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七善
《何子渊家训》——求真、尚善、包容

《何子渊家训》——求真、尚善、包容何初麟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逝世前,曾给子孙留下一本《渊公家训》,并将其核心归结为六个字:“求真、尚善、包容”。
尽管经历了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渊公家训》的精髓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一、求真“求真”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二、尚善“尚善”即崇尚、实践普世价值中的善行、善念。
善包含吉祥、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固盛认为:善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
这一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
然而,我们在探讨中华文化中善的思想时,却不能忽略2500多年前的道家学派。
道家虽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为其哲学旨归,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会与人性的本质时,道家同样是求善的,这一点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体现。
老子之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上善若水对于善,《老子》第8章有一个总的看法:“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这样解释“上善若水”的:“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结合《老子》章旨与“河上注”可以看出,水针对道而言,水的品性几近于道;善则是针对人来说的,个人体道,乃为上善。
唐玄宗疏解此章时,曾指出“水之三能”:“水性甘凉,散洒一切,被其润泽,蒙利则长,故云善利,此一能也。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平可取法,清能鉴人,乘流值坎,与之委顺,在人所引,尝不竞争,此二能也。
恶居下流,众人恒趣,水则就卑受浊,处恶不辞,此三能也。
”注文阐明了水的三种品性及其作用:其一,水无所不在,滋润万物,一切物类皆赖水的润泽而生长。
其二,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而是顺随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无所不可。
其三,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恶处下流,而水则处下不争,居污不辱。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

从道家经典中感悟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与思考。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儒、 道思想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到儒家、道家,人们往往就会用积极 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来进行抽象的评价,那其实是大大的误解,林语堂先生说得好,“其实 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儒家主义者,一半是道家主义者。
”《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 字。
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
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 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老子自己也认为“道”是很 难讲清楚的。
所以《老子》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可谓莫 名其“妙”难道其“玄”。
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 原,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既是完成的太极阴阳图,也是三爻所构成的 八卦,统称为太极八卦),三生万物,“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冯友 兰先生有人生四境界之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下面是我读《老子》获得的几点肤浅的感悟:一、如何为人:从“上善若水”到“人生若水”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源泉。
古今中外圣贤们往往从流水中获得了人生的 U (甘.L 工感悟。
管子在《水地篇》中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的命题。
孔子面对滔滔东去,奔流不息的流水顿生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以水为喻,指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况昧?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但是在水中真正深刻悟出为人之道的当首推老子。
老子的智慧:“水有七善”,7种智慧,值得你一品再品,一读再读

老子的智慧:“水有七善”,7种智慧,值得你一品再品,一读再读“老子心中,水有七善。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居善地”——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水向下,我亦向下,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静谧自得,心清自是舒适,没有锦裘罗被,至少可以享受到世外之乐。
何必弄得“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呢?2、“心善渊”——心胸如水一般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默。
胸怀大志者不逞口舌,携清静者不快言语。
我心自知,不言不谈,一笑了之,任凭流言蜚语东街西巷走去,我稳如山;任凭周遭怨声载道琐碎烦心,我平如镜。
沉默是金,以退为进,正是老子“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辩证法观念体现。
这是何等的修养,何等的胸怀!3、“予善天”——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大同,相互协作,福及他人的思想不是只有主张仁义礼智信的孔子才会说出口的。
