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幼小衔接班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幼小数学衔接课程现状及幼儿园应对策略研究

幼小数学衔接课程现状及幼儿园应对策略研究

幼小数学衔接课程现状及幼儿园应对策略研究
近年来,幼小衔接课程的发展与办学实践取得显著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展情况,以及幼儿园应对策略研究。

一、当前幼小衔接课程发展现状:
1、数量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随着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展,衔接课程开设数量已越来越多,课程涵盖面迅速扩大。

2、内容改革突出:幼小衔接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儿童发展为主线、以自然拓展为特色的教育模式。

3、课程可持续性凸显:许多学校已经探索出了对幼小衔接课程进行持续性开展的可行策略,衔接实践得到了优化发展。

4、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的幼小衔接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评价结果的偏颇性等问题。

二、幼儿园应对策略研究
1、构建整体课程体系:将本园小学学校设立有连接性的教育体系,从课程思想、教学理念到教材选用、评价反馈都应统一协调,形成稳定的跨年级课程体系矩阵。

2、拓宽课程服务:开拓新领域,拓展课程服务,针对性开设“一站式”课程,提供系统的交流服务,融入国际元素,提升小学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搭建多元化的衔接课程评价体系,明确考核内容、评价时间,完善性和客观性。

4、推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发挥大数据应用技术,搭建专业教师培养系统,不断加强衔接师资建设,加强衔接教育背景与师资的统筹性对接。

总之,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应通过合理策略,完善幼小衔接课程的课程体系,提升幼小衔接课程的质量,拓展课程服务,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需求。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主题调查结果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主题调查结果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主题调查结果一、主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小衔接教育日趋受到重视。

让幼儿自由地在游戏、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中学习,既能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又能为小学教育打下基础,促进幼小衔接教育的顺利实施。

为了更好地探索幼小衔接教育的有效实践,我们开展了大班幼小衔接主题调查,旨在了解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本次调查针对南京市某幼儿园上大班的学生家长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202份。

其中,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问卷151份,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问卷51份。

问卷内容包括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知程度、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幼小衔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期望等内容。

三、调查结果(一)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知程度在本次调查中,有86%以上的家长表示了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知。

其中,50%以上的家长知道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教育,帮助幼儿实现“少失误、少掉队、少浪费、少焦虑”等目标。

(二)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实际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有近九成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是有举措的,其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在衔接教育方面做得不错。

此外,家长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包括:1、加强和小学之间的沟通和协作;2、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3、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

(三)幼小衔接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家长们也提出了一些幼小衔接教育可能存在的问题。

其中,有40%以上的家长认为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有些问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

另外,家长们也谈到了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差异大、幼儿对新环境不适应等问题。

(四)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期望在本次调查中,家长们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期望主要包括:1、落实“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创设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的环境和机会;3、加强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反馈分析报告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反馈分析报告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反馈分析报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本报告通过对幼儿园家长、教师以及小学教师的调查反馈进行分析,旨在为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幼儿园家长、幼儿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共收集有效问卷300份,访谈记录5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1.幼儿园家长方面(1)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调查显示,超过80%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但仅有30%的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

这说明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尚不足,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2)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满意度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其中80%的家长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但在访谈中,部分家长表示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小学生活的引导等。

2.幼儿园教师方面(1)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调查显示,90%的幼儿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但仅有50%的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

这说明幼儿园教师在幼小衔接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教师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满意度幼儿园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其中85%的教师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但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一些困难,如:家长观念落后、教育资源不足等。

3.小学教师方面(1)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调查显示,100%的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非常重要,且90%的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

这说明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方面的认识较为成熟。

(2)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满意度小学教师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其中80%的教师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但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主题调查报告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主题调查报告

【幼小衔接主题调查报告】幼小衔接,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幼小衔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的情况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报告对幼小衔接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1. 学习内容过渡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幼儿园大班的学习内容和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存在一定的脱节。

这导致一些孩子在就读小学时感到学习内容突然增加,难以适应。

2. 学习环境变化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环境差异较大,从集体生活到个人学习,从自由发挥到规范学习,孩子们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3. 教育理念不同幼儿园重视的是启发和引导,小学则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也给孩子们的过渡带来了困扰。

二、幼小衔接的问题1. 学习兴趣下降由于幼小衔接不够顺畅,一些孩子在小学阶段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

2. 学习适应期过长有些孩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学习压力增加幼小衔接不良可能会导致孩子学习压力增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幼小衔接的建议1.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小衔接的引导和规划,制定统一的幼小衔接标准和方案,使幼小衔接更加顺畅。

2. 学校应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建立幼小衔接桥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能够有一个平稳的过渡。

3. 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幼小衔接工作,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小衔接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共同努力的问题。

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两个重要阶段,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我认为,只有加强相关部门、学校和家长的合作,才能让幼小衔接得到有效的解决。

幼小衔接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能够平稳过渡,健康成长。

幼小衔接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幼小衔接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幼小衔接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或连接过程。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自由探索等方式学习,而在小学中,学习内容相对更加正式和系统化。

因此,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本次调研覆盖了10所幼儿园和10所小学,共有200名幼儿园毕业生参与。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幼儿园阶段的准备程度在我们的调研中,有60%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预备教育,没有系统地学习小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字母、数字、颜色等。

