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下)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第一章: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时间范围和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 教学内容: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时间范围,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
二、第二章:1949-1978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三、第三章:1979-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四、第四章:21世纪初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21世纪初至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掌握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五、第五章:中国当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与风格,掌握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教学内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及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学作品。
六、第六章:中国当代文学的主题与思想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主题与思想,掌握各种主题与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二、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背景,掌握鲁迅、茅盾等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b. 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等c.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题材小说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和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重要作家。
三、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其影响b.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c.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赵树理、孙犁的作品,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至今)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掌握莫言、陈忠实等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c.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莫言、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五、第四章:当代文学现象及批评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2. 教学内容:a. 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b. 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其方法c. 代表性文学现象分析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发展阶段及其重要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二、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其主要文学现象和成就。
2. 教学内容:a.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发展特点;b. 分析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如莫言、陈忠实、王蒙等;c. 探讨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流派。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三、第二章:诗歌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趋势;b. 分析代表性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等;c. 解读经典诗歌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价值。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诗歌鉴赏法、小组讨论法。
四、第三章:小说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当代小说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小说的创作主题和艺术特点;b. 分析代表性作家,如路遥、张承志、刘震云等;c. 解读经典小说作品,探讨其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五、第四章:散文创作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散文的创作特点和主题;b. 分析代表性作家,如余秋雨、周国平、张抗抗等;c. 解读经典散文作品,探讨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作品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六、第五章:戏剧与影视文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戏剧与影视作品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a. 概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的创作特点;b. 分析代表性作品,如《茶馆》、《雷雨》、《霸王别姬》等;c. 探讨戏剧与影视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二章新时期小说3

• c其关于文学观念与文本形式的 革命、反叛、探索、创新,极 大地解放了中国作家的文学想 象力与主体创造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身矛盾:
• a、反叛与这反叛对他们的制约。形式和技巧的 极端化,构成对其自身写作自由的限制。 • b小说观念上对个性的张扬,实际创作中陷入一 定的模式化。 • c形式与语言的创新与实验,负面是文本的游戏 中语言的膨胀和消解。 • d以“历史”为保护伞巧妙隔开意识形态而获得 一个相对自由的审美空间,但另一方面,又多少 回避了当下的生存真实,造成对当下的“失语”。
• 余华主要的作品: •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鲜血梅花》 •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 事如烟》等 •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 卖血记》《兄弟》
•
•
• • • •
余华的先锋小说特点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残雪、马原、苏童、余华、
洪峰、格非、孙甘露等。
• 作品《你别无选择》、《苍老的浮云》、《黄泥
街》、《冈底斯的诱惑》、《褐色鸟群》、《在
细雨中呼喊》等等。
二、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发展阶段
• (一)主要特点:
•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 式的反叛与消解,放弃了对生活 的象征、转喻,以及本质的抽象 和形而上的把握,作品不再具有 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消解深度。
第一节
•
先锋小说
• 一、“先锋小说”概念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
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和定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2. 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
3. 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现代文学的开端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变革: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白话文的推广、文学主题的转变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家1. 介绍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现代文学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流派。
2. 分析代表作家和作品:介绍几位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文学的崛起和发展1. 介绍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
2. 分析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当代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茅盾、巴金、老舍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 介绍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分析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表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包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意义和影响。
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1. 鲁迅《呐喊》: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理解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课程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2)孔莲莲2015年11月修订中国现当代文学(2)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二)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三)预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1)(2)(四)使用教材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
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
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
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
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八十年代的整体的文学环境以及在这一文学环境下形成的诸多文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了解八十年代文学意识以及各个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三教学难点:清晰认识八十年代文学领域的启蒙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2课时)一教学目的:从政治、经济、外来影响以及作家因素四方面考查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和这种文学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分析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三教学难点:认识各个文学环境因素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一)课程导入:过去我们论述文学时往往指的是纯文学,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往往让我们孤立的看待文学上发生的诸种现象,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难以看到文学的全貌和文学现象发展的来龙去脉。
文学生态学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而是和周围的诸多事物发生着联系,正是在和这些事物的联系中确定着自己的身份和位置。