那骑青牛而去的老子,拥有比孔子更为广博的胸襟。
润泽万物,效法上天……要做到如天般无私,如水般无私,多么的难得。
且不去问老子这一声究竟有没有达到“上善”的标准,单单这一觉悟,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
4、“言善信”——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
君子守信,但君子不是呆子,“两肋插刀”“拔刀相助”要与能力相匹配,这不是没有舍生取义的大气,而是不说空话,不去许下不可兑现的承诺。
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出发,不自卑而妄自菲薄,也不自负而夸夸其谈,顺其自然,反映真实情况,这,就是老子的“道”理。
5、“正善治”——从政如水般净化污秽,善于治理国家。
老子思想总是在以柔克刚的方向上下功夫,水虽然柔弱,却可以洗去他人身体的污秽,物品的污点,那么从政呢?也需要用领导者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引导他人,感化他人,教育他人,做他人的榜样,必要时,只好加深力道去清除那些影响大局的人。
6、“事善能”——处事如水般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
上善若水:七智、七善、七境界

上善若水:七智、七善、七境界上善若水:七智、七善、七境界水,至善至柔之物,容纳万物却不与人争。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的《道德经》,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对老子而言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也折射出为人处世的“七智”,做到这七条,方能和水一样“不争,几于道”。
居善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居善地”意指善人居所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地方。
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因为自己的才能、个性、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是否相容,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果没有认清自我,定了错误的或者违背本心的人生目标,则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善渊,拥有清澈平静的心灵东晋陶渊明放下一句“吾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后,便于“悠然见南山”的一片静景中结庐,开始过上了“心远地自偏”的生活。
他的心灵和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
反观我们也一样,要想在物质社会避免受到不良习气的污染和惊扰,则需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
心静如水,则能做到“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
与善仁,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与善仁”,对待人因该像水一样润泽万物,即对强者尊重,对弱者理解与嘉许。
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有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这不是真正的“仁”。
如果无论强者和弱者,我们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言善信,诚信是人之立身之本“言善信”指的是说话像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
商鞅变法曾立木为信,在百姓心里树立起了威信,从而使秦国迅速壮大统一中国。
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则需做到“一诚天下动”,并时常谨记“轻诺必寡信”。
正善治,学会稳妥地掌控局势“正善治”反映了水海阔天空、把握大势的气魄。
之所以三国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胜袁绍统一北方,其重要一点就是曹操听从了谋士许攸的建议后洞察局势,最后精心谋划,纵火乌巢,从而彻底扭转战局。
《道德经》二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道德经》⼆⼗七章精解及译⽂开经语宣道贵德抱⽆得⼀⾏善利⽣济世救⼈虚静恬淡寂寞⽆为知强守柔神定⽓闲求真返朴天地⼈和慈⼼⼤⽤智慧超逸道常⽆名⽞同⽆碍上德⽆⼰法⾬⽆边学习道德经,开启⼤智慧善是⽼⼦的核⼼主题之⼀,道德经宗旨可以⽤“道妙德善”来概括。
此章最显著的经⽂就是“圣⼈常善救⼈⼈,故⽆弃⼈。
常善救物,故⽆弃物。
”注释家更重视“道妙”,忽视“德善”,这是很⼤的偏颇,对理解⽼⼦道家思想的⾼度是不公正的,同时对理解华夏⽂化也失去了⾼度和⽅向。
这是道德经“济世救⼈”宗旨最直接的告⽩,所有的经⽂隐含的意义都不会违反这⼀宗旨,⽼⼦把“慈”作为“三宝”之⾸,后⾯的反战章(30C、31C)宗旨相同。
历史上⼤部分⽂化精英都被“虚⽆⽞妙”所吸引,把真正的救世情怀忽视了。
当我们逐章深读经⽂,知道⽼⼦的“救世济⼈”的博爱情怀⽆边⽆际。
如果说第1章、第25章极为深奥,那么此章则⾮常直⽩。
修⾏者的深意识和深思维已经逐步开启,对于利根者来再说,宇宙最奥秘的道已经开显,并已经安住在道的本位上。
⽼⼦向往的不争⽃的⽂明世界已经显露尖尖⾓,⼀定会茁壮成长。
如何把好争的世⼈救拔出来,恢复⾃⼰的本性极为重要。
此章⽼⼦讲了五善,与⽔的七善可以对应。
救⼈五善值得深深体会,可以对⽐世界其他⽂明智者的救⼈之法,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历史上很多注释家给道德经下了很多断语,⼀说是治国书,⼀说是兵书,⼀说是谋略书,都不是,道德经就是救世书。
这⼀章是最好的证明。
第⼆⼗七章经⽂第⼀段: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第⼆段:是以圣⼈常善救⼈,故⽆弃⼈;常善救物,故⽆弃物;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者,不善⼈之师。
不善⼈者,善⼈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迷;是谓要妙。
此章经⽂分为四段。
