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实验大全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工程常用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

污水处理工程常用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总

污水处理工程常用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汇

本文档旨在总结污水处理工程中常用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其频率。

这些试验检测项目能够有效监测和分析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情况,
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达到环境保护标准。

一、常用试验检测项目
1. pH值测试:用于检测污水的酸碱度,通常应进行日常监测。

2. 溶解氧测试:用于评估水体中溶解的氧气含量,有助于判断
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和污水生物处理效果,通常应进行日常监测。

3. 总悬浮固体(TSS)测定:用于测定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质
的总量,通常应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4.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用于估算有机物质的含量,帮助评估生化氧化的需要量,通常应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5. 生化需氧量(BOD)测定:用于计算进一步供氧到达环境所需的有机物分解量,通常应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6. 氨氮测定:用于测定污水中的氨氮含量,有助于判断生物处理的效果,通常应每周进行一次监测。

7. 总氮(TN)测定:用于测定污水中总氮的含量,有助于判断去除氮的效果,通常应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8. 总磷(TP)测定:用于测定污水中总磷的含量,有助于判断去除磷的效果,通常应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二、试验检测频率汇总
请注意,以上频率仅供参考,实际频率可能根据具体污水处理工程的需求和监管要求而有所不同。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灵活变动。

污水处理工程常用试验检测项目及频率的准确把握对于确保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效果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证效果,请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并执行相应的监测计划。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doc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doc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第1条污水处理实验报告水处理实验报告名称沉淀管烘箱平衡曝气充氧装置恒温振荡器722分光光度计过滤和反冲洗装置ZR2-6混凝搅拌器型号规格备注水泵漏斗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1/10000分析平衡空气压缩机课堂评分60测试结果实验报告评分40总分,水处理实验报告实验1自由沉降实验1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自由沉降颗粒的测试方法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降的规律,根据测试结果绘制时间-沉降速率(te)-沉降速率(uE)和CT/c0 ~ u关系曲线。

第二个实验原理沉降指的是通过重力从液体中去除固体颗粒的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沉淀过程可分为四类: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分层沉淀和压缩沉淀。

本实验旨在研究和探讨污水中非絮凝固体颗粒的自由沉淀规律。

如图所示,试验是用沉淀管进行的。

如果水深设置为h,颗粒的沉降速度u = h/t u = h/t可以在t 时间内下沉至h深度。

根据给定的时间t0,计算颗粒的沉降速度u0。

所有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可在t0时完全去除。

如果原水悬浮物的浓度为c0(毫克/升),则原水悬浮物的沉淀率为c0(毫克/升)。

CT。

经过T时间后,污水中剩余悬浮物的浓度(毫克/升)h采样口高度(厘米)T采样时间(分钟)。

公式中自由沉淀试验装置的三个实验装置和设备1、沉降管、储水箱、水泵和搅拌装置2、秒表、卷尺3、用于测定悬浮物的设备分析天平、称重瓶、烘箱、滤纸、漏斗、漏斗架、量筒、烧杯等。

4、经水和高岭土处理的污水。

四个实验步骤1。

将一定量的高岭土放入配水槽,启动搅拌机,充分搅拌。

2.取200毫升水样(测得的悬浮液浓度为c0),确定取样管中取样口的位置。

3.启动水泵,将混合液打入沉降管至一定高度,停泵,停混合器,记录高度值。

启动秒表并开始记录建立时间。

4.时间为当1 、3 、5 、10 、15 、20 、40 、60分钟时,分别从取样口抽取200毫升水,并测量悬浮物浓度(ct)。

污水处理常规经典控制指标实验

污水处理常规经典控制指标实验

污水处理常规经典控制指标实验污泥体积指数(svi)的测量方法:取浓度约2克tss/升的污泥悬浮液,均匀混合后置于1000毫升带刻度的锥形量筒中,经30分钟沉降后,污泥和上清液出现明显界面。

