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中的结晶与管型
尿液病理性结晶

为棕黄色、不对称的麦杆束状、球状,但其束偏在一侧,两端不对称,有称,有时呈贝壳状。
如在新鲜尿中,查到大量磺胺结晶,同时与红细胞或管型并存,多表示肾脏已受磺胺药物损害。
磺胺甲基异噁唑
为无色透明、长方形、正方形的六面体结晶,似厚玻块,厚度大,边缘有折光阴影,散在或集束成“+”、“X”形等排列。
酪氨酸结晶
为略显黑色的细针状结晶,常结束成团
胆固醇结晶
出现时常处于尿液表面呈薄片状结晶,呈缺角长方形或方形无色透明
可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或有乳糜尿的患者;偶见于脓尿患者。
含铁血黄素
为黄色小颗粒状,存在于细胞内
当体内红细胞大量破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各组织中均可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放射造影剂
束状、球状、多形性
尿液病理性结晶
名称
显微镜观察
临床意义
胆红素结晶
外形为成束的针状或小块状,黄红色
见于各种黄疸患者、肝癌、肝硬化和有机磷中毒等。
胱氨酸结晶
为无色六角形,边缘清晰的板状结晶,常重叠排列,折光性强。
正常尿中少见,大量出现多为肾或膀胱结石的征兆。
亮氨酸
为淡黄色小球形,油滴状结晶,折光性强,并有辐射同心纹
见于组织大量坏死的疾病,急性重型肝炎,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性肝坏死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完整版)

药物结晶——主要介绍磺胺类药物结晶
①磺胺嘧啶(SD)结晶——棕黄色不对称麦秸束状或 球状
②磺胺甲基异噁唑结晶——无色透明长方形六面体 在新鲜尿中查到大量磺胺结晶,与红细胞或管型并 存——肾脏已受到药物损害,应立即停药,大量饮 水服用碱性药物使尿液碱化,以保护肾不受进一 步损害。
90
91
92
93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小圆上皮细胞
形态较圆,比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但胞核较小。
28
大圆上皮细胞
尾形上皮细胞
小圆上皮细 胞
29
30
31
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
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形态扁平而薄,又称扁平上皮细胞。 ①胞体:最大,形态不规则,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 ②胞质:丰富。 ③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可有2个以上小 核,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为上皮细胞中胞核最小 者。
24
25
肾小管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
①胞体:略大于中性粒细胞,在尿中易变形,呈不 规则钝角,常为多边形,又称多边细胞。 ②胞质: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出现数量 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滴,此时又称复粒 细胞。 ③胞核:圆形,大,核膜厚。
26
肾小管上皮细胞 (无染色)
肾小管上皮细胞 (SM染色)
78
尿酸结晶
①常尿液中可见。 ② 如 伴 有 RBC 出 现 时 , 提示有膀胱或肾结石的 可能,或机体尿酸代谢 发生障碍。
加热 溶解
79
80
81
82
83
84
85
非晶体尿(磷)酸盐
加酸、加热溶解
加乙酸溶解 86
尿酸铵结晶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

第二十四页,共90页。
临床意义
• 尿中吞噬细胞可见于泌尿系统急性炎症, 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且 常伴白细胞增多,并伴有脓细胞和细菌。 尿吞噬细胞的多少常与炎症程度有密切关 系。
第三十四页,共90页。
三.尿液管型检查
• 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 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集体,是尿 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
第三十五页,共90页。
形成管型的四个条件
• 原尿中有清蛋白、T-H蛋白 • 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
力 • 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 • 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 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 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伴有尿蛋 白增多及管型出现。
第十九页,共90页。
2.白细胞
尿中性粒细胞呈圆球形,直径10~14μm,较红细胞大,不 染色时的细胞核较模糊,胞质内颗粒清晰可见,无明显蜕变, 常分散存在,外形完整。
第二十页,共90页。
白细胞检查
第二十六页,共90页。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不一,多为圆形或多边形,又称多 边细胞,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约为1.5倍);胞核圆形,核膜厚,核突出易见;胞 质中可有小空泡,分布不规则,有时件数量不等的含铁血黄素颗粒或脂肪小粒,
此时称复粒细胞。
第二十七页,共90页。
临床意义
第三页,共90页。
直接涂片法
直接混匀新鲜尿1滴涂片检查。 管型:低倍镜至少观察20个视野求出每视野管型的平均值 细胞:高倍镜至少观察10个视野得出各种细胞最低到最高值
尿液管型的临床意义

