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6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国医大讲堂2021-04-22 12:56:00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一、温病的病因温病是外感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人体防御机能正常与否及外界致病因素有关。
人体的防御机能,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它是温病发生与否的内在决定因素。
在人体正气充盛时,对外界致病因素有充足的抵抗力,因此,温病就不容易发生,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人体正气不足,或致病因素过于强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则易导致温病的发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篇》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发病与四时气候特点密切相关。
引起温病发生的外界致病因素,一般认为有六淫、温毒、疫疠等邪气。
四时气候特点虽然各不相同,六淫邪气的性质也各自有异,但其侵犯人体,皆可从阳化热,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一般说来,温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五种。
1. 风热邪气风性主动,无处不到,四季皆有,六淫邪气致病,往往以风邪为先导。
且风为春季主气,风邪为患多见于春季,春为四季之首,故古人称“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犯人,可以从阳化热而为风热邪气,亦可风与热相合而同时致病,导致风温病。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生温病,往往先伤及肺卫,初起多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等临床表现。
风性善行数变,因此,风热为患往往变化迅速,很容易由肺卫内陷心包,而出现神昏、痉厥等重证。
2. 暑热邪气暑为热极,乃夏季之主气,暑邪为患见于夏季,发生暑温病。
暑为阳邪,其性开泄升散。
暑热邪气为患,多发病急骤,初起即见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等热盛证候。
进而每易消耗津液,甚则损及肝血肾精,而致亡阴失水之重证。
暑邪易耗气伤津,暑热为患又易导致气津两伤,甚至成虚脱重证。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且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触,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故暑邪为患,又往往挟有湿浊,每易导致湿热病。
3. 湿热邪气湿为长夏之主气。
温病学试题 第六章治疗与预防.doc

温病学试题第六章治疗与预防A型题1.泄卫透表法的共同作用是:DA.辛凉解肌,疏散风热B.外散表寒,内袪暑热B.芳昏透邪,宣表化湿D.疏泄卫表,透邪外出E.辛凉清润,疏表润燥2.温邪在卫,治以辛凉,通常是指:BA.轻清宣气法B.疏风泄热法C.疏表润燥法C.宣表化湿法E.辛寒清气法3 .宣表化湿法主治:CA.风温初起,风热袭卫B.暑湿在内,寒邪束表B.湿温初起,湿热在卫D.湿热秽浊,郁伏膜原E.秋燥初起,燥伤肺卫4.下面哪项是泄卫透表法范围? BA.轻清宣气B.宣表化湿C.分消走泄D.辛寒清气E.宣气化湿5.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少痰,咽喉疼痛,苔薄白,舌边尖红,治宜:CA.疏风泄热B.滋阴解表C.疏表润燥D.清肺润燥E.清热利咽6.辛寒清气法主治:AA.热炽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B,邪热初入气分,热势不甚者C.邪热内蕴气分,郁而化火者D.风风热袭于肺卫,寒热起伏者E.气营两燔,阴阴耗伤者7.下述哪些不属于清解气热法的范围?AA.宣气化湿法B.轻清宣气法C.辛寒清气法D.清热宣肺法E.清热泻火法8 .轻清宣气法主治病证为EA.邪热建肺证B.热炽阳明证C.热灼胸膈证D.热郁化火证E.热郁胸膈证9 .清解气热法的共同作用是CA•宣展气机,泻化痰热B.清泄邪热,袪除腑实C.清解气分,无形邪热D.辛开苦降,燥湿泄热E.以上都不是10.温病,热炽阳明气分证,可选BA.轻清宣气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清热养阴E.以上都不是11.