假定此时的污泥体积为v(毫升),污泥的精确质量为m(克tss),则svi=v/m(毫升/克tss)污泥中可挥发性固体(vss)的测定:vss指污泥中在600摄氏度的燃烧炉之能能够被冷却,并以气体逸出的那部分液态。

它通常用作则表示污泥中的有机物的量,常用mg/l则表示,有时也重量百分数则表示。

仪器和实验用品1.定量滤纸2.马弗炉3.烘箱4.干燥器,配有以颜色命令的干燥剂5.分析天平,感量0.1mg实验步骤(括号内为实际操作)1.定量滤纸在103-105℃烘干,干燥期内冷却,称重,反复直至获得恒重或称重损失小于前次称重的4%;重量为m0;(干燥8小时后放入干燥器冷却后称重为最终值或φ12.5的滤纸直接以1g计)2.将样品100ml用1中的滤纸过滤器,放进103-105℃的烘箱中研磨抽出在干燥器中加热至均衡温度称量,反反复复潮湿制恒重或舱内大于前次称量的5%或0.5mg(挑较小值),重量为m1;ss=(m1-m0)/0.1(干燥8小时后放入干燥器冷却后称重为最终值)3.将整洁的坩埚放进烘箱中潮湿一小时,抽出放到潮湿其中加热至均衡温度,称量,重量为m2;4.将2中的滤纸和泥放到3中的坩埚中,然后放进热的马弗炉中,冷却至600℃灼热60分钟,在干燥器中加热并说轻,m3;(从温度达至600℃已经开始计时)vss=[(m1+m2-m0)-m3]/0.1这个是因为svi只是反应污泥活性的一个指标,例如你的mlss是2200sv30是20%,同样的污泥只是换了个更多水量的池子,他的污泥浓度改了mlss变成1100了,同样sv30也变了变成了10%,但是svi却没变,也就是这个污泥不管浓度变成多少,但是只要是一种污泥,他的污泥活性是固定的那svi就不会变svi=sv30/mlsssvi:污泥体积指数,就是来衡量活性污泥下陷性能的指标。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

污水处理实验报告三篇一、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实验报告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通过有机物的降解和微生物的去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考察活性污泥的生物降解能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收集了来自生活污水管道的污水样品,并在实验室中将其投入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降解剂和调整剂。

之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测量。

首先,我们观察到添加降解剂后,污水中的悬浮物显著减少。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已经增多,并且有机物浓度有所下降。

随后,我们对处理后的污水样品进行了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的测量。

结果显示,经过活性污泥法处理后,污水中的COD和BOD 浓度均有明显下降,达到了污水排放标准。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活性污泥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然而,我们也发现实验过程中温度和搅拌速度对活性污泥的生物降解能力有一定影响。

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研究不同操作条件下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以寻找最佳的处理方案。

二、借助植物的生物吸附作用处理污水的实验报告植物的生物吸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这在污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植物对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植物吸附机制。

实验中,我们收集了来自工业废水的样品,并选择了几种植物进行实验。

首先,我们在容器中加入污水样品,将植物的根部浸入水中,并适量调整温度和光照条件。

随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测量。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效果不同。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植物根系的生理特性、表面积以及根部与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对吸附效果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验表明,借助植物的生物吸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

然而,植物吸附作用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植物种类、环境条件等。

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究植物吸附机制,并寻找适合污水处理的高效植物种类。

污水处理实验

污水处理实验

污水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污水处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模拟污水处理过程,了解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并分析处理后的水质指标,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1. 污水的组成:污水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悬浮物、微生物等组成,其中有机物和微生物是主要的污染物。

2. 污水处理的原理: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主要通过沉淀、过滤等手段去除悬浮物;化学处理利用化学药剂进行氧化、沉淀等反应来去除有机物;生物处理则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

3. 水质指标:常用的水质指标有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悬浮物(TSS)、氨氮(NH3-N)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水体中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所需实验仪器和试剂,包括反应釜、滤纸、试管、试剂瓶等。

b. 检查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情况,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c. 根据实验要求,调配不同浓度的模拟污水样品。