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有罪D117打印社(本资料由小茂,军委,浩然等热心人士提供,向他们致谢!)(1)细胞管型:①红细胞管型属病理性,表明血尿的来源在肾小管或肾小球,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管型时,更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区别肾盂肾炎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
③上皮细胞管型在尿内大量出现,表明肾小管有活动性病变。
这种情况可出现于肾小球肾炎,常与颗粒、透明或红、白细胞管型并存。
(2)颗粒管型:颗粒管型是由上皮细胞管型退化而来,或是由已崩解的上皮细胞的原浆粘合形成。
颗粒管型意味着在蛋白尿的同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坏死,多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及肾小管的毒性损伤。
有时也可出现于正常人尿中,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如经常反复出现,则属异常。
(3)蜡样和脂肪管型:蜡样和脂肪管型是细胞颗粒管型再度退化后形成的,常反映肾小管有萎缩、扩张。
多见于慢性肾病尿量减少的情况下,或是肾病综合征存在脂肪尿时。
(4)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可以出现于正常尿液中,有蛋白尿时透明管型则会增多,T-H蛋白:这是构成管型的基质和首要条件,其中T-H蛋白最易形成管型的浓缩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质及盐类浓度增高,而酸化则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聚、沉淀。
③尿流缓慢,有局部性尿液淤积:尿液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各种成分沉析、凝聚成大的有形体。
④具有可供交替(丝球形)RBC几乎被网织物充满,仅在正常骨髓;②Ⅱ型(网型)RBC中央线团样结构松散,存在于骨髓;,少量存在于外周血中;④Ⅳ(点状型)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状,主要存在于(1)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见于2)评价疗效。
①观察贫血疗效。
②骨髓移植后监(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①反应性增多: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C.某些皮肤病D.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②肿瘤性或持续性增多:A.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B.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嗜酸粒细胞减少:由于嗜酸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生理变化:①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②运,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是血液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2.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①轻度增多0.5-1.5;②中度增多1.-5.0;③重度增多大于5.0;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及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3.减少:成人外周血中绝对值小于0.05×109/L.主要见于①传染病急性期②严重评价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增多,表示造血功能旺盛,各种增生性贫血均可增多(溶常见于再生障碍贫血;③鉴别贫血类型;2.评价疗效:①观察贫血疗效: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②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3.放疗和化疗的监测:网织红的动态观察可指导临床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生理性加快:血沉受年龄,月经周期影响.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高血沉比男性高;妊娠期妇女血沉增快;小于;50岁后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加快,月经期女性血沉加快;2.病理性增快:组织损伤时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迅速增多;恶性肿瘤;炎症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退行性疾病,巨细胞性动脉炎.3.减慢:见于真性红细,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镰形)(1)血糖增高性糖尿:(由于血糖浓度增高所导致的糖尿)A代谢性糖尿(由于内分泌激素分泌失常,糖代谢发生紊乱引起的高血糖所致)B内分泌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2)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因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及肾糖阈降低所致。
尿液结晶——精选推荐

尿液结晶草酸钙结晶:草酸钙溶解度低,易在中性或酸性尿液(pH:4~9)中析出,⾁眼观浊度增加,镜下观为⽆⾊⽅形折光性强的发光⼋⾯体,或信封状,有两条对⾓线互相交叉,有时呈菱形、椭圆形、哑铃形('8'字形)或饼状、⼩圆形,偶见⿇花形、稻草捆形、两边平⾏的椭圆形或边缘厚实凸起⽽中⼼凹陷的双菱形。
椭圆形或⼩圆形常与红细胞、淀粉颗粒类似,应注意区分。
也可分为⼀⽔草酸钙结晶(椭圆形或⼩圆形,周边凸起,中央凹陷)和⼆⽔草酸钙结晶(折光性强的⼋⾯体或菱形)红细胞为双凹圆盘状,⼤⼩较⼀致,折光性弱,可被蒸馏⽔破坏或溶于⼄酸;淀粉颗粒为⽆⾊圆形、椭圆形或棱⾓状颗粒,具有同⼼性放射纹,⼤⼩不⼀,滴加碘液后呈⿊蓝⾊,部分⽔解则呈棕红⾊;草酸钙折光性强,加热60℃不溶解,也不溶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酸、醋酸、氯仿,但溶于盐酸。
临床意义:⼀般出现在尿液中⽆意义,若数量增多伴尿路刺激症及红细胞增多,则提⽰肾脏或膀胱受刺激,常见于肾脏损伤或膀胱结⽯。
尿路结⽯90%为草酸钙结晶,有些是草酸钙与磷酸钙形成的混合结晶,主要与碱性尿液中易析出磷酸盐及尿中黏蛋⽩变化等因素有关。
尿酸结晶:尿酸结晶常被尿液颜⾊染成(淡)黄⾊或深黄⾊,故镜下多为淡黄⾊~黄褐⾊或暗红棕⾊,也可见⽆⾊。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易出现在酸性尿液(pH<7)中,当其含量及盐类结晶增多时,尿液则呈红褐⾊沉淀,尿酸结晶形态多样,常见有菱形、三菱形、长⽅形、斜⽅形、六边形、哑铃形、蔷薇花瓣形、腰⿎形、X形、柠檬形及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且⼤⼩不等,常成堆存在。
六边形的尿酸结晶与胱氨酸结晶形态相似,应注意鉴别。
(1)胱氨酸结晶:为⽆⾊六边形不对称薄⽚状结晶,边缘清晰或不整,折光性强,可单独出现,也可上下重叠排列;胱氨酸结晶不溶解于⼄酸⽽溶解于盐酸;可快速溶解于氨⽔中,再加⼄酸后结晶可重新出现。
胱氨酸实验:取尿沉渣少许,置于载玻⽚上,加稀硫酸及卢⼽碘液各⼀滴,出现蓝⾊或绿⾊反应可确认。
尿液管型

