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通过对宁夏地区持续干旱成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干旱暴露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
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
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
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
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 ℃,较常年同期偏高2.70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 ℃,偏高1.80 ℃;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 ℃,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 ℃。
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2人为因素宁夏地区近几年出现特大干旱,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自然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2.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设备损毁严重,导致整体抗旱能力降低。
宁夏地区各类蓄水工程大部分修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失修,设施日趋老化,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2004年秋季干旱发生时,宁夏地区水库和塘坝蓄水明显减少。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1.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1.降水方面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在地理学中,干旱是如何定义的?

在地理学中,干旱是如何定义的?一、干旱的概念及分类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或者水资源供应明显不足以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的地区。
根据干旱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气候干旱、农业干旱和水资源干旱三种类型。
1. 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指由于长期持续缺水,导致土壤含水量极度不足的干旱。
气候因素是气候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气温升高、蒸发潜热增加、降水量减少等。
2. 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是指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影响较大的干旱,通常是由土壤水分不足导致的。
农业干旱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水资源干旱水资源干旱是指水资源供应不足以满足社会和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的干旱。
水资源干旱主要由降水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引起。
二、干旱的成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匀,地区之间出现明显的降水偏差。
气候变化会改变大气环流模式,影响降水形态和分布,从而引发干旱。
2.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覆被变化也会导致干旱的发生和加剧。
过度开垦和滥伐导致水源减少,河流干涸,土壤水分蒸发加快。
此外,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加剧干旱的程度。
三、干旱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1. 生态系统影响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
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的减少会导致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干旱还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恶化。
2. 农业影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农作物因缺水而减产,农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灌溉设施破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效益。
3. 社会经济影响干旱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缺水导致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受限,给社会带来不便。
农业减产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我国的干旱灾害

【应用案例1】
[2007年山东文综]
高考真题演练
图中反映了我国 1951—1991年间 不同区域干旱季 节分布及其对农 业的影响。
⑴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3分)
②地区。依据:B和C两项指标均是全国最高
⑵分析②③ 两区旱 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②区:春季雨带未到,降水少; 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副高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⑶说明①区春旱引 发的最主要的次生 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2.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①降水方面:季风气候不稳定,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②水资源方面: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不平衡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③社会经济方面: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人类活动的浪费与破坏
间接原因
另外:干旱的严重程度也与地形有关 南方而干旱威胁也比较严重。
开始迟 北方 结束早 雨季 雨季短
开始早 南方 结束迟 雨季 雨季长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分区 旱灾 类型 东北 春旱 华北 为主 长江 伏旱为 主 以南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 春季是本区农作物 加强,但雨季未到 生长关键期,需水 量大 7、8月雨带北移, 作物生长期、水电、 本区受副高控制,高 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温晴朗
南方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注意观察
我国de 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冷气流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五月 注意观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我国de 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
雨
六月 注意观察
干旱趋势变化的成因

干旱趋势变化的成因
干旱趋势变化的成因可以有多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成因:
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
气候变暖可以加剧干旱的频率和强度。
2. 外部气候系统的变化: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周期性变化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干旱。
3. 降水模式的改变:降水的分布模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干旱。
例如,降雨季节的偏移、持续干旱期的延长等。
4. 土地利用变化:过度的土地开垦、森林砍伐、湿地损失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覆盖和蒸发条件,从而影响了局部气候和水循环,增加了干旱的可能性。
5. 水资源管理不善: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过度的水资源利用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干旱。
例如,大规模灌溉农业、城市化进程和过度取水等。
6. 地形和地理因素:地势高低、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也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高山和沿海地区通常比内陆地区更容易受到降水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干旱的成因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的干旱成因可能存在差异。
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及防御措施

