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病 的 治 疗
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引言:温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穴位上应用热量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它结合了针灸和温疗的优势,能够提供有效的疗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温针灸的操作方法,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概述:温针灸是一种通过利用温热刺激穴位来调整身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温针灸的刺激更温和,更容易被接受。
下面将分5个大点详细阐述温针灸的操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1. 环境准备:选择一个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温针灸。
确保室温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2. 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温针灸工具,包括温针、灸条、灸盒等,并保证其清洁卫生。
3. 穴位定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病症,准确地定位穴位。
可以通过参考经络图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二、操作步骤1. 温针准备:将温针置于温水中加热,温水的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烫或过冷。
2. 穴位清洁:使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擦拭需要进行温针灸的穴位,确保皮肤干净卫生。
3. 温针插入:用热的温针轻轻地插入穴位,插入的深度要适中,一般为1-2毫米。
4. 调节温度:当温针插入穴位后,可以适当调节温度,让患者感到热热的舒适感,而不是过烫或过冷的刺激。
5. 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要治疗的疾病,持续时间可以在5-20分钟之间。
三、温针灸的作用1. 温通经络: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经络阻塞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2. 暖肾益阳:温针灸对于肾虚引起的阳虚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提高体质。
3. 消肿止痛: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使淤积的血液和水肿排出,缓解痛风、风湿等病症。
4. 调节免疫:温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过敏等疾病。
5. 祛湿除寒:温针灸的温热刺激可以驱散体内的寒湿,改善寒湿病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等。
四、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的穴位: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温针灸,在选择穴位前最好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温针灸法操作方法

温针灸法操作方法温针灸法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它是在经典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
温针灸法使用特殊的针具,利用灸热的热力刺激经络穴位,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舒筋活络的效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针灸法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操作区域,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 准备好温针和温灸器具,确保其完整性和洁净度。
- 调节温灸器的温度和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需要进行调整。
2. 针灸定位:-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进行穴位定位,寻找需要治疗的穴位。
- 按照预定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穴位。
3. 皮肤准备:- 清洁和消毒治疗区域的皮肤,以避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
- 检查患者对针灸治疗的适应性和禁忌症。
4. 针灸操作:- 拿起温针,调整好角度和深度,准确插入穴位。
- 当温针插入穴位时,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刺痛感,需耐心进行操作。
- 当温针插入穴位后,进行旋转或轻微上下移动,以刺激经络和穴位。
- 对于疼痛或有病变的穴位,可适当增加温针的倾向度,以增加刺激效果。
5. 温灸操作:- 将温灸器置于温针上,调节好温度和时间。
- 对于灸热时间较长的穴位,可以使用艾绒或其他防热措施,以避免烫伤。
- 确保患者对温灸治疗的反应和感受,对于温度感觉不良或烫伤等不适反应,及时停止治疗。
6. 按摩运动:- 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运动,以帮助气血的流通和经络的畅通。
- 按摩运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穴位的需要进行调整。
7. 治疗结束:- 根据治疗需要和反应情况,决定治疗的持续时间和次数。
- 当治疗结束时,拔出温针,注意不要损伤患者的皮肤。
- 清理和处理好使用过的温针和温灸器具,以确保卫生和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温针灸法操作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设计和操作。
此外,患者在接受温针灸治疗时应注意休息和饮食的调节,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蒙医传统温针疗法的疗效体会

蒙医传统温针疗法的疗效体会蒙医温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银针在人体的固定穴位给与针刺加温灸刺激,达到预防、康复、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蒙医传统外治疗法。
具有简便、副作用小、疗效快、可靠等优点。
它是通过针刺刺激、温热刺激及穴位的相互作用,对机体起到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功能、增强抵抗力等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历年来蒙医温针疗法的临床研究报道很多,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作用机理方面较少,值得我们深人研究、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蒙医温针疗法;疗效蒙医温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银针在人体的固定穴位给与针刺加温灸刺激,达到预防、康复、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蒙医传统外治疗法[1]。
蒙医温针疗法就是针刺与温灸相结合的一种外治疗法。
它具有针刺与温灸的双重作用。
蒙医文献记载:”温针疗法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作用”[2]。
它是通过针刺刺激、温热刺激及穴位的相互作用,对机体产生一些生物学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蒙医温针疗法对关节炎的治疗关节炎的病因很多,主要有年龄、肥胖、损伤、关节感染、过度运动、遗传等因素。
症状多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软骨破坏和滑膜炎症,引起关节急性炎症,造成功能障碍。
在病理方面,病变主要累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质和关节滑膜。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机制主要包括滑膜炎和骨痛。
滑膜炎是膝骨关节炎的一个重要特征。
Chris-tensen[3]认为:软骨碎片及其他”关节碎屑”是继发滑膜炎的可能原因。
Schumacher1等[4]认为含钙的结晶物,包括碱性磷酸钙和二水焦磷酸钙可导致滑膜炎的发作。
神经肽包括SP(P物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PY(神经肽Y)、VIP(血管活性肠肽)等以及炎症介质等,它们的积聚加剧了滑膜的炎症。
滑膜的炎症在膝骨关节炎的疼痛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即所谓的”炎性痛”。
关节的初级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调节其外周末梢的化学环境,这些化学物质在胞体内合成,通过轴浆运输到外周神经终末,在此储存并在神经终末发生去极化时释放[5]。
理疗课件:温热疗法

