直分层方案与动力框架分层不同的影响3分析了大气上界辐射计算的影响在目前的GOALS/IAP模式中辐射计算的上界取为σ =0.00089约1mb这1mb气层的辐射效应在计算时是作为0值处理的模拟试验表明这可以使大气顶层模拟结果偏冷其影响不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研究成果将引入新的高分辨模式。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ZKCX2-SW-210)项目信息动态项目办公室2004年8月26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批准号:ZKCX2-SW-210)(纪)2004-02“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第3课题: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异常的机理联合学术会议纪要会议时间:2004年8月17-18日会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参加人员:吴国雄、何金海、李建平、张庆云、钱维宏、傅云飞、毛江玉、蔡英、张琼、任荣彩、段安民、朱艳峰、任福民、占瑞芬、南素兰、姚秀萍、任宏利、梁潇云、王同美、王金博为圆满完成由吴国雄院士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各项研究计划,在项目结题前夕,方向项目第三课题组再次与吴国雄院士、丑纪范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及其影响天气气候异常的机理”举行联合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于2004年8月17-18日在济南市召开,目的在于交流近一年来的工作进展,了解和掌握第三课题的总体完成情况,为项目结题做好准备。
与会专家分别来自中科院大气所、寒旱所、中国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山东省气象局的部分业务人员也参加了学术交流。
山东省气象局局长王建国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研讨会在济南举办,表示此次学术交流会为基层气象部门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使业务人员能够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吴国雄院士首先做了题为“副热带高压气候动力学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的综合性报告,并且欢迎有志于深造的青年业务骨干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特别是对副热带高压感兴趣的同志。
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简介(四)

皿l
杭 带 三 个 重 要 岩 浆 城 矿 带 的 中生 代 岩 浆 岩 活 动 的 精 细 年 代 学 格 架 。深 化 对 中 国 东 南 部 大 规 模 岩 浆 作 用 形 成 的 时 一 演 化 和 机 制 的认 识 ; 明 不 同类 型 岩 石 的岩 浆 源 区 性 质 和 特 征 , 空 查 反 演 岩 石 圈 深 部 地 质 过 程 . 解 区 域 构 造 - 浆 城 矿 作 用 的 内在 联 系 ; 明 区 域 内 不 同 类 型 理 岩 查
矿 产 资 源 保 有 量 正 快 速 消 耗 , 产 资 源 短 缺 已 经 成 为 严 重 制 约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国 防 建 设 的 矿 重 要 因 素 , 此 以 往 将 势 必 危 及 国 家 安 全 。国 务 院 2 0 长 0 6年 《 于 加 强 地 质 工 作 的 决 定 》 出 关 提
找 矿 勘 查 技 术 集 成 创 新 。 典 型 矿 区 进 行 勘 探 验 证 , 理 论 研 究 与 找 矿 实 践 紧 密 结 合 , 立 在 将 建
基 础 研 究 - 用 研 究 一 矿 实 践 的 完 整 的 创 新 价 值 链 。 主 要 围 绕 考 察 中 生 代 重 要 变 革 时 期 的 应 找 中 国 东 南 部 构 造 变 形 系 统 的 整 体 结 构 面 貌 、 积 特 征 、 山 耦 合 关 系 与 时 空 格 架 ; 究 中 生 沉 盆 研 代 岩 浆 活 动 的年 代 学 格 架 及 三 个 主 要 岩 浆 带 的 岩 浆 岩 成 因 类 型 与 演 化 规 律 ; 讨 三 个 主 要 探 岩 浆 带 的 岩 浆 . 矿 作 用 的 时 空 耦 合 规 律 与 成 矿 潜 力 ; 及 探 索 具 有 透 视 功 能 、 对 隐 伏 矿 成 以 针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预算申报书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基地名称:主管专业局项目依托单位(公章):项目依托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依托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预算编制人(签字):项目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编制日期:年月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项目基本信息表项目预算编制要求1、项目预算编制准备。
在编制项目预算申报书之前,应认真阅读国家及院有关经费管理办法,并了解其他相关制度的要求与规定。
2、项目预算编制原则。
编制项目预算必须以项目研究任务为依据,与项目任务目标相关,符合有关政策法规,在课题预算的基础上,按照有关国家和院有关经费管理办法的具体规定汇总编制;项目预算应经济合理,既要保证项目任务的全面完成,又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项目预算说明书。
预算说明书作为项目预算申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定项目预算的依据,申报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格式、内容等要求进行编写。
项目预算总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注:1)项目经费即院拨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2)自筹经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直接用于该项目并与院拨经费统一预算和执行的经费,不含其他渠道来源相关经费。
其他经费来源情况项目预算说明书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项目名称:项目编号:课题名称:课题编号:基地名称:主管专业局课题承担单位(公章):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课题负责人(签字):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预算编制人(签字):课题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编制日期:年月日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承诺书本课题预算申报书的编制是在认真阅读理解相关国家、院经费管理办法及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基础上,按程序和规定编制的。
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本课题负责人保证预算申报书各项内容真实、客观,并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字):年月日课题负责人(签字):年月日预算编制说明一、预算编制要求1、课题预算编制准备。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候选项目负责人(签字):依托单位(公章):参加单位:联系人:电话:E-mail:所属创新基地:主管专业局/主管专业处: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制20 年月日填重要方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报告摘要一、立项依据1、项目的科学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2、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市场需求分析(高技术类项目须查清国内外专利情况)。
二、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1、研究目标,包括总目标、年度进展目标及主要考核指标;2、预期成果与水平(高技术类项目须明确专利数与水平);3、市场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主要研究内容1、拟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或关键技术;2、研究中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方案、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可行性分析;2、课题设置与分工,所设课题的研究重点;3、应用发展类项目须阐述从科研、中试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总体技术设计方案,以及所能达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1、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成绩;2、与国家各类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衔接情况;3、与地方、企业的项目合作的基础;4、研究队伍状况;5、实施研究方案已具备的条件(如:基础数据资料、实验条件等),尚欠缺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及落实方案。
六、项目管理1、项目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及需要成立新的研究单元的管理等);2、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项目经费与人才配置、任务分配的结合机制等)。
七、项目风险分析八、经费预算与资源集成方案1、经费需求1)项目预算总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金额单位:万元说明:1)项目经费即院拨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2)自筹经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直接用于该项目并与院拨经费统一预算和执行的经费,不含其他渠道来源相关经费。
2)其他经费来源情况经费单位:万元3)院支持经费课题明细表说明:单位既可以是研究所,也可以是所内研究室或课题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沈文庆;副主任:吴家睿汪辉魏伟
一、信息科技专业委员会(12)
主任:邬江兴副主任:汪辉;
1、院外委员(5)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
李明树(研究员,中科院软件所)
叶甜春(研究员,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
资剑(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复旦大学)
2、院内委员(7)
封松林、汪辉、宁德军、李明齐、魏建明、夏海波、陈晓东二、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14)
主任:洪茂椿副主任:魏伟
1、院外委员(5)
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洪茂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
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拥军(研究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
贺泓(研究员/杰青,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
2、院内委员(9)
孙予罕、姜标、黄伟光、魏伟、杨辉、文珂、唐志永、何涛、赵权宇
三、健康与交叉专业委员会(12)
主任:沈文庆副主任:吴家睿
1、院外委员(6)
沈文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汤其群(教授/杰青/长江学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蒋华良(研究员/杰青,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
吕清刚(研究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袁建华(教授级高工,上海电气电站集团)
2、院内委员(6)
黄伟光、吴家睿、李凌松、宓现强、郭方、王中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