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异甾体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异甾体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摘要:异甾体类生物碱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是许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之一。
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百合科贝母属和藜芦属植物中异甾体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异甾体类生物碱化学结构特点及其药理作用,为异甾体类生物碱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藜芦碱类;介藜芦碱类;药理作用异甾体类生物碱是甾体类生物碱按甾核的骨架分类的一种,有光学活性和显著的生理效应,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止咳等。
其母核是由1,2苯芴和一个含氮杂环骈合而成的,主要分布在百合科贝母属和藜芦属植物中。
异甾体类生物碱由于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近年来人们对异甾体类生物碱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 异甾体类生物碱的结构分类异甾体类生物碱按化学结构特点可以分为西藜芦碱类(Cevine group)和介藜芦碱类(Jervine group)。
西藜芦碱类是由异甾核与喹喏里西啶骈合而成的六元环骨架,已发现的此类生物碱的A/B、B/C环均为反式,C/D环均为顺式,但D/E和E/F环的键合方式多有不同。
已分离出许多D/E和E/F键合方式不同的立体异构体,此类生物碱常以游离氨基醇的形式存在,环上羟基多为2~3个,其母核结构见 图1。
介藜芦碱类骨架与西藜芦碱类骨架的差别在于C18与氮原子之间无价键相连。
此类化合物大多数具有△5(6)、△12(13)结构,可分为有C17、C23氧桥者和无C17、C23氧桥者两型,前者在酸作用下可断裂形成异构化物。
其母核结构见图2。
1.1 西藜芦碱类西藜芦碱类生物碱主要分布于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和藜芦属植物中。
近年来,有人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分离及鉴定了多种西藜芦碱类生物碱。
目前已经在贝母属植物中发现,贝母生物碱绝大部分属于异甾体类生物碱,约占86%[1]。
张建兴[2]等从浙贝母(FritiUaria thunbergiiMiq)中分离出7种西藜芦碱类生物碱。
徐东铭[3]等从平贝母(suriensis Maxim)中分离出3种西藜芦类生物碱。
秋水仙碱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未来,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其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拓展。可 以进一步探索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生物活性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和化工等领 域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此外,可以研究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相互作用及 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结论
黄花菜与秋水仙碱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和化工等 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黄花菜与秋水仙 碱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今后的研究方 向应包括深入探索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生物活性机制、拓展其应用领域以及开发 新的提取和测定方法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疗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秋水仙碱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它可以通 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等途径,改善心肌细胞功能,对心肌梗死、心律 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秋水仙碱的研究方法
1、传统研究方法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多用于探讨秋水仙碱 的体内药理作用及毒性,而临床试验则主要用于验证秋水仙碱在人体中的疗效和 安全性。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具有实验周期长、成本高等局限性。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引言
黄花菜和秋水仙碱都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在医药、食品和化工 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黄花菜与秋水 仙碱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次演示将综述近年来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 进展,包括提取与测定方法、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并探讨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黄花菜和秋水仙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早期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们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而近年来则更多地于其生理活性 和药理作用。此外,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取和测定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 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最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生物碱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近年来,关于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如下:
1. 生物碱的化学合成:传统的生物碱提取方法受到限制,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化学合成生物碱。
近年来,许多独特和高效的化学合成方法被开发出来,并且这些方法已成功地制备出多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碱。
2. 生物碱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生物碱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炎症等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高通量筛选和分子模拟等先进技术已经用于发现新的生物碱,并且许多生物碱的药理和毒理作用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
3. 生物碱的结构作用研究:生物碱的结构对其生物活性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结构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特性。
因此,通过生物碱结构的修改和优化,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
4. 生物碱的生产:生物碱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成为一类非常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
为了提高生物碱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策略。
综上所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化学、药理、生产等多个领域。
未来,人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生物碱的特性和应用,以期开发出更多有效的药物。
