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治疗

合集下载

三仁汤对湿温病康复的促进作用

三仁汤对湿温病康复的促进作用

三仁汤对湿温病康复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三仁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方剂,主要由杏仁、白扁豆、生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法半夏、甘草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痛的功效,对于湿温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

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缠绵、病势缓慢、症状复杂。

患者常常出现发热、汗出不畅、咳嗽、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治疗湿温病的过程中,中医理论认为,要清除体内的湿邪,然后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而三仁汤正是根据这一理论而创立的方剂。

三仁汤中的杏仁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湿气和痰液。

白扁豆和生薏苡仁则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脾胃功能,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滑石和通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热邪。

竹叶和厚朴则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

法半夏和甘草则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可以保证方剂的疗效。

三仁汤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如果患者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可以加入黄芩、连翘等药材以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如果患者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加入白术、茯苓等药材以健脾利湿。

三仁汤的配方精确地反映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其中的杏仁,具有宣肺利湿的功效,能够帮助患者打开肺气,促进湿邪的排出。

白扁豆和生薏苡仁则是健脾利湿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增强脾胃的功能,提升身体排湿的能力。

滑石和通草的加入,则是为了清热解毒,消除体内的热邪,为身体的恢复创造一个凉爽的环境。

竹叶和厚朴的加入,则是为了行气止痛,缓解湿温病常见的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法半夏和甘草则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确保整个方剂的协同效应。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我发现三仁汤不仅对于湿温病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于患者的康复过程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药物治疗,更是一种整体调理的方式。

患者在服用三仁汤后,普遍反映症状有所缓解,身体感觉舒适,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他们对抗疾病的信心。

浅谈温病

浅谈温病

[ ]孟澍 江,温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 年 1 月 出版. 1 05 1 ( 收稿 日期 :2 1. 5o ) 00 0 , 9
少 阴 肾的 病 变 。
为疾病的末期阶段 ,包括 足厥阴肝 和足
1 1 有特异的致病 因素 一 . 温邪 。
12 有传 染 性 、流 行 性 、季 节 性 、地 域 性 。 . 13 病 理 演 变 有 一 定 的规 律 性 。 .
卫气营血辩 证与 三焦辩 证既有 区别 又有联 系 ,在 临床 运用中必须把两 者有 机结合起 来 ,才 能更全 面地指导 温病
53 接种 免 疫 。 . 54 预 防用 药 可 用 一 些 清 热 解 毒 药 ,如 金 银 花 、连 翘 、 .
温病辩 证是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理论为指导的。 3 1 卫气 营血辩证 . 3 1 1 卫分证 其临床特点 :发热 ,微 恶风热 ,头痛 ,无 .. 汗 或 少 汗 ,咳 嗽 , 口渴 ,苔 薄 白 ,舌 边 尖 红 ,脉 浮数 。
温病 。 1 温 病 的特 点
321 邪在上焦 .. 3 22 邪 在 中焦 ..
包 括 手 太 阴肺 与 手 厥 阴心 包 的 病 变 ,邪 为 疾 病 的 中期 阶段 或 极 期 阶段 。包 括 足
在 于肺 ,多 为疾 病 的初 期 阶段 。
阳明胃手 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的病变 。 32 3 邪在下焦 ..
5 温 病 的 预 防
的定位性 。戾 气 致病 对不 同 的动物 种属 有一 定 的选 择性 ,
人体感受温邪之后能否发病 ,主要取决于人体 正气 的强弱 。 “ 正气存 内 ,邪不 可干” 。温邪 只有在人体 正气不 足 ,防御 功能减弱 ,或病邪致病力超过了人体 的防御能力 的情况 下 , 才有可能致病 ;其 次 ,自然 因素和社会 因素对 温病 的发生 和流行也有极其密切的关 系。

温病学

温病学

精品文档辨证论治原则: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温病的发展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湿热病提纲: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温病三焦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白虎之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绪论温病学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明代)吴又可《瘟疫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邪致病特点: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化燥伤阴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里热内迫特性显著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疠气温邪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三焦辨证表:心包(神昏谵语伴身热肢厥,舌謇不语,舌鲜绛);若营热扰乱心神,则昏谵较轻,神志不完全昏迷,或心中烦躁,灼热,斑疹隐隐,舌红绛。

