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

合集下载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吏,相传晚年著成五千言《道德经》后,骑青牛出函谷而去,飘然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其三,道是无。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

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

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的一种思想体系,通过道家的理论观念表达出来。

老子的思想广泛涵盖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概念。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我修养和虚无的境界。

下面将详细解析老子的核心思想。

首先,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原,是无形无物却又包容万物的存在。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正常运行规律,是人类应该追随和遵循的。

他认为道是无以名状的,超越物质的存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

人们应该通过修炼自身,与道相合,达到内外圆融、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

其次,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德。

德是道的体现,是具备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人们追求的目标。

老子主张人们追求德性的修养,通过谦让、宽容、真诚和无私等美德去与人相处。

他认为德性是人们真正的财富,是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只有修炼德性,才能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无为即无意为,是指在行为上不做无益或有害的事情。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而不要逆天而行。

他主张人们以无为而治,即以无私、无欲、不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事物。

通过无为的境界,人们可以消除欲望、减少争斗、陶冶心性,使自己更加接近道。

最后,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存在,它包含了所有的事物和规律。

他主张人们要像自然一样无私无欲,顺其自然地去生活和行动。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观察、倾听自然,从中寻找智慧和启示。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总结起来,老子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和自然。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追求道和德的修炼。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众多哲学家和学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人们仍然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幸福。

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

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

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3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著作《道德经》中。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着重强调自然的原则、道的力量、无为而治以及个人的修养与内心的平和等方面。

下面将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思想。

首先,老子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体系,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道,而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无所不在且无始无终。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顺从,不要去追求权力和功名,而是应该退隐山林,保持内心的平和,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力量来处理事物,而不是以强权和暴力来追求个人的私利。

其次,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类的内心应该保持平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欲望的诱惑。

他提倡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应该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对他人的宽容和善意、对自己的审视和反思等。

通过不断地修行和自我提高,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解放和自由,从而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依存和互为表里的,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

他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以生命之道来塑造社会秩序,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依据来构建社会。

最后,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他的思想引发了许多后来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反思和探究。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道家思想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辉映,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他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论老子的“道法自然”

论老子的“道法自然”

莫不 是依着 这两种 规律 而运行 和发展 的 。 “ 道 ” 的多 维 度 内涵 ( 四) 作 为人类运 动的准 则 “ 道 ”是老子 哲学 的中心观念 ,他的整 个哲学系 统都是 虽然 “ 道 ”是不 能直接 在 生活 中被我 们人类 所 感知和 由他所预 设的 “ 道 ”而开 展的 ,老子 书上所 有的 “ 道 字 , 符 号 型式 虽然 是同一 的 ,但 在不 同 章句 的文字 脉络 中 ,却 感 受到 的,但 当它作 用于 各事 各物 时 ,可 以显现 出它的许 有 不 同的意涵 ,因此 ,同是谈 “ 道” ,意涵 却又不 同。意涵 多特 性 ,而这种 特性 就足 可为 我们 人类 行为 的准则 。下 面
人法自然一道的多维度内涵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不同的意涵因此同是谈道意涵却又不同
文 史 在
论老子的 “ 道法 自然"
张 欢 河北大学文学院
摘 要 :本 文集 中对老 子 的 “ 道 法 自然 思想进 行研 究探 析。 首先从 对文 本的 细读辨 析 中概 括 出 了 “ 道” 的 四种 内 涵 ,分别 为 真 实存在 的 实体 ” 、“ 创 造宇 宙 的动力 、“ 促使 万物运 动 的规律 作为 人类运 动 的准则 ;接着 通过 对 《 老 T - > >文本 的还 原 解读 , 知 道老 子 所谓 的 “ 自然 的本 义并 非今 日所说 的实体 自然界 , 而 是指 “ 是 它 自己的样子 ;从对 “ 道 法 自然 的探析 中,我们发 现 “ 自 然 ”是道 的存在 方 式或 内在属 性 ,, 又进一 步推证 出 道法 自 然 ”即是 “ 人法 自 然 。 关键 词 :老子 ;道 ; 自然 ;道 法 自 然 ;人法 自然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

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

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仁就是爱人,关爱他人。

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我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我的理解是以民为本。

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

老子道论的内涵与理解本文以老子“道”的辨析作为全文的出发点,从“道”的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四个方面阐述老子道论的基本内涵,从而展示“道”的形而上视域。

标签:老子道道论“道”是中国哲学最高概念,它涵义幽深,包罗万有,揭示出一种无限的、生生不息的、本质的存在。

它地位崇高,无可超越;可体而不可说,可求而不可离;自古至今,其名不去。

中国哲学以“道”作为最高概念,所以谈到中国哲学就不能不论“道”,发扬中国哲学的精神就不能不体悟“道”。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老子哲学对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起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

老子的经典著作《老子》中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有着不同的哲学意涵。

有些章句中,“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章句中,“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章句中,“道”是指是指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因而,同样是论“道”,而哲学意涵却不尽相同。

但总体来说,在老子的道论中,他是把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修身论合在一起探讨的。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于此,老子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

他说:“道者,万物之奥。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由之,老子的本体论而具雏形。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此,老子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表露无疑。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由此,阐释了老子完善自我的修身论观念。

下面分别加以解说。

一、“道”的宇宙论古代中国人朴实地认为天地万物来源于一种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原始世界的逐渐分化才得以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老子的政治哲学主要集中在他对于统治和治理的理解上,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的观念。

以下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1. 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被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君主应当依循道的原则来统治,而不是依靠权力的强制。

2. 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尽量少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管理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和谐。

3. 非攻:老子强调非攻的原则,主张不使用武力和战争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苦难,而非攻可以保持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4. 无名之守: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保持低调和谦逊,不张扬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通过无名之守,统治者可以获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5. 自然和谐:老子的政治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统治者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这些核心概念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强调以道为依据,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与平衡。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

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

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

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

"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

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

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
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

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

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

"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

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

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