第⼀段经⽂: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大学mooc老子的人生智慧(张雷)满分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讲圣人无名1单选(2分)下列是老子代表著作的是()A.《道德经》B.《山海经》C.《诗经》D.《易经》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2单选(2分)《道德经》全篇字数约为()A.50000字B.7000字C.3000字D.5000字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3单选(2分)“紫气东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谁的()A.庄子B.孔子C.孟子D.老子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4单选(2分)《老子化胡经》何时被彻底否定和销毁()A.清代B.元代C.宋代D.唐代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5单选(2分)课程中提到一个皇帝曾经“改佛为道”,这个皇帝是()A.武则天B.梁武帝C.唐高宗D.宋徽宗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6单选(2分)在记载中是谁最先将老子尊为神仙()A.唐高宗李治B.刘向C.尹喜D.张道陵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7单选(2分)课程中的关于皇甫谧《高士传》叙述的事故是关于哪两个人物事()A.商容与庄子B.商容与老子C.老子与他的老师D.老子与孔子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8单选(2分)《道德经》目前共分为多少章?()A.八十一章B.七十一章C.七十五章D.八十章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9单选(2分)关于《道德经》,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课程分析,《道德经》成文于老子后世的战国晚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B.现在的章节分法只是为了方便阅读,却割裂了老子的思想C.《道德经》与《论语》一样是弟子记录的关于老师言行的作品D.叫做《老子》与《老子五千言》更为合理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10多选(3分)以下哪些证据能佐证孔子求学老子的传说()A.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B.“老彭,殷贤大夫也”——《何晏论语集解》C.“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D.“老,老聃。
彭,彭祖”——《论语正义》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11多选(3分)根据《史记》与《后汉书》记载以下哪些称呼或姓名可能是老子本人的()A.李耳B.老莱子C.柱下D.太史儋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12多选(3分)《道德经》得到了后世许多统治者的青睐,以下哪些帝王曾经亲自批注过《道德经》?()A.唐玄宗李隆基B.宋徽宗赵佶C.明太祖朱元璋D.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13多选(3分)梁启超先生认为《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记述是根据庄子的哪几篇文章()A.《天道篇》B.《天运篇》C.《外物篇》D.《淮南子》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14单选(2分)老子是什么时期被封为“皇帝”的称号呢()A.唐高祖李渊时期B.宋真宗赵恒时期C.唐高宗李治时期D.汉高祖刘邦时期正确答案:C你错选为A15多选(3分)以下那些称呼成为老子的神话称呼()A.“太上老君”B.“太清大帝”C.“降生天尊”D.“太清道德天尊”正确答案:A、B、C、D你错选为A、B、D16单选(2分)老子曾经的官职相当于当今社会的()A.中科院院士B.教育部部长C.国务院总理D.国家图书馆馆长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第二讲道法自然1单选(2分)关于《道德经》名称的外文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名称根据中文对应的外国文字意义翻译。
七善是什么

所谓“七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七善“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居善地”,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要谦让。
“心善渊”,心静养,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地生命,善良,与人为善。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调剂融和,能干。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
《老子谈人际交往的境界》人际交往有技巧的问题,有境界的问题,老子教导我们一个人要人生的成功不要单单看技巧,要看境界。
境界不是技巧。
在人际交往当中要一个智慧,智慧也有一个境界。
有人是小智慧小聪明,有人是大智慧,越是大智慧越是大智若愚。
最高的境界要完美带有一点缺失,智慧境界,所以叫大成若缺,因为好像圆成的东西你要留一下,空缺一点东西。
正因为不十全十美,不爆满,所以有一个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抬力,有一个后劲儿,全部撑满了不行。
这是智慧,这是境界。
所以说,看上去大成,但是有一点缺,看上去大盈,要带有一点空隙,然后这个作用能够永远的不必败,永远地用不完,大境界,大智慧。
老子也说过:上善若水。
老子讲了,水有七种德行,就是水有“七德”,或者叫“七善”,第一,像水那样的善于定位,在下位。
第二,像水那样的静而深,三,像水那样的善于仁和爱。
四,像水那样的善于言而有信,五,像水那样的善于无为而有为。
第六,像水那样的善于发挥能力。
第七,像水那样的善于行止有时。
这个水太聪明了,冬天来了,结冰了,我就结冰了,我不动了你看看,不动了,春天来了我就流淌了,春水流淌,多美妙啊?你看看,我看那个水桶我就翻过去,,我遇到一个阻挡我的东西我绕过去,我这个水放到圆的我是圆的,我这个水放到方里面我是方的。
老子“水”哲学的当代意义

老子“水”哲学的当代意义作者:唐黎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7年第08期水之品德: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老子重要的哲学命题之一。
《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所谓上善若水,即具有最高的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卑下恶劣之地,最接近于老子所讲的“道”。
而所谓水的品德,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之七品。
“居善地”指善于选择居住处所。
水不仅是“处众人之所恶”,选择卑下恶劣之地,去到万物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选择与万物不相争之地。
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河正是有了有容乃大的气魄和善于谦下的态度,才会不断吸收各处支流和小溪,造就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成为百谷之王。
