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_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老子》,本义为“善若水,柔弱克刚”。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被称为“柔胜刚”之说,旨在教导人们用软柔的方式来面对一切困难,从而实现更大的智慧和成功。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它不仅表达了老子对柔弱克刚的理论,也是他看待人生的态度。
老子认为,当我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智慧、智者所追求的,而暴力、强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老子用“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警醒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一切都是渐变的,生活不是一个绝对的考验,而是一个无限的机会。
当你对事物采取柔软的态度,愿意去充分了解和理解它时,才能真正面对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僵化,使得一切变得艰难而痛苦。
此外,这句话还蕴含着一种理念,即水的流动比硬物更加容易,这也体现了拥有忍耐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耐心是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并保持积极态度的基础,只有在挫折和挑战面前拥有耐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你必须采取柔顺的态度,像水一样,用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不仅仅是柔弱克刚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人生观:要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采取柔顺、慈悲的态度,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淌,以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

道教论坛
“有 ” “无 ” 题, 而 与 的分梳又提出 了本原语境的内在分立问题。 “有名” “水是一种物 本原语境为 质”的言说格式提供正名的合法 “无名” “水 真理; 而 本原语境则为 是一种善”的言说格式提供正名 的合法真理。主词水在系动联结 !"#$% &%’#() 中挣脱了那种逻辑的归属关系, 而转化为一种主谓升华关系。谓 词是主词的一种直观的升华过程 而不再局限于一种僵死的静止的 “上善” “上 被动的名词。从而, 、 德”等命题自然而然地与水这一 《道德 意象相关联了, 因此老子在 “上德若谷” 经》中进一步断言: # 第 $% 章 & ,认为水可比作 “ 上 《道德经》 德” 。然而, 提出本原语 境问题只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解决 《道 水概念的悖论, 并没深入触及 “上善” 德经》 的本原意义。本原 " “多言数穷” 语境解决的终归是 “守 的局限性问题, 并未直接面对 中” 所导向的本原问题。 三、 利害之物: 抱朴 “上善” 是一种主权在我的而 又能超越一己偏私的普范之爱。 “上善” 神难于为水的 做出主权立 “多言” “上 法, 同样, 又不能穷尽 善” 的内涵, 而且, 最为不容忽略 “上善” 的是水的利害特质再次为 提出质疑,在死生利害面前究竟 什么对象真正可称为一种恒常不 “天地自然” 变 的价值呢?显然, 作为一种自然物的水必然是有色 的。就名理之真来说,水这种抽 象的物是一种无色之物,那是就 它的实体样态说的,对每一个活 生生的个人来说,水这一物质从 来就不可能超脱利害善恶, 那么, 哪来的超脱一己偏私之爱的“上 “至善” 善” 、 呢?对生活在黄河流 域的先民来说,水是善的因为它 !" 灌溉阡陌、 滋乳良田带来丰收; 同 时,就同一族群的先民来说它又 可能是掠夺生命、摧毁收成的祸 害之物。对饥渴的某人来说水是 善;对洪涝的人来说水是恶。在 这种利害转换的生命图景中哪里 还有一种不偏不斜的 “善”呢? 《道德经》 认为人深陷利害关系中 身心变异,失落一种本原之心, “涤 因此才从神的禁锢中启迪 “守 除” , 于名言的牵累中倡导 中” , 并且在利害的威逼中呼唤 “抱朴” 。 《 道德经 》 认为 “ 朴散则为 器” , 器具带来物的有用性, 同时 “机心”# 庄子言 & , 也带来繁重的 “真人” 利害中人相对于道家 截然 不同。利害中人主动将自身的根 系连泥拔起投向一个身外之物, 在这种投射的过程中,将自身的 “自然” 性向取代为一种物理的规 律,朴性的真性情荡然无存。老 《道德经》 子 面对这种利害之物的 “见素抱朴” # 第 ’( 章 & 、 水, 提出 “复归于朴” # 第 !) 章 & 的理想, 这 种对人世的真性情的倾慕反映出 “上善” “上德” 超越之爱的 和 意 “上德不德” # 第 *) 章 & , 义。 也即 “上善” 不为一己偏私之德而德; 非善,也就是不为一己偏私的善 恶计较,而奔向一种非功利的无 待境界。 四、 大象精神: 静观 《老子》 “大一 郭店楚简 记有 生水, 水反辅大一, 是以成天。天 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 辅, 是以成神明” 的文句。 # 此种 成就天地万物的大一之水之所以 “大 ” 堪称 , 正是因为它既不臣属 于神, 也不凝固于理, 更不萎落于 任何偏私利害,而成就超越普适 “上善” 之爱。正如水之 不臣服于 *++,!! 神不规矩于名不记利害而成就一 “大 ” 种自是其是的 气。老子认为 这种大气精神就是一种 “大象无 # 第 $% 章 & 的大象精神。人如 形” 果缺失此种大象精神也就自我萎 落为一己偏私之在,为某一时某 一地某一所而生而死,那种生死 就太偏私了。老子通过大象精神 的阐释启迪人们为一种大象精神 “不失其所者 去生去死, 因而提出 久,死而不亡者寿 ” $ 的人生诤 言, 的确发人深省。 以这种大象精 “上善” 神透视水, 认为水是一种 “上德” 和 其为道的生命底色就通 “上德若谷” 解无疑, 渐露峥嵘了。 “上德不德” 那是因为 , 不依神意 不假名利而得其所得才是真德, “上德” “上善” 也即 。 同理, 之水就 “大象” 是一种 , 积压在它身上的 物形、神性和名理之苦已经荡然 隐退,生死富贵祸福荣辱已被洗 “无形” “不言” 尽铅华臻于 、 的天 地大美。 “上善” “上 是一种不善之善, 德” 是一种不德之德, 那么, 凡人 “ 上善 ” 俗妇能否沟通 + 凡人依凭 何种心境才能一睹此善呢 + 从利 害之物、 名言之理和神权禀赋的 “上善” 万象纷呈中观出一种 的意 《道德 味必经特殊审美眼光。 在 “上善” 经》 中, 这种能观照 的看问 “ 静观 ” 《 道德经 》 题的方法就是 。 “ 有欲之观 ” “ 无欲之 首章提出 与 观” 的差别, 并于第十六章再次具 “ 致虚极, 体提出 守静笃, 万物并
上善若水座右铭

上善若水座右铭
“上善若水”是一句常见的座右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原文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上善若水”表达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追求一种与世无争、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它鼓励人们要像水一样,善于包容、滋养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同时也要具备像水一样的谦逊、卑下的品性。
“上善若水”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座右铭,它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诗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经典。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著名的名句。
“上善若水”其实是源于《诗经》中的名句“仁者无敌,犹水下之”,意思是仁者毫不费力,容纳一切,无所不能。
这句话表明,仁者了无牵挂,全身心投入,即使受到排挤与委屈,仍能像水般以温和的态度化解,保持恬淡从容。
“上善若水”在《道德经》中出现许多次,老子用这个概念解释了“道”的本质。
道具备无私和谦逊的品质,它可以包容一切,无需强调自身的造诣和权势,能完全的放任、投靠。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居士若水,水流萦蔓百谷,淡而不失其精,处众人之所淫,故几于道。
”从字面上看,“上善若水”所指的就是真正的仁德,就是了无牵挂,全身心投入,永不言弃罢手,保持恬淡,以温和的态度化解矛盾,放任和投靠。
这种无意识的仁慈,博爱,是最真诚的仁者应当做到的精神。
回过头来看,水的本质具有的普遍化,便可以说仁者也是如此,只有具有普遍的爱心才能有助于真正的仁爱。
水能够包容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变化,静静地流淌,愿意流入低谷,习惯于深处潜伏,而不畏惧它背后的阴影。
同样地,仁者也是如此,容纳更多的生命,以温和的态度,以无私的智慧来运用心智,应对自己的精神,当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把它们全部沾染上“宽大的思想”和“上善的态度”。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无论是略带哲思的字句,还是在其中蕴藉的思想,都是能够激励无论谁都去自觉地追求完善本性,去维护一种真正的仁者精神。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上善若水”被无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广泛引用,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将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出发,对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上善若水,顾名思义,最善良的品性就像水一样。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柔和、包容、滋养万物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符合道的本质。
因此,他提出人们应该效仿水,摒弃矫揉造作,追求自然、纯洁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干预。
在这个角度下,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显而易见。
