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与性格弊端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是人立身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讲艺术,要讲究曲线的美。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婉转,容易达到目的。要是直来直往,是行不通的的。不过曲中有直,如行路,老是转弯,就会滑到;做人处事老是绕弯子,就使人讨厌了.还有人生在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认定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人要随时反省,认清自己;不能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多听别人的意见。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风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智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因此理解《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对于他们寻找方向、树立信念意义重大。

首先,《老子》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压力和竞争。

《老子》中提倡“守静”,强调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学会宽容与包容。

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人们常常因为争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需要。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就是如何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中找到内在的平静和满足的关键。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正视问题,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老子》告诫当代大学生要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坦然的心态。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句话意味着圣人也许没有任何期望,也许会失望,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心的关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同时以柔和之道,以更好的态度去应对困境,走出困境。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和对待方式。

只有正视困难,积极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走出眼前的困境,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再次,《老子》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环境和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老子》强调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人们容易忽视与他人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朱鑫昱 B1105061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老子思想的形成2.老子的主要思想3.老子思想的缺陷4.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影响(一)无欲实现身心和谐(二)无争实现人际和谐(三)无为实现官民和谐(四)无兵实现国际和谐(五)无私实现天人和谐关键词:老子道无为道法自然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天人和谐正文: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

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

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

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三七章。

)那样一种局面。

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子》第三章。

);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同上。

);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章。

);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五章。

),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老子》第一九章。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提要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

老子的贵柔思想几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关键词老子;谦下守柔;心理疏导;作者简介乔伟艳,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江西南昌330063一、老子贵柔思想及其特点老子及其思想概况老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宗,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从天道、地道、到人道,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法天而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和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与人之间凝聚的感情淡化了。

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产生了变化。

老子的守柔、顺下、不争等的贵柔思想实在是值得省思。

老子贵柔思想的挖掘阐释1.谦下守柔的思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梁;贵卑下,不贵高大。

有生命力的居于柔软,死亡的居于僵硬。

强大者往往接近于死亡,弱小者往往充满活力。

为了让人们理解新生事物柔弱但一定能战胜衰老之物的道理,老子特别取出新生婴儿之柔弱以及柔水穿透坚石的形象加以比喻。

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1“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1在辨证开展的过程中,幼稚、柔嫩、弱小的事物,常常是充满生命力的事物。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文化视野《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刘 恒 买 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强陵物、强悍暴戾。

‘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①本文系统介绍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分别从辩证法角度和价值立场角度分析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基础。

文章假借“水”、“婴儿”、“草木”等自然界中诸多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论述了老子“不争”的智慧。

并且系统分析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笔者深入分析“柔弱”的内涵,并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生存哲学的价值,即对古代圣人来说,要到达去战、息兵的目的;对于现代人来讲,要重构信仰、回归自然,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柔弱;不争;刚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7-03一、“柔弱胜刚强”简析先秦诸子中,老聃最为推崇柔弱的力量。

他从现象世界中发现了很多弱胜强、柔胜刚的例子,并且以此来论证其“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科学与逻辑学还不是很发达,人们总是通过生活中长久以来的对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来表述其哲学观点。

在人类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小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弱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小孩子(婴儿)非常柔弱,然而却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毒虫不会伤害到他,猛兽、凶鸟不会攻击他。

小孩子身体柔软,拳头却能握的很紧,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却能勃起,精气充足。

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充足的缘故。

老子特别推崇“赤子”,认为赤子骨弱筋柔、无知无欲,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从人类世界中发现的柔弱的力量。

与“赤子”相对比的就是成年人、老人甚至是刚刚去世的人,他们身体坚硬,骨头容易断折,没有生机于活力,是衰败的代表。

在与人类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不难发现“柔弱胜刚强”的规律依然适用。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三(老子的性格特征)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三(老子的性格特征)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三(老子的性格特征)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把智者与仁者分为两种不同性格的人。

