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破译老子之无为

破译老子之无为“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有为”就是瞎折腾,“无为”就是不折腾。
折腾是为了求名求利,老子反对瞎折腾,主张清静无为。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有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反天道而行之→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平衡的行为。
无我无智无欲,平衡者无为;有我有欲有求,不平衡者有为。
老子倡导“无为”:剩余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破坏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所以,老子的“无为”决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两人思想的交集,大抵就是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老子针对人类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不平衡,开出处方:无知无欲+知止知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老子路线:无我→无智→无欲→无为→无事→无极,有为是因为有欲,有欲是因为有智。
“无智”是无剩余智慧,而非生存智慧,老子希望人把所有的智慧都用于生存。
“无欲”是无求名求利之欲,而非求存求活之欲,老子提倡人的求存求活之欲能得到满足。
老子意思是在不违天道的前提下,人应当有所作为。
“无事”是不违背平衡规律,不要瞎折腾。
“无极”是保持准平衡,因为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剩余智慧是求名求利根源,求名求利则是破坏自然平衡的根源,所以,要做到“无为”就先得“无欲”,要做到“无欲”就先得“无智”。
《老子》中九次出现“无为”。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识到人类的“为”是:剩余智慧→求名求利→胡作非为→破坏人类内部及与自然的平衡。
所以,老子倡导“无为”:生存智慧→求存求活→无为→利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老子的“无为”是不因求名求利而反平衡,凡事顺其自然,但为了求存求活应当“无不为”。
老子“无为”的思想主要是反对人们为求名求利而瞎折腾,而求存求活属于自然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的行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不属于瞎折腾,所以要“无不为”。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中。
在老子的哲学中,自然与无为是两个核心概念,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本文将从老子哲学中的自然和无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首先,老子哲学中的自然观念是其思想的基石之一。
老子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自然界的规律和本源。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了道作为宇宙生成的根本力量。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逆自然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这种自然观念体现了老子对宇宙万物的敬畏和尊重,提倡人们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悟自然的奥秘,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
其次,老子哲学中的无为思想是其独特的价值观之一。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要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和努力只会破坏事物本来的平衡和秩序,反而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困扰。
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在不为的状态下做到无不为,不为功利而行事,不为名利而劳心,不为私欲而追求,从而达到心无挂碍,自然而然地做到万事顺利。
这种无为的境界体现了老子对于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追求,提倡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当代社会,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人们往往感到焦虑和迷茫。
而老子的自然观念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势而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要学会放下执念,回归内心的宁静。
同时,无为思想也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成功和成就,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做到心无挂碍,超脱世俗的纷扰,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老子哲学中的自然与无为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势而为,做到心无挂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老 子中无为而治的智慧

老子中无为而治的智慧《老子中无为而治的智慧》“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人生以及治理之道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试图为人们寻找一条摆脱困境、实现和谐安宁的道路。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很多人可能会误解“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是毫无作为,而是不刻意去做,不妄为,不胡乱作为。
它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事物的本性,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运行。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农民不顾季节和土地的特点,过度施肥、浇水,或者强行种植不适合当地环境的作物,这就是一种妄为。
相反,如果农民能够顺应季节的变化,了解土地的特性,合理安排种植,这就是一种“无为而治”。
这种“无为”并非不劳作,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劳作,最终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收成。
在社会治理方面,“无为而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统治者如果能够减少过多的政令法规,不频繁地发动战争,不横征暴敛,给百姓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社会自然发展,那么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社会也会繁荣昌盛。
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就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少了政府对社会的过度干预,使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无为而治”还体现在对个人修养的启示上。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名利而忙碌奔波,身心疲惫。
如果能够领悟“无为而治”的智慧,不被过多的欲望所驱使,不刻意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去生活和工作,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己的天赋和爱好来选择,这样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同时也能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然而,要实现“无为而治”并非易事。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哲学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哲学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
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
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
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
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
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

