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笔记
世界近代史笔记

4、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①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始的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③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⑤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 核心思想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国家独立。 意义和作用:《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标志着美国诞 生;推动战争走向胜利。 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确立美国的统治原则是三权分立: 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权;最高法院——司法权;确立美国的政体是: 民主共和制(共和政体)。 ⑦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 独立,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对欧洲:首创民主共和制;对 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 ⑧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⑨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 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主持颁布了1787年宪法,创立了民主共和制 的资产阶级统治,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华盛顿和孙中山都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⑩从美国独立战争到今天美国的强大,得到的启示:民族独立是国家强大的 前提。
5、 法国大革命(1789年开始)
①原因: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贸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 岸,法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而法 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却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的高峰:罗伯 斯庇尔专政。 ③《人权宣言》: 核心精神: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地位和作用:是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献,推动大革命走向胜利。 ④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 的进步思想,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 影响。 ⑤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对内建立了法兰西第一 帝国,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对外多次 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其 对外战争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 抗。 (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共同贡献是: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 展。)
世界近现代史笔记

世界现代史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初期的苏维埃俄国·时间:1917年-1920年1、历史背景~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物质和政治的客观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成熟(触发)2、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制订了符合俄国革命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汇集了各种革命力量,夺取胜利3、捍卫和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政权、镇压反革命叛乱、剥夺剥夺者、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土地改革、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的国际关系1、战败国失去继续争霸的资格,新的争霸斗争在协约国五强中展开——英、法、美、意、日2、战胜国面临的三大问题:分赃、反苏、建立国际新秩序3、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建立带有全局性的凡尔赛体系,筹建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工具——国际联盟4、美、日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为解决争霸矛盾,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建立起与凡尔赛体系相联系的华盛顿体系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次大战后建立的世界性的“和平”体系,成了维护战胜国列强既得利益的政治工具6、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章: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1、德国十一月革命十一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爆发的第一次革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但由于革命性质复杂,最终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没有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
2、匈牙利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共和国。
在民族危机和资产阶级不掌握武装的条件下,以暴力为后盾,通过非暴力途径取得政权的革命,具有独特性。
3、共产国际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产物,曾经发挥了无产阶级国际司令部的领导作用,总结这一时期共产国际革命活动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理论的现实意义初期虽然存在不少缺点和失误,但它继承了第一国际的革命传统,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成长,促进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和世界反帝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整理]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
![[整理]世界近代史笔记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2e8a5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9.png)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革命前的英国(重点)(一)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特有前提。
