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普宁两处先秦遗存的调查
普宁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普宁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普宁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了解普宁的文化。
通过参观考古遗址、古建筑、民俗村等,我深刻感受到了普宁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首先,普宁拥有丰富的考古遗址资源。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参观了一些古代遗址,如普宁古城遗址。
这些遗址见证了普宁悠久的历史,让我领略到了古代普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我了解到普宁曾是一座重要的海港城市,国际贸易在这里繁荣起来。
在遗址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古代的建筑和器物,它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其次,普宁的古建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宁有很多古代建筑,如禅宗寺庙、关帝庙、传统民居等,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参观禅宗寺庙时,我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参观关帝庙时,我了解到关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武力和智慧的化身,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另外,参观传统民居,我也了解到了普宁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厚重的砖木结构、高耸的屋檐和精美的雕刻,这些都展示了普宁建筑文化的魅力。
此外,普宁的民俗文化也是值得宣传和传承的。
在民俗村的参观中,我了解到了普宁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普宁,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如农历正月的“小年”和农历七月的“鬼节”,人们在这些节日中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此外,普宁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习俗,如新婚夫妇拜堂、过大年的习俗等,这些都是普宁人民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另外,普宁民间还有一些传统艺术,如木雕、剪纸和吹糖人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普宁人民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普宁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普宁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代表了华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点。
普宁的历史遗址、古建筑和民俗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它们是普宁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史前及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历史

广东地区的史前社会
1、原始群时期的“马坝人”和“峒中岩 人”
广东发现的最早人类是“马坝人”和 “峒中岩人”。 峒中岩人遗迹
认识中国的猿人 马坝人遗迹:
时间:1958年 地点: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
时间:1978和1989年 地点:封开县渔劳区的峒中岩 遗物:3颗人牙化石
遗物:中年男性,头盖骨
沿海及岛屿的沙丘遗迹。 特点:以渔猎捕捞为主,出现了彩
陶,不稳定定居; 2)粤北山区遗迹。 特点: 以原始农业为主,形成稳定的定居
生活。
3、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掌握)
广东地区大概在距今4500年前后,开始进入父 系氏族社会。
已发现的遗迹有三四百处。 特性: 1)有较成熟的锄耕农业和家畜喂养业; 2)石器和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
2)锄耕农业;家畜喂养业;
3)陶器(几何印纹硬陶)
彩釉、原始瓷
岭南古越族
岭南的先秦居民属于百越中的的南越族,按地缘关 系的不同,可分为南越、骆越、西瓯三个部分。他 们是通过长久发展而成的以地区为分辨的民族共同 体,其基本成分是本地土著,同时也包含部分从岭 北迁来的扬越、于越等族。
