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中药
儿童抽动症的中药配方有哪些

儿童抽动症的中药配方有哪些
儿童抽动症的中药配方有清肝达郁汤、十味温胆汤、大定风珠等。
1.气郁化火
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
方药:清肝达郁汤加减。
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仁顺气导滞;喜怒不定,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竹茹清化痰热。
2.脾虚痰聚
证候: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痰热甚者,去半夏,加黄连、瓜蒌皮清化痰热;纳少厌食者,加神曲、麦芽调脾开胃。
3.阴虚风动
证候: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岀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柔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心神不定,惊悸不安者,加茯神、钩藤、炒枣仁养心安神;血虚失养者,加何首乌、玉竹、沙苑子、天麻养血柔肝。
中药加味二陈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1+ 资料与 方法
有 效
2 1
无 效
7 7
总有效 率( ) %
8 5 2.
观察组
对 照 组
4 o
3 5
9
1 9
8 0 0.
-
良反应 , 对照组有 1 6例出现药物不 良反应, 反应 率为 准; 年龄在 4~ 4岁; 1 排除其他可引起不 自主抽动的疾 4 %。其 中出现嗜睡 7 , 5 例 反应迟钝 4 , 例 锥体外系不 病 , 癫痫 、 如 风湿 性舞 蹈 病 等 ; 有合 并 心 、 、 、 、 没 脑 肝 肾 良 反应 2例, 其他 3例。氟哌啶醇出现不 良反应均在 造血系统疾病及传染病 ; 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常规 治 疗 量 范 围, 小 量 0 0m / g・ , 大 量 最 . 5 gk d 最 12 临 床 资料 自 20 . 0 6年 1月到 20 07年 4月在 包 0 2 / g・ , . mg k d 平均 0 0 m / g・ 。两 组 不 良反应 发 .8 gk d 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患儿 , 符合人组标准共 7 5 生率 比较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 .1 。 P 00 ) 例, 随机分为两组 : 观察组 4 0例 , 3 例 , 8例 , 男 2 女 年
逐 渐加 量 , 至症 状控 制 , 大 6 / g・ 。3 最 mgk d 0天为 1疗
程。
多 发 性 抽 动 症 目前 常 用 的 治 疗 方 法 是 多 巴胺
D受体阻制剂氟哌啶醇等药物。可鉴于临床使用氟哌
啶 醇剂量个 体差 异 大 , 良反 应多 , 于被 家 长接 受 , 不 难
菖蒲郁金汤合牵正散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摘录)

菖蒲郁金汤合牵正散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摘录)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yndrome,TS),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病程中既有运动障碍,又有行为障碍,常与强迫和多动等行为以及情绪障碍共存?。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吸鼻、歪嘴、摇头、耸肩、甩手、鼓肚、踢腿、喉中发声、秽语、模仿语言等症状。
男孩发病高于女孩,一般认为男女比例为(3~5):1,起病在2~15岁之间,约90%患儿在1O岁前起病。
近年来,MT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可能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认为本病的患病率在0.05%~0.10%之间。
目前西医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但西药多有较明显的副反应,且疾病易复发,家长顾虑较多,往往不能坚持治疗。
1.病及心肝脾肾,风湿痰瘀互为因祖国医学并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归属于“慢惊风”、“瘛疯”、“肝风”、“抽搐”等疾病范畴,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肝,涉及脾肾。
《灵枢·邪客》日:“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神通过驾奴协调各脏腑之气以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之目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说心具有接受外来事物的作用。
《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舍神”,表明了心主血而藏神,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等心与神的密切关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目连利不搐,得心热则搐”。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而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
当今社会小儿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家长重视,故在调护上重衣厚被、肥甘厚味,学习压力大,户外活动少,导致长期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
