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生态翻译视角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生态翻译视角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生态翻译视角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从生态翻译视角来看,涉及到中国特有的环境、自然和文化背景。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2.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这个词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3.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这个词指的是由生物群落、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系统。

4. 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这个词指的是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人类利用压力和环境影响的最大程度。

5. 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 Line):这个词指的是划定的一条约束城市和农村发展的界限,目的是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

6. 野生动植物保护区(Wildlife Sanctuary):这个词指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开展科学研究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这个词指的是一定地区或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 农田水利(Farmland Irrigation):这个词指的是用于农业灌溉的人工给水系统,保障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10. 绿色发展(Green Development):这个词指的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11.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这个词指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规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式。

12. 生物能源(Bioenergy):这个词指的是通过利用生物质资源,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过程和产物。

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色和成就。

生态翻译需要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环境意义,以便更准确地传达给国际社会。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

- 20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侯智媛【摘要】近年来,各国主流媒体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成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不断引发网友及翻译工作者的关注。

本项目旨在研究涉及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方法,为译者能够更好地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提供参考指导,促进中国特色文化的输出和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化 特色词语 翻译愈来愈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失声的中国”,中国文化的强势,让他们把目光转移到汉语研究上,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友好和融洽,以及国外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又一股“中华热”与“汉语热”。

我们应该把握契机,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与各国人民和民族的交流,使其他民族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从而,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发展。

从这方面来讲,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研究无疑是介绍中国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虽然,我国翻译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还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反映了我国特有的事物和现象,蕴含中国民族特色,其翻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具有“实效性、创造性和不可替换性”等特点。

因此,相对应的英译几乎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借鉴,这就需要译者的独创。

同时,由于外译的需要,新词语翻译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由于译文的受众目标,多为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读者,因此,信息的反馈比较滞后,难以针对读者的接受度对问题译词进行改译或打磨润色,错译、误译就在所难免。

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理论及其策略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打磨和探索,用承优和创新的精神去填补空白。

一、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概念及内涵中国文化特色词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特色词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即发源于中国,基于中国特色文化、社会、人文环境等所产生,仅存在于中国的事物、事件等的词汇。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英译研究刘红(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武汉430212)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为中心”的观点出发,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借助于常用的翻译技巧不断地进行“适应”和“转换”,并对其中的文化缺损进行补偿,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逐步过渡到生态文明,这一转型对翻译研究人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开始将生态和翻译联系在了一起,因此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是中国翻译界学者发展生态翻译学的宝贵资源和有力支撑。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牢记生态翻译学中原语的语言转换,文化内涵的转换以及交际意图的适应和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主要维度进行恰当的适应选择转换。

1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是一项翻译学和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

该理论系统讨论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适应/选择”和“三维转换”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

该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各种翻译生态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做出适应/选择,从而达到跨文化信息转换的目的。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

多维整合原则是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好的译文能够在多个生态维度中,尤其是在新的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维度中适应,很大程度上完成整合转换。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作者:钟璨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7期摘要:中国特色文化在传播之中,对于词汇的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为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方法;策略引言在我国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播之中,我国的特色词汇在翻译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词汇的准确翻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多个方面。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就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翻译方面的研究。

本文从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和分类进行出发,并对中国特色词汇在翻译过程之中出现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叙述,将翻译过程之中使用到了音译方法、直译方法、直译加注释方法、音译加注释方法以及意译方法进行就全面的介绍,将其中包含的差异进行解释,从而为中国特色词汇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葛传椝最早将“中国英语”概念进行了提出。

他认为不论是传统的旧中国还是新中国,在表达过程之中会将我国传统特有的一些事物进行表达的。

例如,古代的科举考试、翰林院,近代的五四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等等,这些词汇在英语民族之中都不是常用的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成为“中国英语”。

由于“中国英语”的出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

中国英语和其他国家的英语进行比较,例如英国、美国或者是加拿大等等,中国音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达方式也非常的合理。