海洋天然产物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化学鸟住够3終2021,-------------------------------------------------------综施专论―Chemistry&Bioengineeringdoi:10.3969/j.issn.1672-5425.2021.03.001李林拮,姚彤,毛联岗,等.海洋天然产物喳啡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21,38(3):1-5,19.LI L Z,YAO T?MAO L G,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biological activity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 quinoline alkaloids[J].Chemistry &-Bioengineering,2021,38(3):1-5,19.海洋天然产物瞳咻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李林詰1,姚彤3,毛联岗',顾娜笃季春伟笃张珍明2,",李树安2"(1.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2.江苏海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3.连云港杰瑞药业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222006;4.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连云港222005)摘要:海洋天然产物摩咻类生物碱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和广谱的生物活性,是多种新药开发研制的先导化合物。
对海洋天然产物喳咻类生物碱的来源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海洋天然产物;喳咻类生物碱;生物活性中图分类号:06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25(2021)03-0001-05Research Progress in Biological Activity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 Quinoline Alkaloids LI Linzhe1,YAO Tong3,MAO Liangang3,GU Na2,JI Chunwei2,ZHANG Zhenming24,LI Shuan24*(1.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Fisheries^Jiangsu Ocean University^Lianyungang222005,CAzna;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9Jiangsu Ocean University,Lianyungang222005,C加na;3.J A RI Pharmaceutical Co.,Lul・,Lianyungang2220069China;4.Jiangsu Institute of MarineResources Development9Lianyungang222005^China)Abstract:Marine natural product quinoline alkaloids are secondary metabolites extracted from marine organisms9which are the leading compo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new drugs with novel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broad-spectrum biological activities.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sourc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 quinoline alkaloids?and put forward a prospect of their development.Keywords:marine natural product;quinoline alkaloids;biological activity嗟咻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药理活性,在医药化学、农药等领域应用广泛。
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

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异喹啉生物碱(Isoquinoline alkaloid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中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是由多个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复杂代谢途径。
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过程通常起始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或酪氨酸。
首先,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经过酚酸途径被氧化酶催化生成对羟基苯丙氨酸或对羟基酪氨酸。
接下来,通过脱羧酶的作用,对羟基苯丙氨酸或对羟基酪氨酸失去一个CO2分子,生成对羟基苯乙胺或对羟基酪胺。
在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叫做异喹啉合成酶(Isoquinoline synthase)的酶。
异喹啉合成酶催化对羟基苯乙胺或对羟基酪胺的环化反应,形成异喹啉环结构。
这个反应是通过酮醇互变机制完成的,首先生成一个酮型中间体,然后通过内环酯化反应将酮型中间体转化为环结构。
在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的酶催化反应,如甲基化、羟基化、氧化、还原等。
这些反应通过调控酶的活性和底物的选择,进一步改变异喹啉生物碱的结构和功能。
异喹啉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其中一些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
例如,白屈菜碱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阿托品是一种常用的抗胆碱药物;吗啉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组胺药物。
除了药理作用外,异喹啉生物碱还具有其他一些生物活性。
例如,一些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昆虫抗性活性,可以作为植物的天然杀虫剂。
此外,一些异喹啉生物碱还具有毒性作用,可以用于控制害虫和杂草的生长。
异喹啉生物碱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天然产物。
其生物合成是由多个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复杂代谢途径。
异喹啉生物碱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通过调控酶的活性和底物的选择来改变。
异喹啉生物碱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异喹啉生物碱还具有其他一些生物活性,如昆虫抗性活性和毒性作用,可以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领域。
海洋生物的生物碱探索海洋天然药物

海洋生物的生物碱探索海洋天然药物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其中,海洋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的海洋天然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碱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海洋生物碱的定义和特点海洋生物碱是一类来源于海洋生物体内的碱性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如海藻、海绵、海洋动物等。
与陆地生物碱相比,海洋生物碱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性。
研究表明,海洋生物碱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二、海洋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海洋生物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通过采集海洋生物样品并进行生物筛选、化学分离和活性评价等方法,已经发现了大量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碱。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也为海洋天然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海洋生物碱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海洋生物碱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多种海洋生物碱被应用于临床医学,用于治疗癌症、炎症等多种疾病。
此外,海洋生物碱还被广泛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和新药开发等领域。