生活方式: 1、经济生活:多住水边,渔猎捕捞和种植水稻 2、住房:“干栏式”建筑 3、突出特性:断发、纹身 4、奉蛇为祖先。
陕西蓝田猿人
1964年5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人员, 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一基 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头 骨化石。属距今约100 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早 期,定名为"蓝田中国猿 人"。生存于五、六十万 年以前,所发现的化石有: 头骨一具、上下领骨各一 具和牙齿十余枚。特性明 显表明蓝田猿人较北京猿 人和爪哇直立猿人更为原 始。
广东省普宁市

广东省普宁市介绍广东省普宁市是中国广东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汕头市东南部。
普宁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享有“客家之乡”的美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广东省普宁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一、地理位置普宁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东部,地处汕头市东南部,南临大鹏湾,东临台湾海峡,北靠汕尾市,西接揭阳市。
全市总面积1602平方公里,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为100多万。
二、历史文化普宁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早在秦汉时期,普宁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在明清时期,普宁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经济繁荣的地方。
普宁出土的大量古陶瓷、铜钱等文物是对普宁古代文化发展的有力证明。
普宁市还是中国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客家聚居地之一。
普宁的客家文化深厚,包括客家饮食、客家建筑、客家民俗等方面。
普宁的客家土楼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们巍峨壮丽,独具特色。
此外,普宁的客家戏剧、山歌等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经济发展普宁市经济发展迅速,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导。
普宁市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使得普宁成为了广东省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普宁市也是中国广东省重要的农业基地,主要种植稻米、茶叶、花卉等农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地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普宁市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
普宁拥有多个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制造业成为了普宁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涉及电子设备、塑料制品、纺织品等多个领域。
普宁的制造业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国外市场。
四、旅游资源普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普宁市境内有许多山水风景如画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紫金山风景名胜区。
紫金山位于普宁市城区以南,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登上紫金山,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美景,还可以参观到一些古代文物和古建筑。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普宁市位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独特文化魅力的文物保护单位,展现了普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将介绍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普宁大佛寺、南封楼、碉楼群等。
普宁大佛寺位于普宁市区南部,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
始建于唐代,原为佛教兴盛时期重要寺院。
该寺庙占地面积约80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典雅、独特。
