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设计总说明
[整理]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整理]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3acb93989e3143323868932c.png)
目录1 总则2 术语、符号、代号2.1术语2.2符号及代号3 基层4 材料4.1 一般规定4.2 道路石油沥青4.3 乳化沥青4.4 液体石油沥青4.5 煤沥青4.6 改性沥青4.7 改性乳化沥青4.8 粗集料4.9 细集料4.10 填料4.11 纤维稳定剂5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5.1 一般规定5.2 施工准备5.3 配合比设计5.4 混合料的拌制5.5 混合料的运输5.6 混合料的推铺5.7 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5.8 接缝5.9 开放交通及其他6 沥青表面处治与封层6.1 一般规定6.2 层铺法沥青表面处治6.3 上封层6.4 下封层6.5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7 沥青贯入式路面7.1 一般规定7.2 材料规格和用量7.3 施工准备7.4 施工方法8 常温沥青混合料路面8.1 一般规定8.2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8.3 冷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8.4 冷补沥青混合料9 透层、粘层9.1 透层9.2 粘层10 其他沥青铺装工程10.1 一般规定10.2 行人及非机动车道路10.3 重型车停车场、公共汽车站10.4 水泥混凝土桥面的沥青铺装层10.5 钢桥面铺装10.6 公路隧道沥青路面10.7 路缘石与拦水带11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11.1 一般规定11.2 施工前的材料与设备检查11.3 铺筑试验段11.4 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与检查11.5 交工验收阶级的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11.6 工程施工总结及质量保证期管理附录A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附录B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附录C 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附录D OGFC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附录E沥青层压实度评定方法附录F施工质量动态管理方法附录G沥青路面质量过程控制及总量检验方法附录H本规范用词说明前言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部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94)于1994年6 月7日发布,1994年12月1日实施。
三级公路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沥青混凝土路面)

三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第一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第一节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某市,共由16条道路组成,为便于区分,设计时暂以A路、B路、C路、D路、E路、F路、G路、H路、J路、K路、L路、M路、N路、P路、Q路来命名。
道路总长39227.353米,路宽9至42米不等。
其中F路、M路全段和C路、K路、L路的部分路段属于新建道路,其余属于改建道路。
二、沿线现状A路:该路全长2326.071m,起点与B路相交,自工程起点至K1+680现状道路为单幅路,宽约5.5m;K1+680至K2+225段现状道路为单幅路,宽12m;K2+225至K2+225段现状道路为双幅路,两侧车行道各宽12m,中央分隔带宽18米,总宽42米。
均为沥青路面。
工程起点至K2+225段道路两侧均为农田、荒地,K2+225至工程终点道路两侧有警察局等单位。
B路:该路全长3234.486m,起点与A路相交,工程起点至K2+150、K2+820-K3+200现状道路为单幅路,宽约9m;K1+680至K2+820段现状道路为单幅路,宽约11m。
均为沥青路面。
工程起点至K1+200段道路两侧均为农田、荒地,K1+200至工程终点道路两侧有部分民房。
在K0+825处现状有一道1.5m宽的小涵洞横穿设计道路,在K2+925处现状有一道5m宽的小桥涵横穿设计道路。
C路:该路全长1836.408m,工程起点至K0+185、K0+445-K0+900现状道路为单幅路,沥青路面,宽约7m;其余路段为一条宽约3m的土路。
设计道路两侧沿线为民房。
在K1+757处现状有一道0.9m宽的小桥涵横穿设计道路,在K1+793处现状有一道小涵洞横穿设计道路。
D路:该路全长785.749m,工程起点至K0+240现状道路为单幅路,宽约4m;K0+500至工程终点现状道路为单幅路,宽约7m;K0+240- K0+500现状道路为双幅路,两侧车行道各宽5m,中央分隔带宽2米,总宽12米。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说明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说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紧有确定料源及进场材料的质量检验、施工机具检查、修筑试验路段等项工作。
一、确定料源及进场材料的质量检验1、沥青材料在全面熟悉各类沥青料源、质量及价格的基础上,不管是进口沥青还是国产沥青,均应从质量与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选用。