❖ 定义:简称热疗,是利用热介质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 的方法。
1
❖ 热的传递方式(Transfer of Heat) 1. 传导(Conduction):
物体通过接触进行热量传递的方式。 固体间的热传输主要靠传导完成。 2. 对流(Convection):
依靠物体本身流动传递热量的方式。 只有液体和气体才能通过对流传递热量。 3. 辐射(Radiation): 由热源直接向空间发散热量的热传递方式。 这三种方式经常同时存在
上层为蜡液,底层为水,在槽底用电加热。
12
13
14
15
2. 治疗方法 准备工作:进行蜡疗前应该先清洁皮肤、必须仔细
擦干治疗部位的水和汗液。在一些体毛多的部位, 因先剃毛或涂凡士林。 1) 蜡饼法 方法:将熔化的石蜡倒入特制的搪瓷盘中,蜡液厚 度为2cm左右,待其自然冷却至表面温度40-45℃后 取蜡。将蜡饼敷于暴露的患部,用保温棉垫包好。 治疗时间30-40min。此法适用于躯干、四肢、面部 等。 蜡饼法注意事项: a. 开始治疗时不要用手挤压蜡饼,以免内部蜡液溢出 发生烫伤。 b. 进行躯干部治疗时不能将蜡饼压在身体下面。
23
24
5) 石蜡绷带疗法 方法:在消毒后的石蜡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 或20%-30%的鱼肝油配置成混合物浸透绷带, 包扎患部。可用于溃疡、创伤、修复过程缓 慢的组织缺损以及保护新生的肉芽组织,促 进伤口愈合,并防止瘢痕过度增生。
25
❖ 五、蜡疗注意事项 1) 感觉障碍或血液循环障碍部位治疗时适当降低石蜡
26
6) 蜡饼法治疗时,备好的石蜡饼可置于保温箱中保 温备用,以免蜡饼变硬变凉。
7) 蜡疗室地面最好采用水磨石或类似材料,便于清 洁。
温毒的名词解释

温毒的名词解释温毒的名词解释温毒(Feverish Poison)•概念:温毒是指在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毒素,引起身体温度升高,造成各种病症和不适感的疾病。
热症(Pyrexia)•解释:热症是由温毒引起的体温升高的症状。
体温升高是身体对抗病原体和细菌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发热(Fever)•解释:发热是由温毒引起的体温持续升高的症状。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表明身体正在对抗感染或其他疾病。
发汗(Sweating)•解释:发汗是身体对抗温毒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
通过出汗,身体可以散发热量,降低体温并排出温毒。
退热药物(Antipyretic)•解释:退热药物是用于降低发热症状的药物,通常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降低体温。
抗生素(Antibiotics)•解释: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抵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对于治疗温毒所引起的发热症状,抗生素并不起作用。
温热疗法(Fever Therapy)•解释:温热疗法是一种通过提高身体温度来刺激免疫系统和抑制病原体生长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加速排除温毒和促进康复。
结论温毒是一种会引起发热症状的毒素,它可以通过发汗、退热药物和温热疗法等方式进行处理。
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感染,但对于温毒所引起的发热症状并不有效。
了解温毒及其相关名词对于正确处理发热症状和加速康复至关重要。
温毒(Feverish Poison)•概念:温毒是指在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毒素,引起身体温度升高,造成各种病症和不适感的疾病。
热症(Pyrexia)•解释:热症是由温毒引起的体温升高的症状。
体温升高是身体对抗病原体和细菌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发热(Fever)•解释:发热是由温毒引起的体温持续升高的症状。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表明身体正在对抗感染或其他疾病。
发汗(Sweating)•解释:发汗是身体对抗温毒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
通过出汗,身体可以散发热量,降低体温并排出温毒。
退热药物(Antipyretic)•解释:退热药物是用于降低发热症状的药物,通常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降低体温。
对腊疗的理解

