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人生哲学道生重于物相互协调自然无为

【正文】

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老子虽是一名小官,但却在学习上有一个及其便利的环境。他征集、保管、进而包揽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艰难坎坷,经历了众多的变故,又遭逢乱世,最终离开了周王室,隐姓埋名。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精练的九九八十一章,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的、自然的、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有学者说过,一部《老子》超过了黑格尔全部著作的内涵,包含于《老子》一书的智慧就是哲学的智慧,系统的智慧,普遍无限的智慧和关于世界整体的智慧。

一.老子之道

老子的整个人生哲学,以无上的智慧去诠释宇宙的本源,其哲学以“道”为基础,其哲学精神却在自然,以自然为宗。老子的人生哲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推敲和体验。人有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如何从自我内在的醒悟到实行,处世修身到实现生命的真实价值,与存在的庄严意义,老子的“道”就是实现的原理与方法。

(一)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一书中第二十五章写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在宇宙中有一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它在整个世界诞生之前就存在着,这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就是宇宙的唯一存在,在整个宇宙之中既无别的声音与之相应,也无别的形体与之相伴,它独立自足,永恒不变,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我们可以认定它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称之为“道”。同时,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仔细研读《老子》不难理解老子在这里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实含义:“一”指的是宇宙的绝对普遍无限的存在;“二”指的是天,即整个现实的宇宙;“三”指的是“地”即整个地球生物圈;“万物”指的就是一切生物和人类。老子认为道诞生了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的存在,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诞生了整个宇宙,整个宇宙诞生了整个地球,地球诞生了一切生物和人类,即天地万物是由道所创生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创生的。那么天地万物之存在方式,万事万物之运行皆以道为基础,遵循道的规律。有其物则有其道,即物有物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

(二)道是实存本体,又是客观规律

老子的“道”既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实存本体,又是世界的客观规律。道贯穿于社会,自然,作为实存本体,“道”是宇宙中唯一的,绝对的存在;作为客观规律,“道”贯穿于社会,自然。独立而不改,恒久不变,人们对它只能“迎之,随之”而不能改之,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只能遵循道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否

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老子的“道”作为规律,规则,它具有循环往复返本归根的特征。

(三)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以自然为法,即“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这样一段说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在整个寰宇之中具有四种普遍绝对与永恒无限的存在物,而人类也是这四种存在物之中的一种,人类活动以地球为法则,地球活动以宇宙太空为法则,宇宙太空活动以道为法则,道的活动以自满自足,独立自在的自身为法则。道并非毫无规律的为所欲为,它必须以自然为法,这里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状词,是形容“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或天赋的自然状态;其次指宇宙万物的纯朴本性(天性,真性);三是指宇宙万物因其自然本性而具有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在老子看来“道”的最基本的特征即为“自然”,“自然”也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须受其制约。“道法自然”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 章)这里所谓的“道常无为”指的是作为宇宙之本的“道”总是顺乎自然而无执无施的,就其自然本体来说称之为“无为”,但是宇宙万物又无不赖之以生。就其生存万物来说,道又“无不为”。关于“道”的自然本性,老子描述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谋,功成而弗居。”(《老子》 2 章)又说:“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10 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51 章)这里,老子反复说明道的最根本的品德,就是生育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创造万物而不恃其恩德,成长万物而不为其主宰,有功于万物而不居功自满。著名哲学家王弼深得老子的真谛,对于“道法自然”他说:“道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并进一步解释说:“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第二个观点是: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写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即是说,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天地万物之本,万物“尊道而贵德”并非谁之命令,而是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犹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32 章)一样。即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天地和谐运行而降。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天地对于万物无所谓爱与恨,一切植物春生夏长,秋凋冬枯,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二老子的人生哲学

(一)老子人生哲学之生重于物

老子人生哲学之生重于物。人活着为什么?如何对待名与利的问题?这是老子人生哲学首先回答的问题。从古之今,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却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即人活着“一为名,二为寿,三为位,四为货。”这大体上描绘了追求功名利禄为其价值取向的心态。然而老子却鄙视这样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他从两方面揭露了这种人生观的危害。(一)从治理国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 3 章)即在上者如崇尚贤明,在下者人人竞争;在上者如不崇尚贤明,人们之间的倾轧也会随之消失。金银珍宝,人人争逐,盗贼的产生也是为了掠夺这些难得之货,如果在上者不重视这些东西,不去收刮民财,人民自然就不会沦为盗贼了。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崇尚贤明。(二)从个人修养看,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告。”

