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_无_的意义
我对《老子》中“无”和“有”的理解

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ຫໍສະໝຸດ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 生而
不 有 , 而 不恃 , 为 功成 二 弗居 。( 第二 章 ) 这段 中 出现 了 两处 有 关 “ ” “ ” 无 、有 的句 子 。 “ 无相 生 ” 有 这 句 是 相 承 上句 而来 。上 句 意 思是 , 和恶 、 与 不 善相 互 依 存 , 美 善 没 有 恶 就 没有 美 , 有 不 善就 没 有 善 。 没 因此 “ 无 ” 与 “ 易 ” 有 就 难 、 “ 长短 ”“ 、 高下 ” “ 声 ” “ 后 ” 、音 、先 构成 六 对 属于 常 识 范 围 内 的相 关 概 念 , 明 了事 物 相 反相 成 、 证 发展 。 里 的 “ 说 辩 这 有无 ” 和 第 就
物本 身 是 有 、 的对 立 统 一 ” 无 。另一 处是 “ 为 ”我 认 为是 学 道 无 , 的秘 诀 。 正如 王 凤 显先 生 说 ,圣 人 境界 高 , 为 处事 情 ” “ 无 。 为 了避 免 “ ” 败 就要 “ 为 ” 无 。孔 子 主 张 人世 、 化 、 风 易 教 移 俗 , 侃 而 言 , 敦 而教 。老 子 的“ 为 ” 明显 的 与 孔 子持 相 反 侃 敦 无 ,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哲学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哲学意义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
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
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
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
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
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
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
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内容提要: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 而要辨明是非, 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 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 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
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对无为的含义加以论述。
无为”“上德无为”(《老子》第三十七、三十八章, 以下凡引于《老子》只注章数)。
又说: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亭之毒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也就是说,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但“道”并不因此而把功劳占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对万物生长横加干涉,这是一种深远的德。
道之所以会具有这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不居的深厚的道德是出于道的自然本性。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不用心、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切。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第七十三章)。
道的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或不强作为之义。
王弼以“顺自然”一语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是深得其精髓的。
在老子看来, 不仅道“无为”, 而且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也都是“无为”的,因此人当然也不应例外。
所以老子得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这一结论。
所谓“自然”, 就道自身来说, 就是自己如此之义, 而就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 就是顺应万物之固有本性、使之自然而然地演化之义。
可见, 道的作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而为”老子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天地无所偏爱, 听任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无所偏爱, 听任百姓自然地生活, 这种使天地万物“自化”顺其自然而为的结果就体现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性质。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中国哲学概论——老子哲学论老子的无为思想摘要“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首次提出的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的落脚点,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决不是不作为, 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无为意义Abstract:"Doing nothing" as a governing thought, is the first Taoist founders Lao zi propo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tao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othold, but