2. 模拟污水处理实验:a. 将模拟污水样品加入反应釜中,并设置适当的温度和pH值。

b. 进行物理处理:利用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悬浮物,记录下处理前后的悬浮物浓度。

c. 进行化学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加入适量的化学药剂进行处理,记录下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

d. 进行生物处理:加入适量的微生物菌种,通过生物降解去除有机物,记录下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

e. 对处理后的水样进行分析,包括测定COD、BOD、TSS、NH3-N等指标,并与处理前的水样进行对比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处理结果:记录下不同物理处理方法对悬浮物去除的效果,并分析原因。

2. 化学处理结果:记录下不同化学药剂对有机物去除的效果,并分析原因。

3. 生物处理结果:记录下不同微生物菌种对有机物去除的效果,并分析原因。

4. 水质指标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处理后的水样与处理前的水样在COD、BOD、TSS、NH3-N等指标上的变化情况,评价不同处理方法的净化效果。

污水处理实验

污水处理实验

污水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了解污水处理的过程和效果,并评估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二、实验原理污水处理是指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污水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过程,使其达到环境排放标准或可循环利用的水质要求。

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固液分离、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

1. 固液分离:通过物理方法将污水中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常用的方法有格栅过滤和沉淀。

2. 生化处理:通过生物活性污泥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常用的方法有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3. 深度处理:对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去除残余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和消毒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包括污水样品、实验槽、格栅、沉淀槽、曝气槽、滤材等。

2. 固液分离实验:将污水样品通过格栅过滤,去除大颗粒的固体杂质。

观察格栅的过滤效果并记录。

3. 生化处理实验:将经过固液分离的污水样品分别放入好氧处理槽和厌氧处理槽中,设置适当的曝气和温度条件,观察生化反应的进行情况,并记录反应时间和氧化还原电位等数据。

4. 深度处理实验:将生化处理后的污水样品分别放入沉淀槽和过滤槽中,进行沉淀和过滤处理。

观察处理后的水质变化,并记录悬浮物的去除率和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

5. 实验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计算各处理步骤的去除率和净化效果。

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固液分离实验:格栅过滤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固体杂质,去除率达到90%以上。

2. 生化处理实验: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均能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但好氧处理的效果更好,有机物去除率达到80%,厌氧处理的有机物去除率为60%。

3. 深度处理实验:沉淀和过滤处理能够进一步净化污水,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95%。

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实验(实验方案)

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实验(实验方案)

1. 实验目的:(1)了解SBR工艺原理。

(2)掌握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挂膜)过程;2.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是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的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组成。

其中微生物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个生化系统的运行,必须要有活性污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相。

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 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 即营养物质、溶解氧、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等, 在这种情况下, 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 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长, 并最后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3.实验设备与材料(1)SBR模型,普通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模型(2)活性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厂)(3)生活废水(人工模拟配制)(4)100mL量筒4. 实验步骤第1天,投加30%活性污泥及生活污水,SBR、普通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模型内循环运转。

第3天,换水,增加污泥及污水量至50%。

第5天,换水,增加污泥及污水量至70%。

第7天,换水,增加污泥及污水量至100%。

每天观察活性污泥生长状况。

5.实验观察与数据整理。

每天记录:SBR、普通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模型内的活性污泥生长状况(每天测量SV30,方法见实验二,观察污泥量)。

6.结果分析对2种类型工艺的污泥驯化过程进行讨论分析。

1. 实验目的:(1)了解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完成的污泥性状;(2)加深对SBR 、普通活性污泥处理生活污水模型等工艺活性污泥性能的理解; (3)掌握常规污泥性质(SV30、MLSS 、SVI )的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是人工培养的生物絮凝体,它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吸附的有机物组成的。

活性污泥具有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也有些可利用无机物质)的能力,显示出生物化学活性。

在生物处理废水的设备运转管理中,除用显微镜观察外,下面几项污泥性质是经常要测定的。

这些指标反映了污泥的活性,它们与剩余污泥排放量及处理效果等都有密切关系。

污水处理实验

污水处理实验

污水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污水处理过程,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并了解污水处理的原理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污水处理是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污水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过程,使其达到环境排放标准的过程。