身热、口苦而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最恰当的治法是CA.清泄少阳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轻清宣气E.以上都不是12.以下治法除哪项外均为清解气热化载?CA.清热泻肺B.清热解毒C.轻清宣气D.清热养阴E.轻清透热13.辛寒清气法适应症的主要表现是AA.壮热烦渴、汗出口渴、舌红苔黄B.壮热烦渴、神昏发斑、舌降苔黄C.发热烦渴、口苦浬赤,舌红苔黄D.身热不退、口干便结、唇裂苔燥E.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口渴苔黄14.在清解气分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久妥?AA.清解气分法用于表邪己经入里的里热证B.邪热初入气分,倘表邪末尽, 可于轻清之剂中加入透表之品C.气分邪热亢盛而阴液大伤,须与牛津养液之品相伍D.热毒壅结而化火,局部红肿热痛者,则在清热泻火中伍以解毒散结之品E.气分邪热壅肺而肺气郁闭者,须于清泄气热半配合宣畅肺气之品15 .和解表里法总的作用是BA.宣展气机、泄化痰热B.透解邪热、宣通气机C.清泄少阳、和胃化痰D.疏利秽浊、透达膜原E.辛开苦降、清泄邪热16.以下哪些属和解表里法?AA.宣表化湿法B.分消走泄法C.开达膜原法D.清泄少阳法E.和解截疟法17 .分消走泄法适应于AA.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气化失司者B.邪郁少阳,胃失和降者C.湿热秽浊、郁伏膜原者D.外有表寒,内郁暑湿者E.湿热郁阻、小便不通者18.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寒后热、汗出热退、最恰当的治法是CA.宣表化湿法B.透表清暑法C.和解截疟法D.开达膜原法E.辛凉解表法19.温病治法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A.袪湿法B.通下法C.和解法D.清气法E.以上均不是20.下列哪项提法错误?CA.和解表里法均可治疗半表半里证者B.和解截疟法主治寒战壮热,休作有时的疟患者C.清泄少阳法用于邪在少阳热烦无痰者D.分消走泄法主治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者E.开达膜原主治湿热秽浊郁伏膜原者21 .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阻遏治法是DA.分利湿邪B.清泄少阳C.宣气化湿D.分消走泄E.以上都不是22.下列哪项不属于袪湿清热法的作用CA.宣通气机B.通利水道C.通腑泄热D.运脾和胃E.化湿泄浊23•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CA.三仁汤B.甘露消毒丹C.王氏连朴饮D.蕾朴夏苓汤E.茯苓皮汤24.在袪湿清热法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CA.袪湿清热法是袪除湿邪,清解邪热以清除湿热的一种治法B.袪湿清热法具有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的作用C.袪湿清热法可以分为燥湿泄热、宣气化湿、分消走泄三种D.袪湿清热法在应用时若湿邪己化燥者忌用本法E.袪湿清热法若遇阴液不足者慎用本法25.温病治法中”宣气化湿”法属于AA.袪湿清热法B.和解表里法C.泄卫透表法D.清解气热法E.以上都不是26.以下哪项不属于清营凉血法的作用?EA.清营泄热B.凉血解毒C.滋养阴液D.通络散血E.疏风泄热27.清营凉血法中、具有轻清透泄作用的法是AA.清营泄热法B.气营两清法C.凉血散血法D.滋阴凉营法E.凉血解毒法28 .清营法的主要作用是EA.清火解毒B.凉解血热C.散血通络D.滋阴凉血E.以上都不是29.在清营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CA.本法适于热入竹分而未动血的营分证B.本法适于营热炽盛,营阴耗伤者C.邪初入营,仍宜清气泄热透邪外出D.邪在营分,兼见神昏者,宜配合开窍之法E.邪在气分未入营者不宣早用30.在凉血法的应用上,下列哪项提法是欠妥?DA.凉血法主治温病邪热深入血分,热毒炽盛,络伤动血的证候B.凉血法的作用为凉解血热,清火解毒、散血通络、滋养阴液C.凉血法每多配合开窍、息风及活血化瘀等法使用D.邪热一旦传营,即予凉解血分热毒之品,以免迫血妄行D.血热炽盛、脉络瘀滞而致出血不止者,应及时加用活络散瘀之品31 .气营两清的代表方剂是EA.清营汤B.化斑汤C.犀角地黄汤D.清瘟败毒饮E.加减玉女煎32.以下哪项不属通下逐邪法?CA.导滞通便B.通腑泄热C.增液润肠D.通瘀破结E.增液通下33.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其语出EA.吴鞠通B.薛生白C.叶天士D.吴有性E.柳宝诒34.温病身热,少腹坚满,大便色黑,神志如狂、舌有瘀斑,法宜CA.开窍B.息风C.通下D.清营E.凉血35.下列证型中皆有大便不通之症,但其中哪一证型不能使用苦寒通下法?DA.