对进场沥青,每批到货均应检验生产厂家所附的试验报告,检查装运数量、装运日期、定货数量、试验结果等。
对每批沥青进行抽样检测,试验中如有一项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加倍抽样做试验,如仍不合格,则退货并索赔。
沥青材料的试验项目有:针入度、延度、软化点、薄膜加热、蜡含量、密度等。
有的时候根据合同要求,可增加其它非常规测试项目。
沥青材料的存放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沥青运至沥青厂或者沥青加热站后,应按规定分摊进行检验其要紧性质指标是否符合要求,不一致种类与标号的沥青材料应分别贮存,并应加以标记。
②临时性的贮油池务必搭盖棚顶,并应疏通周围排水渠道,防止雨水或者地表水进入池内。
2、矿料矿料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①不一致规格的矿料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杂,在有条件时宜加盖防雨顶棚。
②合种规格的矿料到达工地后,对其强度、形状、尺寸、级配、清洁度、潮湿度进行检查。
如尺寸不符合规定要求时,应重新过筛,若有污染时,应用水冲选干净,待干燥后方可使用。
选择集料料场是十分重要的,对粗集料料场,重要是检查石料的技术标准能否满足要求,如石料等级、饱水抗压强度、磨耗率、压碎值、磨光值及石料与沥青的粘结力,以确定石料料场。
实际中,有些石料尽管达到了技术标准要求,但不具备开采条件,在确定料厂时也应慎重考虑。
对各个料场采取样品,制备试件、进行试验,并考虑经济性后确定。
碎石受石料本身结构与加工设备(鄂式或者锤式轧石机)的影响较大,应先试轧,检验其有关指标,以防止不合格材料入场。
细集料的质量是确定料场的重要条件。
进场的砂、石屑及矿粉应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二、施工机械检查沥青路面施工前对各类施工机具应作全面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最新版沥青路面毕业设计说明书

沥青路面毕业设计说明书一、课程设计任务(1)了解设计任务,拟定工作计划,查阅资料。
(3)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IG D50-2006》的内容及要求进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5)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采用指定的初始条件进行设计:沥青路面的设计,在完成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后,利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层厚度计算及各层底拉应力验算。
在设计说明书(设计报告书)中应画计算图,采用A4纸打印设计报告书。
(6)出图:沥青路面设计不出图(留待毕业设计时训练出图)二、课程设计报告书主要内容(一)初始条件:区)某新建双向4车道一级公路,拟采用沥青广西南宁地区(IV7混凝土路面,路基土为高液限粘土,地下水位为-1m,路基填土高度1.2m,预计通车初年的交通量如下:表一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7%,沿线可开采碎石、砂砾,并有粉煤灰、石灰、水泥等材料供应。
(二)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确定路面等级和面层类型;(2)确定土基的回弹模量;(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4)根据设计弯沉值计算路面厚度(采用沥青路面设计专用程序,输入设计弯沉值及设计参数汇总表的设计参数后,对需进行厚度计算的结构层进行厚度计算,并进行各层底拉应力验算)。
1.基本资料确定1.1确定公路等级1.1.1计算通车初年的折算交通量其中折算系数查《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 2003),表2.0.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
表一:各车辆的折算系数由上表可知初年的平均日交通量为3650辆/日1.1.2设计交通量由《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表3.1.3各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
一级公路设计年限为15年。
1(1)n=⨯+γAADT ADT-其中:AADT —设计交通量(pcu/d);ADT —起始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γ—年平均增长率(%);n —预测年限则15年后的设计交通量为:1=⨯+γ=3650×(1+7%)15−1=9412 (pcu/d)(1)nAADT ADT-1.2拟定路基宽度和设计速度及其他资料1)拟定设计速度为:100km/h2)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 表3.0.11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6m;3) 拟采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4)沿线土质为粘土;5)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因无实测条件,由查表法预测土基回弹模量:(1)确定临界高度查《路基路面工程》邓学均,表1-9路基临界高度参考值,公路自然区划属IV7区得:1H=1.8m,2H= 1.5m,3H= 1.2m。
水泥路面加铺沥青-设计说明

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 工程地点及概况本次设计道路位于江北中心地段,车辆和人流量较大,区域内道路为水泥路面路面整体情况较好,路面基本平整,局部有破损现象。
人行道系统基本完善。
区域范围内管网系统均为已建成,道路范围内有个别检查井存在破损情况,雨水口无堵塞情况。
