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合集下载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古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反复,对偶,借代,双关等等。

那么就让小编给你举例子吧。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诗句运用拟人手法的佳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运用夸张手法的佳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江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唐)李白《秋浦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李白《夜宿山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运用对偶手法的佳句接天莲叶光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运用借代手法的佳句孤帆(船)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烽火(战争)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知否,知否?应是绿(叶)肥红(花)瘦。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运用双关手法的佳句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运用设问手法的佳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9。

运用反问手法的佳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唐)杜甫《前出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诗文修辞

古诗文修辞

8. 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 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加词 句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怀古
杜牧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 ·吴志》的 史实:“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 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 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5. 委婉(婉曲) 6.讳饰
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 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用委 婉曲折的言词烘托或暗示本意,这就是委婉。 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讳饰也是属于委婉的一种修辞格。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 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 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 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发联 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 “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3. 衬托(烘托)
1.正衬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孤舟” 来衬托“嫠妇” ,加强悲凉、哀怨的气氛, 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箫声和歌声 的凄婉与动人。
3. 衬托(烘托)
1.反衬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8. 用典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袁文君一、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

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互文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唐·贾公彦语)、“参互以见义”(清·俞樾语),亦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使用互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

主要类型有:(一)见义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前句中含有后句出现的词,后句中含有前句出现的词,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综合考虑。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民歌《木兰诗》),其意应为“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将军和壮士十年而归”,却不能理解为“将军经过数百次战斗而死亡了,壮士十年后回来了。

诗歌鉴赏 修辞

诗歌鉴赏 修辞

五、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 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 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 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夸张分为夸大、缩小和超前三类。 E.g. 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缩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七、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出于字数的约束、 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 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 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E.g.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古诗十九首》
四、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它通常是 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故 引用得恰当,可以增强词句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减少语辞之繁累。 李商隐、辛弃疾等人的诗词多用典,大多数怀古诗也有用典,许多 意象本身就从典故而来。 E.g.
答: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 转的愁绪.
九、排比
排比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它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数目和结构类 型相同或相近、语言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短语和句子排列起来的表 达方式。排比修辞简洁而富有节奏、整齐统一的语句格式,读起来既 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整齐美,又增强了语势的作用。
E.g. 在狱咏蝉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客思深②。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④,谁为表予心。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指囚犯。客思:客 中游子的思绪。 ③玄鬓:即蝉鬓。古代妇女的 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故 玄鬓即指蝉。④高洁:指蝉以风露为食,风露在 高处,且洁。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袁文君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一、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袁文君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初级中学 22476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古诗文中特殊的借代 [J], 林晓健
2.谈古诗文中几种特殊的修辞格 [J], 王世文
3.古诗文中互文的修辞作用 [J], 龙路;周媛
4.古诗文中修辞误释三例 [J], 王继如
5.小议重言词在古诗文中的修辞作用 [J], 王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
古诗文中的五种特殊修辞◎袁文君一、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三句由九个名词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运用列锦手法,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

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互文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参互以见义”,亦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使用互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

主要类型有:见义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前句中含有后句出现的词,后句中含有前句出现的词,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综合考虑。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应为“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将军和壮士十年而归”,却不能理解为“将军经过数百次战斗而死亡了,壮士十年后回来了。

”铺陈互文: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铺展开去,句中的词语交互成文,合而见义。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翻译理解时,就是“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作者这样铺陈,既突出木兰替父从军热爱国家的人物形象,又使行文更加简洁,适合民歌表现形式的需要,展现民歌的特色。

紧缩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是“秦时汉时都是一样的明月,秦时汉时都是如此的关塞。

”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有“万里长征人未还”之悲叹。

“烟笼寒水月笼沙”,也属紧缩互文,即“烟不仅笼盖着寒水也笼盖着黄沙,月光亦是笼照着寒水也笼
照着黄沙”。

三、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古诗文中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长寿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代小孩。

都是用体态特征代指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用平民百姓的衣着特征“布衣”代指平民百姓。

特称代泛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用“伯乐”代指善相马者。

部分代整体。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用“鳞”来指代鱼。

特殊代一般。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这里借来指代饭菜。

具体代抽象。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分别指代弦乐器和管乐器。

这里可以理解为奏乐的声音。

四、奇设先作有悖常理或者常规的假设,然后推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一般用于说理,抒情与议论。

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前句作者分别假设“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人有百口,口有百舌”,再各自得出“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的结果,从而突出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

后句诗人先假设天有情感,再得出天也会为反动派统治下生灵涂炭而悲痛得衰老的结果,以此指明人民革命的正义性、反动派灭亡的必然性。

然而人怎会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天又怎会“有情”?但如此奇特悖理的假设一旦能够成立,其各自的结果不是顺“理”成章的吗?五、倒文就是故意颠倒词句的顺序。

如“芙蓉如面柳如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分别是“面如芙蓉眉如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之倒,就属于“倒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一句中,从逻辑上看,“酒冽”似无不可,“泉香”就有悖客观事实。

欧阳修在这里运用的正是倒文辞格。

古人运用倒文的目的,或为对仗,或为协韵,或为平仄的需要。

欧阳修在这里将“泉冽而酒香”倒为“泉香而酒冽”,既适应了对仗和平仄的需要,又错综了句法,创造了清新、峻拔的语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