热入心包兼有腑实B.痰热阻肺腑有热结C.热结旁流D.肺燥肠闭E.腑实阴阳36.证见身热脱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澹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浊青者,方选EA.大承气汤B.葛根苓连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以上都不是37.在通腑泄热法的运用上,下列哪些提法欠妥?CA.里热未成实结不可盲目投用B.阴虚腑实者不宜单用C.下利恶臭稀水者忌用D.腑实正应虚者,当配合扶正使用E.肠胃湿热积滞者不宜使用38.以下哪一项不是温病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DA.开窍法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神昏而设,未见神昏者不宜使用B.神昏因心阳外脱而致者不可投用C.神昏应注意袪除原因,据证配合它法,综合施治D,湿热类温病不可用开窍之剂E.清心开窍与豁普开窍适应证不同,临床运用不可混淆39.证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澹语,苔腻脉濡,宜选EA.安宫牛黄丸B.至宝丹C.紫雪丹D.清宫汤E.菖蒲郁金汤40.温病实风的治则是EA.平肝潜阳B.柔肝息风C.镇肝息风D.袪风止痉E.以上都不是41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汗大出、抽搐舌红苔黄燥,治宜DA.通腑泄热,凉肝息风B.泻火清营,凉肝息风C.凉血散血,凉肝息风D.清气泄热,凉肝息风E.以上均不是42.症见手指蠕动、甚或瘪灰,肢厥神倦,舌干绛,脉虚细者,治宜CA.滋阴清热B.滋阴透热C.滋阴息风D.滋阴清热E.以上都不是43.有关温病息风法运用,以下哪项提法欠妥?BA.息风法主要用于温病肝风内动、抽搐痉厥之证B.息风法可分为”镇肝息风”和滋阴息风”两种C.使用息风法须根据病情,配合它法使用D.小儿患者在卫、气分阶段,每因高热而引起搐搦,治宜清热为主,不一定必用息风之法E.使用息风法,首当明辨实风、虚风之异.44.以下治法哪一项不属滋阴生津法的加减法?DA.滋阴清热B.滋阴解表C.滋阴攻下D.增液润肠E.养阴息风45.下述哪一项不属填补真阴法的应用范围?EA.身热额红B.手足心热C.神倦欲眠D. 口干咽燥E.舌苔黄腻46.”增水行丹”用于BA.腑实阴伤B.津枯肠燥C.腑实兼气液两亏D.肺燥肠闭E.以上都不是47.温病后期,津枯肠燥便秘,治宜:EA.滋阴攻下B.通腑泄热C.导滞通便D.滋养肺胃E.增液润肠48.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小便短少舌苔焦燥,脉沉细.治宜:BA.急下存阴B.滋阴攻下C.导滞通下D.通下散瘀E.增液润下49.”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谁所言?BA.叶天士B.吴鞠通C.王孟英D.薛生白E.以上都不是50.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EA.清解气热法B.和解表里法C.袪湿清热法D.通下逐邪法E.滋阴生津法51.以下哪项不属固脱法作用范围?EA.益气生津B.敛汗固脱C.峻补阳气D.救治厥脱E.固脱开窍52.下列哪一项不是温病兼抹挟痰饮的原因?DA.素有停痰B.素有宿饮C.热炼津液为痰D.阳气虚衰,痰饮停聚E.津液不布,酿为痰饮53.温病兼气郁,其因主要是指DA.湿阻气机B.热壅气机C.痰阻气机D.情志失调E.食碍气机54.温病兼见胸脱痞闷,吞酸暧气腐,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厚而腻,为温邪兼:EA.痰饮B.湿浊C.气郁D.瘀血E.以上都不是55.温病兼见胸痛,少腹硬满疼痛,舌质紫暗,扪之潮湿为温邪兼:DA.痰饮B.食滞C.气郁D.瘀血E.湿浊56.温病兼见胸脱满闷,时时叹急,泛恶,不思饮食,脉沉伏或细弦,为温邪兼: BA.痰饮B.气郁C.食滞D.湿浊E.瘀血57.温病差后,症见面色少华,气弱倦怠,声音低怯,语不接续,舌淡脉虚,治宜:DA.补益气液B.健中化湿C.滋养胃肠D.补养气血E.以上均不是58.温病差后,气液虽虚而畲热未清,治宜:BA.清蒿鳖甲汤B.竹叶石膏汤C.薛氏五叶芦根汤D.薛氏参麦汤E.益胃汤59.湿热温病差后,畲邪未尽,胃气末复者,治宜选:CA.参苓白术散B.竹叶石膏汤C.薛氏五叶芦根汤D.集灵膏E.薛氏参麦汤60.温病差后,气液两虚者,治选:EA.清蒿鳖甲汤B.集灵膏C.沙参麦冬汤D.竹叶石膏汤E.薛氏参麦汤61 .温病后期湿热畲邪未净、胃气未复,表现为AA.知饥不食,脱闷不畅B.知饥欲食,脱中微闷C.知饥不食,脱中不闷不D.饮食不香,食后化迟E.不饥不食,月完中胀闷B型题A.疏风泄热B.外散表寒,内袪暑湿C.宣表化湿D.轻清宣气E.疏风润燥1 .温病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治宜:A2.