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1. 物理处理:通过筛网、沉淀池、浮选池等物理设备,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和浮游物等固体物质。

2. 化学处理:利用化学药剂如氯化铁、聚合氯化铝等,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凝聚、沉淀和氧化反应,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3. 生物处理: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如利用好氧菌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准备好实验室所需的设备和药品,包括筛网、沉淀池、浮选池、化学药剂等。

b. 根据实验要求,收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

2. 物理处理:a. 将污水样品通过筛网过滤,去除其中的悬浮物和大颗粒固体。

b. 将过滤后的污水样品倒入沉淀池,静置一段时间,使其中的沉淀物沉淀到底部。

c. 将上清液取出,即可完成物理处理。

3. 化学处理:a. 在一定比例下,将化学药剂加入到处理后的污水中,搅拌均匀。

b.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观察污水中的沉淀物是否减少,以及水质是否有所改善。

4. 生物处理:a. 将处理后的污水样品倒入浮选池,加入适量的好氧菌。

b.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是否被降解,水质是否有所改善。

5. 实验结果分析:a. 对比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b.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污水处理的原理和技术,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化学处理时,注意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佩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和废物按照实验室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理,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月二月三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四月五月六月产品名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数量金额利润实验室实用手册山东美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一、实验员守则1、实验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规定,按照试验程序进行操作。

2、详细的记录试验数据,注重试验的科学性,不得随意涂改与编造数据。

3、在试验中保持谨慎的态度,明确试验目的、内容与要求,做好实验记录。

4、及时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检测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5、了解药品的一般性质,合理选择和利用药品6、注意实验室安全。

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防火、防水、防爆知识,在离开实验室之前检查水电设施是否安全。

7、严禁在实验室内吃东西、吸烟等进行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8、节约水、电及实验药品,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9、保持实验室内环境卫生。

二、药品、试剂管理规则1、将药品根据实验项目或同种盐类(如钾盐、钠盐、铵盐等)进行分分类整理,做好记录。

2、药品最好放在阴面通风的房间里,属于一般要求避光的,装在棕色瓶里即可;属于必须避光的,外层黑纸不要去掉。

3、剧毒或致癌物质(如汞盐、氰化钾、氧化砷、叠氮化合物等)及腐蚀性药品要放在保险柜内,非实验人员不得取用。

4、易燃或易挥发的溶剂不准用明火加热,可用水浴加热;不准在敞口容器中加热或蒸发;溶剂存放或使用地点距明火至3米以上。

5、某些强氧化剂如硝酸钾、硝酸铵、高氯酸(也属强腐蚀剂)、高氯酸钾(钠)、过硫酸盐等严禁与还原性物质如有机酸、木屑、硫化物糖类等接触。

6、药品取用要坚持“只出不进”的原则,以免污染药品。

药品用完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

7、药品选用要根据用途,在分析监测中,除特殊规定外,一般选用分析纯。

8、试剂规格如下:质量。

10、试液标签都应标明试液名称、浓度、配制日期、保存期限等。

如发现试液有变色、沉淀、分解等,则应弃去重配。

11、试剂瓶的磨口塞必须与瓶口密合,以防杂质侵入和溶剂挥发。

12、碱性和浓盐类溶液勿贮于磨口塞玻璃瓶中,以免瓶塞与瓶口固结而不易打开,最好放在聚乙烯瓶中保存。

遇光易变质的溶液应贮于棕色瓶中,暗处保存。

三、玻璃器皿的洗涤1、常规洗涤法:对于一般玻璃仪器,用自来水冲洗后,用毛刷蘸取去污粉仔细刷净内外表面,尤其注意磨砂部分,然后用自来水冲洗3-5遍,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

洗净的玻璃仪器表面不挂水珠。

2、刷洗的玻璃仪器,可根据污垢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洗液进行浸泡或共煮,再用水洗净。