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 思想浅谈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含义“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
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
1、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无”字有正确解读。
《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比如,《德道经》第五十五章说:“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这一章中的几个“无”字的含义是指的一种空间,它没有肉眼可见的物体,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容纳有形的物体。
如果没有这个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体就不能发挥作用。
《德道经》第六十九章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这一章中说讲述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无形无像的“物”,虽然没有具体形象,但是它可以产生天地万物,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德道经》第四十五章说:“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这里的“无”就是指的那个可以产生天地万物的特殊的“物”。
这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已经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
如:太空、空间、紫外线、引力、雷电、磁场、声、光、热等捉不住、看不清的东西。
到了大海看不到边和角;到了太空,看不出形象;声音超过1000赫兹、低于200赫兹,人耳听不见……对这种奥妙,一般人未曾发现,老子说“道隐无名”,是非常高明的概括。
“有”与“无” 是什么关系呢?老子说“有生于无”,辨正统一。
这是老子大智慧的一个闪光点。
在2500年前,全世界对宇宙怎样产生,万物由何而来,人是谁造的等重大宇宙和人生问题茫然无知时,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
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
”(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
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
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
“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
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
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
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
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
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
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
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
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
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
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
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
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物者,都是天法道的妙处。
“道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生天生地,鬼神帝圣,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原本未动,无元无终,无前无后,无生无灭;而由这个无生无灭中,本然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
道之性本自然,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
故曰“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剖析为三个层次,便是“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而“人法自然”是最高的层次。
人通过性命双修,实现形神俱妙,达到人体小宇宙内环境与大宇宙外环境的相应相合,进而达到更高的佛道圣层次,终而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即“天人合一”。
这样便实现人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道”的“无为”要求人应当因势利导,因民随俗,依据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给事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能妄为。
正如牟钟鉴先生所说:“人道的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有为。
”(牟钟鉴著《走进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35页)老子在六十四章说到:“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其中“不敢为”的意思就是不敢违背自然的规律肆意妄为、逆“道”而行,否则必然导致恶果。
庄子指出,“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这正说明人必须自觉遵循客观法则,顺应万物而为,才能知“道”,,才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
《黄帝阴符经》谓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之道”、“天之行”便是自然无为,只有这样才能“无不为”。
老子教人顺应自然,也预示着教人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就是要求人们能适应各种环境,不因环境的恶劣而怨天尤人,也不因环境的优越而沾沾自喜,应该在任何环境的面前安然自得,不会因为个人际遇的沉浮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扰乱内心的平静。
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纷乱的社会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体现了老子人生观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老子人生哲学的精华就在这里。
正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道家的生活态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缩性,帮助人去承受各种打击而不丧失生活的乐趣。
”(牟钟鉴著《走进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205页)人总有遇到困境、仿徨失意的时候,要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能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做到淡泊名利,随遇而安。
正如《庄子》内篇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化解生活的无奈,当做可以接受的事实,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不失生命的乐趣。
二、“反者道之动”、“为道日损”《道德经》全书中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万物为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
《道德经》第二章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喜怒同根,是非同门,善恶同源,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无为”即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故不要刻意为之,否则功不可久。
而对这一辩证法概括最为精炼到位的当属“反者道之动”一语。
老子在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在这里采取了一种“正言若反”的认识路径,通过否定性的“无”来阐发肯定性的“有”,通过否定性的“无为”而阐发更高层次的“有为”,无疑是一种很深刻的认识方式。
这种认识方式是基于用于表述的语言概念的局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的矛盾考虑的,具体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难以平衡使得老子自觉反省: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必然只能是相对有限的存在者,那么永恒存在始终如一的本体之道,如果以是什么的判断表达,必将等同于个体事物,丧失其万物存在的普遍依据的崇高地位。
面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隐藏于万物之中的到,老子指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借助于道“可以为天下母”的功能作用以及德性的分析,称之为道,只能勉强赋予“大”这样的名称,以说明道不在人类精神生活的视域中但非可规定性东西的无奈。
与其“有生于无”的本体论相对应,老子的“无为”也是基于“有为”的局限性、片面性、过分性、弊端性等考虑的。
基于此他提出了要时时观照、反省自身,“吾以观其复”。
要克服有为世界的稳定性明确性要求同无限发展的世界之间产生的疏离问题,老子认为不能通过知识的积累方式以及任意妄为实现,而只有通过“观”的理性自觉,以削减的方式时时反观自身,不至脱离原初本性。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提倡“绝圣弃智”、“绝巧弃利”并不是不让学习,而是不要盲目学习,妄作妄为,而要弄清楚自己此为的目的何在,意义何在。
如果只顾徒劳伤神或纵欲无度,长此以往就会使元气大伤、精疲力竭,于己于人都无好处。
所以老子讲“为道”要“日损”,要不断损害违反元气的浑浊东西,刨除杂念,修道修性,逐渐找回元气,复归本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就人身体而言可以使丹田气足,向四肢五脏六腑运转流行,浊气下沉,清气上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就人的本性而言,可以“复归于婴儿”,无私无欲,豁达开朗。
易经系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作用便是要人将分散疏离之气聚合起来,由万物到八卦,再到四象,再到阴阳两仪最终聚合为太极之“一”或“无”。
而“万物得一以生”,只有这样时刻反观内省,才能内火永存,生生不息。
老子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便是教人要不断返本归元,归根复命,得性命之常,这也就是“无为”的精神内核。
而“归根曰静”则是说明“无为”的方式。
老子考察了人生沉沦的各种表现,认为“致虚极”的对世界和人生究竟底蕴的观照,需要通过“守静笃”的心灵净化完成。
这就需要抑制情感欲望的泛滥引发的生命能量的流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进而达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纯洁完整的自我心灵。
消除了对外在价值规范的依附与个体情感欲望的困扰,就能达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全新生命的塑造。
庄子发挥其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的“坐忘”和“虚而待物”的“心斋”。
唯有这样的“无为”才能以无限开放的心灵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实践,做到“无不为”。
三、守柔处下,为而不争老子一反常人刚强制胜的说法,认为“柔弱胜刚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争”是古往今来最与天相配的法则。
因为“弱者道之用。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道”的创生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是绵延不绝、作用无穷的,它不与物争却能胜于物。
“道”在创生过程中所表现的柔弱、不争,正是“道常无为”的一种写照。
老子认为人道应该像天道一样,守柔处下,为而不争。
为什么老子与一般人相反,认为“柔弱”优于“刚强”呢?这是他从经验界的现象中获得的领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老子用这两个例子说明柔弱代表灵活性和生命力,刚强则代表僵硬和死亡。
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富有生机,而且还是非常强大的,柔弱能够战胜一切。
就像水一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水却能无孔不入,无坚不摧,没有一件刚强的东西能与之相比。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由此可见,老子崇尚的贵柔守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消极无为,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