夏日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治宜:B3.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治宜:CA.风热在表B.湿热在表C.燥热在表D.寒邪束表E.疫毒袭表4.宣表化湿法主要用于:B5.疏表润燥法主要用于:CA.银翘散B.白虎汤C.新加香蕾饮D.蕾朴夏苓汤E.雷氏清凉涤暑法6.透表清热暑法的代表方剂是:C7.宣表化湿法的代表方剂是:DA.轻清宣气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清热宣肺E.清热养阴8.热炽阳明气分,热势浮盛者,可选:B9.温病热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者,可选:AA.小柴胡汤B.蒿苓清胆汤C.温胆汤D.雷氏宣透膜原法E.黄苓汤10.清泄少阳法的代表方剂是:B11.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剂是:CA.宣气化湿B.燥湿泄热C.分利湿邪D.分消走泄E.开达膜原12 .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而气化失司者,治宜D13.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者,治宜:A14.湿热郁阻下焦者,治宜CA.清瘟败毒散B.清营汤C.化斑汤D.犀角地黄汤E.玉女煎15.气营两清的代表方剂是:E16.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剂是:D17.气营血共清的代表方剂是AA.身热夜甚,心中烦扰,时有檐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B.壮热口渴、烦燥、斑点外露,舌质红绛,苔黄C.灼热躁扰,或狂乱-澹妄,吐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D.壮热、头痛如劈、口渴烦燥,舌质紫绛E.灼热肢厥,神昏澹语,舌蹇舌质纯绛鲜泽18.清营泄热法,适宜应用于:A19.凉血散血法,适宜应用于:C20.气血两清法,适宜应用于:DA.主治温病热结阳明,内结肠腑者B.主治温病后期津枯肠燥而大便秘结者C.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者D.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胃者E.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者21.增液通下法:E22.导滞通便法:DA.积实导滞汤B.调胃承气汤C.桃仁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E.以上都不是23.通腑泄热选用的代表方剂是:B24.增液润肠选用的代表方剂是:EA.大定风珠B.大承气汤C.犀地清络饮D.沙参麦冬汤E.羚角钩藤汤25.凉肝息风的代表方剂是:E26.滋阴息风的代表方剂是:AA.滋阴肺胃B.滋阴息风C.填补真阴D.增液润肠E.增液通下27.邪热基本解除,阴伤未复,津枯肠燥者,治宜:D28.温邪久羁而劫灼肝肾真阴,邪少虚多者,治宜:C29.真阴亏损,肝亦失涵,虚风内动者,治宜:BA.素体阳虚者B.热势亢盛者C.热势不甚者D.湿邪不.甚者E.平素阴虚者30.清气法慎用于:A31.袪湿法慎用于:EA.薛氏五叶芦根汤B.集灵膏C.竹叶石膏汤D.薛氏参麦汤E.盖胃汤32 .温病差后胃肠阴液亏虚者,治选E33.温病差后气血亏虚者,治选B34.温病差后气阴两伤、余邪未尽者,治选CC型题A.桑杏汤B.桑菊饮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疏表润燥的代表方剂是:A2.疏风泄热的代表方剂是:BA.辛寒清热B.苦寒清热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3.热入气分气失宣畅治宜:D4 .热入阳明表里俱热治宜:AA.素体阳虚者B.素体阴亏者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5.清解气热法慎用于:A6 .袪湿清执法慎用于:BA.滋阴生富法’、B.袪湿清热法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7.增液润肠法统属:A8 .分消走泄法统属:DA.清泄少阳B.分消走泄C.两者均可用D.两者均不用9.热郁少阳,胃失和降宜用:A10 .热与痰阻遏于三焦宜用:BA.滋阴生津法B.通下逐邪法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11.日哺潮热,腹胀满痛,纯利稀水,舌苔黄燥,脉沉实.治选:B12.大便秘结,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治选:AA.王氏连朴饮B.蕾朴夏苓汤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3.