1、经济领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领域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结构的变化:——阶级基础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平民(四)清教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五)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直接因素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议会反专制统治的斗争。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权利情愿书》2、英国革命的爆发:(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
(1637)(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1640)二、革命的过程第一时期——是革命战争时期(1640-1660)(一)革命的开始——长期国会召开及初期活动:议会斗争(1640-1642)(二)第一次内战(1642-1646)(三)两次内战间隙阶段(1646-1648)一)长期国会改造国家的政策(政治、经济、宗教)二)两次内战之间革命阵营内部的政治斗争(1646—1648 年)(四)第二次内战阶段(1648-1649)(五)共和国政府时期(1649-1653)(革命最高峰)1、对内政策、2、对外政策:侵略扩张(六)、护国政府时期(1653-1660)(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第二时期——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1、复辟的原因2、复辟王朝的统治第三时期——是光荣革命时期(1688-1689)(一)詹姆斯二世的反动统治及影响(二)“光荣革命”(1688)(三)《权利法案》(1689)(意义)(四)君主立宪制(评价)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重点)1、摧毁了英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政权,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奠定了在英国后来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中的霸权基础。
(完整)世界近代史笔记

第三章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早期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在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居于统治地位主要原因:一是天主教教会内部的改革(建立教皇、教廷、教阶制度);二是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三是组织十字军东征,扩大势力范围;四是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落。
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甚至还多。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方面:教会垄断学校教育,神学是主修课目,文学艺术也蒙上浓厚的宗教色彩。
社会生活方面:西欧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一是原罪;二是救赎。
所谓原罪,即人类因有原罪与本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赎了罪。
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上帝是最崇高的;神学思想是必须尊崇的;教会是最重要。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资产阶级、民众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的斗争,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罗马教廷的控制与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成为宗教改的政治原因。
(五)文艺复兴的有力影响,人文主义精神的激励,是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
(六)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成为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西欧早期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第一,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皇权,教会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当时的资本主义不很发达,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外衣。
第三,在神权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行动受到天主教的控制,要发动民众,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世界近代史笔记吴齐版----精品

世界近代史笔记吴齐版----精品2篇世界近代史笔记吴齐版精品1:封建社会的衰落与启蒙思想的兴起在近代史上,封建社会的衰落以及启蒙思想的兴起是举足轻重的一段历史。
封建制度的瓦解为近代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而启蒙思想的传播则为人们的理性观念提供了支持。
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封建社会的衰落封建社会的瓦解起初源于经济的变革。
在欧洲,商业与手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渐削弱了封建主义的基础。
新的工商业中产阶级的崛起给予了农民与城市无产阶级更多的机会,而他们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心理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这使得封建制度的剥削性质难以维持。
同时,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改变了社会秩序,使封建贵族阶级丧失了原本的统治地位。
政治方面,新航海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殖民主义的兴起。
欧洲国家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探险与殖民活动极大地扩张了欧洲种族的地理边界。
这使得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成为常态。
这种情况下,封建领主们渐渐失去了对于国家的掌控,臣民则开始寻求矛盾解决的方式。
另一方面,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突破使得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对封建神权产生了冲击。
启蒙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崛起。
二、启蒙思想的兴起启蒙思想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它强调人类的理性与自由,批判封建主义与宗教独断主义。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于传统或者宗教的权威。
启蒙思想的兴起对于近代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伏尔泰和孟德斯鸠。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质疑和怀疑的方式提倡了一种以思维为基础的新方法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伏尔泰则以其批判宗教独断主义与辩护言论自由的文章而闻名,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倡导宗教和政治的分离。