(《老子》9 章)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烂,还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或抢夺,难以终身保持,人富贵之后,如果你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招来各种祸患。

在这里,老子对人类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与剖析,是对人类初期文明负作用的深刻反省。由物质文明而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利,贤明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竞争,盗窃,掠夺,杀害,以至于出现了“重物轻生”的本末倒置现象。人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而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物质文明反过来有成为损害人,阻碍人进步的异己力量。人类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损害自己的身体,以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重名利,轻生命的现象,老子持否定态度。功名,财货和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对于这个问题,世上不少人都把功名,道德,财货,权势的位置摆在人的生命之上,为了权势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老子在名利与权势的迷宫中,破天荒的发现了人的生命价值,他从“全生”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全自己的生命。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老子》44 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13 章)这即是说,对人来说,名利与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是身外之物,如果因获取名利而导致生命的丧失,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俗话说:“留得清山在,还怕没柴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老子人生哲学之相互协调

相互协调是大道运行的规律,也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以及人生处世的法则。它包括四方面:合和生成论、相反相成、反向求全、循环反复。说明如下:

合和生成论,天道的自然本性为“和”,以天为道,合人之道,是和的相合,即为“合和”。此“和”并非一团和气不言斗争之和,是中和达到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易。乾卦篆辞》中写到:“保合大和乃贞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阴与阳的合和,主观与客观的合和,意识与物质的合和,是达到完美形态的重要条件。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思想,这也是老子人生哲学体系立论的基础。老子所说的天是宇宙自然之天,天道是宇宙自然规律之道,老子所说的人,同源于道,同构于物,同归于根,同合于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天与人同归于道,达到人生理想境界,是古之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夫之自然规律之道,相应相求,相互依存,主宰万物。“厉而不害”(《老子》81 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77 章)“抚育万物,生之畜之,长之育,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老子》51 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芒,是谓玄同,故为天下贵。”(《老子》56 章)挫损消磨千差万别的浮躁锋芒,化解由生理感官与经验所产生的片面有限性所引起的纷繁矛盾。协调一切事物隐蔽的瞬间千变万化,综合消除一切事物的片面局限。挫损浮躁锋芒,协调隐蔽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即“和合生成”。

相反相成,老子以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 2 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丑的观念相对而产生;天下人都知道善,不善的观念相对而产生。有快乐必有痛苦,有失败就有成功。事物的对立,不可分离,有正有反。《道德经》的相对词如下:有与无,美与恶,难与易,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得与失,浊与清,全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雄与雌,白与黑,长与短,高与下,吉与凶,张与敛,兴与废,刚与柔,厚

与薄,阴与阳,损与益,寒与热,进与退,正与奇,利与害,祸与福,生与死,贵与贱,亲与疏,智与愚等。宇宙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2 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27 章)老子所谓“善人”是指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以道德自耀的人,而是师法善人的行道。不厌弃不善的人,不善之人正是我们关心的对象。如果天下都是善人,那么也就无所谓善了,正由于有很多不善的人,才使我们的善有对象去发挥。

反向求全,就是相对作用。老子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老子》22 章)曲,枉,洼,敝是人人都讨厌的,他却认为全,直,盈,新,就在其中,只是这个道理一般人不知道罢了。我们如果能自我检讨,反省,不仅“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任劳任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态度谦逊,保持内心的空虚无欲,我们的心将会更加开放,头脑清晰,了解宇宙间无所谓新旧,便不会贪新而厌旧。“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7 章)这需要效法圣人的修养,处处谦逊,不争,退让,才为人所推崇。舍己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无知,抱朴,要人居于反面,实是使人到达正面的途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81 章)愈帮助人,自己愈充足;愈给与人,自己愈富有。

