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详解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而人口迁移则指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其中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国际间的人口流动等。
一、人口分布的因素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地理条件都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山地和沙漠地区通常人口稀少,而平原和河流流域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2.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对人口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对发达的地区往往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因为这些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3.政治因素:政治稳定与否、国家政策的引导等因素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政治或战争原因而迫使人口迁移或避开。
二、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可以根据迁移的方向和目的地的不同,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1.内部迁移: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内部迁移可以进一步分为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和城市之间的迁移。
- 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这是一种常见的内部迁移现象。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 城市之间的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通常是因为工作机会、教育资源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吸引力。
一些大城市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流入,而一些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则可能出现人口的外流。
2.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际边界进行的迁移。
国际迁移可以进一步分为移民和难民两种形式。
- 移民:移民是指人们自愿跨越国际边界,在其他国家定居并获得永久居留权或国籍。
移民通常是出于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教育和生活环境等原因。
- 难民:难民是因为担心迫害而逃离自己的国家,并寻求在其他国家的庇护。
难民通常是受到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原因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社会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会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构成。
专题04 人口分布与迁移-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梳理与特训(山东专用)

专题四人口分布与迁移【必背知识】世界人口的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疏。
二、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 人口密集区:东亚与南亚(①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欧洲西部(①资本主义发展最早;②商业贸易活动频繁;③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带)、北美东部(五大湖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2. 人口稀疏区: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气候严寒,不利人类生产及生活); 南极洲撒哈拉(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亚马孙、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气候湿热,不利于居住)。
3. 纬度分布:90%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4. 海陆分布: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5. 垂直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高山和高原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例如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2. 气候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
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例如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高寒区,分布在河谷。
3. 自然资源水资源: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例如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例如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与人口分布
- 人口:指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居住的人口总数。
- 人口分布: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 人口增长:人口数量的增加。
- 自然增长率:指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计算公式为(出生率 - 死亡率)/ 10。
- 人口控制: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例如计划生育政策。
三、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 内外迁移:内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个国家内的迁移,外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 人口流入和流出:人口迁入某一地区被称为人口流入,人口迁出某一地区被称为人口流出。
四、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个地区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
- 年轻化:指人口中年轻人口比例的增加。
- 老龄化: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
五、人口城镇化
- 人口城镇化: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的过程。
- 农民工:指来自农村地区到城市工作的农民。
六、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问题:指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
来的影响。
- 可持续发展:指不损害未来人群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中关于人口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
帮助。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ppt5

自然环 境周期 性变化
经济增 长与衰 退周期 性波动
阶段
原始低增 加速增长阶 长阶(A) 段(B)
增长减缓 低速增长阶 阶段(C) 段(D)
人口增 “高高低”模 长模 式(原始 式 型) 特 出生 点 率
“高低高”模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 式 (过渡型) 式 (传统型) (现代型)
高 高 低 ,波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 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亿人。
3、环境人口容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制约因素: A 、资源 (决定供养的人口数) B、生活消费(物质、文化生活消费) C、科技水平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22、成长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不要担心别人会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 23、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24、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 时间来定夺。 25、没什么好抱怨的,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之前的每一次选择买单。每做一件事,都要想一想,日后打脸的时候疼不疼。 26、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 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2024年初中地理关于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2024年初中地理关于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有的地方人口密集,热闹非凡;而有的地方则人烟稀少,显得十分寂静。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均匀的分布呢?这就涉及到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人口的分布情况。
从大洲的角度来看,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如中国东部、日本、印度等地,人口十分密集。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能够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
同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而在欧洲,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