若血热扰动心神,则昏谵狂乱,伴见身体灼热、斑疹密布,全身多部位出血,舌深绛。

若在气分,热结肠腑,胃中浊热,上熏神明,则时有神昏谵语,潮热、便秘、脉沉实。

湿温病患者使用三仁汤的疗效观察

湿温病患者使用三仁汤的疗效观察

湿温病患者使用三仁汤的疗效观察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作为一名医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湿温病及其治疗方法。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三仁汤被广泛用于治疗湿温病。

我通过对湿温病患者使用三仁汤的疗效进行观察,发现其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我要介绍一下湿温病的症状。

湿温病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吐、大便稀溏等。

在病情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神昏、抽搐、肢体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湿温病的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中医理论,以三仁汤为基本方剂进行加减。

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包括杏仁、白扁豆、生薏苡仁、厚朴、半夏、茯苓、甘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宣肺化痰、和胃止呕等功效。

在观察过程中,我将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为治疗组,采用三仁汤进行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对照组患者则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其他中药方剂或西药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发热、恶寒、身重困倦等症状基本消失。

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并不明显。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中有部分出现了不良反应。

1. 明显改善症状:三仁汤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发热、恶寒、身重困倦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调整体质:三仁汤具有调和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能够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免疫力。

3. 减少并发症:三仁汤能够有效预防湿温病引发的并发症,如神昏、抽搐、肢体乏力等。

4. 安全性高:三仁汤的药物组成均为天然中草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尽管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通过对我院所收治的湿温病患者使用三仁汤的疗效进行观察,我认为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温病学

温病学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浅论《温病条辨》治咽痛

浅论《温病条辨》治咽痛

浅论《温病条辨》治咽痛摘要温病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在宋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变皆是热证”,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明清时期,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

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外感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

本文就温病中常见的风热、湿热、温毒、温热、风热时毒五种病因所致咽痛, 分别加以归纳总结, 从中学习其对中医先贤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咽痛;咽痛,中医学称之为“喉痹”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

咽痛既可发于风寒、风热、温邪等多种外感疾病,又可发于内伤疾病。

《素问·邪客》[1]载: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忧患无言》[2]载:“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说明咽喉不论是在呼吸系统还是消化系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咽痛疼痛地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提取内经、伤寒和温病对于咽痛论治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完善辨证论治。

1 《内经》、《伤寒论》从六经论治1.1.少阳咽痛《伤寒论》[3]载:“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是本火标阳之经,易火化生热,胆火上炎或郁热,继而出现口苦、咽干咽痛、目眩目赤、心烦喜呕、胸胁不适等症状;治以清少阳胆火,和解少阳; 方用小柴胡汤。

胆火偏旺者,随证加入栀子、龙胆草、菊花等;太阳与少阳合病者,用柴胡桂枝汤;少阳阳明合病者,用大柴胡汤。

1.1.阳明咽痛《灵枢·经脉》[2]载: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伤寒论》[3]载: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

张锡纯论治温病医案赏析

张锡纯论治温病医案赏析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医界第一可法之书”[1],在书中张氏对于温病的治疗,远绍仲景,近取陆九芝,述温病治法详于《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统一寒温。

所创的治温之方,如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的加减运用法,临床用之疗效卓越。

今拜读此书受益良多,对张氏治温医案也颇多体会,现举几则治温医案并予评析,以探求张氏“寒温统一”学术思想。

1 温病初期,清透并举张氏倡导内外合邪,在伤寒、温病的辨治中重视体质,他认为体质是伤寒、温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外感之着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则其热益甚;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则寒益甚也”[2]592。

他认为风温多属实热,伏气温病(春温)多内有蕴热兼阴虚;对于温病的传变,他遵从六经传变规律,认为外感初得皆在太阳,温病初得亦多在太阳,且转阳明甚速。

基于这些认识,张氏对温病初期的治疗多以清透并举为主,所创制温病初期三方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中皆用石膏清透里热,以宣透之品薄荷、连翘、蝉蜕宣散郁结、疏达气机、透邪外出,以达“火郁发之”之效。