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寺庙的主要场所。
寺内还有一座高约65.3米的大佛塔,是该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普宁第一塔”的美誉。
普宁大佛寺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普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南封楼位于普宁市中心的南门附近,建于明代,是一座影响深远的历史建筑。
南封楼是城墙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担当着监察和守卫城市的重要职责。
楼高约12米,分为上下两层,采用砖木结构,非常坚固。
楼内展示了普宁历史的文物和图片,让人了解到普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是普宁市民了解家乡历史的重要场所。
碉楼群是普宁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分布在普宁市区东南部的都庞镇一带。
碉楼是潮汕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汕头文化的代表之一。
碉楼外形独特,造型各异,通常呈方形或圆形,高约3至5层,用石灰浆砌筑而成。
碉楼内部结构复杂,多用于居住和防御,是当时农民的住宅、堡垒和社交场所。
碉楼群保存完好,共有30多座,是潮汕地区最大的碉楼群之一,被誉为“碉楼之乡”。
碉楼群被列为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普宁市一大亮点和旅游资源。
除了上述文物保护单位,普宁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天后庙、古民居等。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富有历史价值,也体现了普宁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吸引游客和推动普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潮汕古文化遗址.

潮汕古文化遗址(图文一)日期:2007-12-22新石器时代,潮汕先民处在渔猎采集的原始社会中。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有了陶器制作。
秦汉以后,这里成为封建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有自已的文化特征。
发现的生活遗址,最早的是潮州陈桥贝丘遗址,遗存大量贝壳、禽兽骨骼及人骨骼轻微石化,附近的池湖贝丘遗址有人类聚居生活的火烧土。
普宁虎头埔新石器窑群遗址,潮州笔架山北宋瓷窑址、饶平九村明清瓷窑遗址的陶瓷制作从简单到复杂精致。
遗存年代较早的军事活动设施有宋末百丈埔古战场遗址、饶平红螺山宋井遗址、宋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吊王寨遗址、明嘉靖柏嵩关遗址和大量明清炮台遗址。
第一节生活遗址[潮州池湖村贝丘遗址] 在潮州市枫溪镇池湖村,距窑边岗东南约1公里安揭公路旁的“凤地”。
系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面积100×100米,出土磨光石、斧、蛎石,夹砂陶片,骨针、骨制刮削器及呈石化的鱼骨、人头盖骨、下牙,并有火烧土。
[潮州石尾山贝丘遗址] 在潮州市金石镇塔下村南石尾山。
系新石器时代遗址。
面积100×120米,出土手斧、斫砸器等打制石器和粗砂红陶片,还有大量牡蛎壳堆积。
[澄海梅陇溪西贝丘遗址] 在澄海十五乡镇,自梅陇至溪西,有10多公里贝丘带。
系新石器时代遗址。
1958年出土磨制石、石刀、骨刮削器和陶勺子。
[澄海内底贝丘遗址] 在澄海南峙山麓西侧,系新石器晚期遗址。
分布在长1公里,宽100余米南面坡地。
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中心部分第一层出土唐宋船板、铜镜、素釉陶、宋瓷碗和大量宋瓷片;第二层是自然堆积层;第三层出土骨鱼镖等骨器36件及人头胪骨、人牙齿和松脆夹砂陶片。
[揭阳洪岗贝丘遗址]在揭阳桑浦山西榕江边洪岗和石头二村间的小丘,地层有大量贝壳堆和,出土夹砂陶器、外拍复线梯纹软陶以及鹿角、野猪牙、鱼类脊椎骨和靡制锋利的石器。
[潮州海角山贝丘遗址] 在潮州意溪镇头塘村南约1.5公里的海角山下,系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已屡有人在这里挖掘贝壳。
普宁的历史文化介绍

普宁的历史文化介绍
普宁是广东省汕尾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粤东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岭南文化和潮汕文化的融合,也可以领略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普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已经有人类居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宁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唐宋时期,普宁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东南第一城”之称。