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及防御措施一、干旱的概念及危害因长期无雨或少雨,空气和土壤极度干燥,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损害或枯萎死亡的现象称为干旱。
干旱是气象、地形、土壤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大气环流异常(主要是指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进退)和高压天气系统长期控制一个地区,是造成大范围严重干旱的气象原因。
干旱是我国重要的灾害件天气之一。
在我国各主要农业地区都有发生,危害作物、树木、牧草等,造成严重减产歉收或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干旱对作物的危害,就作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言,下列两个时期发生干旱危害最大。
1.作物播种期此时干旱,影响作物适时播种或播种后不出苗,造成缺苗断垄。
2.作物水分临界期指作物水分供应最敏感的时期。
对禾谷类作物来说,一般是生殖器官的形成时期。
此时干旱会影响结实.对产量影响很大。
如玉米水分临界期在抽雄的大喇叭口时期.此时干旱会影响抽雄,群众称之为“卡脖旱”。
3.谷类作物灌浆成熟期此时干旱影响谷类作物灌浆,常造成籽粒不饱满,秕粒增多,粒重下降而显著减产。
二、干旱的类型1.根据干旱的成因分类可将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
壤干旱是指土壤水分亏缺,植物根系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水分,致使体内水分平衡调而受害。
大气干旱是由于高温低湿,作物蒸腾强烈而引起的植物水分平衡的确坏而受害。
生理干旱是指土壤有足够的水分,但由于其他原因使作物根系的吸力发生障碍,造成体内缺水而受害。
2.根据干旱发生季节分类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
春旱是春季,移动性冷高压常自西北经华北、东北东移入海,在其经过地区,晴朗少云,升温迅速而又多风,蒸发很盛而产生干旱。
夏旱是夏季,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向北推进,长江流域常在它的控制下,7.8月份有时甚至一个多月,天晴酷热,蒸发很强,造成干早。
秋旱是秋季,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南退,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南伸,形成秋高气爽天气,而产生干旱。
冬旱是冬季,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减弱,使得我国华南地区有时被冬季风控制,造成降水稀少,易出现冬旱。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旱灾的概念旱灾是指由于缺乏降水或者降水不足导致的干旱现象,使得土壤干燥、植被枯萎,从而损害农作物和畜牧业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害现象。
旱灾非常具有危害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二、旱灾的成因1. 气候因素:旱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气候因素,比如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等都会导致干旱发生。
2. 地形因素:地形对于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山地区域降水较多,而平原地区则相对干旱。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于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有重要影响,贫瘠的土壤容易出现旱灾。
4.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快,使得土壤更容易干燥。
5. 人为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为活动也会导致土地退化,从而加剧旱灾的发生和扩散。
三、旱灾的影响1. 农业生产受损: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干旱枯萎,土地荒芜,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
2. 水资源短缺:干旱导致水源减少,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 环境破坏:干旱会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 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土地退化等,从而给农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城市和社会发展。
四、旱灾的防治1.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田、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2. 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植被,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3.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选择抗旱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4. 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旱灾防治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抗旱技术水平,加强旱灾应急救援能力。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共14张PPT)