智者好动,为外向型;仁者好静,为内向型;外向型的人愉悦快乐,内向型的人健康长寿。

细读深研《道德经》,能够从中领悟到老子内向型的性格特征,这是本人的又一特殊感受。

内向型性格表现为好静、少动、不善交际、对环境冷淡。

且智力较高,语言能力强,处理谨慎,善于深思熟虑。

老子自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

这段描述,展示了老子甘守清贫淡泊,与众不同,其修养已经达到超凡入圣的极高境界。

同时,这也显现出老子内向的性格特征。

老子的这一性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他的无为思想和宿命观念之中。

老子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与孔子的相同,都是礼崩乐坏,列侯割据,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

老子以智人的高度,看透了社会发展的各种态势。

因而追求俭朴平淡的生活,构想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祸莫大於不知足”。

“我无事,而民自富”。

为此,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爱民治国方略。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思是,求学的人,知识的积累每天都在增加;修道的人,为事的念头每天都会减少;减了又减,最终达到无为。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这个“无为”,并非消极意义上的无所作为。

“为无为,事无事”,就是要以“无为”的理念去作为,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所谓“无为”,即是顺应自然,不干预自然;“为无为”,即是要主动干预人类违背自然的行为和事物。

从而达到“无为而不为”的“至治之极”最佳意境。

老子还将“无为”划分为五个层次,即“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I论坛■《老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文/胡晨光摘要: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存有许多老子思想的影子,它们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附着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学家和哲学大家,同时他还是道家的鼻祖与创始者。

其思想主张主要部分是一“道法自然、知足常乐、无为而治”。

他的思想设计的范畴较为广泛,有管理的方面,亦有养生之面。

老子的哲学思想不是简单独立的,它与儒学的观点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具有同一性。

与此同时,两者亦存在许多差异。

这些思想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拥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现代社会意义老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学家与哲学家,著 有《老子》一书,即《道德经》。

在《老子》中,其包括了两部分——《道经》与《德经》,前者共37篇,后者共44篇。

除此之外,前者是对自然世界想法的叙迷,后者为养生修心。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亦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依据与根源。

道之主张与儒家、释家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宗教派别。

老子与儒家鼻祖孔子都成为了后代极为推崇的思想学家,对后面几个朝代的政治思想主张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质内容是“道法、无为而治、上善若水”。

其中,“道法自然”的主要含义为:自然拥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我们需得遵守其本有的规律,不能破坏规律,不然各方无法达到平衡,反之四方协调并且圆满。

“无为而治”主要针对的是治国上的政治思想,思与“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该思想含义为:统治者亦要尊重百姓的生活规律,不能对其进行破坏与干扰,换种角度来看这亦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守。

“无为而治”并非真正的不为,只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国方针。

“上善若水”代表了老子的慈与善的观点,这亦是许多哲学家思想所包含的部分,是人们对于人性的高度追求的表现。

“水”为万物之源,具有极强的包容与规律性,是以做人也应该如水一般,遵从本律,海纳百川。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老子辩证法的特点和缺陷

一: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的特点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更是《道德经》中的精髓,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观点,诸如对立转化、柔弱胜刚强、大成若缺等。

这些观点都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我认为,老子中的辩证法概括起来有两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切都处于变迁之中,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所有的变迁又都是朝着本身的对立面,这是“道”作用的结果。

老子不但提出了对立转化的观点,还指出对立转化是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的观点。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

”老子在这两章中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损益、祸福,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对立面都包含在事物内部,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

既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

一正一反,彼此互化。

老子认为,事物如果过分强盛,甚至暴烈,那就一定转到反面,一定灭亡。

二十三章:“故飘风不崇朝,骤雨不崇日,孰为此者天地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暴风骤雨,短时间就过去了。

过度的强盛好比暴风骤雨,即将衰亡。

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由此可以得出:老子认为强盛是有限度的,超越这个限度,事物就会灭亡。

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教父。

”他还运用事物对立转化这条自然规律提出战胜对手的方法:让对手过分强大,自然衰退,就易于战胜。

具体见于第三十六章“将欲擒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有意的纵容,有意的放任,任其强大,任其骄横,趁其不易,攻其不备。

既然有物极必反,那么就有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

老子运用“反者道之动”而提出延长事物存在的方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四十四章:“事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