明清时期,普宁成为了潮汕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
普宁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宁古城。
普宁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如古城墙、城门、街巷、庙宇等,是研究明清时期城市建筑和社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除了古城,普宁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景点,如普宁文庙、普宁古港、普宁古城隍庙等。
这些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普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宁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其传统手工艺上。
普宁有着悠久的陶瓷、木雕、铜器等手工艺传统,这些传统手工艺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是普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普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前期调查和评估,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以下几个:
1. 普宁古城墙:建于明代,是普宁古城的外围防护工事,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该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并在近年进行了修缮工作。
2. 古庙大观寺:位于普宁市区中心,建于明代,是普宁市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大观寺的建筑风格典雅,保存较为完好,是普宁市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3. 梅岗古村:位于普宁市西南部的梅岗镇,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
梅岗古村的建筑风格典雅,村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老的传统习俗,被评为普宁市的历史文化村落。
4. 青塘古村:位于普宁市北部的青塘镇,是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
青塘古村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村内有许多有特色的古建筑和传统的农耕文化,被评为普宁市的历史文化村落。
5. 文峰塔:位于普宁市区中心,建于清代,是一座古老的佛塔。
文峰塔高约30米,建筑雄伟,是普宁市的重要地标之一,被
列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普宁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将加大对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示普宁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实用版】
目录
1.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2.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内容
3.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正文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在广东省普宁市范围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址、建筑、石刻等文物,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普宁市的文化瑰宝。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处,分别是:普宁古城墙遗址、洪阳文昌阁、大南山石刻群和梅林古渡。
普宁古城墙遗址位于普宁市区,是普宁古城的遗迹,始建于明朝。
这处遗址见证了普宁市的历史变迁,对于研究普宁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洪阳文昌阁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建于清朝,是一处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是古代文人墨客祈求科举顺利的地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南山石刻群位于普宁市大南山区,是一处汇集了明清两代石刻艺术的地方。
