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解析(可编辑)

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
答:(1)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类方法一般需要特殊的仪器,又称为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标准曲线是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浓度(或含量)的范围称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
(3)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是指使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试样含量的测定值与试样含量的真实值(或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称为准确度;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称为这种方法对该物质的检出限。
第三章光学分析法导论1.解释下列名词:(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3)统计权重和简并度;(4)分子振动光谱和分子转动光谱;(5)禁戒跃迁和亚稳态;(6)光谱项和光谱支项;(7)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8)拉曼光谱。
答:(1)由原子的外层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由分子的各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2)当原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的作用时,激发到较高能级上处于激发态。
但激发态的原子很不稳定,一般约在108 s内返回到基态或较低能态而发射出的特征谱线形成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当基态原子蒸气选择性地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态,这种选择性地吸收产生的原子特征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3)由能级简并引起的概率权重称为统计权重;在磁场作用下,同一光谱支项会分裂成2J+1个不同的支能级,2J+1称为能级的简并度。
(4)由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振动光谱;由分子在不同的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转动光谱。
(完整版)仪器分析习题参考答案

仪器分析习题作业第一章绪论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仪器分精心整理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3)化学分析只(4)化学分析灵精心整理敏度低、选择性差,但测量准确度高,适合于常量组分分析;超痕量组精心整理分的分析。
2、共同点:都是进行组分测量分析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组分分精心整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
分析仪器与仪器分析的联系:质的各种物理信号而不是其浓精心整理度或质量数,而信号与浓度或质信号与浓度或质量数之间的关精心整理系,即进行定量分析校正。
括激发到高能态;单色器:精心整理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并采集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透镜、单色元件、聚焦透镜、精心整理出射狭缝。
各部件的主要作用为:入射狭的具有相同波长的光在单色器精心整理的出口曲面上成像;出射狭缝:采集色散后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入射样品或检测器2-7光栅宽度5.0mm,每毫米刻线数720条,该光栅第一级光谱分辨率多少?因为对于一级光谱(n=1)而言,光栅的分辨率为:R = nN = N=光栅宽度×光栅的刻痕密度= 720×5 = 3600 又因为:R =精心整理所以,中心波长(即平均波长)在1000cm-1 的两条谱线要被该光栅分开,它们相隔的最大距离为:dλ===0.28cm-1第3 章原子发射光谱法3-2缓冲剂与挥发剂在矿石定量分析中的作用?缓冲剂的作用是抵偿样品组成变化的影响,即消除第三元素精心整理的影响,控制和稳定弧温;挥发剂的作用是增加样品中难号与内标物的信号比与待测物精心整理的浓度或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内标3-8简述三种用于ICP炬的式样引入方式?精心整理因为试样只能被载气带入ICP 光源中,而不能直接引入花熔融进样,对于特定元素还精心整理可以采用氢化物发生法进样。
其中,以气动雾化方式最为常不同轨道的状态。
精心整理(3)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能级之间的非辐射跃迁过程。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第一章电位分析法1~4 略5.(1)pMg x=5.4(2)3.65×10-6– 4.98×10-66. -17%7. 4.27×10-4%8.(1)=5.4×10-4lg=-2.31=5.0×10-3(2) Cl- =1.0×10-2 mol/L9. pH x ==5.74R入=1011Ω10. Cx=8.03×10-4 mol/L第二章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1. 1.64 V2. -1.342,0.2383. 1.08 V,0.4V,7333 s4. Co先析出,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313 – -0.795V之间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455 – -0.795V之间5 Bi:0.283-0.190V(vs.SHE);-0.005 - -0.098(vs. Ag/AgCl)Cu:0.310-0.159V(vs.SHE);0.022 - -0.129(vs. Ag/AgCl)Ag:0.739-0.444V(vs.SHE);0.451 – 0.156(vs. Ag/AgCl)控制阴极电位大于0.310V(vs.SHE),可以使Ag分离,Cu2+和BiO+不能分离。
6 ,7 , ,89.10. t= 4472s11 6.1×10-4 mol/Lpt阴极产生OH-,改变pH使副反应发生,故pt阴极应用玻璃砂芯套管隔离第三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1~3 略4. 当pH=7时,当pH=5时,5. (1) 线性回归方程: y =6.0733x + 0.3652(2)0.536 mmol/L6. M C x 41023.2-⨯=7. 22.7 μA8. 0.0879. 1.75 ×10-3mol/L10. -0.626 V11. 5.9×10-3第四章气相色谱法1~14 略15. 8.5%,20.6%,60.9%16. 2.15%,3.09%,2.75%,6.18%,85.84%17. (1)4.5, (2)48mL,(3)5.4min,(4)103,(5)1866,(6)1.07nm18. (1)8.6,(2)1.4419. (1)n有效(A) = 636.59n有效(B) = 676(2) 2 m20.(1)0.45 ,(2)7111121.(1)4,(2)4,(3),22. (1)3236,2898,2820,3261,(2)3054(3)0.33m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1~16 略17. 26.24%,27.26%18. 1600,6.7,7.3,1.1,0.8,7 m19. 0.63,2.38,2.65,4.034021,3099,2818,3394,595,1535,1486,217820. 5.1%21. 0.47%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仪1~8 略9. 2.57 eV10. 0.573%。