宣气化湿法的代表方剂是:D14.宜表化湿法的代表方剂是:BA.通下逐邪法B.开窍法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15.神昏身热,舌蹇肢厥,便秘,腹部胀硬,治宜C16.身热夜找,心烦躁扰,时有澹语,口干舌绛,治宜DA.通腑泄热法B.气营两清法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7.壮热、口渴、神昏檐妄、两昏替,舌绛苔黄燥,治宜:B18.身热,神志如狂,大便色黑,少腹坚满,舌有瘀斑,治宜:DA.热闭B.湿蒙C.两者均宜D.两者均不宜19.豁痰开窍法用于:B20.清心开窍法用于:AA.开窍法B.固脱法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21 .灼热、肢厥、神昏馋语、大汗淋漓、脉散大,治宜C22.壮热、汗出、头晕胀痛,痉厥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有力,治宜D A.三甲复脉汤B.大定风珠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23.属于凉肝息风的方剂是:D24.属于滋阴息风的方剂是:CA.集灵膏B.薛氏参麦汤C.两者均用D.两者均不用25.温病差后,气血亏损,宜用:A26.温病差后,气液两亏,宜1.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是:AA.审病因B.辨病机C.察邪正D.明气血2 .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BA.疏风泄热B.轻清宣气C.外散表寒,内袪暑湿D.宣气化湿3.清解气热法常用加减变化有:EA.轻清透表B.清热养阴C.清热宣肺4.和解表里法适用于:EA.邪郁少阳B.邪留三焦C.邪伏膜原5.温病治疗中袪湿清热法主要作用有AA.运脾和胃B.宜通气机C.通利水道6.清营凉血法的主要作用是:EA.清营泄热B.滋养阴液C.凉血解毒7.增液通下的适应证是:CA.身热己退B.大便秘结C.舌绛少苔8.温病通下逐邪法的具体治法有:EA.通腑泄热B.增液通下C.导滞通便9.开窍法在温病运用时又为:BA.清心开窍B.通络开窍C.豁痰开窍D.清热解毒D.疟发寒热D.通腑泄热D.通络散血D. 口干唇D.通瘀破结D.凉血开窍A.四肢厥冷,脉微欲绝B.面色萎黄,舌红苔腻D.胸闷气短,手足搐搦11 .运用中医中药预防温病的方法主要有:AA.培固正气,强壮体质B.发时诊治,控制传播D.讲究卫生,接种免疫X型题1.温病治法的确立,是依据:ACDA.温病的病因B.发病的季节C.邪正的消长好坏2.温病运用泄卫透表法的注意点是:ABE C.汗出淋漓,神疲倦C.预施药物,防止染D.病机的变化E.预后的A.中病即止,避免过汗B.忌用辛温发汗法C.正虚者不可用D.卫分证挟有它邪者不可用E.邪不在卫表者忌用3 .清解气热法的作用具有:BCA.疏风泄热,辛凉解肌B.透泄邪热,宣畅气机C.苦寒清热,泄火解毒D.清泄邪热,和胃化痰E.清热凉肝,息风止痉4.轻清宣气法适用于:ABCA.邪热初传气分者B.热势不甚气失宣畅者C.热渐退余热留扰胸膈者D.热在气分,热势浮盛者E.邪热内蕴,郁而化火者5.和解表里法包括:ABDA.开达膜原B•和解截疟C.宣气化湿D.分消走泄E.分利湿邪6.分消走泄法的适应症可见:DEA.口苦胁痛B.苔白如积粉C.寒热休作有时D.胸痞腹胀Eq叟短苔腻7 .和解表里法适用于:ABEA.邪留三焦B.邪郁少阳C.邪郁胆腑D.邪阻下焦E.疟痰发作8.袪湿清热法主要作用是:BCEA.通络散热B.通利水道C.宣通气机D.泻下郁热E.运脾和胃9.袪湿清热法常根据湿热之偏胜,病犯部位,具体运用时常分为:BCEA.分消走泄法B.宣气化湿法C.燥湿泄热法D.宣表化湿法E.分利湿邪法10.清营凉血法主要作用是:ABDEA.滋养阴液B.清泄营热C.清热燥湿D.通络散血E.凉血解毒11.温病治疗中常用的清营凉血法大致有以下凡种:ACDEA.气营两清法B.清热解毒法C.清池营热法D.气血两清法E.凉血散血法12.气营两清法的代表方剂有:CDEA.普济消毒饮B.白虎加参汤C.化斑汤D.清瘟败毒饮E.加减玉女煎13.温病邪传营分时,治宜:ABCA.清热凉营B.透热转气C.滋养营阴D.清营开窍E.清热泻火14.邪入血分,热盛动血时,治宜:ABCE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凉血散瘀D.通腑破结E.凉血养阴15.壮热、口渴、神昏抽搐,斑疹遍布,舌紫绛,苔黄燥,治宜:ACDEA.清解气热B.清营泄热C.开窍醒神D.凉血散血E.凉肝息风16.温病通下逐邪法适用于:ABDA.湿热积滞交结胃肠B.瘀热互结下焦C.痰湿郁遏气机D.热结肠腑E.痰热结胸17.温病通下逐邪法主耍作用是:ABDA.通腑泄热B.荡涤积滞C.分消走泄D.通瘀破结E.燥湿泄热15.壮热、口渴、神昏抽搐,斑疹遍布,舌紫绛,苔黄燥,治宜:ACDEA.清解气热B.清营池热C.开窍醒神D.凉血散血E.凉肝息风19.增液通下法的适应症是:ABCA.大便秘结B. 口干唇裂C.身热不退D.脱痞腹胀E.苔焦黑起剌20.运用温病通下逐邪法的注意点是:ABCDEA.