Lao tze in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nothing "never is not as, but another way of" can do ". "Doing nothing" thought is Lao tze politicalthin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core content, it emphasizes "tao always dose non-being but all for" to its further study for today we handle to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ve deep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Lao tzu tao non-being significance 导论老子作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丰碑。
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讲无为,又讲无为而无不为。
曲则全,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
表面看来,无为似乎只是手段、工具,而无不为似乎才是目的。
在老子哲学中,无不为不是目的而是结果。
无为并不只是手段,只是工具,无为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状态。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老子真正推崇的是无为而无以为,是自然而无为。
老子讲“无为”。
在老子哲学中,“无为”是从属于“自然”的,而“自然”是从属于“道”的。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人也应当自然。
人如何达到“自然”?通过“无为”而达到“自然”。
不仅如此,通过“无为”,可以达到无不为。
所以老子哲学中,还有第四个基本的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1. 无为可以无不为《老子》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表面上看来是曲的,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曲,可以达到直,可以达到“全”。
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者,岂虚言哉?看来“曲则全”这一讲法,也不是老子的发明。
在老子之前,这已经是在社会上流传的一种观念,我们现在也有成语叫“委曲求全”、“以屈求伸”。
通过曲,通过曲途,可以保全自己。
在动物界,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有一种毛毛虫就是通过屈,才可以伸,才可以行走。
还有壁虎,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通过断尾而去,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在老子看来,无为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争就可以争得来的。
以一种不争的态度去对待,反而可以达到无所不为。
老子还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要下雨,这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命令它,要它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少。
但是一年四季,在一个地区,它的降雨量基本上都是大体相当的。
老子通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总结,总结出来这样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曲则全”。
在老子看来,以曲求全,这是一个大道理,不仅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大道理,而且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样一种处事的态度,应当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信条。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老子的“无”的思想

老子的“无”的思想图片发自简书App老子的“无”的思想所给我们的智慧启发无处不在,道教的修炼也是从有到无的修炼过程,或曰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追求过程,抑或从入世到出世的探索过程。
从入世到出世,是一个追求理想、追求超越的过程;一个民族若没有这种精神,就会堕落为经济动物,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就像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若没有形而上的追求,就像一个没有祭坛的神庙一样。
”从入世到出世,是一个从凡到圣的过程,比如儒家的成圣、道家的成仙、佛教的成佛。
出世之后再回到入世,就是兼济天下的圣人、济世有奇功的真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而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以一颗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一思想反映在儒家就是“将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的思想情怀;反映在道家就是“人成即仙成”,要做活神仙的生活道教的提倡;反映在佛教就是如佛陀所说的“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成佛也在人间”的“成佛在人格”的人间佛教的精神。
以上是老子对“无”的阐发和对“无”的体会。
