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14绪论

合集下载

温病绪论

温病绪论
特点: 1.对温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1.对温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2.但温病学尚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 2.但温病学尚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 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均散见 于中医历代文献之中。 3.与温病学有关的著作:《内经》、《难 3.与温病学有关的著作:《内经》 经》、《伤寒论》等 伤寒论》
宋——金元时期小结 ——金元时期小结 对温病的认识有较大提高 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束缚 为温病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一阶段为温病在理、 因此,这一阶段为温病在理、法、方、药 上开始有突破, 上开始有突破,特别是在治疗学方面有了 新见解。 新见解。
(三)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特点: 1.理论日臻完善 1.理论日臻完善 2.治疗不断丰富 2.治疗不断丰富 3.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 3.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 法。
3、《伤寒论》有关论述: 伤寒论》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太阳病,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对温病的概念和特点已有初步的认识。 阳明病治疗的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在温 病治疗运用也很普遍
4、晋.王叔和《伤寒例》的论述 、晋.王叔和《伤寒例》 王叔和《伤寒例》 王叔和《伤寒例》提出:寒邪“中而 即病为伤寒, 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 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的观点,提出 的伏寒化温说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提出“时行之气”概念,即非时之气, 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对后世创立新感温 病和瘟疫学说很大影响。
(三)明清时期(1 (三)明清时期(1) 明代医家汪石山提“新感温病” 明代医家汪石山提“新感温病”之说, 认为除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认为除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伏气 温病外,尚有“ 温病外,尚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 者…… 此新感之温病也。” 此新感之温病也。”

温病学-1 绪论

温病学-1 绪论
(1)病名:《内经》中记载了温病的病名 )病名: 内经》 (2)病因: )病因: I、伏寒化温说 、 II、感受厉气说 厉气说 、感受厉气
(3)证候表现: )证候表现: 突出邪热亢盛的证候特点 突出邪热亢盛的证候特点 邪热亢盛 强调与伤寒的不同 热象重, 与伤寒的不同: 强调与伤寒的不同:热象重,易 伤津
(二)宋金元时代—成长阶段 宋金元时代 成长阶段
—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 突破了《伤寒论》 突破了
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
(1)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 (2)强调治疗热病应以寒凉药为主 )
2、理论上的新进展 、理论上的新进展
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明清时期 形成阶段
其主要的标志有: 其主要的标志有:
2、著名温病学家及其著作思想 、
(1)吴又可 )吴又可——《温疫论》 《温疫论》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 本书成书于崇祯末年,为我国第一部温疫专著。其主 第一部温疫专著 要贡献如下: 要贡献如下:
杂气” 病 因:创“杂气” 说。 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流 行:“无问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受邪部位:邪伏膜原。 受邪部位:邪伏膜原。 治 疗:以逐邪为第一要义。
2、版
重印了大批古代原著 新编了多种温病专著 出版了各类温病学教材
3、对温病学诊治理论的现代研究 、
卫气营血实质的研究 舌苔变化生理、 舌苔变化生理、病理学的研究 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 治法方药作用机制的实验室研究
4、大力开展对温病治法方药的研究 、
其主要贡献是专门系统阐述了湿热 病的因证脉治 论述较深刻, 因证脉治, 病的因证脉治,论述较深刻,辨证较 详尽,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 详尽,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 下三焦的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的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下三焦的辨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丰 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富了温病学的内容。

温病学课件:绪论

温病学课件:绪论
温 病学
教学要求
【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 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 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 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人类历史上 重大传染病
SARS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 断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三)明清时期
薛生白《湿热病篇》• 是专论湿热性温病 的病因病机和辨证 论治的著作,进一 步丰富了温病学内 容。
(三)明清时期
吴鞠通 《温病条辨》
▼总结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 ▼系统论述了多种温病的传
变和证治 ▼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
病的有效方剂。
(三)明清时期
王孟英《温热经纬》: 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
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名桂,号香岩。为临床家,其著作不多,但对后 世影响甚大,被称为“温病大师”,是建立温病 其主要贡献有: 指明新感温病病因是温邪
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大法 《温热论》为温病学奠基之作