“心善渊”,是说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水能够随遇而安,居于卑下不争之地却平滑如镜,丝毫不泛波澜。
也就是说圣人应如水一样保持沉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处变不惊,面对人生中的任何苦难、逆境或者顺境,都不是大喜大悲,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心平如渊的清静心态。
除了“心静如水”外,还有像渊一样可以容纳百川的胸怀。
“与善仁、言善信”,即与人结交不仅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且同人言语要善于恪守信用。
水默默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
圣人也应该如水那样,以一颗仁爱之心待人接物。
江河汛期来往有时,海水潮起潮落也是有其特定时间,意在说水是恪守信用的,圣人说话也应如水那样,诚实守信。
“政善治”是说政治上善于治理。
《老子》第六十章有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就像烹煮小菜一样,采取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做法,以无为的方法达到无不为的治理效果。
“事善能”是说做事善于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其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性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七善
老子提出做人七善,指“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要谦让;心善渊,要宽容;与善仁,要善良;言善信,要诚信;正善治,要正直;事善能,要展现自己;动善时,要把握机会。
老子对“七善”的论述是建立在“水”理念的基础之上的。
老子讲:“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他认为,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水,水滋润万物,但却从不为自己争利。
人们都希望往高处走,但水却往低处流。
看似不利,但涓涓溪流最终汇集成江河大海,势不可挡,因此水能够接近“道”的最高境界。
同样的道理,人生的选择也应具有水的这种境界,只有做到“不敢为天下先”,以不争、无私的“后其身而身先”的精神,最后才能达到内圣而外王的目的。
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七善”的原则,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居住的地方要自然祥和,没有世俗的纷争之地;心理状态要稳重祥和,深思熟虑;与人相处要友爱无私,仁慈宽厚;对人说话要真诚,讲究信用;为政之事要光明正大,宽严并济;办事时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行动时要选择好时机,坚定而果断。
只要达到了这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七善原则”体现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敢为天下先”以及“退后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后发制人”的理念,在看似不争中,实则事事争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将老子的这“七善”应用于人生的选择和职场的规则,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七善之一:居善地。
运用“居善地”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对于职业发展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居善地”的核心在于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比如一个合适的单位、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或一个优秀的业绩评价等,都是“居善地”
的表现。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志向、专业、兴趣和爱好、以及其他与自己的个性特征比较吻合的因素。
其次是要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够做到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三,“居善地”还要求能够“处众人之所恶”,比如在工作的选择上,首先从组织最基层的工作开始干起,逐步成长,这样不仅能够积累经验,而且能够熟悉和了解组织整个的工作或生产流程,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
七善之二:心善渊。
老子讲的“心善渊”主要指的是人的心境的祥和和深思熟虑的谋略,在个人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这种心态同样非常重要。
心境的祥和意味着要能够适应组织的变革,正确对待和处理“名”和“利”、“得”与“失”的关系,特别是在争取获得加薪和晋升的过程中,做到“得”不骄傲,“失”不气馁,始终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和稳定的绩效水平。
深思熟虑则要求人们在职场中谨慎行事,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避开陷阱,以免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
此外,“心善渊”还意味着要具备宽阔的胸襟和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对于领导人和管理者来讲,这是建立自己权威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七善之三:与善仁。
用今天的观点看,“与善仁”就是讲的人情、人际关系或者社会关系。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情和人际关系都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涉及的社会需要,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交往越广,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通过这种社会交往,不仅能够使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这种满足能够使人们就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
在这种状态下,由社会交往带来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达到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目的。