腊疗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腊温疗法”或“腊灸疗法”。
它主要利用蜂蜡和艾叶等天然材料,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物挥发物质对人体进行理疗。
腊疗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被用于调理身体、预防疾病以及辅助治疗某些疾病。
腊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热量和药物挥发物的双重作用,刺激穴位,促进经络气血的流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目的。
腊疗常见的应用包括:
1. 腰腹保健:对于肾虚腰痛、寒湿阻滞等症状,腊疗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
2. 妇科保健: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腊疗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3. 风湿病疗法: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疾病,腊疗可用于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需要指出的是,腊疗属于一种特殊的理疗方式,应由专业医师或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调理和治疗。
同时,腊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孕妇、皮肤破损者等特定人群,腊疗可能存在禁忌。
在接受腊疗治疗之前,应当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缓解骨关节炎的六种温热疗法

缓解骨关节炎的六种温热疗法骨关节炎,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它主要通过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疼痛、僵硬和运动功能受限。
针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温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六种常见的温热疗法,可以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的症状。
1. 温水浴:温水浸泡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温热疗法。
将患者的患处部位浸泡在温热的水中,温度一般在37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温水浸泡能够帮助放松骨关节,减少疼痛和僵硬感。
此外,温水浸泡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肿胀。
2. 热敷器:热敷器是一种常见的温热疗法工具。
通过将热敷器放在患处部位,温热能够直接渗透到关节组织,提供疼痛缓解和舒适感。
热敷器的温度应该适中,避免过热造成皮肤烫伤。
使用热敷器前,可以通过加湿热毛巾覆盖患处部位,增强温热效果。
3. 热石按摩:热石按摩是一种结合了温热疗法和按摩疗法的治疗方法。
在热石按摩中,将加热的石头轻轻按摩在关节附近的肌肉组织上,以提供舒缓和舒适感。
热石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紧张的肌肉,减轻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4. 温热敷贴:温热敷贴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温热疗法。
它通常是一种含有草本成分的贴片,可以贴在患处部位。
温热敷贴能够迅速散发温热,提供即时的缓解作用。
此外,一些温热敷贴还含有草本成分,如辣椒提取物和薄荷油,具有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5. 热水袋:热水袋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温热疗法工具。
通过将热水袋放在患处部位,可以提供持续而适度的温热,缓解关节炎的疼痛和不适感。
使用热水袋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
6. 温热湿敷:温热湿敷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对于缓解关节炎症状非常有效。
在温热湿敷中,将温湿的毛巾或热毛巾放在患处部位,并用干毛巾固定。
温热湿敷可以通过温度和湿度的联合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炎疼痛。
总之,温热疗法是一种简单、安全且有效的缓解骨关节炎症状的方法。
无论是温水浴、热敷器还是热石按摩,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放松肌肉组织,改善关节灵活性。
温热论中通阳法

