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高等教育经费分析PPT课件
统计学课件ppt(全)

王新华 武汉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 • 第二节 统计学的分科 • 第三节 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无处不在:统计实例
举例1.我国每年都要编辑全国统计年鉴, 包括很多方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 种指标,其中我们比较关心的有GDP、CPI、 外贸进出口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 每年 的2月底会公布前一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
二、统计数据的规律与统计方法
以上例子说明,通过多次观察或试验可 以得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是 可以探索其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因为客观 事物本身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必然性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偶然性反 映了事物表现形式的差异。(举例学生的 平均分,标准差)
举例2: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
•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 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 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 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 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的1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6.0万人,在学研究生 164.6万人,毕业生43.0万人。普通高等教 育本专科招生681.5万人,在校生2308.5万 人,毕业生608.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 招生808.9万人,在校生2196.6万人,毕业 生662.7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50.8万 人,在校生2454.8万人,毕业生787.7万人。 全国初中招生1634.7万人,在校生5066.8 万人,毕业生1736.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 1736.8万人,在校生9926.4万人,毕业生 1662.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6.4万人,在校 生39.9万人,毕业生4.4万人。幼儿园在园 幼儿3424.4万人。
高等教育治理 课件

四、大学内部治理
1.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概念 2.典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3.我国的大学内部治理
1.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概念
学术界的一般认识:从字义上去理解。
周光礼的观点:学术权力,academic power,被美国学者 所使用,行政权力,administrative power,源于大陆法系 国家的行政法,二者实际上指的一个东西,即大学的自治 行政权力,也就是大学的办学自主权。
196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 条例(草案)》 (高教六十条)重申:大学规模的确定与 改变,学制的改变与改革,都必须经教育部批准(第7 条);大学专业的设置、变更和取消,必须经过教育部批 准;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制订或者批准的教学方案、教学 计划组织教学工作;课程和学科体系的重大改变、必须经 过教育部批准(第9条);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经教育 部批准,学校可以适当承担国家的科学研究任务(第24 条);研究成果的公布应经过规定的批准手续(第26条); 教师的调必须经教育部批准(第31条)。
教学活动。 第三十五条 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 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成为 国家科学研究基地。 第三十六条 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 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十七条 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 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 第三十八条 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 自主管理和使用。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它用。
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分析比较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大陆与 香港 中图分类号 : G 6 4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 育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4 — 0 9 8 x ( 2 o 1 5 ) o 1 ( b ) 一 o 2 2 5 一 o 2
香 港 回 归祖 国 至 今 l 7 年 有 余 ,大 陆 与
动参与, 多了 一 些录 取 和 自主 选 择 的 机会 。
形 成 一 些 新 的 见解 和 认 识 , 同 时 无 形 中 提
香 港 的 教 育 交 流 与 合 作 正 在 逐 步 深 化 。由
育 存 在着 许 多 共 同点 , 但 也 存在 许 多差 异 。
本上 可 以 说 是 一 考 定 终 身 , 所 以 高考 成 绩 2 课 程 教与 学 对 大 陆 学 生 来说 是 极 其 重 要 的 。虽然 还 有
一
课 堂 发 言 学 期 中 的 研 究 项 香港课堂 学习方式 多样化 , 不 同 专 业 率 、课 堂 讨 论 、
些奥 数 、 获奖、 少 数 民 族 等政 策 或 手 段可 方 向采 取 不 同方 法 。课 程 设 置 一 般 课 时 都
是 测 定 教 学 质 量 和 评 价 教 学 效 果 最 基 让 他们 有 更 多 时 间培 养 其 他 能 力 。 这 方 面 分 ,
最 重 要 的 手 段 。考 试 仍 然 是 香 港 高 等 大 陆现在也 在进行改革 , 试 点研 究 生 招 生 本 、
1 大 学 招 生 的异 同点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 革方向 • • • • • 问题: 1、机构膨胀,人员臃肿。 2、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 3、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4、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
• 改革方向:
•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结构,适 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 自主权,做到责权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 变的能力。 • 2、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工 作效率。 • 3、强化人事制度改革。 • 4、高校办社会 现状必须改变,特别是后勤 社会化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的领导体制
1950-1955 校长负责制 1956-1960 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1-1966 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务委员 会负责制 1966-1978 革委会制 1978-1984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 1984-1989 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89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 • 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 • 1.大学组织的性质特征——非营利性