本工程设计范围是洋河一路、洋河北路以及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其中洋河北路长1.1km,洋河一路长0.76km,洋河一路连接建新北路的三条支路共长0.455km,五条道路全长约2.4km。
由于这五条道路原设计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已经不满足现在城市道路建设要求,且路面破损,影响了道路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因此本次设计将只针对道路路面做白+黑设计,管网不做调整。
1.2 设计主要内容1、路面加铺改造设计:针对重庆市市政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沥青罩面结构层;2、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整治:对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调查和实测,对路面状况进行评价,针对沉降、断板、断裂、碎裂、龟裂等不同形式的病害情况提出治理措施;3、排水设施病害整治和设计:对路面破损雨蓖、井盖等排水设施进行修复和更换,对路面铺装后排水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提升设计;4、路面交叉口过渡设计:对路口与道路相交处进行过渡设计,确保路面接顺和衔接妥当。
5、人行道上增加停车位及人行道面板整治。
2、设计依据及标准2.1 设计依据2.1.1建设方提供的工程所在区域1:500现状地形图。
2.2 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JTGF30-2003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3、道路工程设计本次设计只对路面进行修补和加铺,不改变原有道路的平面线型,也不改变道路纵坡和路幅宽度。
道路设计通用施工图设计说明SBS沥青路面

道路施工图设计通用说明(SBS改性沥青)1 一般说明本说明为城市道路新建工程设计图的通用说明,各工程的详细说明请见相关设计图。
2 采用的规范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2012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3 适用条件1)SBS改性沥青混凝土适用于各级道路的表面层和中面层。
2)SBS改性乳化沥青下封层适用于各级道路面层与基层之间的封层。
4 SBS改性沥青相关要求4.1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4.1.1 设计要求1.材料要求1)SBS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选用I-D级,技术指标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6.2(P15))2)基质沥青基质沥青等级选用A级沥青,沥青标号为70号。
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表4.2.1-2规定的技术要求。
当缺乏所需标号的沥青时,可采用不同标号掺配的调和沥青,其掺配比例由实验确定,掺配后的沥青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2.1-2(P9))3)集料的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粗集料采用碎石或轧制碎砾石,并符合工程设计规定的质量技术要求和粒径规格,石料选用玄武岩。
集料技术指标同普通沥青混凝土集料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第4.8、4.9节(P17-22))2.混合料要求SBS沥青混合料设计指标和技术要求除车辙动稳定度、水稳定性和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三项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相应的技术要求外,其余混合料设计指标(抗滑、平整度、压实度、级配要求和高温稳定性)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对普通沥青混凝土技术指标的要求。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5.3.4-1、5.3.4-2、5.3.4-3对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P30-31))改性沥青的车辙动稳定度改性沥青的水稳定性改性沥青的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4.1.2 施工要求1.混合料的规定SBS改性沥青的施工温度范围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
普通国省道预防养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路面说明

改造后路面结构为4cπι AC-13C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Cm ACT6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0Cnl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5Cnl级配碎石垫层。
2.3路面结构设计2.3.1路面结构形式的技术经济比选根据拟建项目交通量、车型组成、服务功能、当地材料、自然条件和相关项目的经验,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结合路面病害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并参考同类地区已实施的其他项目的路面结构方案进行必选论证。
⑴微表处路面预防性养护微表处预防性养护的优点包括高抗滑性能,适应交通量大的路面,开放交通快,具有美化功能,同时施工方便等。
⑵修补后喷撒高粘含砂雾封层预防性养护修补后喷撒高粘含砂雾封层的优点能够有效解决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