很多学者对中国英语有着一定的界定,将中国英语作为规范英语为中心,将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定事物进行充分的表达,不会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采取音译和语义的方法将中国英语增加到英语交际之中,这就是中国特色词汇。

[1]中国英语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特征,在音位、词汇以及语篇等三个方面进行表达。

葛传椝对中国英语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中国英语和其他国家的英语有着相同的地方,由于中国英语具有客观的特点,在长时间发展之中不会衰落。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翻译论坛General SerialNo.942018No.31朱柏榕,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2张琪,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笔译“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研究朱柏榕1张琪2(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逐渐成为重中之重,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与之适宜的翻译策略才能将中国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本文在“一带一路”视野下,通过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重要性及其现状,旨在提出优化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1.引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我国充分借助与有关国家良好的区域合作平台,进行区域交互式对话,加强国家沿线的互通,打造全方位系统的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过程中,语言作为最直接的交流手段之一,承载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

2.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重要性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路”,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让中国更好地“走出去”,让中国与世界紧紧相连。

而语言是让中国向世界迈进最直接的途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纽带。

更好地发挥语言在对外宣传过程中作用,翻译则是不二选择,而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显现出它的独特性。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涉及中国文化对外的准确传播(邢杰、甘露,2014)。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包含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词汇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补充。

因此,更加注重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也能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

3.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现状分析近些年,中国迅速崛起,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外交日益活跃。

中国作为文明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是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无疑将中国文化大量的对外输出。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研究一、概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其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论视角下的异化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中国特色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其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传递。

异化翻译作为一种强调保留原文异国情调和文化特色的翻译策略,对于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异化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韵味,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异化翻译并非简单的直译或生硬地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而是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处理和创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既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异化翻译问题。

将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和异化翻译的概念及特点;将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和翻译难点;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异化翻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与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其准确、恰当的翻译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处理这些词汇时,往往难以兼顾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语言的流畅性。

如何在保持中国特色词汇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效传播,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中国特色的词汇

