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中国风俗都有哪些(中国风俗都有哪些寓意)

中国风俗都有哪些(中国风俗都有哪些寓意)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中国风俗都有哪些(中国风俗都有哪些寓意)发布日期:2023-08-19 12:25:1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总结了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
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民俗之二――贴窗花。
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
在过年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三――年画。
除了在门口贴春联,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过年的一件大事。
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
民俗之四――中国结。
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中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即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总结了四大民俗:民俗之一――贴春联。
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过年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
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
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俗文化报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2、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3、云南风俗有哪些?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的民风民俗1. 尊重长辈:山西人民特别尊重长辈,尊老爱幼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吃饭时间固定:每天四餐不可外动,中午更是视为最重要的一顿饭。
3. 吃饭慷慨仗义:山西人吃饭时挺拔饱满,有节制,人人都能得到吃的,吃饭时慷慨仗义,会让客人尝尽美味。
4. 酒量大:山西人民喝酒量大,在饮酒文化当中体现出山西人喜欢小酌、酒后春秋大义的性格。
5. 相亲相爱:山西人民重要同乡交流,讲究相亲相爱,和睦和谐是山西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6. 求同存异:山西人民重视求同存异,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只要不违反公德原则,都能够和谐共存。
7. 节约节俭:山西人民注重节约节俭,勤俭持家是人们的准则。
8. 礼仪之邦:山西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们尊重父母兄弟姐妹,留意他人的感情,保持礼节为行为准则。
9. 重视教育:山西人民重视教育,从小就注重儿童的读书教育,尊重学术,重视个人知识的积累。
10. 敬天爱人:山西人民认为“敬天爱人”,对神明信奉有序,对家族朋友亲友交情要非常珍视。
11. 安心守信:山西人民讲究安心守信,经营家庭,关系家庭和朋友需要安心守信,互相理解和照顾。
12. 神州文明:山西歷史上曾有着“神州文明”的美誉,人们看重社会道德,追求文明和和谐。
13. 弘扬博爱:山西人民尊重仁爱道德,传承博爱精神,弘扬和谐、友爱、礼仪精神,使得山西文化特色更加突出。
14. 爱护环境:山西人民爱护环境,严格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努力改善环境,维护当地的美丽与安宁。
15. 尊重劳动:山西人民尊重劳动,视劳动为尊贵,尊重劳动者,感谢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16. 乐于助人:山西人民乐于助人,大家友爱和蔼,乐于奉献,互相帮助。
17. 注重宗教:山西人民注重宗教信仰,保护宗教安全,持守宗教规律,尊崇宗教精神。
18. 普及文化:山西人民注重文化修养,普及文学文化知识,增进民众文化修养,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19. 注重乡土:山西人民注重乡土文化,尊重乡土风俗习惯,在年节里讲述乡土故事,传承本地文化传统。
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民俗民风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文化1. 京城烧饼:京城烧饼是北京的一种著名的小吃,原料是油炸的芝麻饼,口味非常香,外酥里嫩,其口感独特,特别受欢迎。
2. 北京麻花:北京麻花是一种甜食,形状像花,主要食材是面粉,馅料是糖浆,炸出来后很酥脆,口感好。
3.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一道传统川菜,味道独特,比较辣,外表金黄,肉质紧实,口感弹牙。
二、娱乐文化1. 京剧:京剧是一种元素丰富的京腔花腔剧种,流派众多,有京韵、武夷后韵、北平前韵、丧平后韵、唱腔、三味、二仪等。
2. 胡同戏:胡同戏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以胡同、小园、老盏楼为舞台,以滑稽的表演、激情的节奏、轻快的歌曲、丰富的道具而闻名于外。
3. 舞龙:舞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舞蹈,以“龙”为中心,以艺人组合为“龙”的形态,表演前后、上下、左右无限转换,斗智斗勇,伴随着民歌,耐人寻味。
三、节日传统1.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灯节,在此时,人们会挂上各种彩灯、灯笼街头以及举办各种竞技游戏、抢灯谜等活动,道出龙年迎春的热闹步调。
2. 七夕节:七夕节是民间盛行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有“穿凉鞋”、“挂织云”、“观牛郎织女”等活动,反映出对繁荣祥和生育良缘的满怀期盼。
3. 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佛教节日之一,也是敬礼斗牛神的节日,几百年来,北京人民都热衷于这一节日,在此期间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礼拜斗牛神。
四、民族风情1. 周边:北京的周边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古老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在这里保存得淋漓尽致。
2. 彩色:民间文化艺术色彩丰饶,多种多样,例如牡丹文化、紫禁城文化、八卦文化、葫芦结文化、唐卡文化等。
多彩的文化背景使北京成为一座神秘而又神奇的城市。
3. 体操:北京人擅长体操,从小就开始训练柔韧动作,传统体操在当地还有著许多表现形式,如舞狮、抛空竹、跳龙门等竞技表演,演员以精心的动作把故事融入到体操的表演中,充满视觉冲击力。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地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地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地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地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地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地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地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地土地地热爱之情.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地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地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地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地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地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地“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地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地石林、千姿百态地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地“三江”并流,江狭水凶地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地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地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地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地神奇之地.美丽、富饶地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地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个国家级风景区,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米终年积雪地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地原始森林,险峻深邃地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地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地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地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地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地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地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地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地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地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地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地.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地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地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地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地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地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地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地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地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地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地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地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地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地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地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地幽远地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地孩子,长到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地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地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地祭祀方式.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地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地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地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地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地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地普遍地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地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地信仰具有悠久地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地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地宗教活动之一.。
晋城的民风民俗