叶薛诸家之辩为纬”,
除了辑录了《内经》、
《伤寒论》的有关原文
外,重点选编了温病学
的代表著作,并作了较
深刻的阐。
明清时期小结
吴有性 叶桂
薛雪
《温疫论》 《温热论》 《湿热病
篇》
吴瑭
《温病条 辨》
王士雄 《温热经 纬》
第一部温 病专著, 温病学雏 形
创卫气营血 说,阐明温 病机理,指 导辨治
立湿热专 论,丰富 温病理论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 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1温病学绪论2012.5 (1)

1温病学绪论2012.5 (1)
白陪
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内容。 确立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3.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1681--1770) 名雪,江苏吴县人,博览群 籍,精于医术,著有《湿热 病篇》《医经原旨》,被后 世誉为“医之不朽者也”。
《湿热病篇》主要学术贡献
立湿热病专论 系统论述湿热性温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讨论
正确评价寒温之争 学术争鸣 温病学与伤寒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四) 近现代研究与发展
何廉臣《重定广温热论》,《全国名医验案 类编》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 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丁甘仁医案》
提高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1 温病学理论广泛用于临床 2 理论研究 3 教育 4 古籍整理 5 实验研究
《温疫论》
1.明末 吴又可 第一部传染病
专著《温疫论》 专论温病之先河,立杂气致 病学说, 创疏利透达之法。
《温疫论》的主要学术贡献
病因: 杂气说: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 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病机:邪从口鼻而入、始客膜原、九 传说
治疗: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 创疏利透达,制 达原饮
温病学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 总论---概念、病因、辨证、诊法、治法 各论---各种温病的辨证论治 附篇---原著选读
学习方法: 突出重点精讲难点 联系临床拓展应用 指导自学提高能力 熟读背诵原著
温病学发展对策:
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规范中医对感染性疾 病的诊断、辨证、治疗标准 挖掘针对病原体特异性的治疗 深化温病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创立新的学术 理论 加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拓展应用研究

温病学-绪论

温病学-绪论
• 与温病学有关的著作:《内经》、《难经》、 《伤寒论》等
1、《内经》有关论述
• 温病病名最早见于 《黄帝内经》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
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 温病乃作”。
(1) 关于温病的病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此为伏气温病—最早的理论依据。
崇河间”之说。
(二)宋—金元时期(5)
• 元代王安道进一步将温病与 伤寒区分开来。
• 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 故清代医家吴鞠通称其“始 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庞安时 朱 肱