仪器分析第二版(刘志广)部分课后答案

1.简述色谱基础理论中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塔板理论是由以下四个假设构成的: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
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
2、流动相(如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
3、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4、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速率理论:是由荷兰学者范弟姆特等提出的。
结合塔板理论的概念,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导出的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Cu uBAH其中:A 称为涡流扩散项,B 为分子扩散项,C 为传质阻力项涡流扩散项A 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地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组分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因而引起色谱的扩张。
由于A=2λdp ,表明A 与填充物的平均颗粒直径dp 的大小和填充的不均匀性λ有关,而与载气性质、线速度和组分无关,因此使用适当细粒度和颗粒均匀的担体,并尽量填充均匀,是减少涡流扩散,提高柱效的有效途径。
分子扩散项B/u 由于试样组分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柱的很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的前后( 纵向) 存在着浓差而形成浓度梯度,因此使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而B=2rDg r 是因载体填充在柱内而引起气体扩散路径弯曲的因数( 弯曲因子) ,D g 为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项与D g 的大小成正比,而D g 与组分及载气的性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组分,其D g 小, 反比于载气密度的平方根或载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所以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 如氮气) ,可使B 项降低,D g 随柱温增高而增加,但反比于柱压。
弯曲因子r 为与填充物有关的因素。
传质项系数Cu C 包括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 g 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 1 两项。
所谓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移动到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
现代仪器分析第二版部分习题解答.doc

现代仪器分析习题解答2009年春第12章电位分析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P2161.什么是电位分析法?什么是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答:利用电极电位和溶液中某种离了的活度或浓度Z间的关系來测定待测物质活度或浓度的电化学分析法称为电位分析法。
以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的电位分析,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2.何谓电位分析中的指示电极和参比屯极?金属基电极和膜电极冇何区别?答:电化学中把电位随溶液中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变化而变化,并能反映出待测离了活度或浓度的电极称为指示电极。
电极电位恒定,不受溶液组成或电流流动方向变化影响的电极称为参比电极。
金属基电极的敏感膜是由离子交换型的刚性基质玻璃熔融烧制而成的。
膜电极的敏感膜一般是由在水中溶解度很小,11能导屯的金属难溶盐经加压或拉制而成的单晶、多晶或混晶活性膜。
4.何谓TISAB溶液?它有哪些作用?答:在测定溶液屮加入大量的、对测定离子不干扰的惰性电解质及适量的pH缓冲剂和一定的掩蔽剂,构成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ISAB)。
其作用有:恒定离了强度、控制溶液pH、消除干扰离了影响、稳定液接电位。
5.25°C时,用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L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814V,那么在6?(HA C)=1.00X103 mol.L-1的醋酸溶液中,此电池的电动势为多少?(K H Ac=1.8X10t设a H+=[H+])解:•产(p 叶申孑(p(+)- (K-0. 0592pHi)E2= (p(+>-</)(-)=(p(+)- (K-0. 0592pH2)/.E2- Ei= E2-0. 814=0. 0592 (pH2- pH】)AE2=0. 814+0. 0592(-lg VKc^4. 00) =0. 806 (V)6.25°C时,用pH二5. 21的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池:“玻璃电极I H~ (a=X mol.If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 209V,若用四种试液分别代替标准缓冲溶液,测得电动势分别为①0.064V;②0. 329V;③0. 510V;④0. 677V,试求各试液的pH和K活度解:(1) A E F O. 064-0. 209=0. 0592 (pH-pH s)VpH s=5. 21・・・pHf2. 76 a H=l. 74X10-3 mol.L-1(2) A E2=0. 329-0. 209=0. 0592 (pH2-pH s)VpH s=5.21(3) A E3=0. 510-0. 209=0. 0592 (pH:厂pH JVpH s=5. 21・・・pll3 二10.29 a H-=5. 10X10-11 mol.L-1(4) A E F O. 677-0. 209=0. 0592 (pH 厂pH JVpH =5. 21・・・pH尸13. 12 a lf=7. 60X10-14 mol .If17.25°C时,电池:“镁离子电极I Mg2+ (a=1.8X10-3mol.L_1)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动势为0.411V,用含\1尹试液代替已知溶液,测得电动势为0.439V,试求试液屮的pMg值。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篇一:仪器分析复习】化学分为经典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其中经典分析方法也成为湿化学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需要使用简单仪器,仪器分析中也包含某些化学分析技术。
2、仪器分析的特点: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检验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可实现试样非破坏性分析及表面、微区、形态等分析;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结构测定;相对误差较高,较不适宜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需要结构较复杂的昂贵仪器设备,分析成本比化学分析高; 3、仪器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分离分析法。