循环反复,道体的运动,就是反复不已,才能成就绵延不尽的生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由宇宙万象的动变无常,与人生百态的果厄不安,所以形成的生命飘浮与挫折之感,乃是自古以来就已存在的普遍事实。只是乱世中的人心,印象特别深刻,感受远为真实。循环反复既然是一种自然律,是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人世间的一切,自然也不能例外。老子在第五十八章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夭”。说明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的因,福而又潜伏了祸的子。如不能了解相反相成的道理,执着表面是非,祸福,善恶。最后产生的结果,本是求正道,却变成了诡术,本是为了行善,却变成了邪路,而陷于迷惑。儒家所谓“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与此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

(三)老子人生哲学之自然无为

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顺应自然,是自然的行动,不造作,不妄为的意思。人们做任何事只要摒绝私念,不为己益,遇事能超脱空虚,而顺其自然,绝不可妄自主张,强有所为。创立事业,要想无败无失,只有自然无为,顺应时势,该动则动,该止则止。也就是要“为无为,事无事”。(《老子》63 章)“自然”两字的意义来说,只是“自己如此”,非常简单。但就其内容,或如何达到自然的方法,老子的答案:“无为”。他主张“无为”,是不妄为,不是一无所为。无为仅是其精神,无不为才是其结果。无为是自然的行动。他在书中提到“自然”五次:“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 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17 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64 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 章)“希言自然”。(《老子》23 章)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处柔顺,守需静,求大方,归赤朴。

处柔顺。道的德能是唯一的,通透万事万物。为此,伦理修养可以影响到物理界,为此,善恶可以影响稼穑收获的好坏。老子主张柔弱,并非追求柔弱本身,而是有见于“柔弱胜刚强”。(《老子》63 章),“柔弱者生之徒”。(《老子》76 章)如大树坚强,但易招风而折;小草柔弱,却能保存久长。换言之,柔弱是其手段,刚强,生,才是其目的。他用水来证明弱胜强的道理。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78 章)采取与世俗相反的路径来行事。例如一般人好争斗,他却主张不争,世俗人好刚强,他却视柔弱为无上的美德。而且觉得:“柔弱胜刚强”。

如只看到表面刚强的就认为是强,殊不知柔弱中也有强的因素在,而柔弱又可以克刚强。所以人只要把握着“弱”,才能获得真正的“强”。修养心性,由虚而达到统一的境界,由静而达到真笃的地步。了解常道,我们的心能澈悟而不迷,开放而容纳一切,便大公无私,为万物所归,与天道同行,和道合一。谦下退让,是老子治政方法之一。他认为地位愈高的人,愈要谦让,将自己置于低卑之地,在万物变化中,减损反而能增益,求增益反而遭减损。“物因亏损而生长,因生长而亏损”。(《老子》42 章)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使天下河流复归于海,是因为它善处低下的地位。所以圣人要想居万民之上,言语颜色一定要谦,想居万民之前,必要遇事退后,不和人争。他又提醒人要修身,最好方法莫如爱惜精神,知其白守其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7 章)谦让退后,反而能得到推戴,舍己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这和儒家思想的“满招损,谦受益”,是同一道理。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无知抱朴,要人居于反面。因为反面正是到达正面的快捷方式。从以上而看,难怪老子要勉励人实行“自然无为”了。

守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 章)所谓“虚”不只是像一般的“自己如此”,去掉摆脱外在的约束,而且连这个执着“自己”的自我意识也要“虚掉”,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寂静的,但往往为私欲所蔽,而昏昧紊乱。所以必须“致虚”“守静”,克去私欲,使心体回复本性的清明寂静,然后才能不致为纷杂的外物所扰乱,观察出万物演化归根,才能悟道,才能修道。“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渝”。(《老子》41 章)所谓“德”是指至德的修养,唯有通过心性的工夫,达到无为的境界,才能动而皆自然。最高的德行,谦冲自牧,有如虚谷。最纯洁的心灵,常处污泥之中,好象负耻辱之行。为德求广,永远似乎感觉不足。比如处理事件,不受主观情绪支配,谨慎不用一己的私见来看问题,处于无欲无私,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