⑶对既有路面病害进行修复对既有道路病害进行修复,能够保证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廉,有利于快速通车的特点。
(4)结论本项目虽然交通量不大,路面病害破损不严重,既有沥青混凝土其路面病害主要集中在面层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的龟裂,沉陷,平整度较差,其行车舒适性和承载能力大大降低,因此考虑根据沿线路面材料的分布情况和材料性能,结合武隆区已建公路路面的经验教训和相应类似预防性项目路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并考虑到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和造价资金的需要,拟定的路面结构为对全线路面修补后使用封层车喷撒高粘含砂雾封层。
2.4路面病害处置2.4.1典型病害原因分析通过分析路面病害调查和检测结果,结合典型病害调查结果,总结出路面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⑴裂纹龟裂病害原因龟裂类病害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例如半填半挖的交界处),特别是在有表面水渗入地基的情况下,导致的基层的开裂,在交通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渐渐反射沥1施工段划分情况本项目分为两段,武隆区G353三拐子至第匏圈段(K1940+800〜K1963+600)、白云乡红星村至界牌段(K2023+700-K2025+200),两段全长24. 3Km o2路面技术标准2.1路面现状根据现场调查项目路段总体较差,较多路段存在路面病害,主要路面病害为:裂缝、龟裂、沉陷等。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总说明书1. 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及地理位置该工程为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同济站道路与排水恢复工程的道路工程设计图。
地铁同济站的车站分为主体结构工程和与其连接的出入通道、风亭等附属工程。
地铁站主体、附属结构工程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工程施工共分为二期,分阶段实施。
目前工程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附属结构土建施工进入收尾阶段。
前期配合地铁同济站主体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进行了多次临时迁改,目前具备了道路恢复的设计条件。
本次道路恢复工程,需恢复和完善的道路项目主要有车道恢复砼路面并沥青罩面、新铺人行道,恢复中央分隔带缘石、恢复绿化带等项目。
1.2主要设计技术标准道路分类:城市主干路道路级别:Ⅰ级计算行车速度:60 km / h车道数:双向四车道路面设计荷载:BZZ-100坐标系统:佛山统一坐标系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1.3设计范围及设计内容本次设计起点位于佛山乐园西侧,终点止于同华横街路口以南43米,长482米;路口向东、西两侧接顺同济路现状路面。
在新铺的砼路面和现状砼路面上加铺沥青罩面。
对路线范围内的旧混凝土路面需要进行刨铣、修补灌缝、罩面;新铺人行道。
2.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和挡墙设计2.1 平面设计本工程是原状恢复,故平面位置、线形完全遵照原貌,保持不变,包括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绿化带等。
2.2纵断面设计根据现状地面标高并保证沥青罩面厚度不小于6 cm为原则,并考虑接顺道路主干道路、沿线的小路;并根据实测标高确定沥青罩面后的路面设计标高。
道路设计纵坡坡度平缓,主线最小纵坡0.053%左右。
2.3 横断面设计汾江南路原来横断面为双向4车道,标准横断面宽度为43 m, 采用三块板形式,43.0+7.0m 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3.75米非机动车道+2.0米非隔离带+15.0米机动车道+2.0米机非隔离带+3.75米非机动车道+2.0米机非隔离带+7.0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竖向设计尽量与现状道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室内地平相协调,妥善处理原有地下管线最小埋设深度,同时满足道路最小纵坡度,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设置锯齿形偏沟排水措施.
3、道路标准断面
道路的建设宽度为按原有道路宽度保持不变,详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图纸。
4、路基工程
(1)、设计原则
1)、结合地形、地质与水文条件,控制路基填挖高度、边坡坡率、防护及排水措施。
<1>.破碎沉陷板处理
对于损坏严重的旧水泥混凝土面板,如板块出现严重的破碎、断裂与沉陷时,需要挖除旧板后浇筑新板,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1)清除旧板
根据破碎板位置放样,形状宜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边缘位置应比破碎板宽出30cm。按放样位置锯缝,缝深应大于面板厚度的2/3,当锯缝位置距纵、横缝不足1m时可将整块板全部挖除。用冲击钻等机械装置或钢钎沿锯缝位置凿除破碎板,凿除时应注意保护基层及周边混凝土。
其中一期施工范围为B0+000~B0+650,C0+000~C0+390,D0+000~D0+280,一期施工总长为1320米。
其他路段为二期施工范围,二期施工总长为4236.98米。
二、设计依据
1.<<尤溪县洋中镇镇区道路改造工程设计合同>>
2.设计范围现场勘测成果
3.业主提供1:1000电子地形图.