这些石刻造型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
梅林古渡位于普宁市梅林镇,是古时通往潮汕地区的重要渡口。
梅林古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昔日的繁荣景象如今已不再,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商贸繁华。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旨在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普宁市的文化软实力。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普
宁市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型 1件 ( PG:4) 。砂岩 。器 较大 , 身很长 , 上 略小 , 下稍宽 , 呈 梯形 , 截面亦为梯 形 。单面刃 , 刃面 较 宽 , 微 凹 。长 29. 7、刃宽 9. 2 厘 米 (图八 , 1 ; 图九 , 2) 。这是一件钅矍形 锛。
B型 1件 ( PG: 9) 。泥质砂 岩 。平面略作长方 体 , 截面梯形 , 单 面凹刃 。长 4. 9、刃 宽 3 厘米 (图八 , 5) 。 此外 ,在相邻的仙姑山也发现有残石戈 , 可见内部前后有两个穿 ,援部已残 。 三 、结语 石牌花鼓岩的三组器物 , 各组有其不同 的器物特征 , 显示其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遗 物 。第一组遗物中 , 器物形制与纹饰都与曲 江石峡中层文化 ①有许多共同点 , 如圆圈纹 、 重圈纹 、曲折纹 、篮纹 、长方格纹和附加堆纹 , 两者都是相同的 。一般认为 , 石峡中层文化 的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 , 花鼓岩第一组遗物 的年代 ,应与此相同 。花鼓岩第二组器物中 , 条纹施釉大口尊是浮滨文化的典型器 ②; 陶 钵与普宁下架山镇牛伯公山浮滨文化遗址出 土的同类器没有区别 ③; 其他陶器纹饰也是 浮滨文化所常见 。两侧单面起刃的石戈 , 可 见于丰顺 、潮阳的浮滨文化遗存 ④。因此 , 花 鼓岩第二组遗物当属浮滨文化范畴 , 年代约 相当于商周时期 。花鼓岩的第三组器物 , 以 夔纹 、方格凸块纹等组合纹样 (下转第 10 页)
二 、龟山遗存 龟山位于市区流沙镇东南 6 公里处 , 是一座高约 50 米的山 岗 , 属大南山脉西北边缘的一座 山峰 , 其南面相邻为仙姑山遗 址 。在山的西南麓采集到一些石 器陶器 , 其中有部分为较完整的 器物 。 陶器 完整者仅 1 件陶钵 ( PG:1) ,泥质灰陶 。口微敛 ,唇沿 外呈子口 ,深腹 ,斜壁 ,下壁弧收 , 底微凹 , 饰方格纹 。口径 13、高 8. 5 厘米 (图九 ,1) 。其他均破碎 , 可辨者有泥质陶尊 , 灰褐陶 , 折 腹 ,小平底 ,饰条纹 ,施釉 ; 罐 , 泥 质灰褐陶 ,圜凹底 ,饰方格纹 。夹 砂陶有罐 ,红陶 ,侈口 ,高领 ,饰方 格纹 ;釜 ,黑陶 ,侈口 ,圆腹 。
·1 ·
图二 花鼓岩第一组文化陶器 1、B 型 ( PH:14) 2、A 型罐 ( PH:15)
尊 标本 PH: 12 ,夹砂灰褐陶 。侈口 ,尖 红陶 。上端残 , 下端呈喇叭形 , 中空 , 足端外
唇 ,宽斜沿 ,高领 ,斜肩 ,肩以下残 。尊面 , 口 撇 。素面 。足径 11、残高 6. 8 厘米 (图五 ,2) 。
戈 1 件 ( PH:
5) 。砂岩 。仅残存援
部的一部分 。中脊有
棱 , 两侧在不同的一
面单面起刃 。残长
4、厚 0. 7 厘米 (图
五 ,6) 。
锛 1 件 ( PH:
6) 。砂岩 。残存近刃
面的一部分 。截面为
梯形 , 刃面微凹 , 刃
缘残损 。残长 2. 6、刃
面残宽 5. 2 厘米 (图
五 ,7) 。
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1991 年 。
(本项研究得到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 中心基金会的资助)
(责任编辑 张翊华)
之 ,内壁多有小乳点 。纹饰中有相当部分为组 合纹 ,包括有双线弦纹 、方格纹 、编织纹 、重方 格凸块纹 、篦点与弦纹组合 、方格与云雷组 合 、夔纹 、夔纹与方格凸块纹组合等 (图六) 。 夔纹中有圆角与折角两种 。器形有釜 、罐 、瓿 、
钵 、器盖 、器座等 。 釜 夹砂灰褐陶 。侈口 ,圆唇 ,卷沿 ,沿面
从遗物的分布 、堆积情况及其年代看 ,花 鼓岩应是一处人口不多 , 但延续时间较长的 古代人类居址 , 出土较多的陶器座残片也有 助于说明这一点 。尤其是第一组器物与第二 组器物 ,倘若找到其地层叠压关系 ,这对解决 粤东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与新石器文化的关系 极有帮助 。
流沙龟山遗存的器物 ,其石戈 、凹刃锛是 浮滨文化的典型器 ,釉陶尊也前述者相同 ,陶 钵与花鼓岩第二组陶器中的陶钵相同 。依 此 , 龟山遗存属浮滨文化的范畴亦毫无疑 义 。从石戈的多种形制来分析 , 这种情况可 见于大埔的浮滨文化墓葬遗存 ⑥ , 即包含有 直援戈与弧援戈等几种形态 , 说明其中会有
6、石戈 ( PH:5)
7、石锛 ( PH:6)
4、陶纺轮 ( PH:1)