水顺应自然,流向低处,寓意着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水包容一切,无论干净或脏污,都能予以接纳,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
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例子。
以孔子为例,他主张“仁爱”,强调关爱他人,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种体现。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仁政,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关爱他人,这种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墨子,他提倡“兼爱”,主张普遍的互利之爱,这也是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价值观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追求普遍的互利共赢。
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宁静与解脱。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他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所描绘的人生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境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
它赞美水的优秀品质,倡导人们学习并实践谦逊、低调、包容、无私奉献等美德。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无数文人雅士引为座右铭,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这是一句古代的格言,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
这个格言告诉我们,最高的善行是像水一样温柔,柔软却又坚韧,兼具包容和无私。
上善若水的含义是,善良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温和流畅。
水虽然没有形状,
却能适应不同的容器,自然而然地面对一切阻碍,最终达到目标。
善良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容待人,以柔克刚,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这个格言提醒我们,要像水一样,充满善意地对待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
不应该以攀比和竞争为导向,而是应该以关心和支持为准则。
水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变得丰饶,同样,当我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我们也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不仅让自己成长,也能使周围的人受益。
此外,上善若水的道德观也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应该是无私的。
水流淌时无
私无欲,不问回报,只是默默地为大自然的循环作出贡献。
同样,我们的善行也应该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非自私自利。
只有在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上善若水的境界。
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待他人和自己的处事哲学。
善良、包容和无私是
这种哲学的核心原则。
只有通过善行和无私奉献,我们才能积极塑造自己,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水的温和流畅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上善若水的精神在我们的行为中得以体现。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 上 便 是 一 种 坚 韧 不 拔 的 意 志 。只 有 具 而今人正应学习和培养这种精神, 以宽大
备 这 种 意 志 的 人 , 才 能 张 弛 有 度 、游 刃 有 为 怀 , 宽 容 为 尚 , 不 以 一 得 一 孔 之 见 而 自
28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7·5( 下)
哲学·人文
2.强 化 生 命 韧 性 。 水 之“柔 ”, 充 满 韧
性,“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有益”。体 现于 人 性 即 是“不 争 ”, 要“恬 淡 为 上 ”才 能 “知 止 所 以 不 殆 ”。人 的 一 生 难 免 遇 到 挫 折 , 有的人凡事钻牛角尖, 缺乏容忍力, 稍遇险 阻便走极端, 甚至冒出轻生的念头。殊不知
统哲学
《老 子 》思 想 博 大 精 深 , 它 把 丰 富 的 哲 士所津津乐道。对于“上善若水”老子列举