温热论中通阳法
温热论是中医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温热有关。
通阳法是温热论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性疾病。
通阳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温热的手段,促进阳气的运行,使寒邪得以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阳法的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热药物的应用:通阳法常用的药物有干姜、附子、肉桂等,这些药物具有温热性质,能够温暖身体,促进阳气的运行。
2. 温热疗法的应用:通阳法常用的温热疗法包括艾灸、热敷、拔罐等,这些疗法能够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邪的排出。
3. 饮食调理:通阳法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患者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以增加体内阳气的运行。
通阳法是一种针对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通过温热的手段,促进阳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通阳法常常与其他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开窍息风法
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清化湿热痰浊、
作
芳香透络利窍。
用 息风法——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
以止痉定抽。
适 开窍法——热闭心包或痰湿内蒙机窍所致神
应
志异常证。
证 息风法——热盛动风或虚风内动证。
(1)清心开窍 主治:温病热陷心包而神志异常证 代表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补泻兼施、平其复遗、调其气血 ●作用:透解外邪,宣通气机,以外解里和。
●适用范围:温病邪处于少阳胆、少阳三焦、
膜原等半表半里者
(1)清泄少阳 主治: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证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 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三焦而气 化失司证。 代表方:温胆汤
(3)开达膜原 主治:邪伏膜原证 代表方: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吴智兵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2、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
第一节:温病的治疗原则
一、祛邪为第一要务
,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 善后务细”
二、顾护正气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 2.察病位 3.辨邪正关系 4.注意兼夹证
第二节:温病的主要治法
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解除气分无形邪 热的一类治法。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宣泄出外或直接消解 ●适用范围:温病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搏结。
(1)轻清宣气
主治:邪热初入气分,热郁胸膈,
质轻
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之证。
味薄
代表方:栀子豉汤加味
(2)辛寒清气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代表方:白虎汤
(1)疏风散热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袭于肺卫者。 代表方:桑菊饮、银翘散。
(2)疏表润燥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伤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3)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4)解表清暑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注意点: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兼挟证 关于辛温药的应用 注意配合宣降肺气 注意配合生津养阴 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关于“冰敷”
(3)清热泻火
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之证。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
注意点: 病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 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兼实
邪者当配合它法。 注意甘苦合化法的使用。 素体阳虚者,使用本法时切忌过剂
3、和解表里法
通过和解、疏泄、分消,解除半表半里之 病邪的一类治法。 广义“和法”:表里双解、温凉并用、苦辛分消
清泄少阳 分消走泄 病邪 热较重 痰湿较重
开达膜原 秽浊较重
病位 少阳
三焦
膜原
临床 寒热往来 表现 少阳胆热
寒热起伏 寒甚热少渐热甚 寒少但热不寒, 舌象
作用 清
行
逐
重点
注意:
①注意病邪性质和具体病位 ②注意与其他治法的配合 ③无痰湿慎用 ④不可过用寒凉 ⑤注意与伤寒和解法的区别 ⑥关于柴胡与青蒿的运用
6、通下逐邪法
通过攻逐泻下,导里实邪热外泄的治法
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适用范围: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
热结肠腑,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热瘀互结下焦等。
(1)通腑泄热 主治: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证。 代表方:调胃承气汤
(2)导滞通便 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胃肠证。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3)增液通下 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 代表方:增液承气汤
(2)豁痰开窍
主治: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机窍证 代表方:菖蒲郁金汤
(3)化瘀开窍
主治:瘀热互结,阻闭机窍证 代表方:犀珀至宝丹
三宝的应用
安宫牛黄丸 紫雪丹
至宝丹
作 用 清热之力最 清热之力次之,清热之力最
强,兼能豁 兼能镇痉息风 次,长于芳
痰
通便
香辟秽
适应证 高热,昏迷 高热,抽搐昏 昏迷较深或
(3)气营(血)两清
主治: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代表方:加减玉女煎(轻证)、化斑汤
清瘟败毒饮(重证、气营血俱盛)
注意点:
热入气分未营、血者,不可早用。 营、血分病变挟有湿邪者,应慎用本法 热入营、血分,病情较为严重,宜配
合息风法、开窍法。 凉血散血只适宜热盛迫血妄行之初,不
宜于血随气脱之后。 关于透热转气与气营两清
痰诞壅盛 迷不深
昏愦不语,
热势不甚
用 量 ½~1丸 次 0.5~1钱 次 1~ 2丸 次
(2)燥湿泄热 主治: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证。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3)分利湿热 主治:湿热郁阻下焦证。 代表方:茯苓皮汤
注意点
明确祛湿为主还是清热为主 祛湿的手段包括宣化、燥湿、淡渗、温运等。 注意清热勿使寒凝 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
辨别湿热在上中下三焦及所属脏腑 湿邪己化火化燥,或素体阴亏者慎用祛湿之
品,以免伤阴津。
5、清营凉血法
作用: 清营 清营法——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凉血法 凉血法——凉解血热,清火解毒,
散血通络,滋养阴液。 适用范围:温病邪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
亢盛的病证。
(1)清营泄热
主治:邪热己入营分证。 代表方:清营汤
(2)凉血散血
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证。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4)通瘀破结 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证。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注意点:
注意与其它治法的配合。 里热未成实结或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盲目使用。
温病攻下本为泻热 使用通下法后,邪气复聚,应再度攻下,但要
慎重掌握,避免过下伤正。 温病后期由于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秘结者忌用苦
寒攻下。 下后效果判断
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 祛湿清热、通下逐邪、清营凉血、 开窍息风、滋阴生津、固脱救逆、 外治法等。
1、泄卫透表法
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在 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祛除卫表之邪 ●现代研究:能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
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一般湿热秽浊郁伏膜原、热在少阳多用柴胡 暑湿、湿热郁伏少阳多用青蒿
4、祛湿清热法
通过祛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 的一种治法。
●作用:本法重在祛湿。具有宣通气机,运 脾和胃,通利水道的作用。
●适用范围:湿温、暑湿、伏暑等湿热 在气分病证
(1)宣气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湿蕴生热(湿重热轻) , 郁遏气机证。 代表方:三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