• • • • • • • • 2.大学组织的产权特征——利益相关性 3.大学组织的目标特征——模糊性,难以进行操作性评价 4.大学组织的权力特征——二元权力结构 5.大学组织的人员特征——教师的“双重忠诚” 6.大学的产品特征——连带性 7.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复杂性和多样性 8.大学组织的技术特征——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 9、大学组织的制度特征——趋同性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 体系和运行机制
主讲人:王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教学目标】 • 了解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及西方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 • 了解我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 明确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 • 熟悉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及改 革方向
中国大陆高中生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分析

高等教育需求 的重要 因素( 雷万鹏 ,0 4 自从 人力 资本 理 20) 论 问世 以来 , 经济 因素对高等教 育需求 的影 响得 到 了广 泛 的 认 同, 多研 究证实学生对 高等 教育的需求 在于他从 中获得 许 的经济收益 ( l r 19 ) Hel ,9 7 。 e 除 了上述社会 、 庭 和经济 的 因素 以外 , 家 个人 的心理 因 素是影响个人高等 教育需求不可忽 略的一个重 要层面 , 如学
是回溯有 关高等教育 需求研究 的文献时 . 现关于学生个 人 发
现代性与其高等 教育需 求 意愿 行为 关系 的实证 研究 很少 见 到. 也没有研究较 系统地说 明个人现代性是 怎样影响 高等教 育需求。以往研究 较侧重需 求量 角度 考察 高等教育需 求 , 其
① 国 际化 高 等 教 育 内涵 丰 富 , 要 包 括 知 识 的 国 际 流 动 、 员 的 国际 流 动 、 等 教 育 的 国 际 合作 与 课 程 的 国 际 性 等方 面 。 在 本 研 究 中是 主 人 高 指跨越国家或地区向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 收 擅 日期 :0 5 1 —2 20 — 1 6
维普资讯
教育与经济
20 0 6年第 1期
中国大 陆高 中生国际化高等教 育 的需 求状 况分析①
杜 屏 钟 宇平 ,
(. 京师 范大 学 教 育 管理 学院 , 1北 北京 ,0 85 2香 港 中文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107 ;. 香港 )
摘 要 : 近年在 中 国高 等教 育供给 多元化 的背景下 , 际化 高等教 育服务 的供 给 引起 了学者 们 的关注和 争 国 议 。本文力 图了解高 中生对 国际化高等教育 的需求状况及其与预期经济收益和个 人现代 性等个 人 因素 的关系, 旨 在个人层面探 索中学生 国际化高 等教 育需求 的影响因素 。 关键词 : 人现代性 ; 个 经济收益预期 ; 国际化高等教 育的需求 中围分类号 :0 I 4 -0 4 F 8 G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8 0 20 ) 1 0 1 4 10 —4 7 (0 6 0 —0 5 —0
我国近现代大陆高等教育分类的历史研究

12 高等 教 育分类 的涵义及 目的 .
如上 所述 ,高等 教育分 类” 指 人们 为 了更好 地认 识 、 “ 是 研究 和 引导 高
等教 育发 展而 将高等 教育 系统划 分成不 同的类 型 和层次 , 而确 定 高等教 育 系统 中各 子 系统 及 各要 素 之 从
1 分 类及 高等教育分类的涵义和 目的
11分 类的涵 义 . 社 会学 创始 人之一 涂 尔干 和莫斯认 为 ,所谓 分类 , “ 是指 人们 把事 物 、 事件 以及 有 关世 界
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 , 使之各有归属 , 并确定它们 的包含关 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 J 由此看 出“ ¨. 分类” 的
能、 协调机制等方面找 出其 中存在 的问题并提 出对策 ; 期望对我国高 等教 育分 类研 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近现代 ; 高等教 育分 类; 高等学校分类 ; 史研 究 历 中图分类号 : 6 92 G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12 2 1 )2 04 - 6 17 - 6 X(0 2 0 — 0 7 0
更好 地界定 事物 彼此 之 间的不 同性 质 ; 者是 根 据 “ 后 符号 分类 ” 提供 的分类 模 式或 分类 框 架 , 立 相 应 的 建
分类 标准及 指标 体 系 , 从而 实现对 事物 的更加精 确 和科 学地 管理 .2 _ 从涂 尔干 和莫斯 关于 “ 分类 ” 的界定可 以看 出 : 分类 的层 面看 , 从 分类 可划 分 为概念 分 类和 操作 分类 ; 从分 类 的 向度 看 , 可分 为横 向分类 和纵 向分层 ; 分类 同时 , 伴随社 会发展 和人们 认识 深化 , 类也 是一个 渐 分
Ke r s c ne o a y n mo e n e o y wo d : o tmp r r a d d r p r d; hih r d c t n ls i c to i g e e u a i ca sf ai n; t e ls i c to o o i h c a sf ai n f i u v ri e ;t it rc lsud nie st s he h so a t y i i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PPT课件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 港澳、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又有上海、广 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中部 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 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 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 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 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 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 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 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 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19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19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 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 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2019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 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 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 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19年达到5850.0元。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不含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同样的幅度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的求学者及其家庭
的影响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越低,求学者及其家庭对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 感。有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居民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为0.562,即在其 他条件不变时,如果高等教育成本提高1%,求学者及其家庭能够支持其接 受高等教育者在总体中下降的比例为0.562%。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随 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10%最低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为 0.738,10%最高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为0.330.