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失守的病理改变,可见多动不安,注意力涣散,多梦易惊,严重者会伴发精神失常,如强迫、狂躁、抑郁、焦虑、癔病等症状。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马丙祥: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马丙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症,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
该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症状变化不定,且病程较长。
西医治疗该病多选用以氟哌啶醇、硫比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因副作用较多不宜持久运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大的优势,可以减少复发率,且毒副作用少。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有不少固定组合的对药或组药,可以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现将中药对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
1葛根、钩藤、夏枯草多发性抽动症可归为中医学“慢惊风”“肝风证”范畴。
小儿“肝常有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头面抽动。
“风善行而多变”,故风药引经药尤为重要,因“高巅之上,唯风可到”。
葛根,性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舒筋缓急之效,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枟医学启源枠谓其“通行足阳明之经”;钩藤,性甘、凉,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泻肝火、明目的功效。
3者合用,既能平肝疏肝,又能熄风止痉,直取肝风证肝失疏泄、肝风内动的病因,可缓解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明显者的症状。
2辛夷、苍耳子、白芷肺为娇脏,主皮毛,司开阖。
小儿肺常不足,且皮肤柔嫩,外邪易从皮毛入侵,肺金有病,不能克制肝木,肝木有余,肝肺相通,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有余而亢动。
在抽动症的中医分型中,风邪犯肺引动肝风者多伴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反复的呼吸道感染亦与抽动症的发病和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伴随呼吸道感染时,抽动症状多以面部、喉部为主,如皱鼻、吸鼻子、清嗓子等。
辛夷,性辛、温,归肺胃经,发散风寒,通鼻窍;苍耳子,性辛、苦、温,归肺经,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通鼻窍。
在运用平肝熄风止痉药的同时,3者合用,散外风而通鼻窍,引诸药归肺经,多用于伴有呼吸道感染者;且3者性均温,亦多用于风邪犯肺属风寒者。
天麻钩藤饮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

例1,患儿,男,8岁,2003年6月10日初诊:数日前因不自主地抬眉、眨眼、抽肩、口中“吭吭”发出叫声,其父陪伴来我门诊治疗:患儿形体较瘦,性情急躁,自述睡眠不踏实,梦多,头顶部常常发热,次日上学时注意力不集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以柔肝熄风,安神定志,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6g,钩藤15g,石决明15g,杭白芍24g,茯神20g,夜交藤10g,蝉蜕6g,菊花10g,桑寄生10g,龙骨24g,远志10g,菖蒲10g,炙甘草3g,予以5剂,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其父专程来告,患儿诸症消失。随访6个月未发作。
作者单位: 730100 甘肃兰州,兰州市榆中县妇幼保健所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连扎也
天麻钩藤饮治疗抽动—秽语综症(Tottre’s syndrome,TS),是多发于儿童及少年期的一种以运动、语言和抽动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频频眨眼睛,颜面及四肢不自主地抽动、耸肩、努鼻、撅嘴、喉部发出奇怪的叫声,或说脏话。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入慢惊风、瘛疭、筋惕肉等范畴。其病因不外脾虚肝旺与肝肾阴亏两者,笔者曾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数例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例2,患儿,女,6岁,2003年3月10日初诊:数月前,其祖母发现此女孩“挤眉弄眼”,双腿夹紧并用力摩擦,同时面色发红,出汗,口中发出低沉的叫骂声,到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经用氟哌啶醇治疗收效甚微,故转我门诊中医治疗。诊见: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治宜培土抑木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5g,钩藤10g,太子参6g,葛根10g,煅龙骨10g,煅灶蛎10g,蝉蜕5g,茯神20g,莲子心10g,杭白芍20g,炙甘草3g,每日1剂,4剂后撮嘴、努鼻、眨眼,口中叫声消失;偶尔有夹腿摩擦现象,继续用上方加减调理3周,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郑启仲治儿童抽动症经验方

郑启仲治儿童抽动症经验方郑启仲治儿童抽动症经验方一)郑启仲治儿童抽动症经验方组成:炒僵蚕6克,蝉蜕6克,广姜黄6克,制白附子3克,全蝎3克,生白芍12克,穿山龙9克,莲子心3克,生大黄3克,甘草6克。