下残 。素面 。口径 12、残高 2. 5 厘米 (图七 , 3) 。
瓿 泥质灰陶 。火候很高 , 质坚硬 。直 口 ,方唇 ,唇外侧稍凸 ,矮颈 ,宽肩近平 , 肩饰 双线弦纹 (图六 ,8) 。有的饰弦纹与篦点组合 纹 。有一件仅存肩及器耳 ,折肩 ,肩下有桥形 耳。
·10 ·
早晚之别 。C 型戈中 ,标本 PG: 3 内后缘有单 面刃 ,此器若从后半部分看 ,与东莞村头遗址 所出的石戚十分相近 ⑦。龟山这件石质武器 , 似乎兼有戈与戚的两种功能 。再从地形与地 层情况观察 ,龟山与仙姑山所出的遗物 ,属于 墓葬遗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注释 : ①朱非素等 :《谈谈马坝石峡遗址的几何印纹陶》,《文
直 , 两面近边缘处各有一周圆 圈纹 ,残 。
第二组器物 陶器亦以泥 质陶为多 , 有部分夹砂陶 。纹 饰有条纹 、方格纹 、粗格纹 、梯 格纹 、篮纹 、编织纹等 (图四) 。 可辨器形有尊 、罐 、钵 、器座 、纺 轮等 。
大口尊 仅见残片 。泥质 褐陶 ,残存颈与肩的一部分 ,颈 下一周凸棱 , 斜肩 , 饰条纹 , 施 酱黑釉 ,釉多脱落 。
图一 普宁石牌 、流沙先秦遗存地点位置图
第一组器物 陶器均破粹 , 以泥质陶为 多 ,夹砂陶少 。泥质陶以褐陶为主 ,有少量灰 淘 。陶器纹饰有曲折纹 、方格纹 、长方格纹 、 叶脉纹 、编织纹 、附加堆纹 、篮纹 、圆圈纹 、重 圈纹 、绳纹等 , 其中有重圈与篮纹组合纹 (图 三) 。
较典型的器物是罐 ,口沿分 2 型 。A 型标 本 PH: 15 , 泥质褐陶 , 侈口 , 圆唇 , 沿面较宽 , 略坦 , 斜肩 , 肩以下残 , 肩饰篮纹 。沿面可见 多道轮制痕迹 。口径 24、残高 5 厘米 (图二 , 2) 。B 型 标本 PH:14 ,泥质褐陶 。侈口 ,尖圆 唇 ,沿外鼓出 ,沿面内凹 ,稍盘 ,斜肩较宽 , 肩 下残 。肩饰篮纹 ,口沿内刻“ ↓↓”符号 。口径 13、残高 6. 5 厘米 (图二 ,1 ;图三 ,10) 。另有一 种罐的口沿内有一个“/ ”符号 (图三 ,11) 。出 土 1 件纺轮 ( PH: 2) ,泥质褐陶 ,棋子形 ,外壁
一 、花鼓岩遗存 花鼓岩位于普宁市西北 ,距市区约 23 公 里 ,距石牌镇 2 公里 (图一) 。花鼓岩是一座高 约 60 米的山岗 ,山上出露有许多大大小小的 花岗岩石块 ,其西 、北面均较陡峻 ,东 、南面稍 平缓 。文化遗物主要分布在山的东南坡 , 因 历年开荒种植 ,山坡被开垦成梯级旱地 ,遗物 多暴露地表或剖面 , 地层多有扰乱 。采集到 的遗物标本有陶器与石器 , 对照我省以往出 土文物 ,大致可分为三组 。
径23 ,残高 8 厘米 (图五 ,3) 。
B 型 标本 PH:8 ,夹砂灰褐陶 。口稍敞 ,壁斜
罐 多为泥质灰陶 。侈口 , 圆唇 , 稍外 近直 ,中空 ,下端残 ,素面 。口径 10、残高 5 厘
翻 ,矮颈 ,斜肩较宽 ,素面 。
米 (图五 ,1) 。
钵 标本 PH:13 ,泥质灰陶 。敛口 ,圆唇 ,
南方文物
Relic s F ro m So ut h
1999 年第 2 期
广东普宁两处先秦遗存的调查
吴雪彬 邱立诚 曾 骐
本世纪 80 年代 ,普宁博物馆在文物普查 中 , 先后发现了石牌区 (镇) 花鼓岩 、流沙区 (镇) 龟山两处古文化遗存 。其后经省 、汕头 地区 (市) 、中山大学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 复查 , 获得一批遗物 。现将调查所获简报如 下。
有轮制痕迹 。胎较厚 。饰绳纹 。 罐 标本 PH:29 ,泥质灰陶 。火候较高 。
敛口 ,方唇 ,唇沿外凸 ,颈肩分界不明显 ,肩以
·3 ·
1、B 型陶器座 ( PH:8) 5、陶钵 ( PH:13)
图五 花鼓岩第二组文化陶器 、石器
2、A 型陶器座 ( PH:11) 3、陶尊 ( PH:12)
钵 标本 PH: 21 ,泥质灰陶 ,质较硬 。直 口微敛 ,圆唇 ,深腹 ,平底 ,下腹近底处微束 。 素面 ,有褐色陶衣 。底部划一个“/ ”符号 。口 径 11、高 3. 5 厘米 (图七 ,2) 。另有一件残器 , 器底划一个“ ”符号 (图六 ,5) 。
器座 标本 PH:9 ,夹砂红陶 ,胎很厚 。直 口稍敞 , 中空 , 壁较直 , 下端残 。素面 。口径
第三组器物
图四 花纹岩第二组陶片纹饰(拓片) 1、方格纹 2、粗格纹 3、梯格纹 4、编织纹
泥质陶占绝大多数 , 夹砂陶很少 。泥质陶 以灰陶为主 , 褐陶次
·2 ·
图三 花鼓岩第一组陶片纹饰 、刻划符号(拓片) 1、绳纹 2、曲折纹 3、长方格纹 4、圆圈纹 5、重圈纹
6、变体编织纹 7、8、变体叶脉纹 9、10、11、刻划符号Fra bibliotek·4 ·
图六 花鼓岩第三组陶片纹饰(拓片) 1、篦点与夔纹组合 2、方格与云雷纹组合 3、方格凸块与夔纹组合 4、变体夔纹 5、刻划符号 6、编织纹 7、重方格凸块纹 8、双线弦纹
12、残高 6、胎厚 2. 4 厘米 (图七 , 1) 。
纺轮 1 件 ( PH:4) 。夹砂灰 褐陶 。算珠形 ,直径 2. 9、高 2. 1 厘 米 (图七 ,4) 。
物集利》第三集 ,1981 年 。 ②邱立诚《: 略谈粤东“浮滨类型”文化的发现及其有关
问题》《, 广东省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1988 年 。 ③据 1995 年牛伯公山遗址发掘资料 。 ④据丰顺县 、潮阳市文物普查资料 。 ⑤同 ①。 ⑥广东省博物馆等 : 《广东大埔县古墓葬清理简报》, 《文物》1991 年第 11 期 。 ⑦邱立诚等 :《东莞村头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