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降
江淮地区,地表水丰
水稀少,降水变率小。 富,农业灌溉便利。
请思考:江淮地区为何伏旱危害严重? ① 锋面雨带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
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 处于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③ 农作物生长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干旱造成的主要危害?
2. 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C )
A. 滑坡
B. 沙尘暴
C. 森林火险
D. 土壤盐碱化
我国旱灾的形成机制与分布
春季气温回 升快,蒸发 量大,雨季 还未到达, 形成春旱。
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
华北 地区
江淮地区 旱灾多发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 地区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 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长期无降水 或降水稀少
干旱
不能满足人们 生产、生活以 及动植物生长 需要,阻碍经
济发展
旱灾
自然变异
灾害形成
干旱的成因、危害
长时间无降 水或降水异
常偏少
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
粮食减少, 饮水困难
影响经济、 社会安定
我国的旱灾分布地区差异 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流域:伏旱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2)分析②、③两区 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四川高考)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
1~2题。
1. 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
简称是(B )
A. 陕、桂、湘 B. 滇、黔、蜀 C. 滇、黔、湘 D. 陕、蜀、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什么是干旱,可造成哪些灾害?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
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
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
这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
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
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
其次,1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
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
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一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一1643年和1939一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
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一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一1968年连续3年干旱。
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灾害严重。
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条件是什么?干旱危害的程度,不仅与干旱的强度有关,而且还与干旱范围有关。
严重的干旱往往是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
我国大范围少雨干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臵和强度,以及西风环流形势的稳定发展。
例如1972年出现的全国性干旱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活动位臵较常年偏东,强度较常年偏弱。
大范围干旱还与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活动有关。
比如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就与地球上的大旱大涝存在明显的关系。
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又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与我国大范围旱涝也有密切关系。
可见,形成大范围干旱的条件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异常发展而引起的。
什么是旱区,什么是旱期?2某段时期内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的地区称为干旱区。
一般是依据降水量减少的程度来确定的。
在气象学中常以降水距平百分率来表示。
首先把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观测值,按一定时段统计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然后填在地图上,按一定的间隔分析等值线分布图。
比如连续3个月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5一50%(2.5一5成)定为干旱,偏少5成以上,即可定为严重干旱区。
这种方法确定的干旱区是单纯从气象角度考虑的,而没有注意实际经济活动如农业生产、作物的种类和不同生产发育期对水份的需求。
此外,实际干旱还与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等有关。
所以实际干旱区的确定是件很复杂的工作。
干旱期是很难精确地确定的,主要是由于干旱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气象上一般采用某时段降水量偏少到一定的标准时,这个时段就称为干旱期。
也有的用这场雨到下场雨之间的时间间隔表示干旱期。
因农作物在需水关键期,对降水量偏少很敏感,确定干旱期时尽可能使用时段较短的雨量资料(如候雨量、旬雨量)来确定干旱期。
这样确定的干旱期比用月雨量资料确定的干旱期要精确得多。
旱期要求的精确程度与研究的目的有关,无需强求一律。
什么是伏旱,它是怎样形成的?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
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我国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
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夏)旱虽不及春旱3出现的频率高;但对作物的危害一般较春旱重,所以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农谚。
伏旱不仅关系到当年作物的生长,而且也决定当年水库的蓄水量和土壤底墒的形成,对来年的冬小麦和春播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卡脖子旱”?“卡脖子旱”是一句流传在我国北方的农谚。
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出现干旱危害,将影响到作物的发育,造成空壳增多,导致减产。
谷物、小麦、水稻等水分临界期多是在生殖器官形成期,一般是拔节一袖穗期,这时期缺水将影响小花分化,雄穗迟迟不能抽出,有似卡脖子,使作物的穗粒数降低。
华北地区的春旱对冬小麦来讲,主要是影响临界期的水分供应。
对玉米来说,水分临界期主要发生在抽雄穗前"大喇叭口"时期,此时的干旱,群众称之为“卡脖子旱”。
华北地区的初夏旱,正值春玉米的大喇叭口时期,将直接影响到雄花的正常发育。
近年来,北方一些地区搞"三种三收"的种植制度,二茬玉米代替过去的春玉米,因二茬玉米生育期推迟,相应地比春玉米容易避开初夏旱的危害。
但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有些年份雨季来得迟,在水分临界期时缺水,仍会受到“卡脖子旱”的危害。
4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
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5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儿童和学生易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和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严格执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和隔离治疗措施。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隔离措施;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皮疹消退,水疱、溃疡结痂后方可返校,以免引起大范围感染,一般隔离时间应为两周。
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为7天。
对患儿接触的一切物品6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五、对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如何护理和治疗?手足口病如无合并症,只要及时治疗,多在一周便可痊愈。
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
手足疱疹部位避免摩擦、挤压,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不良洗涤液的刺激。
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勤洗手来勤换衣。
开窗通风要习惯。
肥皂洗手把好关。
人多地方我不去。
晒晒毛巾和被褥。
盐水天天来漱口。
生冷食物不要吃。
手足口病赶跑他。
太阳下边扭一扭。
良好习惯要保持。
7洪涝灾害预防知识什么是洪涝?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
“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
同时也有相应的洪涝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其中包括根据防汛特征水位,对应划分预警级别(通常由重到轻分为一、二、三、四共4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1、洪水的类型有哪些?大范围降水引发的江河洪水;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溃堤、溃坝引发的洪水;融雪性洪水。
2、洪灾来临的前兆?强台风的到来;上游或本地连降大雨,使山洪暴发;高山融雪及冰凌;河、湖大堤损毁。
3、洪水将要来临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当接到有关洪水灾害的警报时,应及时行动,认真检查各种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发现隐患,及时整顿;提前疏浚居住地的排水沟,在村、院落及建筑物的周围修筑拦洪坝、围堰等防水设施;妥善安排,保管好家中贵重财物;离开住所时,切断水、电、气源,锁紧房门。
4、怎样防止洪水涌入室内?8房屋的门槛、窗户是进水部位。
用沙袋、土袋在门槛和窗户处筑起防线;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可以多封几层;老鼠洞穴、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都要堵死。
真正被密闭的建筑物就不会进水了。
5、洪水来了如何自救?向高处转移。
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篷;身处危房时,应该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除非在洪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过屋顶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若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发现高压线铁塔或是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可利用眼镜片、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光亮发出求救信号;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光发出求救信号;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