n4、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差dr表示精密度(rsd)dr?nsxn?(x;s?ii?xn)2n?1;?xn?ixin5、灵敏度:是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
6、最低见出现浓度或检测量表示能得到相当于3倍空白信号波动标准差或噪音信号的最低物质浓度或最小物质质量。
二、1、光分析法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2、区别:光谱分析法中能量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光辐射,以及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的某种变化与待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并为波长或波数的函数,如光的吸收及光的发射,这些均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非光谱分析法表现为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散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只是与待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不涉及能级跃迁。
3、电磁波谱的主要参数:波普区波长范围光子能量/ev5~140pm10?32.5?101.2?106~8.3?10~1.2?103~10nm6210~200nm 200~400nm125~6 6~3.1可见光近红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微波射频3.1~1.71.7~0.5 0.5~0.02?42?104?104?10?2~4?10~4?10~4?10?4?7?7?104、光谱的形状:线状、带状、连续状5、lambert-beer定律:a?lgi0iii0=t透光度,a与浓度c成正比)四、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刘志广版)总结内容

第六章自吸:位于中心的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导致谱线中心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自吸。
自蚀:元素浓度降低时,一般不出现自吸,随着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可被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自蚀。
为什么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中可有效消除自吸现象?答:因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温度高,惰性气氛,原子化条件,有利于难溶于化合物的分解和元素激发;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具有“趋肤效应”,即涡电流在外表面处密度大,使表面温度高,轴心温度低,中心通道进样对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影响小,也有效的消除了自吸现象。
分析线:复杂元素的谱线可能多达数千条,检测时只能选择其中的几条特征谱线,称为分析线。
最后线:当试样的浓度逐渐减小时,谱线强度减小直至消失,最后消失的谱线称为最后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都有一条或者几条最强的谱线,也即产生最强谱线的能级间的跃迁最易发生,这样的谱线称为灵敏线。
共振线:指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
最后线也是最灵敏线;共振线也是最后线,最灵敏线。
红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蓝移:由取代基或溶剂效应引起的使吸收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检出限:定义为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质量浓度或最小质量。
什么是锐线光源?答:所谓锐线光源是指给出的发射线宽度要比吸收线宽带窄,即发射线的小于吸收线的,同时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
哪些光源是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高频无极放电灯,蒸汽放电灯。
干扰因素有哪些?如何抑制干扰?答:(1)谱线干扰;用纯度较高的单元素空心阴极灯来减小干扰。
(2)背景干扰;空白溶液校正背景的方法。
(3)化学干扰;可通过在标准溶液和式样溶液中加入某种光谱化学缓冲剂,来抑制或减少化学干扰。
(4)物理干扰;可通过控制试液与标准溶液的组成尽量一致的方法来抑制。
第十章红外试分析产生红外光谱的条件,为什么分子中有的振动形式不会产生红外光谱?答:条件:在红外光谱分析中,只有照射光的能量E=hv等于两个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E时,分子才能由低级动能级E1跃迁到高振动能级E2,即⊿E=E1-E2,产生红外吸收。
仪器分析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仪器分析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仪器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题答案】3 章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ui-visp503.1 分子光谱如何产生?与原子光谱的主要区别它的产生可以看做是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光子选择性俘获的过程,本质上是分子内电子跃迁的结果。
区别: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3.2 说明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产生的原因,其电子跃迁有那几种类型?吸收带有那几种类型?跃迁类型与吸收带3.3 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因为在实际用于测量的是一小段波长范围的复合光,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不同,就导致了对beer 定律的负偏离。
吸光系数变化越大,偏离就越明显。
而最大吸收波长处较平稳,吸光系数变化不大,造成的偏离比较少,所以一般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3.5 分光光度法中,引起对lambert-beer 定律偏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偏离lambert-beer law 的因素主要与样品和仪器有关。
样品:(1)浓度(2)溶剂(3) 光散射的影响;克服:稀释溶液,当 c 0.01mol/l 时, lambert-beer 定律才能成立仪器:( 1)单色光( 2)谱带宽度;克服:lambert-beer law 只适用于单色光,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3.9 按照公式a=-lgt 计算第 5 章分子发光分析法p1085.3 (b )的荧光量子率高,因为(b)的化合物是刚性平面结构,具有强烈的荧光,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即减少了碰撞失活的可能性5.4 苯胺的荧光在10 时更强,苯胺在酸性溶液中易离子化,单苯环离子化后无荧光;而在碱性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故显荧光。