里热耒成实结者不宜盲用B.平素体虚者宜攻补兼施C.津枯肠燥者忌用通腑泄热法D.下后邪气复聚再下应慎E.无郁热结滞者不宜肓用21 .开窍法主要适应症是:ACA.热邪内陷心包B.营血热邪扰乱心神C.痰浊内蒙机窍D.腑实浊气扰神E.邪陷厥阴动血痉厥22.开窍法的作用是:ABCEA.清心化痰B.苏醒神志C.芳香透络D.袪风通窍E.开闭通窍23.息风法常配合使用的治法有:ABDEA.清气法B.凉血法C.袪湿法D.攻下法E.清营法24.滋阴生津法的作用有:ABCA.滋补真阴B.牛津养液C.润燥制火D.滋阴凉血E.清热解毒25.滋阴生津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BCDA.益气敛阴B.滋阴肺胃C.填补真阴D.增液润肠E.疏表润燥。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共62页PPT

温病学-6 温病的治疗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上篇第一章绪论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二、成长阶段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三、形成阶段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
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6.王孟英——《湿热经纬》。
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戴天章——《广温热论》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第一节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第二节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3.病程发展有一定规律性(①由表入里②由浅入深③由轻转重④由实转虚⑤由功能失常转为实质损伤)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起病急,传遍快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③易化燥伤阴④易内陷生变)(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智昏迷,手足抽搐等。
其中斑疹、出血是热陷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神智昏迷是热邪内闭心包的结果,手足抽搐是热陷肝经而热盛动风的表现)第三节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一、温病的命名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发生于春季的春温;发生于冬季的冬温2.以时令主气为命名依据:发生于春季的风温(春季主气是风);发生于夏季的暑温(夏季主气为暑);发生于长夏季节的湿温(长夏季节主气是湿)3.根据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4.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以头面肿胀为特点);烂喉痧(以咽喉腐烂、皮肤丹痧密布为特点);疟疾(以寒热定时发作为特点);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5.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第四节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2.根据发病初起的性质分类(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
中医临床医师三基训练8(温病学)

血分证病理要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辨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15.试述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八章 《温病学》
一、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从这一概念的内涵看,其病因是外感温邪,主症为发热及热象偏重,病机特点为易化燥伤阴,具有外感疾病的特点和温热性质,因此统称为温病。在概念的外延上,温病是一类外感热病,不是指一具体的疾病。
29.在形态上如何辨别斑疹?其病机有何不同?
