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第十三篇-格式塔心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理学史演讲ppt(马斯洛)

心理学史演讲ppt(马斯洛)

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9.对人充满爱心
10.具有深厚的友情
11.具备民主的精神 12.区分手段与目的 13.富于创造性
14.处事幽默、风趣
15.反对盲目遵从
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
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 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与此相反,心理 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 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在《Z理论》中,马斯洛区分了仅仅健康型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型的自我实现。仅仅 健康型的自我实现是指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它是这样一种过程:不断地实现潜能, 完成天职、命运或禀性,承认个人的内在天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这 种人是更实际、更现实、更入世、更能干和更凡俗的人,他们更多地生活在此时此地 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实现则是指超个人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种人更多地意识到存在 的王国,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内在价值水平,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 经常有统一的意识或高原体验(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经有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并伴随着启示或对宇宙人生的领悟。 因此,在马斯洛看来,有两种不同水平的自我实现者,一种是个人水平上的,另 一种是超个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后者主要是超个人心理 学的研究对象。马斯洛对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实现者(以下简称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描述, 是他为超个人心理学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 人士、音乐家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 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人,对另外一、 二百人也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他承认,他对超越者的研究

心理学史课件 第13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史课件  第13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科学心理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所谓的价值中立的研究规则,认为心理学不是物理 学那样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特的、关注人的人类科学(human science),及其在 各个领域和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经验的独 特性,关注人的潜能和自由;强调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
2. 价值体系 以其性善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人性是善的;② 心理潜能高于生理 潜能,人高于动物;③ 高级需要的价值高于低级需要;④ 利他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 足是一致的;⑤ 创造潜能的实现是高级需要的满足,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⑥ 创造潜 能的充分发挥是一种最高奖赏,是一种高峰体验的出现;⑦ 自我实现者有发自内心的追 求潜能发挥的倾向,并有以此为依据的自我评价能力;⑧ 高级需要和创造潜能微弱,需 培养和学习;⑨ 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是内外因关系;⑩ 人的潜能和存在价值与社会价 值并无本质矛盾。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5) 在60年代中后期,一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术专著相继问世,如《心理学中的人 本主义观点》(196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1967)等。罗洛·梅编辑出版的 《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1967)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时期。 50年代初,马斯洛担任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从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 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人格》,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奠基之作。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讨论了人类价值的 研究范围问题。1958年,英国学者约翰·库亨(J. Cohen)在其著作《人本主义心理学》 中首次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959年,马斯洛主编了《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文献。这些重要事件和学术活动,有力地促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到来。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PPT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PPT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是指先后呈现的原本静止的
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时差60毫秒)被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
(二)同型论 ——同型论指的是意识经验与大脑基本过程的结构一致。绝大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 ——“主张知觉场在其次序关系上与作为基础的兴奋的脑场相符合,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
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 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 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
封闭的原则,也称闭合 的原则。主体在感知物 体时有一种能自行填补 缺口使其闭合将其知觉 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好图形原则
把不完全、无意义的图形看 作是一个有意义、完整的图 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 简单而稳定。
应用:如我们常把天上的火 烧云、一些风景名胜地的奇 山怪石想象成生活中的事物 或各种神话、历史中的人物 或情景等。
3、 顿悟的四个特点: ① 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 ② 具有突发性 ③ 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试错误 ④ 可以迁移
迁移理论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存在着共同要素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 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1935) 儿童心理学的 经典著作《心灵的成长: 儿童心理学引论》 (1924)

心理学史课件 第8章 格式塔心理学

心理学史课件  第8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三节 似动现象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题目为“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这篇文章被 认为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学派的正式开始。
PART 04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
研究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进行知觉时,并不是对对象的所有方面都有清晰的感知,其中的有些 方面能被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而凸现出来,这一部分就形成图形,而对象的另外一些方面 则退居到衬托的地位就形成背景。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三、哲学理论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 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影响格式塔 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包括: 第一,康德的先验论。 第二,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三,实证主义。 此外,格式塔心理学还受到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七、简单性原则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 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八、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 知觉为一个整体。
PART 05 第五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其他研究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五、好图形的原则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 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 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 一个有意义的图形。

(第4讲)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第4讲)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库尔特.考夫卡

美籍德裔心理学家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库尔特.考夫卡生平
1886年3月生于德国柏林 ,在德国接受基础教育 1903年-1904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对 科学和哲学有浓厚兴趣。 回到德国柏林,师从斯顿夫研究心理学 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斯顿夫: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担任 过柏林大学校长。认为心理机能的重大特征是具有整 体性。)
这样心理学才能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
第二章:行为及行为场
心理学工作的出发点:行为 1、细微的行为(机体内部活动) 行为: 2、显明的行为(环境中的活动) 1、地理环境 环境: 2、行为环境(心理场)


