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演示教学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班组姓名单元学习目标1、揣摩品位重点词句,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3、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4、学习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对于人物描写的作用。

5、区分议论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5、回忆我的母亲一、预习【我来设计一个开心牧场】1、作者简介:朱德,。

2、文体常识: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3、字词积累:(一)加粗字注音:(也可以多音字)溺爱()辍学()()()和蔼()私塾()()()(二)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组是:()A、聊徐、简朴、任劳任怨、B、佃户、衙门、为富不仁、C、妯娌、横蛮、、D、劳碌、匿笑、、(三)词语成语释义:(可以根据解释写出成语)1、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2、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4整体感知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抒发,引出对的回忆。

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之恩。

第三部分()写作者对母亲的和表达自己的。

第二部分分层,以“在家—离家—感谢母亲”作为分界点。

第1层()宽厚仁慈,勤劳简朴,坚强不屈第2层()支持我求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第3层()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

5、分析课文(一)集体朗读第1小节,讨论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B 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七上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上第二单元导学案

第二单元亲情的温馨5 秋天的怀念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史铁生。

遗憾的是,他从21岁起,就坐在了轮椅上。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

当他知道母亲严重的病情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深深的怀念吧!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一、新课导入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

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tān huàn) 憔悴..(qiáo cuì) 仿膳.(shàn)侍.弄(shì) 诀.别(jué) 整宿.(xiǔ)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导学案新人教版

散步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二、学习以小见大结尾升华的主题写作方式领悟本文用细节描述表现人物情感的方式3、培育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丰硕的语句,慢慢提高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朗诵教学法,文章写得很优美情感也很动人,要通过朗诵去感受,品味本文朴素自然还有醇香悠远的意义。

学习方式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进程第一课一、新课导入家是爱的港湾、咋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

此刻就让咱们一同走向南方的早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学习探讨(要同窗们展示自学功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完成,课堂直接展示。

)一、作者简介莫怀戚,今世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二、指导学生阅读自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要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地址,人物,和散步时所产生的不合和解决的方式,3、朗诵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散步熬咕分岐霎时粼粼4、解释文中重点词语信服各得其所委屈粼粼悠闲分岐(二)合作探讨(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窗合作探讨,)主问题(一):散步的地址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跑步时发生了什么?(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窗合作探讨。

)学法指导:(1)先独立自学,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通过文章的结构,和课文的思路理解文中的思路及句子,明白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和让同窗们明白的道理。

(2)小组组长主持,有效交流,1号讲,号补充,2号总结,完成目标。

(3)展学分工,由其中一人展示,其余认真听讲,彼此评价。

问题(二):分岐是如何产生的?不合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不合的进程中,谁做的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利最大,研讨中对每一个人物做简要分,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读,读出情感,学法指导(1)让学生先独立学习并读课文,学生自读和老师点拨相结合,(2)组长主持,有效交流,1号先讲,2和3号补充,4号归纳总结,问题(三):在解决不合时我为何感到了真的重大?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我和妻子来讲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是为何咱们走的很慢很轻松?这是如何的一家人?学法指导:(1)先独立自学,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找答案并总结用本记下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新人教版

5 秋天的怀念课题秋天的怀念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领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艰难生存的生命及其真正意义,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和“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xx),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务农。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9年发表处女作《爱情的命运》。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史铁生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随后,一直默默支撑他坚强活下去的母亲因肝病早逝了。

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

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他怀念母亲的文章。

读准字音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 诀.别(jué) 捶.打(chuí)仿膳.(shàn)淡雅.(yǎ)翻来覆.去(fù)辨清字形诀(jué)诀别絮(xù)絮叨决(jué)坚决紫(zǐ)紫色捶(chuí)捶打侍(shì)侍弄锤(chuí)铁锤恃(shì)有恃无恐理解词语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导学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导学案5 秋天的怀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 散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7 散文诗二首教学过程学习《金色花》学习《荷叶·母亲》教学反思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过程学习《咏雪》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过程环节三指导训练一、写作指导1.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条理要清晰。

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1)顺叙。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2)倒叙。

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插叙。

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3.结构要完整。

要注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安排,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4.要写真情实感。

(1)选择真实的材料来写。

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不仅要保证人、事、景、物是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或存在过的,还要保证你对它们的观察、分析、判断、总结是准确的、客观的,你对它们的情感是真实的。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往事依依一、学习目标.整体感知,先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重点品位、体会叙述与描写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习借鉴。

.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深化学习,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学习重点重点: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难点: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三、学法指导采用“活动式”学习法。

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教法设计:活动探究式四、预习导学课前预习①读准音,学会利用工具书。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诗词。

③读懂义,指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开课导语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文学便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象。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于漪老师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五、活动过程。

正音活动下列加点字该怎么读?倘佯浩淼素娥婵娟雕镂镌刻心旷神怡绚丽芳菲慷慨谆谆教诲听读活动①文题是“往事依依”,哪些是写往事的?写了哪些往事?请边听边划出关键词语,将课文作结构划分。

②你在预习时已对文中叙述描写的内容寄托的感情,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思考活动①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②教师学法辅导: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结合问题,作好批注。

交流活动①关于结构切份明确:第1自然段,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2-6自然段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7自然段,收束全文,往事依依,催我奋进。