辨别斑疹: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至,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病机区别: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如章虚谷说:“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可见斑疹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别,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2)易致津液干燥:燥盛则干,热盛伤津,燥热病邪易伤肺胃阴津,甚则伤及肝肾之阴。
(3)易从火化:燥热病邪亢盛时可从火化,上干清窍,出现耳鸣、目赤、咽痛、龈肿。
11.试述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1)攻窜流走:温毒病邪可以内攻脏腑,如温毒攻肺可致肺气壅滞,轻则咳喘,重则呼吸急促困难;温毒攻心,阻闭机窍,则神昏谵语,甚则引动肝风,痉厥并见。温毒窜扰肌腠、血络,则见斑疹密布。
若在温病热入营分,营阴蒸腾,上潮于口,也可表现为口干反不欲饮或不甚渴饮,常伴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若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淤滞并存,阻滞气机,津不能上承,出现口渴漱水不欲咽,伴见胸胁或少腹硬满刺痛、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2)燥湿泄热
作用:辛开苦降以祛中焦湿热。 适应证:湿热遏伏中焦。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医学ppt
26
(3)分利湿邪
作用:用淡渗之品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适应证:湿热郁阻下焦。 代表方:茯苓皮汤。
医学ppt
27
祛湿清热法运用注意点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权衡湿与热之侧 重及邪在部位。 (2)湿已化燥者不可滥用法湿。 (3)平素阴虚者慎用。阴不足不可利湿。 (4)对温病中出现的小便不利,不能一味 用淡渗之品以分利。
邪郁少阳,痰湿中阻 邪留三焦,痰湿内阻; 邪伏膜原,湿热秽浊郁滞
医学ppt
19
分类 (1)清泄少阳
作用:清泄半表半里之邪热,兼以化痰和胃。 适应证:邪郁少阳,兼痰湿。 代表方剂:蒿芩清胆汤。
医学ppt
20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医学ppt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1 退出
第一节 温病治法确立 的依据
医学ppt
2
一、 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查病邪性质——审因论治 2、辨病机变化——因证施治 3、针对特殊症状——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医学ppt
3
二、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医学ppt
34
(六)清营凉血法
定义:通过清营泄热、凉血解毒、滋养阴液、
通络散血以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作用:清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
凉血——凉血清火解毒、散血养阴
医学ppt
13
二 清气法
定义:用寒凉药物解除气分邪热。又称清气法。
作用:
清热保津
清泄气分邪热
止渴除烦
主治: 表邪入里,
气分无 里热外发于气分(伏邪温病)
形邪热 营热转出气分
湿热化燥
医学ppt
14
分类 (1)轻清宣气
作用:轻清之品以宣畅气机,透热外达 适应证:热郁胸膈。 代表方:栀子豉汤加味
医学ppt
医学ppt
8
分类 (1)疏风泄热
作用:疏散卫表风热之邪(辛凉解表) 适应证:风热在表(卫分证)。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
医学ppt
9
(2)透表清暑化湿
作用:外散表寒,清暑化湿 适应证:夏月感受暑湿,复感寒邪,邪
郁肌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医学ppt
10
(3)宣表化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医学ppt
11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医学ppt
12
