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单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

九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及内容一、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二、实验目的。
探究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两个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根据电流的定义,通过测量串联电路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电路图。
[此处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两个灯泡串联,在电路的不同位置(如灯泡L1之前、两灯泡之间、灯泡L2之后)标注出测量电流的位置]六、实验步骤。
1.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
2. 将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灯泡L1之前的位置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并记录在表格中。
3. 断开开关,把电流表从A点拆下,再串联接入两灯泡之间的位置B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2,记录数据。
4. 再次断开开关,把电流表接入灯泡L2之后的位置C点,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3,记录在表格中。
七、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测量位置电流表示数(A)A点(L1之前)I1 = [具体数值1]B点(两灯之间)I2 = [具体数值2]C点(L2之后)I3 = [具体数值3]八、实验结论。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I1 = I2 = I3。
九、误差分析。
1. 电流表的读数误差:在读数时,由于人的视觉误差可能导致读数不准确。
2. 电路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导线与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可能存在接触不良,产生接触电阻,影响电流大小,但在本实验中,这种影响较小。
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上述内容,如果还需要其他实验的报告单,请告诉我具体的实验名称。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2. 实验结论。
相等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2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
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
1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且大于1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
2 (5)熄火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凸透镜的焦距= 10 。
2.记录数据:3•实验结论:物体(蜡烛物体(蜡烛实像。
年级:八年级室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一、15摄氏度18摄氏度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八年级姓名:日期:& 22地点:物理实验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3. 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 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 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刻度尺的量程0~20 mm,刻度尺的分度值1 mm,零刻线是否磨损否 2.记录数据:物理课本长300 mm,宽210 mm。
硬币的直径25 mm。
细铜丝的线圈长度20 mm线圈圈数10 ,细铜丝的直径 2.0 mm。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范例五篇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加深对运动学的理解。
实验器材:1. 小车2. 平滑水平轨道3. 弹簧测力计4. 重物(可选)实验原理: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在平滑水平轨道上放置一个小车。
2. 给小车加上一个初始速度,记录下它在不同时间内经过的位置,并计算出它的速度和加速度。
3. 放置一个重物在小车上,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测量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和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小车初始速度为5m/s,经过10s后速度为5m/s,加速度为0。
2. 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为6N,小车的加速度为3m/s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成功地测量出了小车的速度、加速度和重物对小车的作用力。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二:电路基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阻、电流、电压等概念,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
实验器材:1. 电源2. 电阻器3. 电流表4. 电压表5. 连线6. 开关实验原理:电路是电流的通路,由电源、电器和导线组成。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特性。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移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
电压是电流在电路中流动时产生的电场效应,单位为伏特。
实验步骤:1. 制作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电阻器、电流表和电压表。
2. 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数值,并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
3. 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差异。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1. 串联电路中电压为5V,电流为0.5A,总电阻为10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一、实验目的练习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毫米刻度尺,三角板(2块),物理课本,硬币,约30cm长细铜丝,铅笔。
三、实验原理:.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和宽,记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用毫米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4.测细铜丝直径,记录要求同上。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刻度尺的量程 0~20 mm,刻度尺的分度值 1 mm,零刻线是否磨损否。
2.记录数据:物理课本长 300 mm,宽 210 mm。
硬币的直径 25 mm。
细铜丝的线圈长度 20 mm,线圈圈数 10 ,细铜丝的直径 2.0 mm。
年级:九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连接串联电路一、实验目的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两只小灯泡,一个开关,两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条。
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观察开关是否断开。
2.正确连接电路元件组成串联电路。
3.改变开关位置,观察并记录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
4.整理器材。
5.分析填写实验结论。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记录数据2.串联电路里,开关的控制效果与开关位置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年级:九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连接并联电路一、实验目的:会连接简单的并联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2只小灯泡,3个开关,2节干电池(或学生电源),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
2.根据电路图(如图所示),连接成并联电路。
3.断开和闭合开关S,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
并记录实验现象。
4.闭合开关S后,只断开开关S1,观察它控制电路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方座支架(或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三、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并记录。
(6)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实验步骤(4)、( 5)两次。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记录数据实验次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155相等288相等377相等2. 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11、15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光具座,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废物缸。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把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位置基本正确。
将点燃的蜡烛,安装在光具座上,通过调节,使透镜、光屏和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找出 2 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 2 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u1。
(4)找出 2 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 2 倍焦距以内且大于 1 倍焦距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的实像时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u2。
(5)熄灭蜡烛,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取下放回原处。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4篇初中物理实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二、猜测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方案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反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此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似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间隔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间隔。
比拟两个间隔的大小。