求大方。人如谦卑而顺承智能以发展,不死板守旧,不墨守成规,才能有所突破。与“道”同化。“大方无隅”(《老子》41 章)是德性的运用。王弼注:“方而不割,故无隅也”。河上公注:“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两者都是就德之用来说的。“方”是方正,也就是规矩或道义,是一种标准,用来评量人物的。而大方,就是把“方”提升到圆的境界,所以真正的大方,没有边隅而能与万物相融相合。就德性来说,真正大方之人,心胸开阔,没有定见。能容人,而不苛责于人。能广容天下,自由自在而不执着。

归赤朴。万物皆须循道而运动,人是万物之一,所以人,地,天都要依“法道”而行。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做去,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到此地步,才算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52 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55 章)老子重视自然,素朴。以赤子之心比作自然之心。德性深厚的人,一如婴儿的无求无欲。“复归于婴儿”。又“复归于朴”(《老子》28 章)而意念达到柔顺的境界。他要人守住内在的真诚,不追逐外在的声誉,不受外在世俗的纷扰,空掉内心的意念贪执。心归朴素,言行举止宛如愚昧戆直的人。才能使心地纯净有如朴木。唯有修养至此,人才可永保平安,永得幸福。比如一位好医生,只尽心尽力医治病人,一心一意为别人的健康和幸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淡泊名利,不求己益,不为世俗的价值观纷扰而随波逐流。

三老子人生哲学的当代意义

人类的生活旋律,如象一条奔腾的江河,有前进,也有回流,有顺境,也逆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慢长的人类历程中,特别是人处于逆境之时,老子的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光,总会把人从逆境中解脱出来,或隐或显的显现出它本身潜在的现代意义。

从老子“生重于物”的思想中,人们悟出了许多真谛。老子的这种人生哲理,在历史上有过深远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身外之物。所谓“身外之物”指的是名位,钱财是身体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既不能随人生带来,也不能随人生而带去,所以把它称为身外之物。表示对名位,财势的轻视之意,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也把“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每当人们官场失意或市场竞争失败后,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名利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这句话,这会使失败者在心理上得到调节和平衡,起到安慰的作用,把人们从逆境中解脱出来。(二)淡化过于强烈的为官心理。在古代“烈士殉名”比比皆是,在今天,观察一下官场,这类事例也不泛其人,买官卖官之风盛行。所以,人们常常依据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淡化做官心理,把人们从“名缰利索”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既要激发人的生存发展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推动社会的前进,又要以“身重于物”的观念来淡化过于强烈的名利意识,以缓解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利之争而尖锐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调节人的生活节奏,保持个体生命的心理平衡。否则,由权、利之争就会导致许多历史悲剧。老子“生重于物”的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至少可以起到一种解酒剂,清醒剂的作用,为某些淡化名利的人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一种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由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正在加速工业文明走向颓废,代之以一种新的生态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中,老子的人生哲学所蕴藏的丰富生态智慧,将会为人类的这一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提供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保护当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老子智慧的可贵之处。借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称赞老子自然无为、自然协调观点,认为它是认识到“人要征服宇宙就要失败”的宝贵直觉。又借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话:“老子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慧”。按老子道法自然,理应和睦相处,协调发展。老子自然无为在我看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不以人类私利为中心而对社会妄加干预,随意破坏外界的自然存在状态;二是人类的一切行为皆应顺其自然,一切按宇宙万物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而运行;三是追求人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这三层含义有一个共同本质即为“自然无为”。这就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应忽视自然之力,强调对自然万事万物规律的顺从与尊重,反对对自然物的过分掠夺和残害。这对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其价值不可忽视。同时老子以维持事物的自然和谐状态为其价值追求的目标,这对于人类摆脱盲目发展的误区,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保全自己,如何让自己不为压力所奴,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同样帮你如何摆脱困境。