刘完素

王安道
变通仲景治法 创新论 反对墨守经方 立新法
制新方
温病不能混称 伤寒
变革前期
变革仲景法 力争脱却伤寒
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离
宋—金元时期小结
• 对温病的认识有较大提高 • 逐步摆脱伤寒学说的束缚 • 为温病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明清时期(1)
特点:
• 理论日臻(zhen-)完善 • 治疗不断丰富 • 总结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
(三)明清时期(2)
➢明代医家汪石山提出 “新感温病”之说
➢认为除“冬伤于寒,春必 病温”的伏气温病外
《灵枢.热病篇》:“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 其不足。” —对温热病的治疗具有普遍意义,尤其治温病祛邪 为先,补阴为要的原则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6)有关治则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 “热淫于内,治于咸寒,佐以甘苦”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热者寒之”;“燥者濡之”等。
2、《难经》有关论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小 结 温病理论源《 温病理论源《内》、《难》, 成长阶段在金元。 脱却伤寒王安道, 寒凉先河刘河间。 明代又可《温疫论》 明代又可《温疫论》, 发病学说破旧藩。 叶氏吴瑭论温病, 卫气营血三焦添。 薛氏孟英湿热研, 理论体系臻完善。
2、汉代:伤寒论
《伤寒论》:提出清 伤寒论》 攻下、养阴等法、 热、攻下、养阴等法、 方为温病理论的形成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辨证方法也为后世 卫气营血辨证提供了 依据。
3、晋 唐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提出温病是因“ 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 之气而生病” 之气而生病”。 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唐代的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外台 秘要》 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 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 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 萎蕤汤、大青汤及犀角 萎蕤汤、 地黄汤等。 地黄汤等。
(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肺、肝胆、泌尿、消化等系统的感染。
(三)非传染及感染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如中暑、亚败、急白等。
(四)目前尚无定论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1999年全国第6 1999年全国第6次传染病年会上将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协会改为感染 病协会为标志,正式将传染病与 感染病的内涵与国际接轨。
三、温病学的概念
(一)概念
温病学是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
临床 学科
(二)学科性质 临床学科( 1.临床学科(√) 经典学科( 2.经典学科(×) 基础学科( 3.基础学科(√) 临床基础学科( 4.临床基础学科(?)
四、温病学的地位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温病发病率仍较高, (二)目前温病发病率仍较高,是严重 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 (三)抗菌素不能解决所有的温病问题 (四)是指导临床其它学科的别:鉴别 4.用: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第一章绪论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当时对温病的认识还比较笼统、朴素,把所 有的外感热性病均称为伤寒,温病只是伤寒范围里的一 种类型。
(二)宋至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治疗学上的新突破-突破了伤寒论的一些框框
客观上病种的增加 促使医家探求新的治法
主观上认识的深入
(1)主张灵活远用经方 宋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来诊时症见:恶寒消失,发热不退,朝轻暮重,神 识模糊,似清似睐,时有谵语,不思饮食,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要求:作出诊断、辨证、分析证候,拟出治法及方药)
三、温病学与五个字
温病 温病学 温、热、火、暑、毒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绪论
承德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主讲:王莉
【要求】
二、辨证论治能力的培养
李某,男,28岁,工人,于1992所4月23日就诊。 病史:患者五天前,因野外作业,淋雨后当晚起病。
初为恶寒少汗,身体微热,午后较重,头身酸重,肢倦 乏力,胸闷脘痞,不欲饮食。在当地就诊,按“感冒”论治。 投以中药辛温之剂及西药“百服宁”口服治疗。药后汗出, 发热曾一度消失,但第二天又复如是,病情日渐加重。
傷寒傷營脈浮緊, 頭疼身痛惡寒風, 無汗而喘巳未熱, 嘔逆麻黃湯發靈
中風浮緊遍身痛, 頭疼發熱惡寒風, 乾嘔無汗兼煩躁; 傷寒身重乍時輕, 浮緩嘔逆無汗喘, 頭疼發熱惡寒風, 煩躁而無少陰證, 營衛同病大青龍. .
针灸经络腧穴歌诀 手太阴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创新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 立新法--治以寒凉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订新方--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表里双解剂
(4)预后: 《素问·玉版论要篇》:“ 病温,虚甚死 。”
(5)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为温病治疗学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
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 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色诊 青主寒痛瘀惊风,赤主热火戴阳证。 黄湿脾虚白虚寒,黑肾虚饮寒痛瘀。
诊断歌诀 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咳紧浮。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通。
伤寒心法要诀 中風傷衛脈浮緩, 頭項強痛惡寒風, 病即發熱汗自出, 鼻鳴乾嘔桂枝功.
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
第一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定义: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
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温病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理、传变)
2、对象: 防治手段(诊断、治疗、预防)
3、任务:
揭示温病的本质 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温病学的地位
1、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病因、发病、辨证方法、诊治手段
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历史及现实中的作用
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 急诊、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
三、温病学发展概况
——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了初步认识 (1)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 最早记载。“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苦”、“民乃厉,温病乃 作”。
(2)病因:
I、伏寒化温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II、感受厉气说 《肘后备急方》 :“岁中有厉气,兼夹鬼毒相注,名曰
温病”。 《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他认为运用《伤寒论》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 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 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
(2)强调热病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法当表里双解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才有 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 中贡献最大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 其贡 献主要表现为:
(6)预防: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避其毒气”。 《千金要方》: “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 备之”。
晋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中主要是把温病隶属于伤寒之 中。
《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 温,有热病,有温病。”
中诊 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
上毛。厌厌(微弱)聂聂(轻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 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一、背诵原文的重要性
中药 明朝龚延贤的药性歌括四百味
1.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金元时期《药性赋》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方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以上的病因认识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
(3)证候: 当时的文献中对温病的证候表现都指出了热的特点。
《灵枢·论疾诊尺篇》:“尺肤热盛,脉盛躁者病温也。” 《素问·评热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
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可见,当时已经强调了温病热象偏重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