中国特色的词汇

中国特色的词汇1、中国意念词(Chinesenesses)八卦 trigram阴、阳 yin, yang道 Dao(cf. logo)江湖(世界) the jianghu World (the traits’ world)e.g. You can’t control everything in a traits’ world.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道 Daoism(Taoism)上火 excessive internal heat儒学 Confucianism红学(《红楼梦》研究) redology世外桃源 Shangri-la or Arcadia开放 kaifang (Chinese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大锅饭 getting an equal share regardless of the work done伤痕文学 scar literature or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unded不搞一刀切 no imposing uniformity on …合乎国情,顺乎民意 to conform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will of the people 乱摊派,乱收费 imposition of arbitrary quotas and service charge铁交椅 iron (lifetime) post’s; guaranteed leading post脱贫 to shake off poverty; anti-poverty治则兴,乱则衰 Order leads to prosperity and chaos to decline2 、中华民族的喜庆节日(Chinese Festivial)国庆节 National Day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春节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儿童节 Children’s Day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妇女节 Women’s Day泼水节 Water-Splashing Day教师节 Teachers’ Day五四青年节 Youth Day3、中国独特的传统饮食(Unique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s)馄饨 wonton锅贴 guotie (fried jiaozi)花卷 steamed twisted rolls套餐 set meal盒饭 box lunch; Chinese take-away(or take-out)米豆腐 rice tofu魔芋豆腐 konjak tofu米粉 rice noodles冰糖葫芦 a stick of sugar-coated haws (or apples,etc.) 火锅 chafing dish八宝饭 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粉丝 glass noodles豆腐脑 jellied bean curd4 、中国新兴事物(Newly Sprouted Things)中国电信 China Telecom中国移动 China Mobile十五计划 the 10th Five-Year Plan中国电脑联网 Chinanet三峡工程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希望工程 Project Hope京九铁路 Beijing CKowloon Railway扶贫工程 Anti-Poverty Project菜篮子工程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温饱工程 Decent-Life Project安居工程 Economy Housing Project扫黄 Porn-Purging Campaign西部大开发 Go-West Campaign5 、特有的一些汉语词汇禅宗 Zen Buddhism禅 dhyana; dhgaya混沌 chaos道 Daosim, the way and its power四谛 Four Noble Truth八正道 Eightfold Path无常 anity五行说 Theory of Five Elements无我 anatman坐禅 metta or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空 sunyata虚无 nothingness双喜 double happiness(中),a doubled stroke of luck(英)小品 witty skits相声 cross-talk噱头;掉包袱 gimmick, stunt夜猫子 night people; night-owls本命年 this animal year of sb.处世之道 philosophy of life姻缘 yinyuan(prefixed fate of marriage)还愿 redeem a wish (vows)6 、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表述大陆中国 Mainland China红宝书 little red book红色中国 socialist China四化 Four Modernizations终生职业 job-for-life铁饭碗 iron rice bowl大锅饭 communal pot关系户 closely-related units外出打工人员 migrant workers关系网 personal nets, closely-knitted guild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the Five Merits focus on decorum, manners , hygiene, disciplines and morals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the Four Virtues are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 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and green environment7 、中国古代独特事物(Unique Ancient Chinese Items)宣纸 rice paper衙门 yamen叩头 kowtow孔子Confucius牌楼 pailou;pai-loo武术 wushu(Chinese Martial Arts)功夫 kungfu ;kung fu中庸 the way of medium (cf. Golden Means)中和 harmony (zhonghe)孝顺 to show filial obedience孝子 dutiful son家长 family head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husband guides wife五常:仁、义、理、智、信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八股文 eight-legged essays多子多福:The more sons/children, the more blessing/ great happiness养儿防老:raising sons to support one in one’s old age8、近一季度见诸报端的中国现代特色词汇翻译基层监督 grass-roots supervision基础税率 base tariff level婚介所 matrimonial agency婚外恋 extramarital love婚纱摄影 bride photo黑心棉 shoddy cotton机器阅卷 machine scoring即开型奖券 scratch-open ticket/lottery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go all ou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价格听证会 public price hearings甲A球队 Division A Soccer Team家政服务 household management service加强舆论监督 ensure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is maintained in public opinion假帐 accounting fraud叫板 challenge; pick a quarrel矫情 use lame arguments渐进式台独 gradual Taiwan independence借调 temporarily transfer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Raise the proportion of the middle-income group.扩大内需,刺激消费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consumption9 世界名著简。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快步伐,中国特色词语开始流行起来,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着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在变得越来越多,这对英语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策略方法研究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文翻译是基于中国特色词语的特点,结合文化、政治、经济等实际情况进行翻译的。

对于这一点,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有按原文词语翻译,也有按一定策略结合文化背景翻译。

根据英译汉的原则,英语翻译中应恪守原文的表达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语篇的文化魅力,将汉语译成英语。

但是,面对中国特色词语,很多英译汉者觉得难以精准表达汉语,往往只能达到简单的译文效果,缺乏中国特色文化的色彩。

因此,基于形式学和文化学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若干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策略。

如汉字阐发方法、词语整合分析法、符号翻译法、组合式翻译法等。

汉字阐发方法,是指从汉字字义的综合分析出发,引申出所涉及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而将中国特色词语英译为相应的英文。

例如,中文“家校互动”,用英文可翻译为“school-family collaboration”。

词语整合分析法,是一种把中国特色词语的含义融入英语句法、语法结构和表意结构中的一种方法。

例如,中文“结对帮扶”,英译为“ pair-assisted help”,表达了整体含义。

符号翻译法指英译中使用特殊符号或英文缩写等让人们可以轻易理解中文说法的翻译方式。

例如,中文“护理老人”可英译为“eldercare”。

组合式翻译法指基于文化背景,将中文词组中的关键字用英文准确地译出来,并通过对关键字的组合,表达出中文的完整意思。

例如,中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英译为“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表达出整体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中文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文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