若从道家思想史上考察,“无”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视,魏晋时期的玄学即以“无”作为讨论的核心问题,玄学创始人王弼就是以提出“贵无”思想而被尊为玄学开创者,其从母子关系、一多关系和动静关系阐释了“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阐发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立论依据的;隋唐时期的重玄学,以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作为代表人物,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围绕有和无的关系问题展开的,不过,其在论述有无的关系问题时吸收了佛教中观思想;宋金元时期的全真道讨论的问题无非是围绕有无、阴阳、性命和顺逆问题展开的,而其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有和无的关系问题。
所以,“无”的确是道家道教哲学的一个最核心的范畴。
我们只有深切地体会了这个“无”,才能很好地理解道教智慧的哲学根据。
大道虽然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却是万事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源和依据。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老子哲学的/无0的意义强 昱为了摆脱盲目被动地适应世界的状况,主体自我需要在认识上把形形色色的个体事物纳入到普遍化的观念系统中,考察不同存在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当精神活动转向对整个世界的存在依据以及人生命运的探寻时,哲学思考承担了反省一切经验现象并对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进行质疑的使命。
而力求使抽象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知识相对应,以检验那些被人类曾经信赖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合理程度,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其中,老子关于/无0的论述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之一。
一、有无相生各种可以为人类所经验的处于生死交替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包括善恶美丑的判断在内,其中对立的双方无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老子指出,消除自我存在的个体幻相,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普遍观照,保证认识的普遍性与永恒性,才能化解人类因利益冲突或一己之见产生的各种潜在矛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
下引《老子》只注章名)个体认知不具有完全的有效性,因此以/天下皆知0作为分别美丑善恶的标准与尺度。
/难易相成0则把实践纳入到人类的必然能动表现中考虑,突出了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思想原则。
/长短相形0等又从不同的侧面,对/有无相生0命题中一方的存在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的内涵进行了补充,从而使该命题成为解释运动变化的经验事物的核心原理。
/有0指实在之物或表示普遍存在,/无0从消亡的含义中又引申出了潜在的意思。
有与无是相生的相互依赖的整体,是对从运动变化的经验事物的归纳演绎中获得的认识的总结。
每一个人直接面对的是无限宇宙的某一具体时空条件下的个体事物,而远离感性知觉范围的事物成为本原或决定事物存在的固有依据,我们只能通过理性直观来把握其究竟底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视0、/听0、/搏0的生理活动的极限产生的是/夷0、/希0、/微0的感性知觉,当其出现了/混而为一0的状态时,在自我视域中丧失了生动鲜明的个体特征,转变为/混0的无差别的同一体。
/皦0的光明照耀与/昧0的模糊不清,不论是上或下的空间结构,都处于/绳绳0的不可抗拒的时间流逝的变化过程中,这是否认存在着静止不变的绝对个体的认识。
/无物0的/不可名0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0,永远处在没有开始与结束的状态。
老子以/无状之状0表示/无物0#58#不可言说但是依然存在的情形,而以/无物之象0揭示其与有象之物的差别与联系。
仅存在于人类精神活动中的/名0,成为沟通主客体的中介或桥梁。
/可0的适度在物的实在或潜在即有无方面,指明了具有/状0与/象0规定性的事物,能够被抽象的概念符号/名0所表达。
物向无物的/复0的周期性、规律性的交替循环的变化,是人类能够知晓遥远的/古0的过去,以及存在之物在萌芽阶段的/始0的基础;这种认识杜绝了不可知论的谬误。
不确定的/惚恍0是对具有相对稳定性之物的否定,当然也是对无物者/不可名0的理由的分析论证。
能够由非/混0的现实存在逆推/古始0的自我,弥合了/古之道0与/今之有0的疏离,见证了道的不朽真理及其/纪0的尺度。
/不可致诘0的/一0不是/视0、/听0、/搏0可以感觉的对象,而是终极的知的目标,这间接地区别了感性知觉与理性直观的不同。
两者都是心灵活动不同程度的反映,它们统一于主体自我。
这表达了借助逻辑的抽象与对经验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叩问,都不能寻找到独立于/一0之外的主宰者的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山川河谷等具体事物产生的根源是天地,在宇宙中还存在着先于/天地生0的混成之物。
与单一纯粹对立的/混成0,是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实在。
/寂0的沉静、/寥0的幽深,正是独立的无所依傍且不可改变的固有属性的证明。
/周行而不殆0表示混成者周遍一切,没有丝毫的生死迁移现象。
具备了这些德行则/可以为天下母0,能够造成天下万物的产生成长。
/不知其名0意指道不是知识把握的对象,根据其成就万物的德行才/字之曰道0。
这种不息的创造能量与慈爱品格,只能以/强字之曰道0的表达形式进行。
主体自我固然能够领会其崇高价值,但是无法以精确化的语言符号将道的无穷意蕴传递于世界。
/反0的回归是对/远0、/逝0的否定,无限事物/周行0的循环往复始终如一地屹立于我们面前,证明了/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0的本体之道制约着事物的生死变化的绝对性。
离开了大地,万物就会失去存在的依托。
效法大地的自然秩序而能动地变革世界的人类,在认识实践活动中遵循着不可动摇的客观原则。
日月星辰的有规律性的运行轨迹,同样是取法于道的结果。
道成为万物存在的唯一依据的原因,在于自身的自足圆满即自然。
前三个/法0的意思是效法,后一个/法0则是河上公的/道性自然,无所法0的意思。
如果以为道法于自然而为大者,域中就是五大而非四大。
郭店楚简本无/周行而不殆0一语,当是传抄脱漏。
