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家学派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
老子提倡“贵柔”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柔韧性,放弃刚强的争斗,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柔韧应对,摒弃刚强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时,也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刚强,实现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应该随和自然。
他认为,过分的刚强和争斗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难。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现状,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具备海的胸怀,具有包容万物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能够接受和原谅。
这种包容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矛盾和纷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和不足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
这种勇于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要人们要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种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是老子对于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精辟概括。
在这句话中,老子告诉我们应该遵循道的原则,放弃施加无谓的力量,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抱持开放的心态。
这样的态度和哲学不论是对待人生、事业还是人际关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指导意义。
“道而弗牵”,是在告诉我们要顺应道的规律,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去干预和改变万物的本性。
有些东西是天然而然的,不需要用力去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事情发展的不符合自己的意愿,这时我们应该学会顺应道的规律,放弃过多的干预,而是顺其自然。
对待人际关系也是一样,有时候若是强行牵引,反而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选择和规定,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顺畅,节省了一大堆无意义的烦恼。
“强而弗抑”,告诉我们不要用过度的力量去压制和抑制任何事物。
在生活中,太过强势的做法会使得事情适得其反,产生反效果。
人们常说“欲速则不达”,过强的力量和过强的意志只会让原本想要变好的事情变得糟糕。
从而,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控制,用柔性的方式去处理事物,灵活变通,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顺利。
“开而弗达”,告诉我们可以敞开心胸,但不一定要将一切都揭露在外。
敞开心胸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但要知道,敞开心胸不等同于毫无保留。
在处理事物时,我们可以用“温和”、“亲近”的态度去开放接纳,但是在传统文化里,还有“温故知新”,也就是知识和学识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思考,才能取得更深刻的认识。
所以,敞开心胸,但不要一味的去将一切都展示出来,懂得保有自己的底线和秘密,才能在人际关系和人生的道路上得以安稳和蓬勃。
对于《道德经》中的这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仅仅是老子对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阐释,也是对于人生智慧和生活技巧的一种总结。
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我们需要学会下放过多的干预,不要过度强势,而要用弱势的方式在生活中做出切实的努力。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的处世哲学》课件

老子思想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也 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如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 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 、艺术家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庄 子、李白、苏轼等人都受到了老子的 影响。
守信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信,遵守承诺 ,不背信弃义。
节俭与朴素
节俭
老子提倡节俭,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能够让人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
朴素
老子提倡朴素的生活方式,认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导致人们的内心空虚和道德沦丧。
05
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 发展而不加干预,这一思想在现代企 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知足常乐
总结词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懂得满足,珍惜自 己所拥有的,不过度追求物质和名利。
VS
详细描述
他主张要克制欲望,不过度消费,保持简 朴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关注内在的幸福 和满足感,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和 名利。通过知足的心态,人们可以更好地 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减少焦虑和不满 ,提高生活品质。
生。
06
总结与展望
老子思想的总结
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
求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老子思想的价值观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摒弃过度的欲 望和虚荣,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 方式,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老子的人生态度
老子提倡“柔中带刚”的人生态度 ,认为人们应该以柔韧的心态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保持内 心的坚定和执着。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通过对这些智慧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
正文内容:1. 顺应自然1.1 了解自然规律:《老子》强调人应该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明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1.2 尊重自然:《老子》提倡人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应该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保护环境,避免过度开辟和污染。
2. 无为而治2.1 放下功利心:《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
惟独心无所求,才干达到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2.2 尊重自然发展:《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发展,不做强行干预。
惟独让事物自然发展,才干达到最好的结果。
3. 保持谦虚3.1 谦逊待人:《老子》强调人们应该保持谦虚,不要自大自傲。
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对方,不要妄自尊大。
3.2 学习谦虚:《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惟独保持谦虚,才干不断提高自己,获得更多的智慧。
4. 追求简朴4.1 淡泊名利:《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惟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静,才干真正获得幸福。