以上为5~7岁小儿用量,临证可随年龄、视病情增减。
功效:升清降浊,化痰熄风。
主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1小时服。
或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化服。
方解:郑启仲认为,抽动症的病位在肝脾,病因为痰邪,病机为升降失常,肝风内动。
其依据有三:▪症多怪异,当责之痰:发病无明确病因,发作无明显诱因,抽动无一定规律;临床所见症状如眨眼、举眉、耸肩、努嘴、撞头、抖肩、怪声、秽语、咒骂、以及不自禁自残行为等,怪症百出,为痰作祟。
▪脾常不足,多痰之源: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尤其在城市“洋餐”日多,膏粱厚味,常致积滞,聚湿生痰;小儿“阳常有余”,患病易从热化,而用药多寒凉,损伤脾胃,痰浊内生。
▪升降失常,抽动乃作:小儿“肝常有余”,家长望子成才,学习压力持续,日久则肝气郁滞,克脾碍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引肝风,抽动乃作。
郑启仲把抽动症的病机概括为“痰邪内扰,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肝风内动”。
治疗当以“升清降浊,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为要。
在此观点指导下创拟了“升清降浊制动汤”,简称“升降制动汤”。
升降制动汤由升降散、牵正散、芍药甘草汤化裁而成。
•升降散中僵蚕清热解郁,化痰息风,为治风痰之圣药;•蝉蜕甘寒无毒,祛风止痉;•姜黄辛苦性温,破瘀血而行气,理肝脾而散郁;•大黄荡涤瘀浊。
•四药合用,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肝疏脾运,气机调畅,痰化浊清,风自息焉。
正如杨栗山在描述升降散的所治证候中说“如肉瞤筋惕者……苦笑无常,目不能闭者;如手舞足蹈,见神见鬼,似疯癫狂祟者……但服此散,无不取效。
”▪抽动症首发症状多起于面,牵正散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头面游走之风;▪全蝎搜风通络,与僵蚕、蝉蜕、白附子相伍,化痰通络,祛风止痉之力益彰。
中医治疗抽动症药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抽动症药方有哪些温馨提示: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中医药方在治疗此症方面很有效果,仔细阅读以下文章,具体来了解下治疗抽动症的药方。
对于抽动症的治疗,给患者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焦虑情绪。
接下来看看:中医治疗抽动症药方有哪些?(1)处方一珍珠母30克,黄芩、栀子、泽泻、柴胡、钩藤、菊花、僵蚕、石决明、白蒺藜各8克,天麻6克,青黛3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患儿除眨眼、摇头或肢体抽动外,常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
治宜清肝泻火,息风止痉。
(2)处方二生龙骨、生牡蛎、龟板各30克,生地、熟地、枸杞子、白芍、沙参、麦冬各10克,当归3 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常见自幼体弱多病,形体消瘦,多动不安,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唇舌红赤,双眼干涩,盗汗,手足心烦热。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3)处方三制半夏、胆南星、瓜蒌、石菖蒲、茯苓各8克,郁金、白附子、枳实、竹茹各5克,陈皮3克。
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
患儿一般较胖,喜食肥甘厚味,不好动,性情郁闷易怒,同时并见部分运动肌抽动,如手指末端不自主抽动,眨眼,口角抽动等。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4)处方四煅龙骨、煅牡蛎、黄芪各30克,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茯苓各10克,扁豆、远志、酸枣仁各6克,当归3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除各种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喉中痰鸣发声,或有秽语,精神倦怠,面色无华,眠差多梦,饮食欠佳,出汗多,舌淡苔白,脉无力或沉细等。
中医专家再三强调:治疗不仅需用药物调节阴阳平衡,心理疏导和心理行为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
希望大家能谨记。
“宁肝熄风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0例临床观察

解 不 超 过 3月 ;7 排 除 小 舞 蹈症 、 豆 状 核 变 性 、 332 2组 半 年 后 远 期 疗 效 比较 () 肝 .. 系病变 。
患 儿 临 床 观 察
癫 痫 肌 阵挛 发作 、 源 性不 自主运 动 及 其他 锥 体 外 结束 后半 年 进 行 第 2次 总 疗 效 评 定 。治 疗 组 痊 愈 药 8例 , 效 1 显 0例 , 效 1 有 0例 , 效 l 无 2例 , 有 效 总 1 纳入 标 准 ( ) 龄 在 2 1 . 3 1年 — 8岁 ;2 符 合 上 述 率 7 .% ; 照 组 痊 愈 2例 , 效 4例 , 效 4例 , () 00 对 显 有
金 1g 柴胡 1 g 0、 0 。抽动 较 重加 全蝎 6 、 g 珍珠 母 3 g 0,
黎 欣 盂 晓露 孙 香娟
2 治 疗 方法
喉间发 声 加射 干 1g 桔 梗 1 g 枳 壳 1 g 0、 0、 0 。水 煎 服 ,
( 都 中 医药大学 附属 医院 , 成 四川成 都 6 0 7 ) 102
性 、 自主 、 复 的 、 速 的 、 目的的 抽 动 , 响多 33 治 疗 结 果 不 重 快 无 影 - 组 肌 肉 ; 3 多 种 抽 动 和 一 种 或 多 种 发 声抽 动 同 时 331 临床 疗效 () . .