没有/故0的因果关系判断,表明是对经验事实的客观陈述。
而/有物混成0郭店楚简本作/有状混成0,与/无状之状0在文献上对应,较/物0的语意内涵更为准确。
自然概念的提出解释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客观存在本来如此,摈弃了宗教神学宣扬的神灵创造世界的观念,否定了世界存在着初始端点的宇宙论思想。
自然又具有自生或自发的含义,指明了运动变化来自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澄清了外因论的逻辑谬误。
自然还具有自在的规定,因此,它能突破/惚恍0的潜在状态,从无物向物转化,否则世界将是僵死沉寂的状态。
自然因此成了统摄各方面概念范畴的枢纽。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然与无为是同质的概念,分别与人为同有为相对应。
由于德的内在属性的不同出现了多样的万物,但这不会动摇/一0的整体世界的普遍同一。
在/字之0的对道的迂回揭示文字中,老子还有直接的论述说明。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59#老子哲学的/无0的意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0(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0的/物0在此是表示实在的代词,与/那个东西0的意思类似。
同惚恍的变化不定的事物始终依存的,是其中存在的象与物等变化的成分。
道则是/甚真0之/精0的纯粹无染,是/信0的坚贞诚实决定着/孔德0的伟大德行的呈现,舍此再没有比道更加/真0与/信0的实在者。
因此/自古及今,其名不去0的本体之道,在无限世界中发挥着/众甫0即万物的生成之原的存在依据的作用。
通过/精0与/甚真0以及/信0的程度之别的确定,划清德与/孔德0的差等结构,凸显了作为万物存在依据的道的绝对地位。
/不可名0与/强为之名0,以及不/知其名0与/字之0的逻辑展开序列,隐含了感性知觉与理性直观关系问题的讨论。
被意见猜想遮蔽的真理得以显现。
是/道法自然0的命题克服了/有无相生0的命题潜存的循环论的局限,使/有0与/无0概念的深意穿过了语言表象的迷宫。
至此,老子对/吾不知其名0的内涵在认识形式上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告诫世人必须通过心灵的内省实现同本体之道的默契。
如果物与无物不能在/真0与/信0的尺度检验下彼此区分,/有0、/无0概念就丧失了存在的必要。
/致诘0的认识确定性追求,突出了万与一的两难处境。
这一内在矛盾的克服,表现于对德与/孔德0关系问题的论述过程中。
而/孔德0的/唯道是从0,无可置疑地说明了/不可名0的无规定性之道,是万物存在的终极支配力量。
认识悖论的形成,是由于/可名0的对象具有规定性,面对/不可名0者只能通过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途径。
具有规定性的存在者必然生灭有期,不能成为万物的普遍存在依据的原则。
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无限宇宙中只有/天长地久0,不会在短时间内流逝消亡。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0的理由,/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0。
(第七章)/天地0不是某元素的派生物,没有/自生0的个体生命扩张的活动。
但是由于天地不能像无物的/惚恍0那样,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统一的整体,故最终还是要趋于凋零。
然而与更加相对有限的经验事物相比,天地以其稳定的依存结构以及表现出来的长久生命力,成为万物依附的对象。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0(第五章)的认识表明,天地代表的无穷宇宙如同鼓荡不息的空虚风箱,造就了事物的不断生成。
/虚而不屈0指天地成为/大0者的根据,彼此的相互作用使潜在的能量/动而愈出0地爆发,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则是其剧烈变化的反映。
/先天地生0者没有/动而愈出0的起伏,因此无始无终。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六章)宇宙的生命活力永恒不息,就是不死的/谷神0的基本含义。
创造活动的展开持续不绝,在事物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万物都从/谷神0中汲取生命的资源,作为/天地根0的/玄牝之门0具有的创造活动,反映了无穷无尽的/谷神0不死的特征。
宇宙整体的绵绵生发,与个体事物不断复归于无物同时并存。
作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0的/惚恍0是/先天地生0者,具有实在性而无实体性。
追究/混而为一0失去存在合理性的事物的生灭转化条件,是由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0(第四十二章)。
阴阳的平衡秩序被打破则/混而为一0,彼此依存的/冲气0达到和的动态平衡而产生,这解释了物与无物的根本差别,回答了潜在转化为实在并重新趋于潜在的根源问题。
从经验表象中提炼出来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0的命题,说明了/惚恍0为阴阳的相互吸引排斥不够活跃,这是逆推万物至天地,进而至/天地根0直到/先天地生0者的过程。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60#《哲学研究》2011年第10期功成不名有0(第三十四章)的论断,已经确立了万物以道为依据的本体论思想;/道法自然0的精深意蕴在/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有于,有生于无0(第四十章)的阐释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郭店楚简本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0,同传世本在思想内涵上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因为/有0在此指具有规定性的阴阳,仅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气的功能作用或客观属性,人类可知的依然还是功能作用的存在状态。
是/万物并作0于世界的事实,决定了/吾以观其复0(第十六章)成为可能。
而/道之动0的/反0,包含着/成0的成就一切与死的否定的双重内容。
把/生0规定为/复0的永恒不息的新陈代谢,/弱0为/道之用0表示/负阴而抱阳0的万物突破潜在成为实在者,是/冲气0的固有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