一般ph 在7~12 发生蓝色荧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篇一:仪器分析复习】化学分为经典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其中经典分析方法也成为湿化学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需要使用简单仪器,仪器分析中也包含某些化学分析技术。
2、仪器分析的特点: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检验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可实现试样非破坏性分析及表面、微区、形态等分析;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结构测定;相对误差较高,较不适宜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需要结构较复杂的昂贵仪器设备,分析成本比化学分析高; 3、仪器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分离分析法。
n4、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差dr表示精密度(rsd)dr?nsxn?(x;s?ii?xn)2n?1;?xn?ixin5、灵敏度:是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
6、最低见出现浓度或检测量表示能得到相当于3倍空白信号波动标准差或噪音信号的最低物质浓度或最小物质质量。
二、1、光分析法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2、区别:光谱分析法中能量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光辐射,以及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的某种变化与待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并为波长或波数的函数,如光的吸收及光的发射,这些均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非光谱分析法表现为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散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只是与待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不涉及能级跃迁。
3、电磁波谱的主要参数:波普区波长范围光子能量/ev5~140pm10?32.5?101.2?106~8.3?10~1.2?103~10nm6210~200nm 200~400nm125~6 6~3.1可见光近红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微波射频3.1~1.71.7~0.5 0.5~0.02?42?104?104?10?2~4?10~4?10~4?10?4?7?7?104、光谱的形状:线状、带状、连续状5、lambert-beer定律:a?lgi0iii0=t透光度,a与浓度c成正比)四、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谱线变宽因素:碰撞变宽:原子核蒸气压力愈大,谱线愈宽。
(同种粒子碰撞——赫尔兹马克(holtzmank)变宽, 异种粒子碰撞——称罗论兹(lorentz)变宽)场致变宽:在外界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引起原子核外层电子能级分裂而使谱线变宽现象称为场致变宽,由于磁场作用引起谱线变宽,称为zeeman (塞曼)变宽。
自吸变宽: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 3、原子吸收谱线变宽的主要原因是受多普勒变宽(热变宽)和碰撞变宽的影响,但主要受到多普勒变宽(热变宽)的影响。
4、峰值吸收:在不太高温度的稳定火焰中,峰值吸收系数k0与被测原子浓度n0成正比。
a=kc5、锐线光源:所发射谱线与原子化器中待测元素所吸收谱线中心频率(v0)一致,而发射谱线半宽度(?ve)远小于吸收谱线的半宽度(?va)。
6、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最重要的是绘制一条标准曲线。
配制一组含有不同浓度被测元素的标准的标准溶液,在与试样测定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依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测定吸光度。
绘制吸光度a 对浓度c的校准曲线。
测定试样的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上用内插法求出被测元素的含量。
标准加入曲线法标准加入法能消除基体干扰,不能消背景干扰。
使用时,注意要扣除背景干扰。
7、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辐射后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回到基态或较低能级。
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辐射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即原子荧光。
7、原子荧光光谱的类型:共振荧光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被激发后,再发射与原吸收线波长相同的荧光即是共振荧光。
它的特点是激发线与荧光线的高低能级相同。
非共振荧光当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
非共振荧光又分为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anti stokes(反斯托克斯)荧光敏化荧光受光激发的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辐射形式去激发而发射荧光即为敏化荧光。
火焰原子化器中观察不到敏化荧光,在非火焰原子化器中才能观察到。
共振荧光强度最大,最为常用。
八、1、分子发光的类型按激发的模式分类:分子吸收光能被激发,所产生的发光为光致发光,如分子荧光和磷光。
分子由化学反应的化学能或由生物体(经由体内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所激发,其发光分别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
2、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分子能级与跃迁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在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转动能级;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量子化;跃迁一次到位;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态能级低;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环上的取代基是给电子基团;~?*)型4、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九、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产生的。
10、助色团:本身不产生吸收峰,但与生色团相连时,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且使其吸收强度增强的基团。