(2)周边处理
周边应进行凿毛处理,必要时可设置钯钉或锚固钢筋加强连接,浇筑前要涂抹粘结剂,或刷水泥浆。锚固钢筋的直径为25mm,长度不小于60cm,间距为80cm。
(3)浇筑新板
要求新混凝土板强度不应小于旧混凝土板强度,材料应选用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稳定且收缩性小的混凝土,并按要求掺外加剂以控制其凝结时间,防止过早凝结或影响开放交通的时间,采用普通混凝土,外掺剂可用早强膨胀剂或JK系列修补剂。混凝土配合比组成需经试验确定。
2)、加强外业基础资料的收集,深入分析研究,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并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3)、结合城市路网做好综合排水系统及管网的设计。
路基设计严格遵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有关规定办理。因本工程没有进行地质钻探,无法对无沿线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待旧路面挖除后在对原路床路基填料、压实等进行设计。
施工质量评定及验收所采用的规范及标准如下: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2、《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44-91)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五、设计标准
1、设计等级:III城市级次干道
C、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较大时,挖除旧路面结构,按机动车道新建部分路面结构施工。
根据调查,本段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形式主要分为四类:裂缝、接缝损坏、竖向位移、表层损坏,具体的形式有十二种: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交叉裂缝和破碎板、板角断裂、接缝破碎、沉陷、错台、拱起、表面裂纹、磨光、露骨、修补损坏。
为使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处于良好的稳定工作状态,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罩面,混凝土路面板必须稳固于基层上,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的好坏直接影响沥青加铺层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决不能认为加铺层的罩面补强就可以代替旧板的维修处理,否则会给以后的路面使用留下隐患,使路面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要求。针对该路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提出如下处治方案:
8、构造物设计荷载:城-B级
9、抗震设计裂度:6度设防
六、设计概要
1、道路平面设计
尤溪县洋中镇镇区道路改造工程设计全长约5556.98米,全线为在原有路线上进行加铺改造,线形不变。其中一期施工范围为B0+000~B0+650,C0+000~C0+390,D0+000~D0+280,一期施工总长为1320米。其他路段为二期施工范围,二期施工总长为4236.98米。
2、计算行车速度:30km/h和20km/h(车行道路面宽小于15米时,设计车为20km/h)
3、道路红线宽度:保持原有道路宽度不变
4、机动车道路面设计轴载:BZZ-100
5、路面类型:高等级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
6、人行道火烧板
7、设计停车视距:30米和20米(20米对应20km/h设计车速)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7-98)
5、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工程
施工前,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应作出全面调查,根据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损状况、板底脱空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分三种情况处理:
A、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小或较小,利用原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B、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一般或面板良好,但底板脱空时,修补破损的板块,压浆填封板底脱空后,按第一种情况处理;
尤溪县洋中镇镇区道路改造工程
设计总说明
一、项目概况
尤溪县洋中镇镇区道路改造工程位于尤溪县洋中镇,设计全长约5556.98米,属III级城市次干路。
为改善我镇交通环境,洋中镇镇政府决定,2012年对镇区道路进行改造。该改造工程以形象工程、精品工程、科技工程为理念,树立我镇交通新形象,为洋中镇镇区再次增添一道靓丽的城市交通风景线。
三、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
本次道路设计范围为整个洋中镇镇区内的主要道路,施工全长为约5556.98米。
本次工程设计内容包含路基路面工程及道路附属工程。
四、主要技术规范
本设计道路作为III级城市次干路,综合采用国家建设部和交通部颁布的城市和公路设计规范,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