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法则 派金森定理 彼得原理 海恩法则
帕金森定律、墨菲法则、彼得原理-20世界三大发现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1]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2]具体定律定律一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并无关系,而是由两个源动因帕金森定律中反映的官僚主义现象[7]造成的。
每一个官员都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如“投票”);官员们彼此为对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审批,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既得利益驱使)。
[8]定律二中间派决定原理:中间派是指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意志薄弱、耳朵不大灵光的人,他们在组织的“票决制”议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
[8]定律三鸡毛蒜皮定律:大部分官员由不懂得百万、千万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组成,以至于讨论各种财政议案所费的时间与涉及的金额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额越大,讨论的时间越短,反之时间则越长,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花费很多时间。
海恩法则和墨菲定理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海恩法则的定义海恩法则: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
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
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生着潜在的作用。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海恩法则的精髓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海恩法则的应用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海恩法则”多被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中。
许多企业在对安全事故的认识和态度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只重视对事故本身进行总结,甚至会按照总结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大检查,却往往忽视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而那些未被发现的征兆与苗头,就成为下一次火灾事故的隐患,长此以往,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呈现出“连锁反应”。
一些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甚至重特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问题就出在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的忽视上。
“海恩法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警示,它说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有征兆的;它同时说明安全生产是可以控制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它也给了企业管理者生产安全管理的一种方法,即发现并控制征兆。
20世纪三大定律

20世纪三⼤定律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们总是想上升到某个⼒所不及的⾼度。
在⼀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总是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每⼀个职⼯由于在原有职位上⼯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步被提升,直⾄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推论是,“每⼀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个不能胜任其⼯作的职⼯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完成的。
”每⼀个职⼯最终都将达到彼得⾼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地,有两种⽅法。
其⼀,是上⾯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等从上⾯拉;其⼆,是⾃我的“推动”,即⾃我训练和进步等。
⽽前者是被普遍采⽤的。
- 彼得反转原理⼀个员⼯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不是外界⼈⼠。
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例如,他会注重员⼯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
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input)评断部属。
于是对于那些把⼿段和⽬的的关系弄反了,⽅法重于⽬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的、缺乏独⽴判断的⾃主权、只是服从⽽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为者⽽⾔,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
⽽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帕⾦森定律(Parkinson's Law)亦称“官场病”或“组织⿇痹病”彼得原理:任何⼀个领导层的⼯作岗位很可能都是不胜任⽔平的⼈就职的。
⼀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是申请退职,把位⼦让给能⼲的⼈;第⼆是让⼀位能⼲的⼈来协助⾃⼰⼯作;第三是任⽤两个⽔平⽐⾃⼰更低的⼈当助⼿。
这第⼀条路是万万⾛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第⼆条路也不能⾛,因为那个能⼲的⼈会成为⾃⼰的对⼿;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莫菲定律、派金森定理、彼得原理精品文档7页

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莫菲定律、派金森定理、彼得原理文章整理:beitone★★★墨菲法则★★★起源:它源于1949年,一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
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麻烦)。
换一种说法: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就会成为现实。
这就是墨菲法则。
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详解:西方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这样说的: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定律吗?你能相信它不是由哲学家、牧师、文学家或是科学家创造,而是一名工程师的即兴发挥吗?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三个神奇的定律和它们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三个神奇的定律和它们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施云本文发表于《万联网》“墨菲法则” 、“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有趣的是,这三个定律在供应链管理中似乎也常常神出鬼没、如影随形,稍不留神,我们就落入了它们的圈套。
(一墨菲法则爱德华·墨菲 ( A. 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 1949年进行的 981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 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 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 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
有趣的是,无论在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中,墨菲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
试想作为一名供应链管理人员, 我们曾多少次抱怨销售预测的准确率太低; 抱怨仓库里存放的都是用不着的东西, 而急缺的物料往往又都不在仓库;抱怨客户要的一批设备本来今天就要到货, 却偏偏遇上高速公路堵车而被迫延期;抱怨供应商的工厂为什么早不停电晚不停电,等我们催着他们加工一批急单的时候它却偏偏停电了……笔者在美国学习供应链管理的时候,教授推荐的一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书的开始讲了一个小故事:2000年 3月 17日,菲利浦公司在新墨西哥洲的工厂因为偶然的天气原因导致了一次意外的小火灾, 训练有素的员工很快就扑灭了这场场小火,火灾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是烟雾、灰尘却被带进了这座世界上最干净的工厂——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厂。
在这里丝毫的灰尘都会对芯片的制造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恢复工厂的洁净度预计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
工厂别无选择,只有马上通知自己在全球的 30几个客户,而这里面就有两家世界著名的手机制造商,一家是诺基亚 , 一家是爱立信, 他们有超过 40%的芯片从这家工厂采购。
人力资源各种定律

一、“派金森定理”与“墨菲法则” 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给出了三种可能:“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彼得原理[1](The PeterPrinci 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墨菲定律(英文名:Murphy's Law),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的。
彼得原理,,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二、二八法则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
“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生产三大定律