结论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人如追求名利财货,声色犬马。这一切令人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往往令人身体精神两受疲累。人如只为满足生理的需要,不作贪妄的追求,如此不但身体健康,神志也可以清明。可惜,人喜欢走快捷方式,贪快,用小聪明去投机取巧,爱表现个人的智巧,好耍聪明,弄技巧,以为不如此不能表现自己的高明,结果反而奇物滋起,乱事迭生。社会因而动乱不安,自身更是终日惶惶。如能做到不受情绪支配,谨慎不把一己的私见来看问题,处于无欲无私,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人如谦卑而顺承智能以发展,不死板守旧,不墨守成规,而能有所突破。与“道”同化。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做去,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老子重视自然,素朴。以赤子之心比作自然之心。德性深厚的人,一如婴儿的无求无欲。他要人守住内在的真诚,不追逐外在的声誉,不受外在世俗的纷扰,空掉内心的意念贪执。心归朴素,言行举止宛如愚昧戆直的人。才能使心地纯净有如朴木。唯有修养至此,人才可永保平安,永得幸福。因为人如能领悟正反相转,祸福无常,而以自然之心生活,不虚伪,不固执。学习顺应环境,自然乐在其中,享受舒适安逸的日子。

可惜许多人受物质生活的压迫,无法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有的人在实行中,甚至在理论中,否认自己的精神生活,强迫心灵做身体的奴隶,做物质享受的工具。无法创造自己的伟大人格。他的教训,真是现代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苦口良言。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的思想哲学法则:“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万物创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 都要法“道”,但道并不是毫无规则的,为所欲为的,她还必须以自然为法则。这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的东西,要道去遵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义,应理解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是主导性的部分。是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万物的仰尊,就在于 她们常法自然,道和德的价值就在于自然,若不以自然为法就会失去其价值。老子的思想以“道”为基础,但是他的思想却在“自然”两个字上。他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哲学故都是 以自然为宗,他的宇宙论观念也以自然为法。因此我们若把老子的哲学,说成是“自然哲学”,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 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也是“自然”。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 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若是作为管理者或 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难怪有人在评点道德经时说,这是民主国家运用思想和法则。但在老子来说,只是顺其“自然”,只是顺应自然而已。“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管理 者的目标就是要“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自身又怎么能有为呢?“我无为而民自化”管理者又何必要有为呢?自然无为的结果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论是 面对自然界,还是面对人生或治政以及修身,老子的思想无不是以自然为本。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老子的思想的哲学观念是“自然”,老子的思想的哲学法则是“自然”,无不都 是以“自然”为本。“自然”是老子思想学说的精神之所在。

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论文

人生价值的哲学 数计学院08级五班周军华08010564 第一,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当二者统一时,也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第二,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社会实践同时是1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根据和源泉。而

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席勒. 即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 2人生的的,因为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实现真正的人 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要在承担的责 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 斗的准备。另外,你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必须做到在实践为社 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奉献中,和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 业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必要的时候你要以社会价值 为主,舍弃自我价值。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着人生价值,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观 因素。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 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 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 会的索取与贡献。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要求着我们全面的塑造 自己。 第三,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是在社会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 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 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得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思维对人生的影响 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接触到了哲学。而在每次学习过后,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人认识,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些进步和变化。所以我来从个人经验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于我,是一个探讨人生意义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读哲学就是读哲人对人生的反思;是与哲学家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个人思想成长的过程,培养和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 曾经我以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哲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每个人(包括文盲)都有。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其他人的哲学吗? 在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非常肯定地说: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常有意或者无意地被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左右着。例如:对待金钱,对待成功,对待失败。社会上有无数种方式,但并不是每一种都是恰当的。有些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自卑,然后自报自弃,最终被这个社会淘汰。但有些人则愈战愈勇,不仅仅成功地战胜了失败,还把失败当成了自己人生的一种财富。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具有良好的三观的。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后天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变化才能健康成长的。我们若想要完善我们自己的三观,那么我们就需要参照,对比,我们希望有正确的三观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哲学”,被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锁链束缚着,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去反省、去思考?因此,哲学的意义或许就是在于提供个体之外的关于人生之反思的参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其中很好的参照物。哲学讲的是道理,而往往很多人都对所谓大道理有着排斥心理,往往有人会抱着厌恶的情绪。平时的生活中,人们对普遍的真理充满的亵渎,现在的很多人往往不注重道理中的真正含义,而是大多数时候当做调侃和强词夺理的凭借。所以我觉得我们是需要一个完整的思想的体系的,让一个健全的人格指引着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身体不够健康,心理更是处于不佳的状态,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哲学,需要健全自己,强大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旺盛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哲学。具体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抵制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的侵袭,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对生活的创造中。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辩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我知道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而只有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而言,要辨证地看待人生。比如,眼下正处于大学第一年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生,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哲人对此打发感慨,而且平常人也经常对此进行谈论,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谈论如此大的一个话题似乎有些过分,虽然我无法像伟大的哲人那样去思考,但是我们此时却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思想的火花四处飞溅,各种浅薄低俗的文明快餐冲击着高雅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是一个何等重要的事情。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的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组成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责任和贡献,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比如我某些方面对于社会或者他人做出的贡献,能够体现我的作用,就显示出了我的社会价值。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是说,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人生价值的两重性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如何,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具有导向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选择的罗盘,也是其人生导航线。人生观乃是人们对于人生重大问题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受其制约和影响的人生观,便会是正确的,合理的,比如,在我们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一定的目标,要进入学生会,发展的自己的组织能力;要进入大学生艺术团,培养兴趣爱好和面对人的心态;要进入大学生自律委员会,锻炼自己的毅力;要好好学习,拿奖学金,争取早日入党……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为了完成我所想的,我就必须去付出实践,努力做到,为了进入学生会,努力面试,进入学生会之后,要去认真做事,好好表现;进入大学生艺术团,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哪怕只是一个相声,一个小品,只要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_哲理故事