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TranslationAbstract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 and of course, 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wid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 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 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n addition, the paper is to expose 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 views on the 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

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

于是在国际英语交流过程中,表现了中华文化中最有个性的内容的,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西方语言中是没有现成可以对应的词语,这就产生了对应空缺的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

此时,研究应如何解决这个障碍,为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铺平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上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二、中国词汇的特点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可以归属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1](25) 。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有显著的差别。

它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字的这一特点当然是由汉语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同音词多,又缺乏形态变化,加上方言分歧严重,而表意性质的汉字正可适应这些特点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于是这种文字本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2](362)。

那么汉语的词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汉语的字和词是分开的。

汉语的字是有限的,虽然人们还在造新字,但是这是极为有限的。

而汉语新词构造却是无限的。

”“汉字的词形较为固定,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变化多端。

现代汉语与英语相似,采用合成法来扩充词汇,汉语的字、词拼组新词的时能力及强。

”相比之下“英语的字与词是不分的,或者说没有字,只有词。

英语虽然有自由词根(free-bound),但数量有限”就是因为汉字多体现其(形)意,所以“汉语词义比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因而词义的伸缩性和上下文的依赖性就比较小,独立性就较大。

”[1](26)就因为中国词汇具有以上的特点,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及成因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

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一)、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造成词汇空缺现象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的文化思想自然反应到语言上。

传统的固然在人们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这个“龙”字,在华夏文化中,“龙”字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

除这个字义外,它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种中华文化图腾,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的很多皇帝就“龙”这个事物作为权威的象征,如坐龙椅,褂龙袍,睡龙床等等。

然而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凶险的,“因为在英语的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

”[1](277)这是传统积淀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进一步的发展就造成了词汇空缺。

再如“中秋节”Mid-Autumn Day;“泼水节”Wat er-Splashing Day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佳节,是中国优良文化的积淀,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佳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专有,它们也在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中流行起来。

而欧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词汇包括他们的节日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较之,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法无边。

再有一些如“武术” wu shu ,“功夫” kung fu,“扭秧歌”yang ko,这些民间的特色文化,在中国还未对外开放,这些对西方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些都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地域文化差异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俚语、俗语、格言、谚语等都带有浓烈的汉名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汉民族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很发达。

两者的不同就出现了汉语文化中很多词汇与土地有关,而在英语词汇中很多都与海有关;例如,汉语用“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get into hot water”表示陷于困境。

“烂醉如泥”英文用drunk as a sailor,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3]。

此外,地域的差异影响到的气象变化进而还会影响到农牧业,这方面的不同是造成中英无对应词汇的另一个因素。

不列颠岛西北山区潮湿多雨,其后属湿润型,在树林里适合生长蘑菇,而中国地处东南亚,幅员辽阔,各地的其后差别也是相当大的,于是汉语中用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的成语“雨后春笋”被译成英文时就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or to mushroom up。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饮食,婚嫁,节气,对色彩的偏爱,亲属关系等等。

这些差异也常常使语言间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比如,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喜庆的节日里用红色来装扮,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好运,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而在西方国家里它们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新人们在婚礼时则以白色来代表它们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在中国,白色却时常表示不幸[4]。

所以英语中的吉日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a red day正确的应该是a white day。

而汉语中所说的红人则不可以翻译成a red-haired girl,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 white headed boy. 再来看看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英民族喜爱宠物,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他们认为狗很忠诚。

而狗在汉文化中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被人看作是“低贱”的代名词。

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头军师” “狗急跳墙”;但英文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没有贬义,如:“居于高位” be top dog;“幸运儿” a lucky dog。

再如,中国古时候女子要以三寸金莲为美,于是就有女子“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 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以及“童养媳”child wife: 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还有一些反映中国居住习惯的词如“炕” kang: a heatable brick bed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