3、特殊的清洁要求:在某些实验中对玻璃仪器有特殊的清洁要求,如分光光度计上的比色皿,用于测定有机物后,应以有机溶剂洗涤,必要时可用硝酸浸洗。

4、洗涤液的配制:(1)强酸性氧化剂洗液:将20克重铬酸钾(化学纯)溶于40毫升热水中,冷却后,于搅拌下徐徐加入360毫升浓硫酸(注意!不能将重铬酸钾加入浓硫酸中)。

冷却后,倒入磨口瓶中保存。

溶液变绿时,不宜再用。

(2)碱性乙醇洗液:将25克氢氧化钾溶于少量水中,在用乙醇稀释至1升。

此溶液也适于洗涤玻璃器皿上的油污。

(3)纯酸洗液:1+1的盐酸(硫酸、硝酸)对玻璃仪器进行浸泡。

5、另外实验室中常用的洗涤用品有:肥皂、洗衣粉、去污粉等。

四、纯水的制备(一)实验室纯水的质量要求实验室纯水应为无色透明的液体,不得有肉眼可辨的颜色或纤絮杂质。

实验室纯水分三个等级,应在独立的制水间制备。

(1)一级水不含溶解杂质或胶态质有机物。

可经二级水进一步处理制得。

用于制备标准水样或超痕量物质的分析。

(2)二级水常含有微量的无机、有机或胶态物质。

可用蒸馏、电渗析或离子交换法制得的水进行再蒸馏的方法制备。

用于精确分析和研究工作。

(3)三级水适用于一般实验工作,可用蒸馏、电渗析或离子交换法制备。

实验室纯水制备的原料应当是饮用水或比较干净的水,如有污染或空白达不到要求,必须进行纯化处理。

(二)质量指标指标名称一级水二级水三级水PH值范围(25℃)—— 5.0~7.5 电导率(25℃,μs/cm)≤0.1 ≤1.0 ≤5.0可氧化物的限度检验—符合符合吸光度(254nm,1cm光程)≤0.001 ≤0.01 —二氧化硅(mg/L)≤0.02 ≤0.05 —(三)影响纯水质量的因素在实验室中制取的纯水,不难达到纯度指标.一经放置,特别是接触空气,电导率会迅速下降。

例如用钼酸铵法测磷或纳氏试剂测氨氮,无论是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水只要新制取的纯水都适用。

一旦放置,空白便显著增高。

主要来自空气和容器的污染。

玻璃容器盛装纯水可溶出某些金属或硅酸盐,有机物较少。

聚乙烯容器所溶出的无机物较少,但有机物多。

(四)特殊要求的用水无氨水:向水中加入硫酸至PH<2,使水中各种形态的氨或胺最终转变成不挥发的盐类,蒸馏,收集馏出液即得。

无二氧化碳水: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min,使水量蒸发10%以上,加盖放冷即可。

五、一般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摩尔浓度: 1m 3溶液中含有溶质物质的量。

常用单位为mol/L 。

()NaOH C =1mol/L,即每升含40gNaOH.()4221SO H C =1mol/L,即每升含49gH 2SO 4.()42SO H C = 1mol/L, 即每升含98gH 2SO 4.2、重量百分浓度:即溶质重量占溶液重量的百分数。

5克高锰酸钾溶液,即把5g 高锰酸钾溶解在95g 水中。

5%高锰酸钾溶液,即把5g 高锰酸钾溶于水,稀至100ml 。

3、体积百分浓度:100分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体积分数。

36%醋酸,即量取36ml 醋酸,加水稀至100ml 即成。

4、体积比例表示法:常用a+b 或a:b 表示。

a 为溶质,b 为溶剂。

(1+5)盐酸表示1份体积的盐酸溶于5份体积的水中。

5、质量比例表示法:6:4的碳酸钠与碳酸钾的混合试剂,是由6克碳酸钠和4克碳酸钾混合而成。

6、滴定度表示法:用每毫升溶液所滴定被测物质的克数表示(符号为T )六、水样的采集与保存(一)水样的采集1、水样原水可以在调节池的进口采集,上一个工艺段的出水为下一个工艺段的进水。