晋城的民风民俗
晋城的民风民俗包括以下几种:
1、祝寿:俗称过生日,一般指整十岁的大寿,有大庆、小庆之分,逢十为大庆,年庆为小庆,大庆遍邀亲朋,小庆聚集儿孙,大庆的贺礼有寿匾、寿屏、寿联、寿酒、寿肉、寿面、寿桃等;当儿女的还送寿衣;小庆则只送寿桃。
寿桃即用面做成桃形,附青枝绿叶于其上。
2、贺婚:亲戚和领友给男方和女方送些衣服用品,送钱要用红纸包住。
3、贺居:俗叫“馁方”(讹为暖房),修起新房初住,新朋来贺。
4、满月:生下小孩1个月头上,来场庆贺,旧时因所生男女而分为大贺小贺,现则不分大小亲戚均给小孩送些衣帽等物。
5、暖房:左邻右舍、熟识朋友多送辫钱。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一、民风民俗的概念民风民俗是指某一地域内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风俗习惯,它代表了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国家,各地方的民风民俗各有特色,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下面将逐一介绍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二、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
在北京,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
例如,每年农历新年期间,北京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赏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北京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蜡染等,这些都是北京独有的民风民俗。
三、上海的民风民俗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
上海的民俗文化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十里洋场”。
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欣赏到众多的老建筑、老弄堂和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的小吃店。
此外,上海市区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祠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庙会和民俗活动,如庙会、祭祀等,这些传统活动都是上海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成都的民风民俗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川西地区的交通中心。
成都的民俗文化以川剧、川菜和蜀绣著称。
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做搭配和脸谱变化独特而著名。
川菜则以麻辣味道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
此外,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绣工精细、图案别致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成都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广州的民风民俗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民风民俗以粤剧、客家菜和喜庆活动为特色。
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腔婉转动听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而闻名。
客家菜则以清淡、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广州还有许多传统的喜庆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六、西安的民风民俗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中国,欧洲,非洲民风民俗记录卡

中国,欧洲,非洲民风民俗记录卡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民风民俗
2.欧洲民风民俗
3.非洲民风民俗
正文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仍在延续,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剪纸、年画等。
【欧洲民风民俗】
欧洲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比如,圣诞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圣诞大餐、交换礼物、装饰圣诞树等。
此外,复活节、万圣节等传统节日也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人们还有向圣水井祈愿、举行烟火表演、跳舞等传统习俗。
【非洲民风民俗】
非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比如,在一些非洲国家,人们会在传统节日里穿上民族服装,举行盛大的游行和舞蹈表演。
此外,还有一些非洲国家有向祖先祭祀、举行成人礼等传统习俗。
在非洲的许多地区,人们还会举行仪式来祈求丰收、平安等。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风民俗”单元回顾拓展
【设计意图】
运用“单元整合”的设计思路,通过回顾单元学习历程,梳理学习收获,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掌握本组课文的写法,激发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学习历程,进一步认识各地的民风民俗,提高了解其他民风民俗的兴趣,增强民族意识。
2.通过交流本组课文的写法,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3.积累描写民风民俗的诗歌,培养善于积累的学习习惯。
课前:温州童谣《十二月令》
【教学过程】
一、依托“日积月累”板块,发现诗中的“民风民俗”
(一)、元日
1、课件出示“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两首古诗,加上注释。
2、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这两首古诗,看看有什么发现?
3、指名读,说说两首诗中都藏着哪些节日风俗呢?
4、像这样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你还知道有哪些?
5、拓展古诗《乞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
二、凭借“交流平台”板块,交流课内外了解的“民风民俗” 15分
1、刚才这几首古诗中蕴藏的还只是“中华民风民俗”的冰山一角,同学们在学习本组课文时都作了学习规划(指课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吧!
2、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通过什么方法收获了什么?
预设:我通过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到了——
我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了——
我通过向长辈向同伴请教,知道了——
我曾经旅游过——,从中了解到了——
我还仿写了《温州的春节》,了解到了——
3、小结:我知道同学们还了解了许多许多,以后我们有的是机会。
可以在班级展版上,在信息直通车课上,在班队课上继续交流展示。
三、继续凭借“交流平台”,感受本组课文的写法特点 15分
1、除了了解民风民俗外,本组课文还有一个学习要点,那就是——了解本组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整理回顾一下,让你印象深刻的都有哪些?
2、例如《北京的春节》,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
(1)、你能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来说说吗?
预设:课文先写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
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
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紧接着详细描述腊八、除夕、初一、元宵四个春节高潮。
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
(2)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3)小结: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合理地运用详写和略写,这样的谋篇布局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3、你还学习到了哪些比较典型的写法。
预设:如老舍先生文章中俗语的运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还有说“这不是粥,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这样一比喻,就更生动有趣了。
《藏戏》开头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运用;《和田的维吾尔》中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4、既然说到开头,仅仅是这个开头吸引人吗?你们去读读所有的开头,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吸引你?到底有什么奥秘?你去好好发现发现。
课件出示四篇课文的开头第一段。
5、然后小结:对民风民俗的描写,一般会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却写得如此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像一块磁铁一样深深吸引我们。
这么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以致用!
如果我们能仿照着写写自己所了解的民风民俗,那本组课文的学习就更有意义了。
6、点评,要比较专业比较精辟,努力形成一个高潮!
7、期待你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身边这一个个更加生动鲜活的“民风民俗”。
四、回归“日积月累”板块,诵读提升
1、让我们记住这些描写民风民俗的经典古诗,全班诵读《元日》《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让我们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感受泱泱华夏民族文化那悠久的历史,那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课外继续调查了解,去进一步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