这使得他们在小学刚开始的时候相对较为被动,有些孩子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方式的差异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困惑。

在幼儿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在小学,他们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

调研结果表明,有40%的孩子在开始的时候对这种转变感到不适应,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适应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有80%的家庭并未做出特殊的准备措施,例如引导孩子了解小学的学习内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等。

这使得一些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困惑和压力。

四、教师的配合与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调研结果显示,有50%的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这导致孩子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得不到连贯的教学内容和指导,并对衔接过程产生了困惑。

在基于以上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一、加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系统化,让孩子们能够在幼儿园阶段接触到小学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字母、数字等。

二、在幼儿园阶段尽量模拟小学的学习方式,引导孩子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

三、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
1. 教育体系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小学与幼儿园的教育体系、教
学内容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

2. 幼儿园教育不规范:一些幼儿园依赖家长家教,导致孩子发
展不平衡;或者幼儿园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孩子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

3. 家长缺乏引导:一些家长忽视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缺乏对
孩子的引导和关注,导致孩子在升学后遭遇“冷暴力”。

对策:
1. 加强教育协同:建立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机制,以确保
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2. 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加强幼儿园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确保孩子的全面发展。

3. 引导家长关注幼小衔接:建立家园合作机制,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提高对孩子幼小衔接的重视度和对孩子的关注。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调查研究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调查研究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调查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意义 (3)(三)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文献综述 (4)(一)国内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概述 (6)(二)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7)(三)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8)三、研究方法 (9)(一)研究设计 (10)(二)研究对象与样本 (11)(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2)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13)(一)环境布置与教育资源 (14)(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16)(三)师生互动与行为适应 (17)(四)家园共育与合作 (18)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一)环境设施方面的问题 (21)(二)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不匹配 (23)(三)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 (24)(四)家长参与度不够 (25)六、改进策略与建议 (25)(一)优化环境设施,提供丰富教育资源 (26)(二)整合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方法 (28)(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树立科学观念 (29)(四)加强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30)七、结论与展望 (32)(一)研究发现总结 (32)(二)研究的创新点 (33)(三)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5)一、内容简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现状,分析两者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心理适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与挑战。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第一手资料。

当前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不连贯、学生适应困难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对其心理健康和终身学习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科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顺畅的学习过渡环境。

家长和社会也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报告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报告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报告其次,调查发现,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

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幼儿园教育还不够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他们认为,这些能力对于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另外,调查还发现,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70%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应该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以便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变化和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改进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情况:1.加强幼儿园教育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应该通过游戏和活动等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教育氛围。

2.建立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机制。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应该建立定期的交流会议或者家长会,以促进双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3.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合作。

幼儿园和小学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学习内容和活动,以及定期联合举办活动等方式,让幼儿在过渡期间更加顺利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4.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过渡准备支持。

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幼儿的小学模拟活动,例如小学课程介绍和学习环境的参观,以便让幼儿提前了解和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减轻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综上所述,幼儿园幼小衔接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空间。

通过加强幼儿园教育对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以及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过渡准备支持等措施,我们相信幼儿园幼小衔接的质量将会得到提高,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问题提出 (1)
1、研究目的与意义 (1)
2、研究背景 (2)
(二)研究设计 (2)
1、研究对象 (2)
2、研究方法 (3)
3、研究过程 (5)
(三)核心概念界定 (6)
1、幼小衔接 (6)
2、辅导班 (6)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6)
(一)南京市大班幼儿参加幼小衔接辅导班的现状调查结果 (6)
1、参加幼小衔接班的幼儿分析 (7)
2、幼小衔接辅导班的基本现状分析 (7)
(二)社会中各类幼小衔接班存在的缘由分析 (9)
1、家长选择幼小衔接班的原因 (9)
2、其他原因 (10)
(三)关于各方对幼小衔接班看法的分析 (10)

1、关于幼儿对幼小衔接班看法的分析 (10)
2、关于家长对幼小衔接班理解的分析 (13)
3、关于幼儿教师对幼小衔接班态度的分析 (14)
(四)南京市幼小衔接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5)
1、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15)
2、反思与建议 (16)
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7)
(一)研究反思 (17)
(二)研究展望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一 (21)
附录二 (23)
附录三 (25)
II
摘要
社会上各类“幼小衔接班”正在愈演愈烈,幼小衔接班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没有帮助,
要不要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以及如何正确为幼儿选择合适的衔接班等。

出于上述问题设计了这个课题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家长、教师对幼小衔接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理性选择辅导机构,准确安排大班幼儿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幼小衔接班如此火热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的功利心态,应试教育的压力等。

剖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课程单一,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目的功利化等。

关键词:
幼小衔接;辅导班

ABSTRACT
The various types of social young convergence class is intensified, young convergence classes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is no help, let the children young convergence classes, and how to choose suitable for children between classes etc.. For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topic is design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elp teachers and parent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vergence of young children, accurately arrange the activities of children living in large classes, so that children spend a happy and meaningful childhoo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such a hot young convergence class mainly ha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ulture, parents utilitarian mentality, the pressure of the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Analysis of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the curriculum is single, the tendency of primary school is serious, 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utilitarian.
Key words: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Remedial class
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