孟德斯鸠则通过《论法的精神》为近代法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蒙思想的兴起为近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世界近代史笔记(8开纸)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 景】 【导火线】 【经 过】 【结 果】 【意 义】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世界近代史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蒸汽时代到来 背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体,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来了推动作用。
经过【意义】 宪法世界近代史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及无产阶级斗争新航路开辟后(16世纪到19世纪300年间)首先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
时间 国家途径拉丁南美洲独立运动【背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屠杀印第安人,建立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
【路线】【影响】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
给殖民国家带来了血腥利润,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机构】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过程】先是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从事贸易活动,从18世纪中期开始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蚕食印度土地,建立并扩大殖民地,掠夺当地财富【影响】①英国通过在印度和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财富。
②英国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
③同时,这些殖民地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强国。
原因:英国的高压政策,引起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时间: 领导人:章西女王 结果:民族起义被英军镇压,章西女王牺牲。
意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殖民 掠夺三角 贸易印度民族大起义成立:1871年3月28日措施:政治方面: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如废除旧军队,取消旧警察,建立新的军队和政权组织。
经济方面:没收逃往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一项措施明显地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1871年4月法国资产阶级政政府展开反扑,同年5月,因双方力量悬殊,巴黎公社失败。
世界近代史(甘棠个人总结笔记)

世界近代史(约1500—1917)Ⅰ经济一.背景必然性:1.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寻金热:《马可波罗行记》激起欧洲对亚洲黄金等贵重商品的渴望。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商路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商路受阻。
4.宗教狂热:基督教徒向外传教的狂热。
5.政治因素: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的需要。
可能性: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经验的积累;地理知识的增长(地圆说):罗盘针的使用;王室的支持二.经过三.影响1.对欧洲1.商业革命:(1.)欧洲成为商业中心,市场和贸易规模扩大。
(2.)商品流通种类增多,世界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出现。
(3.)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
(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纷纷出现2.价格革命(1.)由于殖民者的掠夺,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商品价格猛涨(2.)依靠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地位下降,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巨大,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对美洲:被辟为殖民地,人口被残害,传染病泛滥,开采矿藏,财富被掠夺,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3.对非洲:劳动力流失,黑奴贸易长达400年4.对亚洲:带来发展机遇:制造业的发展;高产农业品种(玉米,甘薯)的传入促使人口增长5.对世界:(1.)整体世界的形成: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世界有各民族分散孤立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2.)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洲际贸易)一.时间:16~18C二.主体:地中海沿岸国家(西葡英法荷)三.特点:以直接和血腥的手段扩充殖民地,侵略财富,同时伴随对土著居民的虐杀。
四.具体方式:1.扩充殖民地(西班牙:美国以南处巴西之外的美洲;葡萄牙:亚洲,印度洋沿岸,巴西)2.开展具有海盗特点的欺诈性海外贸易(特点:不等价交换)3.从事奴隶买卖(大西洋贸易)4推行单一性经济制度,开采矿山,开辟种植园五.影响1.经济:(1.)物种的交流(2)世界市场的扩大(3)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唯一获利者,大西洋三角洲贸易突飞猛进2. 政治:基督教兴盛,穆斯林世界衰落3. 文化:文化的融合(美洲土著文化被欧洲取代)六.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1.葡萄牙和西班牙(1)时间:15~16世纪(2)方式:海外殖民,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商品建立种植园,开采金银矿藏(3)势力范围:1492年设立教皇子午线,葡萄牙占领东半球,西班牙占领西半球(4)衰落标志: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击败(5)衰落原因:①西班牙:工业落后;所积累资本被挥霍或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尼德兰独立;对外战争的惨败②葡萄牙:123同上;曾被西班牙吞并,后一落千丈:不重视海军,殖民地过于分散2.荷兰(海上马车夫)(1)时间:17世纪(2)方式:商业贸易,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夺取马六甲海峡和锡兰,并一度占领中国台湾)(3)条件:位置优越,经过欧洲两条交通要道:1581年的尼德兰革命使其独立:经济基础雄厚,海上贸易发达(4)衰落原因:工业基础薄弱;面积小资源匮乏:忽视海军3.英国(日不落帝国)(1)时间:18世纪(2)方式:对内:开展圈地运动,农业实现资本主义化,贵族成为资本主义化的新动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及大洋洲等殖民地)海外贸易和掠夺(海盗国家)黑奴贸易,发动商业战争,建立垄断公司(3)标志:1756~1763年英法战争,英国确立海上霸主(4)崛起原因:英国重视海上霸权而法国重视大陆霸权:英国海军强大而法国重视陆军;英国制造业发达,多大宗商品而法国以奢侈品为主;英国海外移民人口多能得到海外人口的帮助而法国少一.时间:18C下半叶~19C初(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为开始标志)二.含义:又称产业革命,是一场由英国扩展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工场的生产与科技的革命,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世界近现代史笔记