4.2 简化生活:《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奢华和浪费。
惟独简化生活,才干减少物质压力,享受真正的自由。
5. 守持平衡5.1 平衡人生:《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守持平衡,不偏不倚。
在面对各种难点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所动摇。
5.2 平衡工作与生活:《老子》主张人们要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要过度追求事业成功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的需求。
惟独平衡发展,才干获得全面的幸福。
总结:综上所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保持谦虚、追求简朴和守持平衡。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人生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老子》的人生智慧,包括无为而治、自然和谐、谦虚谨慎、包容宽容以及淡泊名利。
正文内容:1. 无为而治1.1 顺应自然《老子》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分干涉和控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能够使人们更加从容自在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挑战。
1.2 少即是多《老子》中提倡“少即是多”的理念,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让人们陷入无尽的欲望和困扰之中。
相反,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能够让人们更加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2. 自然和谐2.1 尊重自然《老子》中强调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分侵犯和破坏自然环境。
惟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干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2.2 追求内心平静《老子》中提倡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干扰。
惟独保持内心的平静,才干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夸姣。
3. 谦虚谨慎3.1 谦虚待人《老子》中强调了谦虚待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要自负和傲慢。
谦虚待人能够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2 谨慎行事《老子》中提倡谨慎行事的原则,认为人们应该在做出决策和行动之前,深思熟虑,避免冲动和轻率。
谨慎行事能够减少错误和懊悔,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成熟。
4. 包容宽容4.1 包容他人《老子》中强调了包容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宽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要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
包容他人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4.2 宽容自己《老子》中提倡宽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苛求自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
宽容自己能够减轻压力和焦虑,使人们更加自信和积极。
老子的处世哲学

老子》的处世哲学在《老子》的内容中,其处世哲学无疑是占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老子的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在《老子》第二十五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
”老子一直认为道不仅在时序上先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
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是以自然而归的。
相比之下的儒家,孔子则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去强调天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
而老子作为到家的代表之一,与儒家是有所区别的。
他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都是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我们只要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在《老子》的处世哲学里面存在这三大体系——淡泊名利和善待善恶、柔弱与不争、以德报怨。
一、淡泊名利、善待善恶老子认为对名利,善恶要采取超越的态度。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方面的诱惑甚多,然而,人们常常容易为周围的名利欲声色所诱惑,甚至逐步迷失自己原有的本性。
为此,我们要保持真我,那么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超越善恶,不趋炎附势,不做墙头草,以提高自己甄别事物的能力。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盲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其实,这两句话是为了突出为“腹”和为“目”。
为“腹”即求建立在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即追逐外在贪欲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愈空虚。
基于此,老子唤醒人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确保固有的天真。
而对待善恶问题,老子一方面承认“美言可以使誉,善行可以加人”;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善美丑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第二十章)因而,老子主张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哲學選修課論文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課程名字:中國哲學概論-老子哲學學院:電腦學院專業班級電腦科學與技術2班姓名:孫琪學號: 20075333指導老師:周開明【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老子,中國道教的創始人。
他創立的道教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道教講究“無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說的是,道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一切皆來源於“道”。
人們通過修煉,修心養性,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說,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處理事情,一種方法不行,就可以換一種方法,要懂得“變通”。
改變自已的思維,或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偉大的事業要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大事豈不成為空想之事。
從小事做起,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堅強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強調“無為”。
“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
是一種大作為,大智慧的表現。
正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學的影響. 老子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不也是一種啟迪嗎?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範,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了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
人類應“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
而聖人最顯著的品格,就是對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將自己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融為一體。