文学是一个有机体,象一棵树,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进行物质交换。
文学周围的环境就构成了文学成长的生态环境,对文学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我们要理清一个时期的文学状况就要理清这一时期影响文学发展的文学环境。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单就文学史研究的作品而言,它受三方面的影响:世界(指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在中国主要指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
),作家和读者(读者是个复杂的因素。
接受美学考查的正是这一环节,即读者的阅读影响着作品意义的表达)。
相对于中国长期封闭的环境,八十年代文学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在诸种文学环境中,对文学有直接影响的是政治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意大利理论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后,一定要尽快把他的政治意识形态扩散到当时的文化领域中去,而反过来说,文学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也必须靠一种强有力的支撑力才能形成轰动效应。
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这一批判来自并服从于当时的政治斗争: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阴谋文艺”指四人帮为夺权而炮制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击》、《欢腾的小河》、《春苗》、《盛大的节日》等,写所谓的革命群众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同时还对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三突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唯心和实用主义进行批判。
B: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艺黑线论否定17年甚至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造成一种文学空白,为自己炮制阴谋文艺找借口。
1977年《人民文学》开辟了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的专栏。
但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对四人帮的批判在形式上是激烈的,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摆脱左倾。
特别是中央推行的两个凡是方针,压制了对左的错误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批判仍是在肯定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
要彻底拨乱反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是,寻求思想解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否定两个凡是,破除教条主义,迷信思想。
同时做出了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在这样一种思想解放的背景下,文学也开始深入反思文革中的极左文学路线,开始反思建国以来错误的文艺方针。
如79年3月《文艺报》编辑部召开了一次文艺批判工作座谈会,就“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是错误的,认为“文艺不是一种可以受政治任意摆布的简单的工具,也不应该把文艺简单化地仅仅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紧接着《上海文学》于79年4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这一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具有重大意义:A:标志着文学领域中的批判与反思运动走向深入。
B: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上恢复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使文学从左的教条主义和庸俗的社会学禁锢中解放出来。
实践上有利于作家向生活底蕴突进,激发作家的主体感情。
(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的标志。
把这一时期文学解放成果形成决议、决策固定下来的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1979年10月30日到11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文代会,三千二百多人参加。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A:首先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词:肯定了建国30多年来文艺战线取得的成绩;阐明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党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
邓小平指出:“同心同德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他要求文学也必须配合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邓小平的讲话是代表党中央、国家政府正式肯定了文艺的独立自主地位,要求政治不要对文学横加干涉,要按文艺的根本规律领导文艺,写什么,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解决。
稍后,邓小平又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不要干涉文艺的方针。
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新的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至此,它和党的双百方针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固定下来。
B: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报告提出了新时期文艺要处理的三种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继承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经过政治大变动背景下的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终于挣脱了政治的束缚,取得了自由和独立的地位。
这就为80年代文学意识的更新和文学创作获得自由发展打下基础。
3:冲突文学独立地位的获得并非一帆风顺。
其间还有冲突。
(1):1979年6月《河北文艺》发表李剑的《“歌德”还是“缺德”》,打着文艺为社会主义歌功颂德的旗号,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提倡歌颂,反对批判、暴露。
(2):关于周扬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
80年代初,周扬写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试图清算几十年来中国“左”的政治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源:A: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学说,批判终极真理观点,提出在认识论上,用感性、知性、理性代替感性、理性的二元范畴。
(感性是实践,理性是概念、理论,知性是用理性指导感性。
中国最早提出知性概念的是穆旦)。
B: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包扩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也会出现异化。
周扬的文章受到批判,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3):1981年对电影《苦恋》、中篇小说《飞天》、《在社会档案里》和话剧《假如我是真的》的批判。
主要是批人道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暴露。
(4):1983年,开展“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问题”,对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批判。
(5):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发展成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总结:80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放弃对文艺特别是文学的影响,只是改变了方向。
比如当时强调文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把现代化作为文学发展的背景。
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干扰没有形成抵制,是因为:四个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文学现代化,不断发展自身现代性的要求。
因而,在80年代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即:文学意识和作品主题的表达和国家意识在现代化这一主题下高度吻合。
(三):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中国作家过去受到的最大的压力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处理。
在80年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已经减弱了。
与此同时,作家们感到的日益紧迫的压力是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特殊形式,其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独立利益的价值主体的存在。
简单说就是肯定个人利益,这在最开始被当作是个性解放的一部分,受到肯定。
如80年代后期许多小说都表现了对人的物质欲望的肯定。
到后来,人的利益欲求超过了合理性阶段后,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迅速商品化。
人不在依靠传统社会里的家庭伦理、亲情、友情联系在一起,而是靠金钱利益关系重新组合。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消费型社会指:生产已经极大丰富,消费成为社会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消费创造价值,消费决定一切。
能不能被消费,被更多更好地消费成为衡量一样事物的新的价值标准。
由于以上原因,文学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2:文学的变化(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不再是纯粹的高雅的精神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商品,文学的创作与阅读过程也成为了一种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文学特别是文学期刊,也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利益问题。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现代消费社会形成,符合人民大众的消费文学、快餐文学统称为大众文学快速兴起。
而纯文学由于不能产生利益价值,而且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意识形态支持而边缘化。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市场经济环境下,作家首先是一个利益个体,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
而这一要求和其作为社会良知、智者、启蒙者的身份相冲突,导致作家处于痛苦的选择之中:过去,知识分子是处于社会较高地位的精英阶层,负有引导大众、启蒙大众的责任。
而现在,在利益的杠杆下,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丧失,处于大众的后面,不是引导而是迎合大众的欣赏趣味。
典型体现这一知识者身份变化的是王安忆的小说《叔叔的故事》:用类的称呼,而没有具体名字,暗示这个类的普遍现象。
当然,也仍有一些人在坚持作家的启蒙立场,如张承志、张炜等。
总结:文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与文学的商品化,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并不是新事物,之所以引起激烈反抗,是因为历史线索的断裂。
同时文学的商品化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学所期待、呼唤的改革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