治疗组 4 O例 中 , 痊愈 1 1例 , 效 显
出现 于某 些 时候 , 不一 定 必须 同时 存 在 ;4 能受 1 但 () 2例 , 效 1 有 0例 , 无效 7例 , 总有 效 率 8 . ; 照 25 对 %
1 临床资 料
性、 干扰 、 害 几 方 面 的轻 重 程 度 分 别 分 为 5个 分 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中药,由以下成分构成:白芍、天麻、石菖蒲、珍珠母、远志,其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白芍2-8份、天麻1-7份、石菖蒲2-8份、珍珠母2-10份、远志1-7份。
本发明具有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的功能,疗效显著、治愈后不复发,特别适用于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归芪木瓜鸽肉汤配方:当归lOg,黄芪20g,木瓜20g,鸽2只,姜lOg,葱15g,盐4g,绍酒25g。
制作:当归、黄芪洗净切片;木瓜洗净切片;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鸽肉、当归、黄芪、姜、葱、盐,同放炖杯内,加水300ml。
炖杯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吃鸽肉50g,喝汤。
功效:滋肾益气,祛风补血。
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患者。
木瓜蒸鹌鹑
配方:木瓜20g,鹌鹑4只,姜10g,葱15g,盐4g,绍酒20g。
制作:木瓜洗净切片;鹌鹑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鹌鹑、木瓜、姜、葱、盐、料酒,放人炖杯内注入清水250ml。
炖杯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半只,喝汤佐餐食用。
功效:补五脏,利湿热。
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患者。
干姜羊肉粥
配方:干姜10g,羊肉50g,大米250g,盐3g。
制作:干姜切细丝,羊肉洗净,切丝;大米淘洗净去泥沙。
干姜、羊肉、大米、盐,同放炖锅内,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4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
功效: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用于面神经炎风寒型患者。
牛奶生地牡蛎饮
配方:生地15g,牛奶250g,牡蛎100g,白糖20g。
制作:生地切片,牡蛎肉洗净切片。
生地、牡蛎,同放炖杯内,加入白糖,注人清水200ml。
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25分钟,再加入牛奶即成。
食法:每日1杯,喝牛奶吃牡蛎肉。
功效: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用于面部神经炎患者。
天麻蒸乳鸽
配方:天麻10g,红花6g,桃仁6g,乳鸽2只,姜10g,葱15g,盐4g。
制作:天麻润透切片;红花、桃仁洗净;乳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乳鸽装入蒸杯内,放入天麻、红花、桃仁、姜、葱、盐,注入清水200ml。
蒸杯置武火上,用大气蒸笼内蒸
4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乳鸽半只。
功效:平肝熄风,祛风定惊。
用于面神经炎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二陈汤加味,半夏6g,陈皮9g,茯苓10g,莱菔子10g,龙骨10g,白术9g,蝉蜕6g,,钩藤10g,白芍10g,甘草3g。
隔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30天为1疗程。
对照组口服氟哌啶醇(上海信谊九福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01201,规格每片2mg),0.03~0.05mg/kg·d,以后根据症状控制情况逐渐加量,至症状控制,最大6mg/kg·d。
30天为1疗程。
加味二陈汤方中茯苓、半夏、陈皮健脾化痰;钩藤、蝉蜕、龙骨平肝熄风;白芍养血柔肝。
方证相合,疗效显著。
且不良反应小,易于临床推
给予抽动宁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1 g、柴胡1 g、栀子1 g、当归4 g、菊花1 g、薄荷0.5 g、天麻1 g、钩藤0.5 g、牡丹皮1 g。
均为散剂,由江苏江阴天江制药厂提供。
每日1剂,分3次水冲服。
抽动宁冲剂主要由柴胡、白芍、栀子、当归、菊花、薄荷、天麻、钩藤、珍珠母、牡丹皮等中药组成,是由清肝达郁汤化裁而成,具有清肝泻火、熄风镇惊的作用。
方中栀子苦寒,清肝利胆,善清肝热又可导热下行。
薄荷清扬上浮,疏散郁遏之气,可透达肝经郁热。
柴胡升散,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顺肝之性,又为肝经引经药。
天麻、
钩藤熄风止动解痉,《本草纲目》说“天麻为治风之要药”,具有平肝熄风之效,配钩藤加强平肝熄风的作用。
菊花具有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的作用。
《本草经疏》说:“菊花专治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
”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解痉挛。
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为血中之气药。
当归、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又可防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珍珠母咸寒,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与钩藤、天麻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功。
牡丹皮味苦性寒,凉肝平肝、清血中之伏火。
综观全方,笔者认为本方为多发性抽动症气郁化火型之巧妙方剂,临床使用也证实其疗效可靠。
可使气郁得舒,风动得静,火热得清,郁热同调,立法周全,组方精当,为清肝泻火、熄风镇惊的首选方。
临床应用时可据患儿的病情随症加减。
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水牛角;喜怒不定、喉中有痰者加浙贝母、竹茹;大便秘者加槟榔、瓜蒌仁。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