大陆高等教育经费分析
2020/10/13
1
主要内容
壹、引言 贰、大陆高教经费的地位 叁、高教经费分担理论在大陆的实践 肆、大陆高教经费结构的变迁 伍、大陆高教财政资助功能的分化 陆、大陆高教经费使用效率的若干问题 柒、大陆高教经费增长潜力的分析 捌、结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0/10/13
2
壹、引言
2020/10/13
5
20世纪末在政府教育经费中,与世界各国相比,大陆高教 经费所占比例偏高,大约在22%—24%左右。据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发展报告》统计,1995年在世 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高教经费占政府公共教育经费 比例超过20%的国家只有37个,且大多数为发达国家。中 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有超大规模的普及教育任务,高教 经费比重过高,势必会影响义务教育.
育收益率从1991年的2.76%上升至2000年的8.21%.按不同教育级
别计算,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均教育收益率呈现出一致变大
的规律。相对于受小学教育者而言,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
科、大学本科的年均教育收益率依次为3.74%、5.24%、5.40%、
6.24%和8.84%.
研究结论: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高于基础教育。从显示比较优势
研究表明,从改革开放以来到90年代初期的明瑟收益率都 很低。如,Byron 和Manaloto(1990)使用1986年对800 名南京市国有企业职工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增加一 年的教育,个人的收入平均仅仅增加1.4%。
Maurer-Fazio (1999)基于1988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 的数据,发现明瑟教育收益率只有2.9%.
课题组和城镇贫困研究课题组的两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发现
教育202收0/10益/13率在1990-1999年期间是逐年上升的 。
8
利益获得分析(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比较)
岳昌君(2004)在明瑟收入函数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
社会经济调查队每年度进行的“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我国
城镇职工的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发现简单明瑟教
指数看,只有受高等教育者才最有可能跨行业流动,并通过流动
提高个人的收入。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学费水平下,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教育净收
益是正的,如果再考虑由高等教育导致的行业等其他因素收益的
增加以及间接教育收益增加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回报就会非常
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在90年代以后变
得更加旺盛的原因。
2020/10/13
10
3、我国现行高校成本分担政策面临的挑战
(1)学费标准及其形成机制的不合理
从学费的形成机制看,高校收费实行中央、省两级管 理,承办部门是高校主管部门、财政厅、物价局及各 高校。各高校在确定学费标准时发挥主导作用。
如前所述,高校具有成本最大化的内在动机,在当前 我国会计制度严重失真的环境下,学校教学管理支出 的项目和数额,由高校提出“意见”,拟定学费标准, 对高校有百利无一害。牵涉到广大社会公众利益的收 费政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被高校所垄断和决定,而 作为政策接受者的社会公众则很难参与其决策过程。
2020/10/13
9
2.贫富差距扩大
根据调查,大陆城乡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估算为 0.45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一数字过于保守,实际基尼系数 已超过0.5,差距过于悬殊,甚至可能接近0.6的警戒线。一方 面,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学生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总体上不断 上升。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扩大,中低收入者对于高校学费的 承受能力已到极限。
一、有关大陆高等教育经费数据的说明 二、分析思路
2020/10/13
3
贰、大陆高教经费的地位
2020/10/13
4
大陆自70年代后期以来大大增加了教育经费支出。不论是从高 等教育经费支出的绝对数额来看,还是从高教经费支出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或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比来看,也都可以
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一时期内,中国高等教育支出的增长速 度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2年这14年间, 国家财政收入从1121.1亿元增长到4153.1亿元,增长3.93倍;同 期内的教育总支出76.2亿元增长到681.9亿元,增长8.94倍;而 同期内的高等教育支出则从15亿元增长到110.4亿元,增长7.60 倍。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财政投入;许多 公立高校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政府对高教的投入总量随 着公共教育总经费的提高而继续增加,但由于普九和职教 是重中之重,政府财政拨款重心将转移。
2020/10/13
6
叁、高教经费分担理论在大陆的实践
2020/10/13
7
1.高等教育收益率及社会投资(90年代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
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Zhang 和 Zhao(2002)使用包括6个省市1988-1999年的城调队数据, 研究表明我国的个人教育收益率从4.7%逐年上升至11.7%.
Li(2003)使用的是1995年1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收入调查数据, 得出的我国个人教育收益率是5.4%.
李实和丁赛(2003)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
2020/10/13
11
(2)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难得到保证
1985年前后,一些高等学校开始在计划外招收少量的自费生,收取一定数 量的培养费,逐步推行委培、代培和自费制度。1989年,国家从政策上肯 定了高等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1992年开始较大范围地 推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自费学生比例和学费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提出了 逐步实行公费、自费并轨的思路。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 轨”,开始全面实行收费制度。收费已从1989年的年学费200元翻到了2004 年的5000元以上,涨幅至少25倍。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报告,2004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 5000元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3%,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