世界近现代史笔记第一节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十月革命的历史前提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矛盾的焦点(20世纪初的俄国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对落后及其对革命的影响)2.一战加深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战争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导致大量田园荒芜,粮食奇缺,能源匮乏;战争使俄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3.俄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受害深(工时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革命性强、人数少(1913年350万,总人口1.5亿多)、分布集中列宁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策略原则;列宁高超的组织、决策才能(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成熟与先锋模范作用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两个: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纪律严明、策略灵活、战斗力强的无产阶级政党。
二、二月革命及其后的政局1.二月革命和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1)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月革命爆发的时间(1917.3.8)二月革命的特点(2)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1917.3.15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覆灭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1917.3.14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3.153.社会主义革命方针、策略的制定(一)列宁的《四月提纲》及其影响列宁的《四月提纲》是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宣战的檄文:一是向自己党的中央委员会宣战;二是向临时政府宣战;三是向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宣战4.革命群众运动的高涨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1)四月示威和四月危机1917年5月3日(俄历4月20日)(2)六月示威和六月危机1917年7月1日(俄历6月18日)三、武装起义的准备1.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1917年7月16日(俄历7月2日)2.布尔什维克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1917年8月8日—16日(俄历7月26日—8月3日)3.列宁撰写《国家与革命》4.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参与粉碎科尔尼洛夫的斗争四、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革命形势的成熟:⑴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化、⑵妥协党(孟什维克与社会革命党)的分化、⑶全国群众运动的急剧高涨、⑷军队革命化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俄历10月)⑴列宁的两封来信(《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夺取政权》)⑵列宁回国与十月会议(中央政治局成立)⑶10月29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扩大会议(军事革命总部成立)⑷临时政府的反革命措施与布尔什维克党加紧准备起义⑸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实施1917年俄历10月24日,即公历的11月6日上午起义开始,25日起义取得基本胜利,26日凌晨2时攻打冬宫的战斗全部结束,起义取得最后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12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武装起义。他们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了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揭开了俄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
17.“多洛雷斯呼声”:1810年9月16日清晨,伊达尔哥领导印第安等许多下层人民在墨西哥中部一个叫作多洛雷斯的偏僻乡村起义,揭开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序幕,牧师伊达尔哥在多洛雷斯的教堂敲响钟声,把附近的居民召集过来,问他们:“你们愿意自由吗?300年前,可恨的西班牙人夺取了我们的土地,你们愿意全力以赴的夺回来吗?”民众高喊“绞死这些殖民强盗!”“独立万岁!”这就是“多洛雷斯呼声”。后来,这一天被墨西哥定为墨西哥独立日。
21.“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中两大政党联合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宫廷政变”。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迫使国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迎请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率军讨伐国王,詹姆士二世不战而逃往法国。因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英国又随即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故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13.七年战争:1756~1763年间,分别由英国、普鲁士和法国、奥地利、俄国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失地,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等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便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七年战争是普鲁士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标志期国会又通过大《大抗议书》204条。列举了查理一世近十年来的一系列罪行,指出天主教复辟的严重危险,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如实行工商业活动自由,建立大臣对国会的负责制度,限制主教的权力等等。《大抗议书》成为(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查理一世拒绝签署《大抗议书》并且撤销国会卫队,於1642年1月4日亲率几百名卫队士兵闯入国会,企图逮捕友姆、汉普敦等五名反对派领袖.结果遭到二千名武装市民和许多群众的拦阻,国王的阴谋遭到了失败。
16.圣马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在独立运动中,他认为南美各地区的独立斗争是休戚相关的,应当互助。他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训练和组成了一支军队,他借这支武装力量,开始横扫殖民势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1817年,他率军翻过安第斯山,突然出现在智利的平原上。智利起义军在圣马丁军队的支援下,击溃了西班牙殖民军,1818年,智利宣布独立。接着,圣马丁汇合智利力量,从海上进军秘鲁,同秘鲁人民配合,解放了利马。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1822年7月,圣马丁和玻利瓦尔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会晤,商讨了协同作战计划,肃清西班牙殖民势力。会后,圣马丁引退。