Eg:风雪交加的晚上,有个人骑着马穿过了漫 漫的雪地……

地理环境:覆盖着雪的湖泊 行为环境:冰天雪地的平原

The End. Thank you!
第六讲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考夫卡著
构造主义(最先兴起、粗糙、靶子)
行为主义 义……
格式塔学派
机能主
真正和它针锋相对的,对终结它发挥了最 重要作用的是格式塔学派。 感知觉实验 知觉规律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勒 温、韦特海默(马斯洛研究自我实现时的一个 样本 动景玩具 顿悟 似动现象 整体 大于部分之和 )
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 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 中文版《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由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 1936年出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心理学是为什么的? 行为和行为场——心理学的任务 环境场——问题; 环境场——视觉组织及其定律 环境场——图形和背景格局 环境场——恒常性 环境场——三维空间和运动 活动——反射;自我;执行者 活动——调节的行为、态度、情绪和意志 记忆——痕迹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 记忆——痕迹理论的根据:实验部分和理论构建 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I) 学习和其他一些记忆功能(Ⅱ) 社会和人格 结论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概述格式塔学习理论可谓是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于本世纪初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的。

该学派反对把心理还原为基本元素,把行为还原为刺激-反应联结。

他们认为思维是整体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联结起来的表象的简单集合;主张学习是在于构成一种完形,是改变一个完形为另一完形。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音,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其著名的实验便是苛勒做的猩猩吃香蕉的实验:把香蕉悬在黑猩猩取不到的木笼顶上,笼中黑猩猩在试图跳着攫取香蕉几次失败后,干脆不跳了,它若有所思地静待了一会儿,突然把事先放在木笼内的箱子拖到放香蕉的地方,一个够不着,将两个箱子叠在一起,爬上箱子取下香蕉。

格式塔学派重视知觉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创造性思维,这些都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完形法则1. 相近(Proximity)。

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 封闭(Closure)。

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4. 简单(Simplicity)。

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

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Wertheimer在1924年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

第六版医学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干预各论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疗法

第六版医学心理学第十三章心理干预各论第四节以人为中心疗法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求助者对自己的经验,包括个人的感受、体 验、直觉等都能够较坦然的接受,不再进行歪曲、 否认或根据价值条件作用进行取舍,因此个人对 自己的感受更丰富,更富有 变化,更轻松。他 对他人及他以外的客观世界的接纳程度增强了。 他不再那样僵化、刻 板地看待外部世界,因而 认识更富有弹性了。
有机体评价的价值
价值条件化的价值评价
对形体、机能、技能、行为、容貌的肯定——我是有价值的 自我否定、自我肯定、他人否定、他人肯定 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 真是自我
因此,一旦当孩子把父母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 的自我概念时,他的行为不再受有机体评价过 程的指导,而是受内化了的别人的价值规范的 指导,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条件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现实倾向, 当他采用这一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 的知觉。当对某一行为自己感到满意,而别人 没有感到满意,或别人感到满意而自己没有感 到满意时,就会出现一种困境,自我概念和经 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
内 容 概 要
1
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过程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
2
3 4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1、罗杰斯简介
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
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 19021987)是人本主义心理 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 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主 要创立者。20世纪五六 十年代,人本主义在批 判行为主义和扬弃精神 分析的基础上,以心理 学第三势力的名义走上 了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历 史舞台。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当求助者能够不再依照价值条件作用来 确定自我,而是依照真我来面对自己时他的 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之间的冲突少,自 我变得比较协调。

06056心理学史

06056心理学史

第一章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二章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第三章十九世纪的生理心理学 第四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冯特的贡献第五章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第六章意动心理学第七章进化论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第八章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 第九章哥伦比亚的机能心理学 第十章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 第十一章行为主义 第十二章新行为主义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四章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十五章精神分析 第十六章新精神分析 第十七章日内瓦学派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心理学想的范畴;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

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

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总之,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是二元论的。

这个二元论虽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宗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它还是具有进步作用的,在生命活动最复杂的领域中为决定论的新)是培根唯物论的继承者,近代英国运动的结果。

2)运用联想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

霍布斯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作了论述,他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四、洛克的心理学思想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学家,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典型代表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