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 以柔克刚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又说:“守柔曰强。”这些教诲也是老子让人们成功的法宝。 今天,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怎么样给女儿、儿子教诲呢?我们常对子女说:“儿子女儿,你们要勇敢地前进!”对不对呀?对呀。老子一看就笑了:“你这个爸爸妈妈还不到位,就知道前进,如果碰到了南墙还前进?那只会头破血流。”如果我们对子女说:能够前进就前进,但也要学会后退再后退,如果向前走不通的话,就应该及时后退啊,就智慧得多。 我们现在的爹妈还这样教育孩子:“要刚强、要坚强。”如果老子来了会说:“孩子是要刚强、坚强,但是还必须学会柔弱再柔弱。”为什么大学生、中学生会有很多的人跳楼、出走啊?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受不了挫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弱胜刚强,以坚韧面对人生的困惑。 我们还这样教育子女:“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有问题,你往高处走,走走走,走到高处不胜寒啊!聪明的父母应该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人是要往高处走,但还必须学会往低处行。”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孩子能前进就前进,能后退就后退,能刚强就刚强,能柔弱就柔弱,能往低处走就往低处走,能往高处行就往高处行。 控制欲望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找到成功的道,想要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还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 比如,人人都想富,那么怎么算富有呢?老子讲财富不是用数字来衡量的,他说:“知足者富。” 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华丽的别墅、高档的小车,这真的很富有吗?相反,有些下岗的家庭,一个月就只有几百块钱,还要供孩子读书,就真的不富有吗? 不一定!因为富有是不能一律用金钱来计算的,健康能用金钱计算吗?爱情能用金钱计算吗?儿女之间的感情能用金钱计算吗?而且就算有很多的钱财,若是不知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比不上更富有的人,老是觉得还不够富。当然“知足者富”,也并不是说越穷越好,而是你有多大本领致富就到什么档次,能在这一点上知足也就是富。 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藏得多,丢失得也多)”。清东陵慈禧太后的墓里陪葬物特别多,但正是她“多藏”,所以盗墓的人也马上盯住不放过,就盗挖,结果死了也不得安息啊!如果慈禧太后能看到后来这样盗挖她的墓穴,还会多藏吗? 无为而无不为 这就又应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和煎一条小鱼是一样的,不能胡乱折腾。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里根总统看到这句话被感动了,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国情咨文中。老子的智慧,没有国界,没有时限,只要能正确地理解与运用它,就会产生效益。