安全生产三大定律安全第一,毋庸置疑。
安全因素,错综复杂。
但最基本的,则是安全哲学。
换言之,安全从根本上说,和“哲学头脑”,即“基本态度”有关。
在安全哲学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定律,犹如基石,不可不知。
一、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指出的是:“差错难免”。
爱德华·墨菲,美国空军的一位上尉工程师。
1949年,他参和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一次特别试验。
这个试验项目是为了测试人类对瞬间加速度的承受力。
其中,有个试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测量器悬空装置在受试者的上方。
结果,试验中因仪器失灵而发生了事故。
墨菲通过研究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
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并导致事故。
”几个月后,墨菲的上司将其提炼为“墨菲定律”,并广泛传播开来,特别在航天机械相关领域,影响颇大。
有关定律的正式内容,最后以更为简洁的方式重新做了表述,因而成为日后、直到今天在各界用来形容“系统风险”的经典规律:“有可能造成差错,必将造成。
”(Ifanythingcandowrong,itwill。
)不过,还有一种传说。
即:“墨菲定律”的来源并非前述那样“严肃”,而是源于墨菲开的一句“玩笑”,就是说,是由一句玩笑渐渐演变开来的:“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一定会弄糟。
”这种传说也不无道理。
因为从深层次来说,“墨菲定律”来源于20世纪中叶,正是二次大战之后,在美国弥漫着一种战争胜利后的盲目乐观情绪。
因而这个时期,美国工作中的种种松懈、疏忽和差错现象,相当普遍。
这应该说是“墨菲定律”得以流行起来的社会和哲学的基础吧。
二、海恩法则海恩法则,指出的是:“问题成堆”。
我们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也都有这样的经验:每起事故,不发生则已,一发生,则往往都是经不起检查的。
只要一认真检查,问题必然不止一个,而是“成堆”。
当然,这个经验还是比较原始和模糊的。
世界十大经典原理

世界十大经典原理对称性原理皮埃尔.居里首先提出来的。
原理包含的内容是:原因中的对称性必反映在结果中,即结果中的对称性至少有原因中的对称性那样多;结果中的不对称性必在原因中有所反映,即原因中的不对称性至少有结果中的不对称性那样多;在不存在唯一性的情况下,原因中的对称性必反映在全部可能的结果的集合中,即全部可能的结果的集合中的对称性至少有原因中的对称性那样多。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又被称为混沌现象,其典型例子是所谓"蝴蝶效应".混沌性表明,只有几个因素的简单确定性系统也回产生随机性的行为,这种随机性是一种基本的性质,搜集更多的信息并不能取消随机性.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的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蝴蝶效应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
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
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幺能大大远离呢!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彼得原理海恩法则墨菲法则: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衣袋里有两把钥匙,一把是你房间的,一把是汽车的,如果你现在想拿出车钥匙,会发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间钥匙。
“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我们再举个例子: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生怕别人知道也生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被小偷偷走了。
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
这就说明了,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的原因,为什么?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墨菲定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根据“墨菲定律”: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知道是谁发现了这个定律吗?你能相信它不是由哲学家、牧师、文学家或是科学家创造,而是一名工程师的即兴发挥吗?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 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
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
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
几个月后这一“墨菲定律”被广泛引用在与航天机械相关的领域。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其中最著名的一条也被称为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具体内容为: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
这一定律被认为是对"墨菲定律"最好的模仿和阐述。
什么是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墨菲定律(Murphy’s Law)缘于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
他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迅速流传。
经过多年,这一“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其内涵被赋予无穷的创意,出现了众多的变体,“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If anything 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东西越好,越不中用”、“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派金森定理: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
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彼得原理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生于加拿大的范库弗,1957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学位,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他的名字还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
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
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
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
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
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彼得反转原理在对层级组织的研究中,彼得还分析归纳出彼德反转原理:一个员工的胜任与否,是由层级组织中的上司判定,而不是外界人士。
如果上司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他或许会以制度的价值来评判部属。
例如,他会注重员工是否遵守规范、仪式、表格之类的事;他将特别赞赏工作迅速、整洁有礼的员工。
总之,类似上司是以输入(input)评断部属。
于是对于那些把手段和目的关系弄反了、方法重于目标、文书作业重于预定的目的、缺乏独立判断的自主权、只是服从而不作决定的职业性机械行为者而言,他们会被组织认为是能胜任的工作者,因此有资格获得晋升,一直升到必须作决策的职务时,组织才会发现他们已到达不胜任的阶层。
而以顾客、客户或受害者的观点来看,他们本来就是不胜任的。
彼得原理的发展诺斯古德·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
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
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
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
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
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1960年9月美国联邦出资的一次研究会上,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入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
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呈现彼得原理,尽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完成,然后总计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无情地拒绝了该书的手稿。
1966年,作者零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述论同一主题的文章,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引得各个出版社趋之若鹜。
正如彼得在自传中提到的,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自我辨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进一步认识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样一面镜子。
[编辑本段]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因为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
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的主管职位并无关联,而其它很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拼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
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
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
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
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
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
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彼得原理》这一书籍。
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 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
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