医案摘要:患者年二十余,仲夏夜寝,因夜凉,受寒,晨起微觉恶寒,后见高热,喘促,脉洪长而浮。

辨证:病在太阳涉及阳明。

拟以清解汤加减,清透表里之热。

处方:生石膏一两半,薄荷四钱,蝉蜕三钱,甘草一钱五分,炒牛蒡子三钱。

服后汗得而愈。

[2]117评析:外感中于太阳则恶寒,中于阳明则不恶寒而发热。

因时至春夏,气候温热,外感之邪不与寒水相感召,而与燥金相感召,从阳明经络入侵而发温病。

病于仲夏,人多蕴热,转阳明较快。

此病不专在太阳而兼阳明,故见患者表里俱热之喘促。

张氏言:“薄荷气味近于冰片,最善宣透,其力内至脏腑筋骨,外至腠理皮毛,皆能透达,可治温病中筋骨作疼;蝉蜕性微凉胃淡,可以皮达皮,为发汗之妙药”[2]116;患者表里俱热,加重石膏用量以清透内蕴之热;温病不宜用热药,杏仁性温,故加性凉之牛蒡子降肺定喘。

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

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

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2.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的具体内容
3.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对温病(一种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细致、全面的梳理和解释。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温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对于如何治疗温病,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然而,在过去,由于医学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很多普通人对于如何治疗温病并不是很了解,这就给温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医药学家们开始对温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解释,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这就是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详细解释。

其中,病因是指导致温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温病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症状是指温病患者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诊断是指对温病进行诊断的方法,治疗是指对温病进行治疗的方法。

通过对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的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温病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温病的防治效果。

同时,温病轻法频下名词解释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2.熟悉温病的立法依据及卫气营血、三焦的治疗原则。 3.了解温病的外治法、兼挟证、瘥后调理。 基本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 2.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 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瘥后调理。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一、 温病治则及确立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则 1.祛除温邪 无论是何种病邪,都可造成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的主因是温邪,因此,祛除温邪是治疗温病的