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摘要】哲学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先进人物成功的背后是哲学思想的支撑。哲学并不仅限于书本,生活处处哲学。 【关键词】哲学人生观 哲学的起源 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世界范围内希腊、印度和中国同时产生了哲学,哲学三元。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不管你赞成与否,它确实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不容否认。三者独自产生,所以哲学三元而非一元,三分天下。三者自成体系,平行发展。 在世界的文化史上,有所谓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有哲学,或者说只有在这三个地方产生了哲学突破:西方,中国,印度。在西方,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则有佛教、耆那教等。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这三个地方形成的哲学,在轴心期都是在本地的地区性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哲学,因此也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独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三大哲学系统:希腊系统、中国系统以及印度系统。在当时这三大系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流,而是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16世纪以后,希腊系统扩充到了整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势力越发强大,而中国系统和印度系统相比之下则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

哲学对人生的影响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意即“爱智慧”。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我们个人来讲,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的存在形式。它反映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或生活中奉行的一些准则。人生却是实在的生命体验。一个有哲学观念的人,他的心灵一定长着翅膀,这也是人走向完善的基本条件。有时,哲学对人生也是很无奈。比如,我们每一个有思想的人,无论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想在哲学上面找到答案,然而,并不令人满意。这也是哲学的痛苦,人的悲哀。人生的千差万别和人性的弱点都免不了对他所思所悟感到束手无策。人始终在苦苦寻求其行为在哲学上的最终解释。哲学对人生来说,“他能塑造人的品格,指导人的生活,节制人的品行,告诉人们哪一些事情不该做,哪一些事情该做。”离开哲学上解释,人免不了恐惧和忧愁。因此。哲学就是研究人生的准则。通过这一准则,使人生同宇宙万物达到和谐一致。 每一个研究哲学的人,需要用敏捷的思想、超人的智慧以及生活中的坚强信念从理论上、实践上努力解决人生中的一些问题。哲学对人生的作用,体现于人在生命中不受到责备以及伤害,超越一切痛苦和安乐。让我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以及奉献所必须的真诚。另外,还让我们学会承受,承受一切忧愁和苦难,承受一切打击和伤害,让我们默默接受无法预知的不幸,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如果抛弃哲学上的解释,那么人生就很难找到合理的存在依据。 因为哲学是研究人的智慧和真理,所以,我相信,用心研究哲学或者懂一点哲学道理的人会比别人更能享受到心境的平静,更能感受到知识的清澈,不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被身边的困难所困扰。然而,和我们一样,大部分人是生活在无忧无虑、悠悠自在的坦途上,是表面上的一种宁静与和谐。是的,我们不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解读 纵观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一书,不难看出其中的核心思想即是“无”,“无为”,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由天道的“无为”进而延伸到人道的“无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是通于天道的,这样就把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之道联系起来,从“道”的本质特征推出人的存在范式。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如果不与人发生关联,那么它只不过是一个空挂的概念而已。”(陈鼓应著《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页)这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明体达用的实践性及人伦日用色彩。所以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无为”是否指消极无所作为呢?如何由“无为”而做到“无不为”?深刻理解把握“无为”的本质,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和慰藉我们的心灵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有序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将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剖析为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几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老子对“道”的界定。“道”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它自身的制作创造,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这种“生”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故能“功成而弗居”,同时“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因物而用,自然而为,无巧施伪作,功自彼成,但不居功自恃,所以能长久不去。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地生化养育天地万物的方式即“常无为”,也就是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唯有这种顺应自然的“不自生”、“无私”、“不仁”的方式才能实现“长生”、“成其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长地久的永恒状态,达到“无不为”。天道的这一自然“无为”推广到人道,便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以大地为家园,要想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必然要遵从一定的客观法则,并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提高自觉性。人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而人于大地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又必然效法于天道的斗转星移、日月相继。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天法道,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课程结业论文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

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通晓天文星象历史文化知识,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知道岁星约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能准确推算朔日认为天道并非高远莫测,在其著作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和辩证法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老子还吸收了很多农业医学方面的经验如“治人事莫若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专气致柔”等。 史官出身的老子具有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看透了奴隶制的腐朽和给农民小私有者带来的灾难,他反对奴隶制的典章制度、礼乐文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