学内容、政治内容和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 了水的七种德性, 这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内
一个最高的范畴— ——道。当我们力求把握 在要求。这七种德性为“居善地、心善渊、与
“道 ”的 精 髓 和 特 点 时 , 发 现 其 影 响 至 深 的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水
姓之后,“以其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作 萌生亲善之心; 只有遇事冷静, 才不至手足
为 社 会 人 , 也 应 同 水 一 样 , 自 居 下 域 , 保 持 无 措 ; 只 有 专 心 致 志 , 才 能 宁 静 淳 朴 、严 谨
“谦 下 ”之 美 德 , 礼 贤 下 士 , 善 于 包 容 , 才 能 审 慎 。欲 成 就 大 事 ,“虚 静 ”之 涵 养 必 不 可
格。春秋时, 晋文公封赏功臣,“大者封邑,
4.虚静之涵养。在老子看来, 虚静的生
小者晋爵”, 而未及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以 活蕴含着心灵, 凝藏着心态。唯有这种心灵
为 这 种 封 赏 是“贪 天 之 功 以 为 己 功 ”, 他 既 才能 培 养 出 高 远 的 心 态 和 质 朴 的 气 质 , 也
若 水
豁达大度, 就好像幽深的山谷一样, 能够包 是如此美好。
容人世间的一切。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
3.圆 满 自 我 人 生 。 水 之“柔 ”, 无 所 不
果曾说过:“地球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 利 , 可 顺 流 而 下 , 亦 可 逆 流 而 上 , 正 如 人 生
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 的际遇, 虽无法预料, 却充满期待。只要具
“谦下”之美德。“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静 止 的 水 , 外 无 水 波 , 内 里 透 明 , 人 心 亦 应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圣人想要做百姓的统 如此, 如果内心保持平静, 便不会被外物所
治者, 必须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 想要 动摇。保持虚静的涵养, 是老子人生哲学追
做百姓的领导者, 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百 求的目标。“静为躁君”, 只有安静自然才会
所不 在 , 是 没 有 固 定 形 状 的 , 在 天 上 是 雨 、 样 应 时 而 动 、应 时 而 止(动 善 时), 只 有 这 样
雪、露水, 落到地上则滋润万物于无形。水 才能“夫唯不争, 故无尤”。所以, 老子论述
甘居卑下之地, 泽及蝼蚁不求回报。它是自 的水是人格化的水, 他所追求处世之道也
灵。”人是万物之灵, 理应襟怀博大, 视域高 备了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虚怀若谷的品
远。只有超越自我的樊篱, 勇于并善于接纳 格、以退为进的智慧和上善若水的胸怀, 还
和认可别人, 才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 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样的目标
才能够拥有一种清新、质朴、快乐的生活。只 不能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不能圆满呢? 老子
有不断地突破自我和超越自我, 才能净化自 的人生哲学, 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消极地无
己的道德心灵, 不断开拓自我创造的疆域。 为 不 争 、顺 其 自 然 的 态 度 , 实 际 上 通 过“无
为”而最终达到“无不为”。“木强则折, 强梁
二 、“水 德 ”的 现 实 指 导 意 义
者不得其死”。可以这样说, 老子的上善若
予; 它从不自矜, 不自夸, 总是默默无闻、寂 看来,“柔弱”并不是“懦弱”, 而是真正意义
上 善
然无语地付出, 而不需要万物的感恩戴德, 上的强大。“弱者道之用”, 柔弱是道的普遍
若 水
这也正应了老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 应用, 是人意志力的最充分表现, 有如弓箭
而 不 有 ,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之 天 道 的 品 一样, 其弓柔性越强, 其箭射程越远。
2 0 0 7·5( 下) 社会科学论坛 29
然 而 然 、默 默 无 闻 地“ 助 万 物 之 天 性 ”, 故 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
“几于道”。老子以水性比喻人生, 认为崇高
2.谦下不争之德。在老子看来, 地球上
的善人(圣人)就像水一样, 具有水的所有善 一切生命都依赖水而生存, 水是万物基本
性— ——只 予 不 取 、以 德 报 怨 、隐 退 不 争 、淡 营养之一。无论什么生物, 都必得雨露之恩
1.拓 展 心 灵 空 间 。 水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水, 以柔克刚的思想, 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