未来,随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碱将发挥更大的潜力,并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结论海洋生物碱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其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通过对海洋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挖掘海洋生物资源中的更多宝藏,并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结本文介绍了海洋生物碱的定义和特点,概述了其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海洋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海洋天然药物领域的更多突破和创新。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及研究进展

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及研究进展
邵顺波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
【年(卷),期】2007(011)003
【摘要】异喹啉类生物碱是生物碱类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生物碱数量多(目前发现有1000多种),结构类型复杂,药用价值大,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
本文对近年来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为更好地利用和研究生物碱类成分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254-255)
【作者】邵顺波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卫生学校中药教研组,安徽,安庆,24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紫堇属植物中异喹啉类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J], 刘璐;吴立军;杨春娟
2.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李丹;蒋建勤
3.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孟雪莲;李超;王姝;陈长兰
4.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植物界的分布及生理活性研究概况 [J], 高光耀;肖培根
5.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J], 程轩轩;王冬梅;杨得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概述

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概述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
其在痛风、癌症和癫痫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准确、快速地分析秋水仙碱的含量和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上,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这些方法虽然可以满足大部分秋水仙碱分析的要求,但分析过程繁琐、耗时,且需要大量的样品前处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秋水仙碱分析方法也不断涌现。
近年来,随着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秋水仙碱的分析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分析等优点,能够准确地测定秋水仙碱的含量和成分。
一些新型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如光谱技术和成像技术,也在秋水仙碱的分析中得到了应用,这些方法具有对样品无损、无需复杂前处理等优点。
在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中,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更加快速、准确和灵敏的分析方法,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快速、准确的测定需求;发展更加环保、低成本的分析方法,以适应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加强秋水仙碱体内分析方法的研究,以推动其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总之秋水仙碱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显示出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虽然现有的分析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用秋水仙碱,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开发更加快速、准确和环保的分析方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本文旨在探讨运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百合中提取秋水仙碱的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百合、秋水仙碱标准品、甲醇、二氧化碳实验设备: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天平、粉碎机、烘箱将粉碎后的百合置于烘箱中,在60℃下干燥3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2期2013年4月中国海洋药物CHINESE JOURNAL OF MARINE DRUGSVol.32 No.2April,2013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汤枝鹏,朱天骄,顾谦群,李德海*(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Roquefortine是由真菌生产的一类结构复杂生物碱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来源于组氨酸和色氨酸,包含由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吲哚环的3位有异戊烯基取代,咪唑基通过单双键与四环母核相连。
此类化合物具有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抗肿瘤活性。
本文主要从化合物的发现,生物活性,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化学合成这几个方面对这类化合物的研究作全面的回顾。
关键词:Roquefortine;次级代谢产物;真菌中图分类号:R9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461(2013)02-076-09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是天然产物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它们具有丰富的结构类型和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抗菌,免疫抑制,促进生长等,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某些次级代谢产物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损害,被称为真菌毒素[1]。
Roquefor-tine类生物碱都是从来源于各种环境下的真菌中分离得到的,roquefortine C在高浓度时具有神经毒性,是1种常见的真菌毒素。
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是包含由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吲哚环的3位有异戊烯基取代,咪唑基通过单键或双键与四环母核相连。
其复杂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化学家的广泛兴趣,对于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研究工作正在广泛开展。
1 Roquefortine类化合物的发现Roquefortine C(1)是第一个被分离得到具有吲哚吡咯二酮哌嗪骈合而成的四环母核结构的roquefortine类化合物。
1975年日本的Ohmomo等人在1株Penicillium roqueforti中分离得到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命名roquefortine A-C。
其中只有roquefortine C的结构符合本文论述的结构类型。
1976年法国的Scott等人在1株青霉中再次分到了化合物(1),并阐明了其化学结构,至此以后roquefortine C多次被不同的课题组重复分离[2-5]。
1978年Ohmono再次从上述真菌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2)[6],它是化合物(1)的3位和12位双键被还原的产物,被认为是roqueforti-ne C生物合成的前体。