22.《权利法案》:1689年3月英国国会通过的〈〈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主要内容有:(1)对国王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权力做出种种限制,增强国会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权力。(2)实施多种措施保障国会行使立法等项权力。
23:霍布斯:英国启蒙思想家,是欧洲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1651年在伦敦发表了名著《利维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专制主义的国家学说,适应了克伦威尔统治的需要。主要政治思想:①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理论。②在政治制度上提倡君主专制③反对财产公有,主张私有制
24: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家。主要政治思想:①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王位世袭”等封建专制主义观点。论证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通过民主协议而达成的社会契约。②在政治制度上推崇君主立宪制度③在国家权力构成上主张立法权、行政权和联邦权三权分立,但立法权应处于优越地位。
一、名词解释
1.第三等级: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该概念最早出现与14世纪,当时指城市工商业者中的上层分子。到18世纪末,该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随着1789年8月特权等a级免税权的废除和大资产阶级的上台执政,统一的第三等级事实上已不存在。
19.新模范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会组织的军队。1645年组建,称“新军”,后被称为“新模范军”。共二万二千人,基本由自耕农组成,由克伦威尔负责指挥。在英国两次内战中发挥巨大作用。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镇压人民运动的工具。
20.平等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J.李尔本。平等派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李尔本、R.奥弗顿、W.沃尔温等人的著作中,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平等派主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扩大选举权;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等。
6.《拿破仑法典》:又名《法国民法典》,该法典充分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制度,保障私有财产不得侵犯;固定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自由无阻地利用在革命期间得到的小块王地;规定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的等级特权及人身依附关系;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规定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法典,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对欧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7.滑铁卢战役: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而几乎分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18—19日发生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最后遭到失败。从此结束了拿破仑的“百日政权”和拿破仑帝国在法国的统治。6月21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自动宣布第二次退位。
3.《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14.杜桑•卢维杜尔:原名弗朗索瓦·多米尼克。1791—1804年海地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生于海地北部布雷达种植园的一个黑人奴隶家庭。自幼饱尝辛酸,胸怀大志。自学法语、拉丁语,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影响很深。海地革命爆发后,杜桑于1791年10用率奴隶起义,提出“为自由而斗争”的口号,组建队伍,加以严格训练,以卓越才能领导海地人民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并成功地赶走了西班牙、英国的殖民势力。1800年,统一海地。翌年,统一了整个海地岛。1801年6月,颁布海地第一部宪法,规定:由杜桑任终身总督;永远废除奴隶制;居民不分肤色,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拿破仑派大军远征海地,杜桑坚决抗争,坚壁清野,掌握了主动权。1802年6月7日,被法国人诱捕。因遭严刑迫害,1803年4月27日病逝。杜桑领导的海地革命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序幕,敲响了奴隶制度、殖民制度在拉丁美洲崩溃的第一声丧钟.
2.三级会议:14世纪至1789年,由僧侣、贵族、第三等级的代表所组成的法国封建代议机构,有权批准征收新税。1302年,第一次召集。此后到1614年间,曾多次召集。16~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5月,面对国内财政危机,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从而使第三等级有了反对王权的阵地。6月,为国民议会所取代。
12.法兰克福议会:1948年5月18日,法兰克福会议召开。法兰克福会议是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的全德制宪国民会议。1848年5月在莱因河畔法兰克福召开。在资产阶级自由派把持下,会议陷于空谈辩论状态,没有解决德国革命要消灭封建残余,实现民族统一这一主要问题。次年3月,通过帝国宪法,决定建立统一的立宪君主国,但被奥地利、普鲁士等所拒绝。6月被解散。
15.玻利瓦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著名领导人。独立运动初期,曾领导委内瑞拉的革命,但被西班牙军队打败。革命受到挫折,他被迫流亡海外。后来得到海地共和国的大力帮助,于1816年打回委内瑞拉,同坚持游击战争的队伍结合起来,在东部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宣布解放黑人奴隶,答应战后分给士兵土地,革命队伍迅速壮大。1819年,玻利瓦尔率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横越安第斯山脉,在哥伦比亚的波耶加击败了殖民军。进入波哥大城,建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1年,他又率军回师,解放了委内瑞拉。1822年,他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同另一位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圣马丁会晤,商讨协同作战计划,肃清西班牙殖民势力。会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殖民军。1826年1月,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军向玻利瓦尔的军队投降。
11.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1832年拿破仑的儿子死后,他成为了法定的继承人。他处处模仿拿破仑,朝思暮想复辟帝业,曾于1831840年两次发动企图夺取政权的暴动,失败后被判终身监禁,后逃往英国。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重回政治舞台。伪装同情劳动人民,骗取农民支持,暗中与大资产阶级勾结,当选为总统。1851年发动政变,1852年宣布法国为帝国,是为法兰西第二帝国,他自任皇帝,称拿破仑三世。他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也被称为“波拿巴政体”,这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