把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這一總法則,用於修身處事,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認為"抱一而為天下式"有三個要點:"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人也應該效法天道"執左卷而不責於人"。
範應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
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
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都是在說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韓非子注曰:"慈於子者,不敢絕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慈於方圓者,不敢舍規矩。
"寬厚仁慈,既是愛人,又是愛己,這可謂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養性之要老子說:"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於貪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貪欲,則甘於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貪欲充塞其中以欲亂情,故而內心清靜,以至能順應本性以行天道,則能盡自然之理,以應萬變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範應元解釋說:"躁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
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
故知清靜者,為天下之正也。
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沖,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於清靜矣。
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
"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毀系於心,榮辱勞其神,從而達到哀樂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遙境界。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經常保持澹泊清靜的心態,致使神安體健,這是老子告誡我們的修身養性之要。
(三).謙虛柔和是立身處事之則。
滿招損,謙受益。
老子說:"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錯誤,讓謙虛為妄知和改正錯誤在心中預留天地。
故而,只有謙虛方能明道,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所以,善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我能虛靜謙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萬殊:"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違自然之理,順則吉,逆則凶;去其主觀任意,因物之性,隨易應物;"為無為,事無事","不敢為天下先"。
順應客觀規律,不與事物的自然之道相爭,則將無所不通。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這也即是孔子所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過猶不及",孟子所謂'仲尼不為已甚'之意。
列寧也說:"真理走過一步,即是謬誤。
"為人處事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柔順自然,持中和之道,無過無不及。
虛則明道,柔能克剛,不盈則弊不新成。
謙虛柔和可謂是老子教導我們的立身處事之則。
老子的人生哲學和他的政治哲學相同,也只是要人無知無欲。
詳細的節目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他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四).“道生萬物”——老子人生哲學的本體論、生成論根基“道”範疇是老子哲學中最高的範疇,當然也是老子人生哲學的建構基礎. “道”範疇在這裏兼有本體論和生成論的意味. 張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宇宙生成論說和宇宙本體論說,往往是相互統一,相互結合的……老子的道既是‘萬物之母’又是‘萬物之宗’;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有天地萬物的存在依據. ”老子哲學中,宇宙生存論和宇宙本體論是混而不分的.如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曰之為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顯然是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對道做的解說.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產生了天地萬物.但是老子的道還具有本體論的意思.如他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宗”在這裏是根據的意思.老子還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作為萬物之母,產生了萬物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存在於萬物之中,成為其成長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典型的本體論說法.老子認為認為,人和宇宙都是由作為本體的道派生的.道和宇宙萬物是“一”與“多”的關係. “一”產生“多”.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多”回歸於一. “多”中之一的人道是天道中重要的一環.老子進而從道的複歸想到人性的複歸.在他看來,人的自然淳樸本性作為人之所以為人,作為作為至善至美的人生價值觀的內在依據,自身正是本體的道、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的延伸.天道和人道本來就是內在的統一的——天道內在的要求人道與之相符合,人道複歸於原初的道又是人道運動的必然趨勢.只有實現了人性的複歸,達到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生的合一,才能進入至善至美的境界.老子的開創性就在於力排人道天道的外在性,開始將其作為世界對立而又關聯的兩端來考察,在中國歷史上首創性的從邏輯思維的角度來論證二者的統一性,開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之濫觴.(五).“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的覺醒與個體價值的高揚老子的時代是人類主體復興的時代,人在與天自然的鬥爭中自我意識一步一步的走向覺醒.基於對天道與人道的內在統一性的覺解,老子提出了重視和肯定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特殊方式.首先,人在自然界究竟佔有什麼地位?老子明確的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宇宙雖大,人在宇宙中並不渺小,並非無足輕重.人應該自珍自貴,自愛自重.將天地與人相提並論,表明老子對人內在價值的肯定,基於對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關注,老子猛烈的抨擊了當時的統治者不把人當人看的非道德的行為,並警告統治者對人民要“無押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理性意識、人的意識的覺醒,反映了古代先哲對原始的生命一體原則的突破和超越.其次,對人的覺醒意味著對鬼神支配人的思想的懷疑和拋棄.老子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就是說,只要人們依循著道,鬼神就不會對人起作用.老子的態度非常的明朗: “牛鬼蛇神”在道的面前沒有任何的意義,道及其派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就是這樣通過對天命及鬼神的否定和揚棄來推崇道,進而推崇人,因而人的價值不過是道的價值在人身上的彰顯而已.最後,老子思想最珍貴的部分在於其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和個體主體地位的張揚.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地位和價值最終都要落實在人的個體層面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餘,而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在這裏刻畫了一個得道的聖人獨特的個性和心理意識.而這種獨特的個性和心理意識集中的體現在“獨”“異“二字.老子在個性扭曲,大德喪失的時代高歌自我,宣揚自珍自貴,自愛自重,自存自保的重要性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不爭善下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認為最高的善人士人應該象水一樣,具備水的所有善性,與而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