1994年Musuk等从来源于木薯的1株Penicillium verrucosum var.cy-clopium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它是化合物(1)6位N的甲醛基取代物[7]。
化合物(4)是Ko-zlovsky等于1996年分离得到的,它是化合物(1)14位N的乙基化衍生物[8]。
2003年Kozlovsky等从来源于俄罗斯冻土的Penicillium aureovi-rens中分离到了化合物(5),它是化合物(2)16N的羧乙基衍生物[9]。
化合物(6)是2005年由BenClark等人从澳大利亚土壤中的Gymnoascusreessii中分离得到,它是该类化合物中唯一从非青霉属的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10],它是化合物(1)17位C上发生异戊烯基化的产物。
2009年Du等从1株深海来源的青霉属真菌F23-2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7~10)[11-12],其中16位N上来源于乙酸甲羟戊酸途径的侧链取代以及11a位的甲氧基取代都是首次报道,也是首次从深海来源样品中发现该类化合物。
化合物(11)不是天然产物,而是化合物1在酸碱作用或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发生双键异构化生成,其双键构型是Z式[13]。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0132120026);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BS2010HZ027);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科研支持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汤枝鹏(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通讯作者:李德海,男,副教授Tel.:0086-532-82031619;fax:0086-532-82033054;E-mail:dehaili@ouc.edu.cn 收稿日期:2012-09-18DOI:10.13400/ki.cjmd.2013.02.0132期汤枝鹏,等: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77 图1 Roquefortine类化合物的结构Fig.1 The structures of roquefortines2生物活性2.1 抗菌活性1979年Bettina Kopp,H.J.Rehm报道了ro-quefortine C的抑菌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Roquefor-tine C能够抑制具有细胞色素呼吸链和过氧化氢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生长,而对于缺乏血红素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长基本上没有影响[14]。
由此作者推测该化合物可能是血红素抑制剂。
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没有抑制活性,合理的解释是化合物难以转运进入细胞,从而不能发挥作用。
1981年Bettina Kopp and H.J.Rehm的研究发现其能够显著的抑制细菌RNA的合成[15],而实验中也观察到的DNA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认为这是RNA合成被抑制引发的连锁反应。
2001年Caroline Aninat等研究了roquefortine C以及常见的环二肽对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活性。
研究结果表明roquefortine C对小鼠的微粒体显示出了很强的亲和力,其Ks值在0.2~8μmol/L的范围变化。
对于人类P450酶的1A1,1A2,2D6和3A4亚型也显示出很强的亲和力,但是对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没有作用[16]。
文章中提到含氮的咪唑基能够与与血红素铁相连接,从而发挥作用,另外roque-fortine C的脱氢组氨酸基团和稠合的三环结构对其抑制活性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该化合物抑菌机制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没有得到确定的结论。
2.2 抗肿瘤活性研究者们还对该类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例如对从深海菌株F23-2中分离得到的ro-quefortine F-I分别进行了A-549,HL-60,BEL-7402,MOLT-4肿瘤细胞株的抑制活性筛选[8-9]。
测试结果表明roquefortine F对4个细胞株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4,33.6,13和21.2μg/mL,roquefortine G只对A-549,HL-60有微弱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42.5μg/mL和33.6μg/mL,roquefortine H和roquefortine I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肿瘤抑制活性。
Ben Clark等对roquefortine E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测试仅发现对小鼠细胞NS-1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LD50为24μg/mL[7]。
3 生物合成研究3.1 生物合成相关机制的研究关于roquefortine C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开展地比较早也比较多。
这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前体是色氨酸,组氨酸和甲戊羟酸(生物体内以二甲基丙烯焦磷酸酯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同位素标记实验得到了验证。
Barrow等曾报道过在Penicilli-78 中 国 海 洋 药 物32卷um roqueforti培养基里分别添加[2-14 C]标记的甲戊羟酸,[亚甲基-14C]标记的色氨酸和[2-14C]标记的组氨酸,检测出产物roqueforine C中掺入标记前体的比率分别为0.08%,0.15%和1.12%[17]。
此后,Gorst-Allman等也通过添加[1,2-13C2]标记的乙酸盐证明了化合物中的异戊烯基来源于甲戊羟酸。
研究者们还对异戊烯基引入的机制和组氨酸的脱氢化学机制进行了研究。
对异戊烯基的引入机制存在分歧,Barrow认为异戊烯基首先加在吲哚的1位或者2位,然后通过各种重排机制最终加到吲哚的3位上;另一种意见认为异戊烯基是直接加到吲哚的3位上。
目前第二种机制更被接受。
Bhat等[18-19]在Penicillium roqueforti培养物中添加L-[2,4,5,6,7-2 H5]色氨酸,通过1 H-NMR可以明显的检测到产物中存在着6位氚标记的roqueforine C,进一步联合质谱分析检测到产物中存在五氚代化合物(比例为8%)。
这一实验现象与之前Barrow等预测的中间体A和By-croftand Landon[20]预测酶偶联的中间体B相矛盾,之后Bhat等推断异戊烯基的引入方式是二甲丙烯基焦磷酸酯以SN2的机制直接进攻吲哚的C3位而来。
图2 预测生合成中间体结构Fig.2 The structures of postulated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Vleggaar和Wessels[21]对roquefortine C中脱氢组氨酸部分脱氢作用的立体化学进行了研究。
实验方法分别对相同的青霉菌株添加(2S,3S)-[3-3H]组氨酸和(2S,3R)-[3-3 H]组氨酸前体,同时添加(2S)-[ring-2¢-14C]组氨酸作为内标,然后比较产物roquefortine中3 H∶14 C的比例。
研究者观察到标记的组氨酸很好的掺入到产物中,比例达到了1%~4%,并且得出结论pro-S-氢在此过程中消除了,因此产物中双键都是E式构型。
3.2 Roquefortine类的可能生物合成途径具体的生合成步骤首先是组氨酸和色氨酸在酶的催化下生成环二肽的结构(12),然后是异戊烯基的引入,甲羟戊酸通过SN2的机制从吲哚环的背面进攻,然后是一步环合的反应生成了ro-quefortine D;Roquefortine D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脱氢作用就生成了roquefortine C,Roquefor-tine C继续衍生化依次能得到其它的该类化合物。
图3 推测的roquefortine的生合成途径Fig.3 Postulated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roquefortines2期汤枝鹏,等:Roquefortine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79 4 化学合成这类化合物特异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化学家们广泛的兴趣,其中Madeleine M.Joullié小组已完成了roquefortine C,roquefortine D,isoroquefortine C和isoroquefortine E这4个化合物全合成研究。
4.1 Roquefortine D的全合成在1998年,为了确定roquefortine D的绝对构型,Wei-Chuan Chen等人第一次完成了该化合物的全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