洛克的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全部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另一类是内部经验,即反省,它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体验而得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B
E
.
10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先驱
第一,哲学方面的先驱当首推康德的先验范畴理 论。康德把时间和空间、因果、整体等看成是先 于一切经验的先天知识形式,这些先天知识形式 组织和整理着经验,使杂乱无彰的经验变成有条 理和有组织的知识。格式塔心理学家受到这一观 点的深刻影响。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为“先天的经 验组织”,并认为这个组织是先天就有的,决定 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格式塔心理学所提出 的“知觉的原则”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第三,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学学
说是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厄棱费尔(1859---
1932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家布伦 塔诺的学生。所谓的形质指的是独立于感觉元素 之外的一种形式。例如,一个正方形由四条直线 组成,对四条直线的感觉是正方形知觉的基本成 分,但是正方形的知觉并不依赖于这四个感觉成 分的任何一个。只有这四条直线以一定的关系形 式组织起来后,正方形的知觉才能出现。这个关 系形式就是形质。
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从历史 渊源上讲可以作为格式塔心 理学理论的直接先驱。但是 厄棱费尔没有把形质作为经 验的整体性质,而是把它作 为一个新的元素,因此并没 有逃脱元素论的范畴。格式 塔心理学家通过似动现象的 实验,则彻底否认了元素主 义的解释。
第四,19世纪末期,随着人们对“力场”(fields of force)概念的承认与接受,物理学已经变得不 那么原子主义了。力场指的是由诸如电流这样的 力线(lines of force)贯穿于其间的区域或空间。
经典的例子是“磁力”。
光和电的活动方式也被认为是同样的。这些力场 被认为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粒子 效应的总和。
因此,这种在科学心理学 建立时期如此具有影响力 的元素主义在物理学中已 经受到了质疑。物理学家 描述场和有机整体,给格 式塔心理学家提供了启示。 格式塔心理学反映了新物 理学的观点,因此,我们 再次看到心理学家努力模 仿成熟的自然科学。
这位心理学家坚持问道,“你真正知觉到的是什 么?尽可能精确地描绘给我听。”
实验者变得有点不耐烦了。“是的,它是一本书, 没有人给你开玩笑。我只是想让你精确地描绘你 看到的东西,既不要添加什么,也不要减少什 么。”
现在你的猜疑更大了。“好吧,”你回答说, “从这个角度来看,书的封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 暗红的四边形。”
三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对!”他高兴地说,“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暗 红色,还有呢?”
“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在那下面有另一同 样暗红色的细线。在细线下面,我看见桌子----” 他向后退了一点,“在它周围,我看见一些闪烁 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这些条纹大致是平行的。”
“很好,很好,”他对你的合作 表示感谢。
当你站在那里看着桌上的那本书 时,你为这个固执的家伙让你做 出这样的分析而感到难堪。他使 得你如此地谨慎,以至于你都不 敢确定你真正看到了什么和你认 为你看到了什么……由于你的谨 慎,你开始用感觉这类术语谈论 起你看到的东西,而在刚才,你 十分确定桌上放着的就是一本书。
Bye-bye!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冯特的方法是砖瓦灰泥的心 理学,也就是说,元素(砖)通过联想的灰泥而组 合到一起。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从窗户 向外看去,我们真正看到的是树木和天空,而不 是看到以某种方式联合起来的感觉元素,如亮度、 色调等等。我们看到的是书,而不是形状和颜色。 知觉大于眼睛看到的东西。换言之,我们的知觉 超越了感觉元素。
这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的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智力
游戏。物体并不是一束感觉。任何人在应该看到
书的地方,却看到了一块一块的暗红色,那么他 肯定有病!”
当这场争斗开始进入高潮 时,你轻轻地带上门溜走 了。你已经得到了你所需 要的解释,即有两种态度 和两种不同的方法,他们 对感觉提供给我们的信息 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这段简短的谈话显然一场战斗开始的信号。“胡 说!”一个声音从大厅的另一头喊道。“简直是胡 说! 任何一个呆子都知道书是最初的、直接的、 立即的和不容质疑的知觉事实!”你看到发出这声 喊叫而向你走来的这位心理学家有点象威廉·詹姆 斯,但是他似乎带点德国口音。你不敢肯定他的
脸是否由于愤怒而涨得通红。“你一直在谈论的
你的沉思突然被一位心理学家的出现而打断,这 位心理学家看起来有点象威廉·冯特。“谢谢你, 你帮助我们再次确证了知觉理论。你已经证明,” 他说道,“你看到的书不过是元素性感觉的复合。 当你力图精确、细致地告诉我们你真正看到的东 西时,你必须说出那块颜色、而不是物体。色觉 是最基本的,且每一视觉对象都可以还原到这样 的感觉。你对书的知觉是由这样的感觉构成的, 就像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一样。”
为了了解格式塔心理学与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的 不同,我们首先来读一段假想的对话,主持实验 的心理学家请你描述你在桌上看到的东西。你回 答说:
“一本书。”
“是的,当然是本书,”他同意你的观点,“但 是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你是什么意思, ‘我究竟看到了什么?’”你 困惑不解地问道,“我告诉你我看到了一本书, 书不大,有一个红色的封面。”
第二,胡塞尔的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 塞尔的现象学观点。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方 法就是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用直观的方法对观 察到的东西做如实的描述。现象学要求尽可能对 直接经验作朴素的和完整的描述。格式塔心理学 将现象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并对现象学的方法 进行了改造,主张采用现象描述的方法去研究直 接经验。

第 十
式三
塔章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冯特的心理学和构造主义相对立。格式塔是德 文(Gestalt)译音,其含义是整体、形式和结构等 等(其英文词是configuration)。格式塔心理学 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 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 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与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