像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城市众多,基础设施完善,也吸引了大量人口。
相比之下,非洲的人口分布则相对较为分散。
不过,在一些沿海地区和河谷地带,人口相对集中。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便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美洲,北美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南美洲的人口则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巴西的东南部。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
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
而印度的人口则主要集中在恒河流域和沿海地区。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世界人口迁移的情况。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比如,在欧洲,15 世纪末到 16 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引发了欧洲人向新大陆的大规模迁移。
他们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带来了欧洲的文化、技术和制度。
在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更加多样化。
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会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
例如,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会前往发达国家工作和生活。
社会因素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比如,教育水平的差异、医疗条件的好坏、文化和宗教的因素等。
一些人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为了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会选择迁移。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初中地理知识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知识点的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不平衡性。
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 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 70%的人口;全球 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 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 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 29.4%,但人口占 60%。
2.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 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 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现在世界人口的 79.4%集中在北纬 20°~60°地区;世界海拔 200 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56.2%,海拔 200~1000 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35.6%;世界距海岸 200 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 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3.时滞性(或惰性)。
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
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
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
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与迁移则是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迁移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1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拥有更密集的人口。
这主要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工业与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还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人口流入。
1.3 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相对于东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
西部地区山地和沙漠较多,资源相对匮乏。
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较小,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
1.4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可以带动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为目的地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人口迁移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2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人口迁移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人口外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村地区人口压力。
同时,人口流入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的需求。
2.3 影响人口结构与社会均衡人口迁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的结构和社会的均衡状况。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有哪些基本特点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有哪些基本特点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中国人口问题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呈现出明显的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而西部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此外,城乡差异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迁移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迁移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城市的经济机会、教育医疗资源、生活水平等方面相对优越,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等人口进入城市。
这种人口迁移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三、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15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例相对减少。
这种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人口迁移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人口迁移带来了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压力。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剧了城市用地紧张、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环境污染的风险。
在西部农村地区,大量的人口外出打工导致了农田撂荒、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人口迁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五、政府的人口政策调控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来调控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例如,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此外,政府还通过推动西部大开发、城市化进程等措施,试图改变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呈现出不平衡性、向城市集中、老龄化和少子化、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等基本特点。
政府在调控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自然增 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 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 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 0.11%。
从短时段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人口呈现出加速增 长的态势。这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证明。一是突 破人口亿关的时间。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 达到2亿用了几百年或近百年,达到3亿用了大约 40年,达到4亿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 长率有加快的趋势。清时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 约为1.2%,比唐时期高出0.6个百分点,比宋 时期高出0.3个百分点等。
3、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