下 , 恩 泽 万 物 , 但 它 并 不 因 此 居 功 自 傲 , 争 了一种宽容、博大的精神, 使中华民族具有
名夺利, 它依旧流向低处, 滋润那些处于低 一种豁达、恢弘的强大力量和百折不挠的
特性, 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认为:“人之生也 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为百谷王。”水
柔弱 , 其 死 也 坚 强 ”, 故“坚 强 者 死 之 徒 , 柔 无所不利, 是其德宏; 利而不争, 是其德谦;
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体现于 处 下 藏 垢 , 是 其 德 之 宽 容 , 此 水 之 极 善 也 。
能够怀山襄陵, 穿石销金。正所谓“天下至 己所能去贡献社会“( 有余以奉天下”)。
柔驰至坚, 江流浩荡万山穿”。“柔”是老子
5.胸襟博大之 气 度 。老 子 喜 欢 用 江 海
人 生 哲 学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 而 水 又 集“柔 ” 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 同时也以江海象征
于一身, 突出了老子贵所以能
招贤纳士, 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才能使社 少。以无求有, 以静求动,“生而不有, 为而
会和谐发展。
不恃”“利万物而不争”, 不必为名利而争夺
3.以柔胜刚之 志 。世 间 没 有 比 水 更 柔 不休“( 功成而不有”), 用自己有余的力量去
的 东 西 了 , 它 随 圆 而 圆 , 随 方 而 方 , 但 它 却 帮助不足的人们“( 损有余而补不足”), 尽自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在物质条件改 值的不断追求, 水之善、水之柔、水之谦下、
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时刻谨记中华民 水 之 不 争 、水 之 虚 静 、水 之 博 大 胸 襟 , 对 我
族宽容礼让的传统美德, 学会更好地与人相 们的立身处事拓展了很大的空间, 为我们
处, 拓展心灵空间, 促进社会的和谐构建。 人格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地启迪。LT
泊名利、收敛锋芒、虚怀若谷。水, 有容纳百 泽才能萌生、发育、生长。而水之滋润万物,
川的度量, 善利万物的品格, 为许多仁人志 善利万物, 并不是有意地有利于万物、有情
2 0 0 7·5( 下) 社会科学论坛 27
哲学·人文
于万物、有恩于万物, 而是自然而然的给 余。柔 是 水 的 法 则 , 又 是 水 的 象 征 。在 老 子
□姜 颖
上善若水
— ——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哲学·人文
上 善 若 水
[ 内容摘要] 通过对水的不争、柔弱、处下、虚静和博大等特性的描绘, 论述老子对人 生价值哲学的追求, 为现代人格的塑造提供借鉴和启迪。 [ 关 键 词] 水; 善; 不争; 柔弱; 虚静 [ 作者简介] 姜 颖,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传
物 、滋养 生 命(与 善 仁); 言 语 应 像 水 一 样 徐
1“. 上 善 若 水 ”之 性— —— 水 德 之 总 纲 。 徐 而 至 、准 确 有 信(言 善 信); 处 事 应 像 水 一
在老子看来, 水具有种种美德:“水善利万 样持平正衡(正善治); 交往应像水一样调剂
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水无 融 合(事 善 能); 善 于 把握 机 会 , 做 到 如 水 一
哲学精见竟是水的化身。老子将具备天性 性和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和谐的统一。在
物性的“水”与万物之灵— ——人的心灵相结 老子看来, 为人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
合, 来阐发自己的人生哲学。
处 后(居 善 地); 心 境应 像 水 一 样 容 纳 百 川 、
深沉渊默(心善渊); 品格应像水一样润泽万
一 、水 德 — — — 老 子 人 生 哲 学
执, 更不以一时一事之利害而耿耿于怀, 凡 世界上最美的事情, 莫过于由生到死的这
事都应超拔达观, 善待万物与群类。老子认 段历程, 如不稍加珍惜, 那便枉费了造物者
为,“上德若谷”, 真正有道德的人,“敦今其 的美意。面对挫折, 我们不妨以退为进, 换
上 善
若 朴 , 旷今其若谷”, 他为人处事胸襟宽广, 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路, 就会发现原来生命
不居功自傲, 又不要求官禄, 反而隐居山 唯有这种心灵, 才能导引出创造的灵感和
林 ,“至 死 不 复 见 ”, 结 果 名 垂 千 古 , 为 多 少 蕴 藏 的 潜 能 , 所 以 他 认 为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英 雄 豪 杰 所 称 道 。“江 海 所 以 能 为 百 谷 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久 动 之 徐 生 。”老 子 呼 吁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