例如?oh、?or、?nh2、?sh、?cl、?br、?i等11、红移和蓝移:因取代基的变更或溶剂的改变,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12、k带:由共轭体系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
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应用最多的吸收带。
13、b带:由芳香族化合物的???*跃迁而产生的精细结构吸收带。
14、e带:由芳香族化合物的???*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可分为e1和e2带。
15、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使共轭体系形成大?键,结果使各能级间的能量差减小,从而跃迁所需能量也就相应减小,因此共轭效应使吸收波长产生红移。
溶剂效应:溶剂极性对光谱精细结构的影响如果溶剂的极性越大,溶剂与溶质分子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就越强,溶质分子的振动也越受到限制,因而由振动而引起的精细结构也损失越多。
1- 水中(转动和振动光谱表现不出来)2- 溶液(被溶剂包围,转动光谱表现不出来) 3- 蒸汽状态(振动和转动光谱的跃迁表现)溶剂极性对???*和n??*跃迁谱带的影响当溶剂极性增大时,由???*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红移, n??*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蓝移1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单光束分光光度计、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和多通道分光光度计17、双光束分光光度计的优点:由于采用了双光路方式,两光束同时分别通过参比池和试样池,使操作简单,同时也消除了因光源强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18、结构分析:顺反异构体的判别:一般来说,顺式异构体的?max比反式异构体的小互变异构体的测定:构象的判别:例如,?-卤代环己酮有两种构象:c–x键可为直立键(i),也可为平伏键(ii)。
前者c=o上的?电子与c–x键的?电子重叠较后者大,因此前者的?max比后者大。
据此可以区别直立键和平伏键,从而确定待测物的构象。
19、定量分析依据:朗伯-比耳定律。
即在一定波长处被测定物质的吸光度与其浓度呈线性关系。
20、定量分析方法:单组分定量方法——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不含被测组分的空白溶液为参比,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在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浓度范围内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得到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
在相同条件下测定未知试样的吸光度,通过线性回归方程便可求得未知试样的浓度。
多组分定量方法——根据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特点,在同一试样中可以测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
【篇二:仪器分析课程考试大纲】t>(四年制本科. 试行)课程编号:03010202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适用专业:化学开设学期:第六学期考试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考核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考核,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
经过必要的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分析工作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36(18周,周课时2),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1、《分析化学(下)》第三版,华中师大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参考书目1、朱明华主编,《仪器分析》(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2、林树昌,曾泳淮主编,《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3、赵藻潘等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刘志广主编,《分析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四、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本考试大纲根据上饶师范学院《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以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按照仪器分析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了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目标。
考核目标分为二个层次;了解、掌握(或会、能)。
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1、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分类,标准曲线(绘制、线性范围、相关系数);2、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的概念。
考核要求1、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2、了解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方法及意义;3、了解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及检出限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考核知识点1、电磁辐射的性质,电磁波谱区,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考核要求1、了解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产生的机理,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的分类;2、了解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的区别。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考核知识点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4、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考核要求:1、掌握主要的电子跃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掌握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紫外与可见吸收光谱的异同点;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作用;3、了解紫外吸收光谱的特点和应用;4、了解紫外分光光度计结构原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催化动力学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