因此,社会交往是每一个身在职场中的人要取得成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与人交往的具体技巧上,关键是要懂得人情世故,做到宽厚仁慈,且有慈悲怜悯之心,即能够乐人之所乐,悲人之所悲,这样才能使自己跳出自己
的小环境,而融入社会的大环境。
七善之四:言善信。
孙子讲:“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篇》)讲的是为将者不仅要懂得如何作战(智),而且要讲究信用(信),关爱士兵(仁),勇敢无畏(勇),严格管理(严)。
这里的“信”讲的就是信用和诚实,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总的来讲,信用与个人能力无关,而主要与个人道德标准有关。
因此,信用问题不仅涉及个人的品质和威信,而且还影响到权力和责任。
因为一个没有信用的人,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力基础,也就难以达到影响其他人的目的。
在当今商业社会,信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其是否可靠和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
一般来讲,有信用的人受到大家的欢迎,而没有信用的人则往往会成为孤家寡人。
无论是领导人、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是否有信用,已成为影响其人际关系能力的重要因素。
从组织的角度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人员要把自身的信用问题与组织的管理制度、具体工作要求以及管理的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领导和管理者的承诺应有制度的保障和支持,特别是涉及加薪、晋升等重要的人事决策上,制度的保障能够增加透明度,从而减少员工的不公平感。
其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和考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甚至一些违心的话,但只要这种“谎言”或违心的言论没有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就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这种“善意的谎言”主要涉及的是管理的技巧问题,而与个人品质没有多大关系。
七善之五:政善治。
所谓“政善治”,就是讲人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对领导人和管理者来讲,要做到“政善治”,首先必须对组织或部门的目标、可以支配的资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政善治”的基础;其次,根据组织的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带领自己的团队和下属,通过有效的激励,创造性的完成组织的工作。
在员
工的层次上,“政善治”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管理,包括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绩效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制定一个有效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实现这些目标。
七善之六:事善能。
发挥自己的优势,永远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永远做自己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工作,这就是“事善能”。
首先,“事善能”并不是要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一个要成为最优秀的目标、一种要成为最优秀的策略、一个要成为最优秀的计划等,而是强调对你能够在哪些方面成为最优秀的一种理解。
要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就应对自己最擅长的或能够提升自己竞争优势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但遗憾的是,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抱负。
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愿意接受挑战,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失败而失去现有的工作。
有的人即使有抱负,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些抱负,这种心态使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微。
其次,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人们的能力和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应该准确的认识并把握这种变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七善之七:动善时。
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坚定果断,毫不迟疑,这就是“动善时”。
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
比如,要使个人的能力、表现以及业绩得到上级、同事或下属的认可,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谦虚谨慎”的谦让思维和“只干不讲”的低调思维,而要“既要干,又要讲”,但“讲”要有艺术,恰到好处。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讲的就是“动善时”。
在职场中,很多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要做到“动善时”,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或技术的优势,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且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适时的把握住机会。
老子的“七善”原则是一个系统的思想方法,其中,“居善地”是基础,“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是对人道德品质的要求,“政善治”注重的是人的竞争优势和能力,“事善能”强调的
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动善时”是方法和手段。
如果能够达到这七个方面的要求,就意味着达到了在不争中事事争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