叶天士根据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则在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些治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应遵循的。 三物香薷豆朴2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关键。不同温邪侵袭人体,具有各自的致病特点,表现出病性、病机、证侯等的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异。故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邪,确定针对病因的特异治疗方法,如风热在表法当疏风泄热;若暑湿在表应采用清暑化湿之法。 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温邪主要导致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其中包括了病变的层次、阶段、病位、病性等,病理变化不同,所用治法亦不相同。 2.扶助正气 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始终是邪正交争,盛衰消长的过程。正胜则邪却,正虚则邪陷。所以在治疗中要时刻权衡感邪的轻重与多少,正气盛衰与强弱,合理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温病的病因有风热、暑热、暑湿、湿热、温热、燥热等区别,不同性质的病邪侵袭人体,各具不同的致病特点。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2)辨病机:温病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和三先, 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藿朴夏苓有三仁, 泽猪豆豉亦与伦; 湿温身热肢体倦, 胸闷舌腻宜煎尝。 黄芩汤用芍枣草, 清热和中止痢方。 蒿芩清胆碧玉需, 陈夏茯苓枳竹3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此掌握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就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等情况,据此而确立治则、治法。 (3)察邪正:在病之初期和极期,邪势较盛,正气亦未大虚,此时多以祛邪为主。到病之后期,邪势已衰而正气已虚,或在温病后期阴伤较著,故其治疗多以扶正,特别是养阴为主。 2.温病治法的应用 (1)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温病的治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如卫气营血和三焦治则在指导温病的治疗时有重要的意义,但只是概要的提法,在实际应用时还要进一步具体地采取各种治法。如叶天士所说的“到气才可清气”,并不排除气分病变采用攻下法;又如除了解表清里、透热转气、凉血散血等治则外,又有和解、化湿、养阴、益气等多种治法。 (2)注意病人的体质和正气状况及有无兼挟证等。 如叶天士提出对于肾水素虚的温病患者,必要时可酌用补益肾阴药,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对素体阳气不足而使用清法时,应用至十分之六七,就应审慎,不宜寒凉过度而更伤其阳气。对素体阴虚火旺者,用清法后纵然热退身凉,仍须防其“炉烟虽息,茹; 热重寒轻痰挾湿, 胸痞恶呕总能除。 连朴饮内用豆豉, 菖蒲半夏芦根栀; 胸脘痞闷兼吐泻, 湿热为病皆可医。 清营汤是鞠通方, 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佐之良。 化斑汤治疗气4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灰中有火”,引起余热复起。在温病过程中,经常兼挟有痰、食、气滞、血瘀等病邪,也应根据其证候表现,配合相应的治法。 (3)清热祛邪,保津养阴贯穿始终。 发热是温病病程中的必见症,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热型确立不同治法。外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和实质的损伤,故祛邪是治疗温病的关键。祛邪务早、务快、务尽,重视“透”与“泄”。“透”是侧重于使病邪由里向外,用药上注重运用轻清宣透之品。表邪可通过“透”而外解,在里之邪热运用“达热出表”、“透热转气”等法亦可向外透解。“泄”则包括了祛邪外出的各种治法,使病邪从不同途径外出。温病病程中,温邪伤津,失治误治,素体阴虚等均可见阴津耗伤,故应处处注意保津养阴。 (4)针对新感、伏邪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法。 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证为主,治当以辛凉疏解为大法,不可过分使用寒凉之品,否则不利于表邪的外达。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治疗主以清里热。如属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温病,先用辛凉以解其外邪,继以清里热,或表里双解。 (二)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几乎要用到中医学的各种治法。但由于温血两燔之轻证; 清瘟败毒饮治疗气血两燔之重证。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白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为丸, 湿热积滞力能除。 安宫牛黄丸:本方最凉,长于清热解毒兼能豁痰开窍; 至宝丹:本方凉性最小,但化浊开窍之力甚优; 紫雪丹:本方凉性介于二者之间,镇痉息风之5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病的病机有其特点,根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和“审因论治”的理论,并针对温病较容易出现的一些证候,主要介绍如下治法: 1.泄卫透表法 是疏泄卫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一类治法,属于解表法的范围。适应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者。作用:发汗、疏表、透疹,祛除在卫表的外邪而使表证得以解除。现代研究提示,该法能够:①促进汗腺分泌功能及血管舒张反应,加快人体散热,促使体温下降。②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祛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③改善全身和病变局部的循环功能,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退和人体功能的恢复等。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l)疏风泄热:指“辛凉解表”、“辛凉解肌”。 作用:以辛散凉泄之剂疏散卫表风热。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等。 (2) 外散表寒,内祛暑湿: 作用:以辛温之品外散表寒,清暑化湿之品解在里暑湿。 主治:夏月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 力优且能安神。 大定风珠鸡子黄, 再合加减复脉汤; 三甲并用五味子, 滋阴息风是妙方。 炙甘草汤参桂姜, 麦地胶枣麻仁襄; 心动悸兮脉结代, 虚劳肺萎俱可尝。 6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主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或酸楚,无汗,口渴,心烦等。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等。 (3)宣表化湿: 作用:以芳香透邪之品宣化肌表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 主治症:恶寒微热,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等。 (4)疏表润燥: 作用: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燥热。 主治: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 主治症:发热,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红等。 代表方剂:桑杏汤。 运用本法注意: ①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如素体阴虚而外有表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滋阴解表法;平素气虚而外感温邪所致的卫表证,可予益气解表法;挟有痰、食、气、瘀、湿等邪者,应随证加减。 ②温邪在卫表,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③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7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2.清解气热法 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法”。属于八法中“清法”的范围。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虽已亢盛,但尚未与燥屎、食滞、痰湿、瘀血等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现代研究该法: ①部分药物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杀灭作用,或对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有中和解毒作用。 ②有的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渗出作用,可减少病理损害。 ③有的有增强血中白细胞等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提高人体血淋巴细胞母细胞的转化能力,促进抗体生成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 ④有的还具有解热、镇静、升压、强心、止血和修复机体组织器官等作用。清解气热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l)轻清宣气: 作用:以轻清之品透泄热邪,宣畅气机。 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主治症: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 代表方剂:栀豉汤加味。 8 / 31下载文档可编辑

(2)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透热外达,大清气分邪热。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 主治症:壮热,汗出,心烦,口渴欲得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 代表方剂:白虎汤。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毒。 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 主治症: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代表方剂:黄芩汤加减。 清解气热法适用范围较广,上述三法仅是其中较有代表性者,在具体运用时还应灵活化裁或配合他法。如邪初入气,表邪未尽,须加入透表之品于轻清之剂中,轻清透表;如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生津养液之品相伍,清热养阴;如邪热壅肺而肺气闭郁者,须以清泄气热配合宣畅肺气之品,清热宣肺;如热毒壅结而化火,除发热口渴外,还见某一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清热解毒。 运用本法注意: ①气分无形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必须去有形实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