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边城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边城》教案4篇

关于《边城》教案4篇

关于《边城》教案4篇关于《边城》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边城》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边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预习导读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4)赏读第一部分:A、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

“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

”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B、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C、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D、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E、“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F、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G、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H、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用不尽相同。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边城》是沈从⽂的代表作,⼊选20世纪中⽂⼩说100强,排名第⼆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编整理了⾼中语⽂《边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边城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要表现的古⽼湘西的⼈⽣形式3、理解《边城》题⽬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的⼆、过程与⽅法:1、美读课⽂,咀嚼品味⼩说诗⼀般的意蕴提⾼学⽣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法结合,完成⽂本中⼈物内⼼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中⾄真、⾄善、⾄美的⼈性树⽴爱世界爱⼈类的情操。

2、了解古⽼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化⽣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说的环境、⼼理描写、培养把握⼈物形象的能⼒。

2、理清⼩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物的性格、语⾔和⼼理,把握⼩说中⾄真、⾄美、⾄善⼈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说内容。

2、补充相关⼩说情节,让学⽣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法】要本着以学⽣获得知识和能⼒为主,重视学⽣的思考重视学⽣的感悟.“教学有法,但⽆定法”,慎重地选择⾏之有效的教学⽅法,结合该课的教学⽬标、教材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我准备⽤两课时,采⽤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教学 ,让学⽣能更深的领悟⽂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动脑筋,⾃⼰进⾏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然段3、找出⼩说主要⼈物的⾔⾏,品味⼩说中的淳朴的⼈性4、勾画出⼩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说的⼈物、情节,⽤⾃⼰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教学:《边城》这部⼩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维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边城》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涵,把握主题。

3、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思路方法:
散文化的《边城》,篇幅很长,主题深刻,所述生活与学生有距离,节选部分又不能反映全貌。

如何达成目标?拟依次处理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把握《边城》全文过渡到节选部分的解读;二是处理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由课文形象的分析抽象出主题;三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理解主题之后,拓展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认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优美文字和精彩片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提高分析评价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3)培养热爱文学、珍惜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鉴赏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边城》,感知作品内容,理解人物关系;2.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五、教学过程1. 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 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5. 课堂分享:选取部分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作品背景,学生自主阅读《边城》第一章至第四章;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自主阅读第五章至第八章;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自主阅读第九章至第十二章;4. 第四课时: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学生自主阅读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其对作品内容的把握和思考;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考察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介绍。

2. 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3.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4.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解读。

2. 学生对于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小说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等。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相关的小说文本和解读资料。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第1-2周:介绍小说背景和主题,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第3-4周: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

3. 第5-6周: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7-8周: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4.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引起学生对《边城》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小说的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4. 讨论与交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和讨论小说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等。

5. 练习与拓展: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

高一语文教案-边城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船夫等主要人物形象。

3.掌握小说的叙事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2.深入挖掘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小说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船夫的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阅读小说,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翠翠手中的红绳子等。

2.分析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延伸阅读。

二、课后延伸1.让学生自主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等。

2.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探讨沈从文作品的共同特点。

三、课堂小结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后延伸阅读的完成情况。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三、课后作业2.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

四、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边城》这部小说,培养其文学素养,提高其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一语文《边城》教案

高一语文《边城》教案

高一语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边城》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2.人物形象分析。

3.小说艺术特色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2.小说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边城”的含义。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的形象,理解她的纯真、善良和坚韧。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探讨他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3.分析船夫的形象,了解他的勤劳、朴实和忠诚。

四、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特色,品味其诗意美。

2.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如渡船、白塔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深入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母亲的形象,探讨她的悲剧命运及其对翠翠的影响。

2.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船夫之间的关系,理解小说的情感深度。

三、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1.分析渡船的象征意义,理解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2.分析白塔的象征意义,探讨其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2.评价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六、课后小结1.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边城》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理解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2.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阅读打下了基础。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边城》的理解更加深入。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课后作业布置要适量,避免过多负担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
【学习目标】:(★为重点,※为难点)
★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美”
★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学习方法】:诵读法(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课文预习】:
1、字音字形:
放散(sàn)热气寻觅(mì)喁喁(yóng)说话黑黝黝(yǒu)痴(ch ī)情
埋(mán)怨焖(mân)瓜菜间(jiàn)或啭(zhuàn)着喉咙傩(nu ó)送
涎(xián)皮莞(wǎn)尔而笑
2、词语积累:
⑴多音字:
xū(喘吁)mái(埋没)qiào(翘起)fāng(牌坊)
吁埋翘坊
yù(呼吁)mán(埋怨)qiáo(翘首)fáng(油坊)
yì(自怨自艾)cháng(一场雨)yúyú(喁喁私语)(形容说话的声音,多指小声)
艾场喁
ài(方兴未艾)chǎng(广场)yóngyóng(喁喁)(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⑵形近字:
喁yú(喁喁私语)肆sì(大肆)媸chī(妍媸)
隅yú(负隅顽抗)肄yì(肄业)嗤chī(嗤笑)
蒿hāo(蒿草)篁huáng(篁竹)俑yǒng(兵马俑)
嵩sōng(嵩山)徨huáng(彷徨)甬yǒng(甬路)
缟gǎo(缟素)惶huáng(惶恐)涌yǒng(涌现)
槁gǎo(枯槁)蝗huáng(蝗虫)踊yǒng(踊跃)
★文学常识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苗族。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13至15章。

★初读印象
1、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
2、课文三节内容有没有一个中心事件?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三节内容具体写了什么?
3、课后练习一
【课堂导学】:
★提问导思
(问题)《边城》的主题是什么?
(导思)主题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或感情。

在初读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创作动机,按照“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的思路作分析,推导出主题。

1、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2、“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语)
3、《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序)
★方法导学
(方法)从文中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研究品味小说的语言美。

步骤:自己找到文中的写景的语句-→动手分析它的好处-→语言美在何处
自己找到文中的写心理的语句-→动手分析它的好处-→语言美在何处
(思路)
1、我喜欢
因为
语言美在
2、我喜欢
因为
语言美在
【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涎(xián)皮船舷(xuán)角隅(yú)
B、火镰(liǎn)埋(mái)怨结(jiã)子
C、莞(wǎn)尔焖(mân)菜竹篁(huáng)
D、胡诌(zhòu)茶峒(tòng)傩(nu ó)送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忌讳悲悯硬扎黑黝黝B、滨水挪移弛名荧火虫
C、甬道逢场烟杆草荐D、笼罩碧溪岨翘起大拇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且想象她出走以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来地躺在船上。

②翠翠,你人乖巧,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也莫生气。

我说个笑话给你听。

③她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④老船夫见他眼神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处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

A、无可奈何信口雌黄确实宣告B、无能为力口若悬河似乎报告
C、无可奈何信口开河似乎奉告D、无能为力滔滔不绝仿佛忠告
4、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

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5、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
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重点文段赏析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供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

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6、黄昏到来,边城温柔、美丽、平静,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A、杜鹃叫个不息,啼叫令人悲愁
B、热气蒸人,各种气味令人烦闷
C、生意人杂乱声音,使人心里烦乱
D、生活太平凡,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无法表达。

7、在寂寞难耐之下,翠翠想离家出走,表现了怎样的心态?
答:。

8、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

参考答案:
1、C2.B3.C4.C(应是“语言描写”)5.A
阅读测试题
6、D
7、青春萌动,受不了“太平凡”的生活,想攀住新的人和事
8、对比,衬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