女真、渤海、契丹、奚等原来居住在东北 的民族大批迁入中原。金代中期,分布在 中原地区的上述民族移民及其后裔大约有 300余万人,约占金朝人口的7%—8%。大 量的移民分布在农村而非城市,采用军事 行政组织猛安谋克的形式,聚族而居,与 汉人村庄杂处。到元代已与汉族相融合。
4、元代周边民族的内迁
蒙古国成立至元代灭亡(1206—1368年)一百多 年间。
参加内迁的民族,不仅有来自蒙古高原的蒙古人, 来自东北的契丹人、女真人,来自朝鲜半岛的高 丽人,来自西北的西夏人,还有来自新疆和更西 的畏兀儿人、康里人,甚至还有远在西亚和欧洲 的斡罗思人、犹太人。 分布的地域,不仅包括北方的广大地区,也包括 南方的许多地方。
三次北人南迁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第二,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第三,促进了南北方民族之间的融合。
(二)南宋元明清的东西向移民
江西填湖广:由于唐安史之乱引起的北人 南迁的影响,唐后期江西地区得到了很好 的开发,北宋时已经成为较发达的地区; 时至南宋,与江南地区同时成为人多地少 之地,于是人口开始向西迁移,到明朝前 期,两湖地区也得到了开发。此为“江西 填湖广”。
由此人口数量很快超过了二亿,至 1850年(道光三十年),全国人口达到 4.46亿这一空前的数字。 这是中国封建时代人口达到的最高峰。
1912年内务部统计全国人口为4.058亿, 1936年内政部统计为4.791亿。 1953年公布的数字为583603417人(不含台湾 等岛),这是我国数千年第一次最精确的 人口统计数字。
下南洋:临海的广东、福建等地山多地少, 人稠地(平原)狭,多出海谋生。以去台 湾和东南亚各岛屿为最多。 华工
(六)近代向城市的迁移
古代城市是政治中心,近现代兴起的城市 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外来移民占了绝大多 数,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再如青岛、大连 等均属此类。
的汉水流域,再翻过大巴山脉进入 四川。
迁入地
迁入地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包括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以接受黄 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 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上游,以接受 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第二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发生在唐后期和五代。
原因: 唐安史之乱的爆发 875年王仙芝和黄巢分别发动起义,中 原大震,884年农民战争结束,在此中 成长起来的各派军阀继续混战。
贞观以后天宝十四载:8000-9000万; 唐836-846年:6000万左右; 五代时期公元958年:3000万左右; 北宋至12世纪初:宋、辽、西夏人口总和为 13800万人(其中北宋约有12600万人,辽 约有900万人,西夏约有300万人)。
第二个阶段: 宋朝至明朝,一亿至二亿阶段。
南宋初年:南宋、金、西夏三政权为8780万左右; 13世纪初期:三政权人口回升至14000万人; 元末1330年:8500万人左右; 明代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7100万, 17世纪30年代的崇祯年间:接近2亿;
第四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 分布和迁移
主要内容:
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 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三、历史时期人口的迁移
一、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
1、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统计存在不确定性 2、历史时期统计人口数量的数据来源 3、我国古代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1、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统计存在不确定性
湖广填四川:宋元之际由于蒙古军队对四 川的长期进攻,使四川人口损失很大,达 80%—90%,到元朝时四川成为地广人稀之 地,于是从明代开始发生了“湖广填四川” 的东西向移民运动,到清代时,四川完成 了“第二次开发”。
(三)明清向山区的迁移
荆襄流民问题: 明自宣德至成化年间,从北直隶、山东、 河南、山西、陕西各省流亡的农民迁徙到 豫、鄂交界的荆州府、襄阳府山区; 一二百万人; 从事林、矿、纸、炭、木耳、种植等产业; 郧阳府,治今湖北郧县,辖今湖北省郧县、 保康以西地区。
迁入地
移民广泛分布在南方各地,连最边远的少 数民族地区也有。其中,今白龙江、秦岭、 淮河一线以南,大巴山和长江一线以北地 区及其东南的江南平原,属于移民的密集 分布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迁浪潮,产生了 十分深远的影响,具体可有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 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在唐代后期已经完成。 第二,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第三,促进了南北方民族之间的融合。
2、隋唐时期周边民族的内迁,分为前后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初至安史之乱爆发,主要是 周边民族自边区向中原沿边地区迁移,主 要有东突厥、铁勒、吐谷浑、党项等。
第二阶段:始于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
一方面,原先迁居中原沿边地区的周边民 族成员,深入到黄河中下游等中原腹心地 区。 另一方面,西北的吐蕃、东北的契丹等族 趁唐朝边备空虚,自边疆进入中原沿边, 吐蕃甚至深入关中盆地。
3、我国古代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 上古至宋朝,为没有超过一 亿的阶段。
西汉末年:6000万左右; 东汉永寿年间后:已超过6000多万; 三国末期:3000万以上;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3500万左右; 南北朝时期:5000万左右; 隋朝大业五年(609年):5600-5800万; 隋唐之际:2500万左右;
人口南迁的路线:
主要经由东、中、西三条路线:
东线以今河南和山东为起点,后主
要顺着淮河北岸各支流如颍、涡、 汴、泗等构成的水路,南下今安徽、 江苏,渡长江以后再进入今上海、 浙江、江西、福建,并南入广东;
中线由今陕西关中和河南为起点,由 南阳盆地进入湖北,再南下湖南和广 东、广西;
西线由关中越过秦岭进入陕西南部
5、清代周边民族的内迁
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内迁
(五)清代和近现代汉族的外迁
跑口外
闯关东
下南洋
跑口外: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 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为“跑 口外”;晋、陕垦荒者则去归化(今呼和 浩特)一带或河套地区进行耕种;陇东农 民则多进入银川平原。
闯关东:顺治年间曾一度招民开垦辽东闲 田,康熙初年即停止招垦,不论旗人汉民 出山海关须至兵部领票。但不断有人或从 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泛海潜入辽东半 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 均有,尤以冀、鲁为多,俗称“闯关东”。
3、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变迁的规律
可以用爬坡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的变化轨迹,但实际 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型持续增长,而是表现为一 种波浪型增长。 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 甚至减少。 一般来说,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 度增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可以达到0.5%至0.7%,有 时达到1%甚至更高。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 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 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 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 的波浪型轨迹,谷连着峰,峰接着谷;在局部上,则形成 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 轨迹。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历史人口总量变化的特 征,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呈现出波浪式加速增 长的态势。
二、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 第一方面,表现为汉族居住地区和 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
第二个方面,汉族居住区内部南方 和北方的差异。
第一: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差异 汉族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分界线: 今长城——祁连山——青藏高原东 缘之一
清初的顺治、康熙初年:1.6亿。
第三个阶段: 始自清中期,过二亿达四亿以上。
原因:
①康熙以后,和平局面来临,社会经济得到 恢复。 ②赋役制度的改革减轻了人头税的负担; ③玉米、番薯、高粱、棉花、烟草、花生等 作物的普遍种植; 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边疆和山区 开发的扩大,提供了满足人口增长的物质 条件,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原因: 1、统计的地域不全面,方法不科学; 2、统计目的便于政府征派赋税和徭役,则统 计的角度不一样; 3、申报人口的隐匿、漏报等现象。 因此,近代以前的人口数字只能是个 约数,但这并不妨碍对历史上人口变化总 趋势研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统计人口数量的数据来源
A 正史《地理志》 B 典章制度的专著 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C 地方志
此线以内主要是汉族居住地区,以 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第二,汉族居住区内部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
历史时期南北方人口分布的变化过程:
西汉元始二年:80%在北方,20%在南方; 唐贞观十三年时:45.4%在北方; 天宝元年:55.5%在北方;
安史之乱以后南方人口占半数以上;
北宋初年:40%在北方,60%在南方; 元代:20%在北方,80%在南方(与西汉恰好相反); 明代:29%在北方,71%在南方; 清中叶太平天国之乱:南方人口损失较多,但仍占 多数。