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助热化火之弊。 (4)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5)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 清凉,以防其凉遏凝滞,病邪不易外解; (6)中病即止。
医学ppt
21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适应证:邪伏膜原。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医学ppt
22
和解法运用注意点
(1)本法清热之力较弱,里热盛而无湿者不 宜。 (2)分消走泄及开达膜原主在疏化湿浊,如 湿已化热,热象较著及热盛津伤者不宜用。
医学ppt
23
四 祛湿法
定义:以芳化、苦燥、淡渗等法祛除湿邪、 清解邪热以祛除湿热之邪。
作用: 宣通气机 化湿泄浊 运脾和胃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湿热蕴
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医学ppt
24
分类: (1)宣气化湿
作用:宣通气机,透化湿热之邪。 适应证:湿遏卫气,气机不畅,湿重热
轻者。 代表方:三仁汤。
医学ppt
医学ppt
30
(2)导滞通便
作用:导泄肠腑湿热积滞,泻下郁热 疏通肠道气机。
适应证:湿热积滞交结肠胃。 代表方:枳实导滞汤。
医学ppt
31
(3)增液通下
作用:泻下肠腑热结,滋养阴液。 适应证: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 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
医学ppt
32
(4)通瘀破结
作用:以活血通瘀攻下剂破散下焦蓄结 之瘀热。
医学ppt
28
(五)通下法
定义: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
作用:
通导大便
祛除里实结热 泻下邪热
荡除积滞
通瘀破结
主治: 热结肠腑有形实邪内结
湿热积滞交结于胃肠
瘀血邪热互结于下焦
医学ppt
29
分类: (1)通腑泄热
作用:用苦寒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剂攻逐肠腑实热燥结。 适应证:热结阳明。 代表方: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病用温药等。
医学ppt
4
第二节 温病基本治则
一、祛邪护阴 二、卫气营血治则 三、三焦治则
医学ppt
5
第三节 温病的主要 治法
医学ppt
6
一、 解表法
定义: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 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透表泄热。
开腠透邪
开泄腠理 疏解表邪 透疹外达
医学ppt
7
主治:温病初起,温邪在表
风热袭于肺卫 暑湿兼寒郁于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燥热犯于卫表
适应证:热瘀互结,蓄于下焦。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
医学ppt
33
通下逐邪法运用注意点:
(1)里未成实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可用。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4)根据兼夹之之邪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有攻下宣肺、攻下清泄小肠、攻下开窍、 攻下清泄阳明等法。 (5)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寒攻下。
(2)邪未入气分者一般不宜早用。 (3)湿邪未化者不宜滥用寒凉。 (4)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5)本法在具体运用时还应灵活化裁或配 合他法。如有轻清透表、清热养阴、清热 宣肺、清热解毒、清热攻下等。
医学ppt
18
三 和解法
定义:以和解、分消、疏透祛除半表半里 病邪的治法。
主治: 半表半里证
15
(2)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清泄气分邪热 适应证:热炽阳明气分。 代表方:白虎汤
医学ppt
16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清热解毒之品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
医学ppt
17
清气法运用注意点
(1)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不能单用本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