2、采集时要注意水样的代表性。

3、水样采集的类型:瞬时样(单一时间的水样)、平均样(在同一采样点上的不同时间按照加权平均方法所采集的瞬时样的混合样)。

4、采样器一般采用具塞聚乙烯瓶,特殊的水样要用专用采样器,如测定溶解氧要用溶解氧瓶等。

(二)水样的保存1、保存水样的基本要求:(1)减缓生物作用。

(2)减缓化合物或络合物的水解及氧化作用。

(3)减少组分的挥发和吸附损失。

2、保存措施:(1)选择适当材料的容器。

(2)控制溶液PH值。

(3)加入化学试剂抑制氧化还原反应和生化作用。

(4)冷藏或冷冻以降低细菌活性和化学反应速度。

3、采样容器的选择(1)容器不能是新的污染源;(2)不应吸附待测组分(3)所用洗涤剂不能影响水样指标的测定(三)样品采集后要注名采样时间、要监测的项目、水样名称等。

一、监测数据的五性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的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环境监测结果的“五性”反映了对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

1、代表性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要求采集的有效样品。

所采集的样品必须能反映水质总体的真实状况。

所以在采样时要充分考虑所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

2、准确性准确性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从试样的现场固定、保存、传输,到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的影响。

一般用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分析来了解分析准确度。

3、精密性精密性和准确性是监测分析结果的固有属性,必须按照所用方法的特性使之正确实现。

精密性表现为测定值有无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可通过对同一样品进行平行测定。

4、可比性指用不同测定方法测定同一样品的某污染物,所得结果的吻合程度。

5、完整性完整性强调工作整体规划的切实完成,既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获得这些样品的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而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产品,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实验室分析测试方面,代表性、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优化布点、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和处理等方面,而可比性又是精密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综合体现,只有前四者具备了,才有可比性而言。

二、检出限检出限为某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样品中存在的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检出限除与分析中所用试剂和水的空白有关,还与仪器的稳定性和噪声水平有关。

三、测定限1、测定下限在测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准确的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下限。

测定下限放映出分析方法能地测定低浓度水平待测物质的极限可能性。

在没有或消除了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它受精密度要求的限制。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越高,测定下限高于检出限越多。

2、测定上限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地定量测量待测物质的最大浓度或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上限。

对没有或消除了系统误差的特定分析方法的精密度要求不同,测定上限也不同。

四、最佳测定范围最佳测定范围也称有效测定范围,指在限定误差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测定下限至测定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

在此范围内能够准确地测定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

最佳测定范围应小于方法的适用范围。

对测量结果的精密度要求越高,相应的最佳测定范围越小。

五、校准曲线校准曲线包括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前者用标准溶液直接测量,没有经过水样的预处理过程,后者所使用的标准溶液经过了与水样相同的消解、净化、测量等过程。

1、校准曲线的绘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标准溶液一般可直接测定,但如试样的预处理复杂致使污染或损失不可忽略时,应和试样同样处理后测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校准曲线的斜率常随环境温度、试剂和贮藏时间等实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

在测定试样时绘制校准曲线最为理想。

2、校准曲线的检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线性检验:即检验校准曲线的精密度。

对4~6个浓度单位所获得的测量信号值绘制的校准曲线,分光光度法一般要求其相关系数r,否则应找出原因重新绘制。

9990.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截距检验:即检验曲线的准确度,在线性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得出方程Y=bx+a然后将所得的截距a与0作t检验,当取95%置信水平,检验无显著性差异时,a可作0处理,方程简化为y=bx,移项得x=y/b。

当a与0有显著差异时,表示校准曲线回归方程的准确度不高,应找出原因予以校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斜率检验:即检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灵敏度是随实验条件而改变的。

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仅由于随机中的操作误差所导致的斜率变化不应超出一定的允许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