尿液管型大家好,我们是管型家族!人类定义我们是含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成分之一,我们的出现往往提示着人类肾实质性的损害,接下来的文章会把我们家族的形成、种类、形态、临床意义和管型检查的质量保证等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给临床和检验医生提供参考价值。
嘿嘿!人类已经发现我们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01我叫小透儿(透明管型),是家族里其它管型的基本骨架,由肾小管分泌的T-H 糖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而凝聚、沉淀形成的圆柱体状物质。
我们无色透明、表明光滑,有时也可能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壁外或包含其中。
健康人见到我可别害怕,我很淘气,我会钻到健康人的清晨浓缩尿中,但是数量很少很少……还有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全身麻醉时也可以见到我,此时的我临床意义并不大哦!但是如果我大量出现在尿液中,或是我和家族中其他管型碰在一起,人类可要警惕了,此时多见于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盂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淤血及恶性高血压等。
02嗨!我们是大粒儿(粗颗粒管型A↑)和小粒儿(细颗粒管型B↓),对喽!我们统称为颗粒管型!当透明管型里颗粒超过其体积1/3时,就变成了在下。
我们的颗粒多来源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在不染色的尿液中我们常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体积比小透儿通常要短而粗。
我们的出现人类决不能掉以轻心了!尿液中出现大粒儿、小粒儿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等。
非肾病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偶尔也可出现小粒儿,但量很少,且都是一过性的。
03看看我们身体里有什么?没错,我们是细胞管型!含有红细胞的叫小红(红细胞管型),含有白细胞的叫小白(白细胞管型),含有上皮细胞的叫小皮(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尿液形态学

1.大小数据:半(直)径、面积、
2.形状数据:规则、异形、多形
3.色度纹理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单个细胞特征 、 按设定分组统计:数据比、图形, 对各特征数据组合及图形分析数据化、客观地反映红 细胞形态从而对血尿来源鉴别。
• 尿液中高浓度维生素C,对哪些项目产生 怎么样的影响? • 哪些物质存在于尿液中会影响干化学试 带法的检测结果?如何避免及控制?
尿液有形成分图片
白细胞
白细胞
红细胞
大小不等以小红细胞为主
非均一性红细胞
大小不等的混合性RBC
泪滴样红细胞
皱缩RBC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白细胞团
白细胞管型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
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宽性管型
红细胞管型
血红蛋白管型
镶嵌管型
蜡样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底层
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多核巨细胞
尿酸结晶
尿酸铵结晶
复粒细胞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及尿酸铵结晶
尿酸铵结晶
三联磷酸盐结晶
片状磷酸钙及尿酸结晶
片状磷酸钙
细菌稀释液 UFⅡPack BAC
混匀,测定
混匀,测定
报告参数 定量可报告参数12项,临床诊断信 息3项,研究参数11项
RBC、WBC、EC、CAST、BACT、P-CAST、SRC、YLC、CRYSTAL、 SPERM、MUCUS、COND. 红细胞形态学信息、尿电导率分级、UTI信息
尿液检验有形成分结果报告

一、概述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如细 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等。
通过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可以了解泌尿系统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 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也可弥补理学、化学等检查难以发现的异常变化,对减 少漏诊、误诊有重要价值。
二、红细胞
4.棘细胞对血尿来源鉴别的价值:
虽然尿中棘细胞与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英文相同,但不属同一个类型且 意义完全不同。外周血中棘形红细胞呈圆形、浓染,边缘有2~20个长短、 粗细、形状不同的不规则针状体样突起,有些突起具有球棍状外观。 >25%时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某些肝硬化、无β脂蛋白血症,酒 精性肝病,脾切除术后、吸收障碍性疾病。
四、上皮细胞
疾病情况下尿液中的上皮细胞中可出现颗粒、空泡及脂肪滴等,建议将 脂肪颗粒细胞、复粒细胞和卵圆脂肪小体统称为脂肪颗粒细胞。
此外,尿液中还能见到诱饵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细胞、多核巨细胞、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等,建议使用偏振光显微镜或脂肪染 色、铁染色法鉴别;发现可疑足细胞时建议做特殊染色。
在观察尿液红细胞大小、形态时,宜参考血液红细胞的大小、形态,以 排除患者自身血液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由于受红细胞来源、尿渗透压及pH等因素影响,尿液红细胞与血液红细 胞大小会出现不一致。
二、红细胞
2.异常红细胞名称:
芽孢样红细胞、出芽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统称为棘细胞; 车轮状红细胞统称为锯齿状红细胞; 桑葚状红细胞、星芒状红细胞、草莓样红细胞、颗粒状红细胞统称为皱
三、白细胞
正常人尿液显微镜检查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5个/HPF),以中性粒 细胞为主。正确地识别白细胞种类(必要时增加染色鉴别),对疾病的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