②关于“思想感情”的整体感受引导:读《水浒传》充满了激情;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充满了豪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3.山行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背诵诗文教学反思:4.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导学案第【1】篇〗一、学情分析通过对《春》的学习,学生对比喻、拟人、远近结合等写作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济南的冬天》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分析修辞句,了解一类阅读题型。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结构,明白“温晴”是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主分析文本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更深层次感受文章的情感。

3、通过“换”的办法,让学生体会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对修辞语句进行规范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能够自主规范的分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克服小学时期用“生动”“形象”“具体”等简单概括的习惯问题。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楚“济南的冬天”不能更名为“冬天的济南”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工具PPT多媒体教学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一说起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厚厚的棉衣、暖手袋、暖气等一大堆御寒的物品;我们就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极尽寒冷与孤独的诗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妩媚,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老舍,去领略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一起去探究一下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模样。

2、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3、正字音,识生字词(1)学生齐读课后读读写写,读准字音,教师强调易写错的字词。

(2)完成同步上的字词练习。

4、文章结构分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找出之后展示在黑板上。

(2)教师根据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词,逐一与学生一起辨别,排除掉除“温晴”以外的其他词语,并让学生笔记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是“温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六、我的老师第一课时年级:七年级主备人:王懿唐海素邱志远蒋为李霞陈瑜【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识记本文的生字词。

2.熟练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等。

标题中的“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

二、通读课文,标出段序,圈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工具书,注音解释。

1. 给加点字注音。

榆.钱()黑痣.()模.仿()褪.色()卜.问()磕.头()纠.纷()当.屋()即.使()焚.烧()漫.长()劝慰.()依恋.()纯.真()2.解词。

象征:劝慰:依恋:纯真:三、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与蔡老师的7件往事。

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谁+干什么)②③④⑤⑥⑦【学习实践】用自己的话把七件小事完整生动的再复述一遍。

(可借助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小组内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

课堂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2.揣摩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思考讨论:蔡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谈一谈。

二、细读课文,揣摩精彩语句。

1. 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揣摩体味。

2. 文章开头提到:“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请你默读课文,找出“使我难忘”的一些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学习实践】课文所描述的都是寻常事情。

但在这寻常事情中有作者细腻的观察和感受。

揣摩下面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把这种观察和感受表达出来的。

(在赏析前或赏析后要求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示例:“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默默”一词,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

“你”: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你的发现是什么?请在书页上作上旁注。

品味鉴赏:1. 他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 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③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课堂反思七、再塑生命的人年级:七年级主备人:王懿唐海素邱志远蒋为李霞陈瑜资料链接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地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搓捻( ) 繁衍( ) 迁徙 ( ) 觅食( ) 惭愧(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 花团锦簇( ) 冥思遐想(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繁衍:迁徙:花团锦簇:不可名状:期期艾艾:小心翼翼:美不胜收:3、下列加点的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绽开( zhàn )搓捻( niē)疲倦( pí)小心翼翼( jì)B.惭愧( kuì)觅食( mì)繁衍( yǎn)花团锦簇(cù )C.预兆( zhào)迁徙(xǐ)企盼( qǐ)落英缤纷(bīn)D.穿梭(sōu )煎熬(áo )冥思(míng)不可名状(míng)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本文主要写了老师的哪些事迹?三.精读课文:1.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3.莎莉文老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5.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6.概括莎莉文老师的形象。

四.拓展延伸请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并写写你由此获得的启示。

课堂反思八、我的早年生活年级:七年级主备人:王懿唐海素邱志远蒋为李霞陈瑜资料链接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演说家、作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不需要战争》,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担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粗的字词注音:萤火虫()冷漠()遗憾()辛辣()停滞()威慑()锡兵()尴尬()宽宏大量()2、积累、理解、识记下列词语:毫无例外宽宏大量独具慧眼蛛丝马迹一字不漏滚瓜烂熟停滞遗憾辛辣尴尬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思考一下:说说文章主要写了“我”早年生活的哪几件事?4、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的情感与态5、品味语句,体会风格第一段“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只萤火虫”,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作一只萤火虫?第二段“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一句话中,作者为什么说考试是“冷漠的领地”?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第五段“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作者为什么会首先让孩子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学习拉丁语?第七段“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

这非常重要!”一句话中,邱吉尔为什么不许他的弟弟杰克发展炮兵?这表现了邱吉尔的什么?第八段“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这句话有何含义?6、小结:邱吉尔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本课总结本文通过丘吉尔对早年在哈罗公学和军旅生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回忆,反映了丘吉尔在少年时代就对自己的个性与兴趣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能够坚持学习,确立自己的理想.表现了作者自信、乐观、坦然的心态和伟大的气魄。

亲爱的同学,你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了吗?坚持啊,有一天你也会成为邱吉尔这样的人物!课堂反思九、王几何课堂反思10、《论语》十二章年级:七年级主备人:王懿唐海素邱志远蒋为李霞陈瑜【资料链接】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

学习过程一、轻声读一遍课文,发现生字圈出来,并为下列字注音。

说愠省逾罔殆箪堪肱笃论二、解释加粗的词语。

时习:不亦说乎:愠:吾日三省吾身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立:天命:耳顺:罔:殆:不逾矩:川:乐(之者):曲肱:于我如浮云:焉:斯:笃志:三、根据注释翻译全文(在书中对应的句子下面写出译文)。

四、品读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2.“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3.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五、拓展提升1.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的看法。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六、【达标测试】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2.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欢迎。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 。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

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温故而知新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课堂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