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展,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间隔与物体到平面镜的间隔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间隔与人到镜面的间隔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刻线.2.记录数据: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N,分度值为N。
实验结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
(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N,分度值为N。
(3)实验结论:.实验名称: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年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5篇]
![八年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262ce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1.png)
八年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5篇]第一篇:八年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八年级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弹簧测力计 2 个(规格相同),钩码 2 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刻线。
2.记录数据:手的拉力F /N 钩码受到的重力G /N A 弹簧测力计示数 F 1 /N B 弹簧测力计示数 F 2 /N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 5 个(质量已知),铅笔,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 5 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N,分度值为N。
实验次数物理量 1 2 3 4 5 质量 m/ kg重力 G/ NG /m实验结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实验目的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
(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 F=G 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 F>G 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8s-1-12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报告班级:姓名: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或假设:3、进行实验与记录、收集证据各组可以自由选择3-4样来进行实验。
在做每一个实验时,全组成员要全员参与,组内一个同学(可轮流)使某个物体发出声音,其它同学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及不发声时看到的现象并及时做好记录,最后得出结论。
仔细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听:有没有声音;观察:看、摸一摸等)实验记录实验结论:。
编号:8s-2-14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声音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1. 2.实验步骤:1、两个桌子分开,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2、两个桌子紧紧并在一起,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进行实验:实验现象:桌子分开时,声音,桌子并一起的时候。
实验结论:声音通过以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实验结论:。
编号:8s-3-21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1、提出问题:2、猜想或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声音的。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人听到的声音。
5、自我评估: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
如,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去打铃;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我们可以考虑: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大了);2)与听众的距离一些。
编号:8s-4-39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1、提出问题:2、猜想或假设:4、进行实验:(1)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2)让一束光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量出NO两侧的角i和角r,填入表中;(5)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验记录:3、实验结论:编号:8s-5-4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二、猜想或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立在这条直线上.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是像.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相等.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的,所得结论也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进行,现象更加明显.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编号:8s-6-5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我们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
颜料的三原色:三种颜色是颜料的三原色。
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二、猜想或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设计方案:(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棍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1)色光的混合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颜料的三原色为,而色光的三原色为。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编号:8s-7-6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实像和虚像的认识,收集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数据和资料2、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并从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具座火柴刻度尺实验步骤1、估测凸透镜焦距 f = cm2、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实验数据(完成表格一、二)3、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完成表格三)注意事项1、实验时,将有关器材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使蜡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怎样找像: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表格一:成实像时(f= cm)表格二:成虚像时(f= cm)表格三:结论(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编号:8s-8-8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设计:一、提出问题:二、猜想或假设:三、进行实验:(1)把装有海波的试管(高度约3cm)放在盛有热水(稍低于熔点,海波的熔点是48℃)的大烧杯里。
试管内装有温度计和搅拌器(玻璃棒),随时搅拌海波,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2)等海波的温度接近熔点时,稍减慢加热速度。
注意观察海波的变化:试管壁开始→海波逐渐温度海波全部熔化后温度。
实验现象:(1)开始加热时,海波物态,温度计示数逐渐(2)在一定的海波开始融化,熔化过程中热,但温度计示数,海波处于态。
(3)当海波全部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
实验结论:编号:8s-9-87水的沸腾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有少量气泡。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
④水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停止。
实验结论:①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进行的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
编号:8s-10-113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与记录:测量串联电路中a、b、c,三处电流强度(图一)(1)测量电路图中a处电流,如(图二)所示。
(2)测量电路图中b处电流,如(图三)所示。
(3)测量电路图中c处电流,如(图四)所示。
测量处 a b c电流(A)结论:编号:8s-11-116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与记录:测量并联电路中A、B、C三处电流强度(图五)(1)测量A处电流强度(图六)(2)测量B处电流强度(图七)(3)测量C处电流强度(图八)(图五)记录:编号:8x-1-9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与记录:一、研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1.按右图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2.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3.与L2串联的总电压U。
要求:在下面三幅电路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柱。
测量处 A B C电流(A)结论:实验记录:实验结论: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测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
再将这三节干电池按图1串联成电池组,测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到表1中。
分析串联电池组的电压跟各节干电池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图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8x-2-12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实验报告班级:实验人:组次:实验目的:器材:实验步骤与记录:一、测干电池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2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中。
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干电池Ⅰ的电压(V)干电池Ⅱ的电压(V)干电池Ⅲ的电压(V)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L1灯两端电压U1L2灯两端的电压U2L1、L2两端总电压U电压(伏)图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究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按右图将L 1、L 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 1两端的电压U 1,灯泡L 2两端的电压U 2,A 、B 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